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暑假伊始,在武功山社发局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一行16人踏上了贵阳“为中国未来而读,2021阅读行动研讨会”之旅。 <br><br> 一下高铁,迎面而来的凉爽的山风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避暑胜地”——贵阳“爽爽”的魅力。 <br><br> 本次阅读行动研讨会主题鲜明:文化传承与工具书阅读。</h3> <h3> 12号上午九点,在贵阳第二实验中学未来方舟校区大礼堂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600余名语文教师与线上两万余教师见证了这一时刻。</h3> <h3> 开幕式由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余桂林主持。开幕式在贵阳市云岩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石洋先生的致辞中拉开帷幕,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殷切的祝福中结束。</h3> <h3> 简短又不失隆重的开幕式后,我们迎来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教授苏新春《教材语言的特性与工具书的使用》专题讲座。 <br><br> 苏教授指出:在人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学校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而一般学校教育教材的主要功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主,通过知识传授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因此,研究教材语言,也就是研究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br><br> 在这个大前提下,苏教授从教育教材语言的概念界定、教材语言的特点和教材的分类及其对教材语言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h3> <h3>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则为我们带来了《传统文化学习与工具书阅读》专题报告。顾老师认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是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比较而产生的。特点,讲的是个性,而非共性!中华文化是基于中华文明发育和成长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贡献,而其中最基础的是基于汉语而产生的汉字文化。 <br><br> 整个讲座围绕“汉字的生命力”“汉字的三次危机”“汉字为什么伟大”展开,重点讲到中小学生乃至成年人阅读辞典的必要性。</h3> <h3> 独到的见解与阐述为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又打开了一扇窗。</h3> <h3> 下午安排的是两节公开课,也是我们最期待的一项议程。早早的我们就来到会场,挑选一个最好的位置,满心欢喜地期待着……</h3> <h3> 第一堂公开课《答谢中书书》的执教者王海兴老师来自北京市景山学校。</h3> <h3> 王老师的课堂看似随意却处处显示出他的“用心良苦”。不管是用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引出课文,还是关于“书”的知识扩充;更不必说不经意间教给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学生自主选择式的批注点评……,都让我们受益匪浅。</h3> <h3> 还没从意犹未尽的精彩课堂中回过神来, 张玉新老师独到的点评又一次点燃了会场的气氛。 <br><br> 张玉新老师如是说: <br> <br> 课堂的三个亮点:突出了主题,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习惯;整个课堂体现了王老师独特的教学主张,更展示了王老师扎实的专业功底;课堂的引导得体,由字到词到段再到篇章,循序渐进。 <br><br> 几点自己的意见:课件太多,容易把读书引向读屏;课堂的内容很丰富,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拔引课外的文献超过了学生的认知。</h3> <h3> 真实的课堂生成,再加上真实的现场点评,让在场的老师口服又心服!</h3> <h3> 接下来的精彩课堂则是由贵阳市第二实验中学的孙慧老师执教。她带来的是经典名篇《背影》。 <br><br> 整个课堂孙老师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用学生自读片段,用固定的模板书写自己阅读感受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表达,在表达中提升。 <br><br> 课堂的最后,孙老师还带着同学一起小结散文的阅读方法:顺着标题读细节,顺着细节品情感。整个课堂水到渠成,既教知识、内容,又教方法、技巧。</h3> <h3> 来自吉林长春的宋胜杰老师是这样点评孙慧老师课堂的:孙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特别注意学生学习力培养;老师优秀的指导能力不仅能够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强烈的工具书意识更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h3> <h3> 第一天的学习之旅在宋老师激情飞扬的点评中结束了,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憧憬着明天的精彩!</h3> <h3> 上午九点整,我们的学习之旅,在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阅读推广中心主任孟素琴老师的主持下又开始了! <br><br>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为我们带来了专题报告《阅读——教材、教学与考试》。 <br> <br> 顾老师从“为什么要阅读?””阅读什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原则”几个方面,为我们娓娓道来,看似随意,却倾注了他多年心血的报告,也饱含着他对语文教学最深的爱。</h3> <h3> 来自深圳市新安中学的特级教师吴泓,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亲临现场,用线上交流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通读全书”并“读懂文本”的方法和路径》。 <br><br> 对于我们而言,这是一场最接地气的报告!因为吴老师就《乡土中国》《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方法与途径,用一张张详细的课件为我们呈现了他多年来的实践成果。他的讲座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他的教育初心:“将治学方法示人,让语文课标落地。”</h3> <h3> 认真学习的你们最美!</h3> <h3> 短短一天半的学习培训已经结束,今天下午我们就要返程迎接新的挑战。来回的旅途有些辛苦,我们却倍感充实:因为我们知道,今天所有的付出,总有一天会用丰硕的果实回馈我们! <br><br> 教育路上,我们一直很努力!</h3> <h3> 供图:赖 晴、刘晓玉 <br> 编辑:徐晓君 <br> 审核:粟 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