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5月延安行的汽车旅途中,老知青Lj的回忆讲述拨动着我的心弦。她们曾经的生活是如此与我们相似。她的声音有些颤抖,我感觉到她的心跳与热血涌动……</b></p><p class="ql-block"><b> 滚滚红尘,时光留不住我们青春的岁月,留不住我们人世沧桑,但唯一能留得住的是我们那些年美好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五十多年前我们被分配,不,是自愿到山西原平插队。我们的村子叫小河。小河村的村口有一条小河流经,因此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b> 记得我经常到河边,因为只要是到村北干活都要经过它。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它总是那么活泼。河水静静地流淌,闪动着粼粼的水光,就好象闪动着明亮的眼睛,凝视着我,听我述说,给我一片欢笑。</b></p><p class="ql-block"><b> 它就象温柔的箭镞射向我曾经的蹉跎,就象人类长河中的一条小河带我走过青春岁月。</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右图中的旅行包我也有一个,至今仍保存着。</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也许是时隔太远记忆模糊?也许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b></p><p class="ql-block"><b> 我想起二十多年前我曾写过回忆文章《插队第一天》,那时距离青年时期比较近,记忆和感受更清晰更真实些吧?现在连同当时一些老照片,把那段生活展现在此,重温并留作记忆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队部为我们盖的知青院,水井里的水是黄的,碱性强,需要澄清才能饮用。</p> <p class="ql-block">村西面有一条笔直的铁路伸向远方(同蒲铁路)</p> <p class="ql-block">村北有条小河潺潺流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插队第一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知青,一个古老的名词:</b></p><p class="ql-block"><b>知青,一个现代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知青,一个世纪的童话:</b></p><p class="ql-block"><b>知青,一段人类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提起知青,人们都认为那是老生常谈,不愿再提。可我却永远也忘不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那是我生活的第一站。在那里我认识了中国的农村和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民。走过那段生活之谷的人,都会从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b></p><p class="ql-block"><b>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十七岁,正值豆蔻年华,红海洋的风暴席卷大地。1968年我响应毛主席“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毅然来到山西原平小河村插队落户。</b></p><p class="ql-block"><b>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北京火车站熙来攘往,开往山西火车的站台上哭声一片。我因爸爸妈妈都是走资派,哥哥姐姐都下放劳动而没有人送。我非但没有凄楚的感觉,反倒觉得上山下乡无上光荣,要彻底和贫下中农相结合。我并不依恋北京,北京给我带来太多的痛苦:不能上学,不能工作,整天“闹革命”。还不如到农村去和工农打成一片,可以干出一番事业。</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天中午我们到达插队点山西原平的时候,正赶上刮起了大风,黄风沙铺天盖地,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眼前时时出现似现代美国电影《龙卷风》的场面,触目惊心!我们带上大口罩,用围巾包上头,只露出两只大眼睛。为了等待村里的人来接我们,只好躲进一个土围窝窝里,几个人缩成一团,不一会儿工夫个个成了土猴,连眼睫毛上都是黄土,我们面面相觑,心里想:这就是我们生活工作的地方?啊呀,一阵寒颤。</b></p><p class="ql-block"><b> 大约一小时后村里来人接我们了。只有两辆马车,将够放行李的。我们十二个女生、四位男生,共16人被分到小河大队。好在离小河庄只有十来里地,举着红旗列队前进吧。风仍旧呼呼地刮着,四处情景不可言传。快到村口处,老远就听见敲锣打鼓声。几个村民站在村口处,热烈欢迎我们呢。我眯缝着眼,模糊地看到:这是一个方圆一万平方米的村子。村四周有土坯围子围着,贫穷但很整齐。正不知该如何回敬,还是我们之中大一点儿的知青懂事。她振臂高呼:“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大家也忙不迭高呼:“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b></p><p class="ql-block"><b> 我们被一片欢呼声簇拥着来到大队部。尚队长向我们致了欢迎词。只见几个小伙子眼睛直勾勾盯着我们,交头接耳的,准是议论我们之中谁好看、谁不好看。吓得我们不敢抬头,也没听清队长说些什么。</b></p><p class="ql-block"><b> 过了一会儿我们四个女生被安排在一位老乡家,那屋子可黑了,墙不是白的,灰蒙蒙的,冷冰冰的。房东大娘很热情,抱来一大束高粱秆,往炕灶里一塞,火立刻明明的。屋外的风呼呼的,倒烟啦,不一会儿屋里就灌满了烟,呛得直咳嗽。大娘有些过意不去,尴尬地说:“娃娃们洗洗脸,先去吃饭吧,等吃了饭大娘就把屋里烧得暖暖的。”</b></p><p class="ql-block"><b> 我们四个人分别被派到四家去吃饭。估计是这里太穷了,不能一家去太多的人。(也有可能上面指示下来得太急,事先没有准备。)房东大娘把我拉到她们家。屋子里可暖了,炕前有个地炉子,火眼和地面一样平,掀开一块木板在地下面掏炉灰,这样屋里又暖又比较干凈。“上炕,上炕!”大爷招呼我坐下来。炕上有个小炕桌,一家老小七八口人围坐一道。这里的小孩子们穿得都是补丁衣服,最小的光着腚在炕上爬,墙上端端正正地挂着毛主席像。不知怎的我一阵心酸,好像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炕桌上摆着一拍子热气腾腾的窝窝头,几小碟子佐料,没有菜。大娘给我盛了一碗高粱面,据说这面是用高粱面与榆皮面掺和着做的。我饿极了,吃了两碗和一个窝窝。饭后方感觉不对头,光往上返酸水。大娘看我吃那么多,心里甜滋滋的,说赶明儿给我做切板板。</b></p><p class="ql-block"><b> 回到宿舍,屋子暖融融的,可因为炕太潮,盖在被子上的塑料布起了一层小水珠,顿时条件反射得浑身痒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走在乡村的大路上</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田野</p> <p class="ql-block">高粱熟了</p> <p class="ql-block">分粮了,在房顶上晒玉米。</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天渐渐黑了,大队部喇叭又在喊:“北京来的娃娃们,北京来的知识青年们,吃罢晚饭到大队部来开联欢会。”</b></p><p class="ql-block"><b> 我们换上干凈的衣服,村里可真黑呀,没有电,只有借着月光和星光,一步一步摸到大队部。大队部点着两盏汽灯,墙上挂着“热烈欢迎北京知识青年”的大红横幅和一张端端正正的毛主席像。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堂,着实红火。尚队长首先念了一段毛主席语录(经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不会奇怪),然后致了欢迎词,真心的,热情的,脸上犯着红色的光芒。然后节目开始!忽听得撕心裂肺的干吼,几个小伙子抑扬顿挫地唱起了山西梆子(可能是梆子,有点儿像秦腔,声音怪怪的,脖子上全是青筋,那是因为太激动了,两只眼睛闪着兴奋的光芒)。梆子完了就是舞蹈。只见一队姑娘扎着大辫子,身着小花棉袄,两手叉着腰,一只脚在地上跺,一只脚交替着往前错,嘴里尖着嗓子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b></p><p class="ql-block"><b>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b></p><p class="ql-block"><b>多么慈祥多么温暖,</b></p><p class="ql-block"><b>把我们农奴的心儿照亮……</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队部的地被跺得嗵嗵响。热烈的气氛驱散了白天的恐惧与疲劳。觉得有人心疼我们,欢迎我们了,心里暖烘烘的。为了回敬老乡的好意,我们唱了毛主席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和《人说山西好风光》。欢快的歌声覆盖着整个小山村。</b></p><p class="ql-block"><b> 回到家里躺在炕上满脑子还是《北京的金山上》。夜深了,人静了,而我久久不能入睡。苦和乐同时萦绕心头,对未来有些茫然。</b></p><p class="ql-block"><b> 忽然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梁上君子”在捣乱?!我透过月光隐约看到一只老鼠顺着梁上一根绳子向下出溜,去偷吃挂在梁上篮子里的食物。一会儿又有一只老鼠站在桌子上,向墙上小壁厨的门猛撞,作视死如归状。一撞一撞的就把橱门项开了,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橱里的食物叼出来了。一会儿“嗖”的一下子又有一只老鼠从被子上窜过去了,吓得我“啊”的一声尖叫,两行热泪“唰”的一下就落下来了。</b></p><p class="ql-block"><b> 这一夜我真的没睡好,真没想到我所向往的、理想中的广阔天地是这个样子,这就是我步入社会的第一天?!恐惧和失望笼罩着我,一切美好的理想顿时破灭,感觉灵魂在炼狱中忍受着煎熬,饱尝着人间的苦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黑黑与阿丽</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天野山鸽咕咕的叫声把我从梦中唤醒,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朝霞映红了东方。我踏着露珠,穿过炊烟弥漫的村庄,走到村口。村西边一条铁路笔直地伸向远方;村东头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宛转着汩汩地流淌。河边有几棵大树,树干很长下面的枝杈可能是被砍去盖房子去了,远远地望去像是一把把大蒲扇。东方的彩云须臾变幻着,抹出一副副斑斓的画。微风拂来阵阵泥土的芳香。没想到昨日遍野黄沙的天空今天竟是这般的美妙!看来世界并非我想象的那般,美和丑是可以互相转换的。</b></p><p class="ql-block"><b> 远处山坡上飘扬着鲜红的旗帜,队部传来“当当”的钟声,它是在催我们“出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们要把山坡上的土挖掉填到低洼处,为了扩大土地耕地面积,我们开始了真正的愚公移山。</b></p><p class="ql-block"><b> 沈小英写于1998年</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相册</p> <p class="ql-block">《插队第一天》1998年发表在纪实文学集《那个年代中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1年8月我们回小河探望,与给我们做饭的富勇大妈一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小河的知青给村民们筹集了三万元钱,作为希望小学的桌椅费用。</p> <p class="ql-block">村民盖了新房子,制办了组合家具。</p> <p class="ql-block">与我同岁的双胞胎合影,后面的新房墙外铺白瓷砖,还有一张美丽的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登上五台山观日出,因为太冷把旅店的毛毯披上了,农村的日子如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如今我们都已年过花甲,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人生如梦,我们是感慨岁月流失?万物皆空吗?经历了人间的起伏跌宕,我们的心早已平和,就象我心中的小河,平静而欢快、自由而舒畅,这种心境会永远伴随我度过余生。</b></p><p class="ql-block"><b> 啊!我的小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油画是我喜欢的,收藏的。现在已成为网红图片。</p><p class="ql-block">2.我们插队时的黑白老照片是我当时回北京时在家里的黑屋子里用自攥的放大机洗印的,技术有限不清楚。</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些照片是有个同学用一个特小的相机(小底片,一卷可出72张照片)照的,结果冲出来相片模糊得没法看。</p><p class="ql-block">还有的是27定的,反差太大,象文件似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