<p class="ql-block"> 很惭愧,在魔鬼般的期末考试时期,并没能及时的更新自己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不同于刚步入大一生活的放纵和潇洒,明显感到这一学期的期末考试包含着更多的功利心,当然更是上进心,不论在什么地方看到的都是在复习重点的同学。在那个夏日闷热氛围里,快要被凝固的空气中充斥着潮湿的书本味道和女孩子干干净净的香气,甚至还掺杂着衣服没饱食阳光的霉味。这样压抑的氛围其实没想象的那般朝气蓬勃。</p><p class="ql-block"> 适时,一种新的词汇,也占据了当时的头条——内卷。内卷的百度词条解释是这样说的,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其实,重点在于非理性这一概念,理性的竞争会让竞争者双方或者多方在良性竞争中都可以得到成长,但是非理性的竞争反而会导致类似于通货膨胀的失调的局面。</p><p class="ql-block">耳边听到更多的是对于内卷的抱怨:外貌上的内卷,经济上的内卷,更可怕的是文学上的内卷。在高校的内卷大军中,文学专业反面的内卷尤为激烈,文学专业有效内卷的愈演愈烈,其实也反映了文学上的僵化。就像是我们的期末考试,大部分的科目都会有划重点这样的一个环节,那么这其实就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上告诉了我们期末考试的答案,于是期末考试就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场书本背诵方面的比赛。有的学生一学期没听过课,仅靠最后几天的背诵就可以取得高分,甚至有些学生依靠高超的作弊技巧,便可以得来全不费工夫。就像季羡林老先生所说的,“今天仍然拼命看书,因为明天就要考试了,学期的成绩就全仗这两天挣,现在更感到期末考试的无用和无聊。”实际也确实是这样。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文科的内卷变得更加容易,也会愈演愈烈。在我看来,文学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产物,但是其包括实践体悟,语言描述或者是事件构思的能力才是我们真正所要考察的,却也奈何这些方面都是过于的虚无和抽象,难以直接考察的。那么就汉语言文学而言,师范类的学生不仅仅要考察那些专业知识的背诵能力,更要重点关注的是将专业知识化为实践教学的能力。</p><p class="ql-block">专业的独特性造就了文科内卷的有效性,而个人自身认知,看待事物的方式才是造成内卷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再回山东的火车上,有很多我们同校的校友。他们的交谈带给与我同行的小老乡很深的焦虑:学分绩点是他们谈论的中心,提出与老师搞好关系以以便于提高平时分,有哪些作弊的技巧等等。这种已经被畸形化了的竞争关系,在我小老乡的口中全都化成了一句:“我又焦虑了。”</p><p class="ql-block">还记得有朋友发了这样的一条朋友圈:点了只鸡,正常的价格还配赠了一个砂锅和一把勺子,配文字到这算不算是内卷的好处。内卷遍布在各行各业,行业间的不正当竞争,甚至已经影响了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但终将会受治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p><p class="ql-block">应对内卷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其实根本就在于,我们对于好的不同于客观上的认知的不同所造就的。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类科学知识在互联网上得到了统一,智能因素已经不再是影响我们成长的关键性因素了,真正影响我们成长的层次境界的因素变成了客观知识之外的非智能因素,是性格,脾性,眼界,精神层次这些因素。当我们真正的仰慕一个人的时候,吸引我们的绝对不仅仅是他的专业成绩,学术水平,或者说是他的颜值外貌,而是他精神上的高度,他的人生境界,他内在心灵的顽强。你会发现,在面对这些真正的好的时候,我们产生的情感,不是攀比,而是欣赏,这种良性的竞争关系才会真正有助于我们的成长。我们应该以自身的水平和境界作为衡量的尺度,而不是说盲目的与他人进行比较。挑战完善自己才是最伟大,最有意义的事。</p><p class="ql-block">内卷他卷啊卷,但真正的成长,是一次次与自己面对面的挑战,他的度量的标准永远是自己,而不在乎于别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