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坑,位于洞头大三盘岛最东端,三面环海,西和西坑相连,南与北沙隔海相望,北与笔架礁、大门岛遥望。隶属北岙街道三盘社区下尾行政村。</p> <p class="ql-block">过三盘大桥,经西山头沿海边公路一路向前,直到看到还在建的中玺月琴湾楼盘,这一带便是东坑。</p> <p class="ql-block">从月琴湾楼盘最外层往东边的海面望去,这里视野甚是开阔,背蛙岩屿就在附近。南边远处的桐桥尾屿、乱头屿清晰可见。 背蛙岩屿潮落时,那造型就像有上百只青蛙栩栩如生地静静伏卧在海面上;潮涨时,青蛙们便躲进海面,只露出部分岩地,不禁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记得小时候,大人们都叫它“百蛙岩”。不过1987年版《中国沿海岛屿简况》叫它“百蛙头”。据老人们说,背蛙岩屿方向只要海水退潮到一定程度,就能看到被淹没在下面的屋顶。于是有人推测下尾是整个三盘岛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之一。呵呵,没有实证过,不知真假。</p> <p class="ql-block">东坑,这是一个不能用“惊艳”来形容的小渔村。它远离都市喧嚣,静谧如处子一般,静得让你不由自主地慢下脚步,仿佛这里的时间也放慢了脚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不时呈现眼前。在这里,让心灵回归自然,体验都市中无法享受到的“慢生活”,再好不过了。</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精致的小洋楼一栋连着一栋,道路两侧有不少合欢正盛开着,村民家门口的蓝花草在风中摇曳,三角梅红得娇艳,就连屋后山坡上的番薯也不甘错过这大好时光,紫色的番薯花浪漫地绽放。门前的小狗见我走近,并不大声吠,只是温柔地看看我,或跟我走几步,或在原地甩甩尾巴,表示友好。</p> <p class="ql-block">其实,东坑曾经是个无人问津的地方。按当地习惯称西为上,东为下,整个行政村在三盘岛末尾,便叫“下尾”,而东坑又在下尾的最东边,其偏僻可想而知。记得小时候,从阜埠岙到下尾村,<span style="font-size: 18px;">道路崎岖不平,还</span>得翻山越岭。那时我人小腿短,走一趟一般要一小时左右,真不容易。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宽阔,车子可以畅通无阻直达村部。记忆里,那时村子里散落着的都是低矮的石头房,家家户户家徒四壁。如今村里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村庄美轮美奂。时代发展了,东坑今非昔比,真好!</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不少人家房前屋后种着柿子树。我想当柿子红遍村子,柿子树大大方方地疏影横斜,与争相斗艳的美人蕉一起构成一片祥和喜庆,更将是一道绝美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村部后面的长寿井,<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知挖于什么年代。村里老人们最信赖这水源,</span>水质清澈、甘甜可口,一年四季井水常流。不少老人来这里提上一桶井水回家食用,他们说“自来水远远比不上它”。老人们认为这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好山好水好环境,长年饮用这井水,成就了他们的“长命百岁”。于是“长寿井”就这样叫开了。几位妇女在井边洗衣物,她们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意。</p> <p class="ql-block">无意间,一幢老房子的门牌闯入我眼帘:霞美巷5号”。想起来了,曾经在2008年左右,有人提议把“下尾村”改名为“霞美村”,以表达村民们过着幸福恬静的小康生活,能够每天看到霞光微绽。不过到底还是“下尾”这个传统叫法顺口,最后没通过新名字。眼下这一门牌的出处是否和“霞美村”有关呢?不管怎样,都是种美好的愿望,你说是不? 这老房子建于1973年,看起来固若金汤,两层石木结构,墙壁厚实,窗户小巧,这旧民居建筑别具一格,很有海岛风范。从另一角度看,它也体现了下尾村历史繁荣的演变过程。</p> <p class="ql-block">村里有一座气势宏伟、金碧辉煌的独栋建筑——黄法仙师庙。据说这个黄法仙师叫黄慕松,是温州永嘉峙口高山人。后得道成仙,时刻保佑渔民们平平安安出海,平平安安归港。在庙宇周围看到不少时政知识宣传,想必这里的党支部工作深入不一般呀。</p> <p class="ql-block">漫步东坑,“红色”元素让村庄十分亮眼。你看,精心打造的“党建地标”、“党建长廊”、“党员家庭户”等红色阵地,处处可见;村规民约三字经、村训等,令人耳目一新,一股党建新风扑面而来,成了渔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小广场上每一堵墙都在说话,都在唤醒沉潜于乡野民间的文化自觉意识,凝聚起沉淀于村民意识深处的邻里情怀,激发出蕴藏在百姓心中的文化热情。</p> <p class="ql-block">东坑,这个小渔村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向着美好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