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是不是招魂的洞箫?在山坡和田野间悠扬而起,踏过芦花,伴着溪水的歌唱,缭绕在秋千之上。</p><p class="ql-block"> 听到这旋律的时候,它勾起我内心深处长期回荡着的一丝丝情愫,是因为那个叫暖的淳朴漂亮的村姑?还是青春萌动的美好被坚硬的现实碾压?于是我忽然有种久别重逢的冲动,便极力控制。</p><p class="ql-block"> 《暖》的开篇,让我揪心地快感。</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 曾经读过它的原著——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严格说来是出悲剧,悲得让人心疼,铭刻在你的记忆里,忘不了,甚至不愿意忘记。它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跳出来,或是因为一景,或是因为一物,或是因为突如其来的不期而遇。小说简单的故事架构和情节却有着万千气象,平静之中蕴含的轰轰烈烈震撼着你,激荡着你。</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说霍建起把它拍成电影。起初并不兴趣非要看一遍电影,是因为之前刚刚经历一次惨痛的教训——北村的小说《周渔的喊叫》被改编成电影《周渔的火车》。我是先看了原著的,故事的发生地就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福州,读来倍感亲切,加之认识北村多年,挺喜欢他的作品。小说改编成电影后,虽有国际影星巩俐主演,但我看得极其痛苦,甚至脑海里一片茫然,在极度失望中为此扼腕痛惜再加咬牙切齿。电影《暖》放映后,朋友说值得一看,就禁不住蠢蠢欲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这是电影《暖》的宣传海报。</b></p> <p class="ql-block"> 莫言是我喜欢的作家。他的小说《红高粱》被张艺谋拍成电影,一时红遍国际。那年春天,我曾听《红高粱》的编剧之一陈剑雨聊起这部影片的拍摄因缘和花絮。陈剑雨是泉州人,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后调任福建电影制片厂任厂长。陈剑雨的爱人是某杂志的小说编辑,有一天下班回家,给陈剑雨带回一本杂志,并向他推荐当期刊发的小说《红高粱家族》。读完这部小说,陈剑雨热血沸腾顿时产生改编成电影的冲动,于是,就联系当时还是摄像的张艺谋等。可以说,没有陈剑雨,就不会有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20来岁年纪,正是渴望爱情的季节,每天都憋着劲吼叫《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好像意有所指,也好像是花开时候的情感宣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那天中午,我满足于跟莫言交流且在福州共同品味山东美食,做梦也想不到几年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b></p> <p class="ql-block"> 2003年夏天,莫言应邀到福州参加一个活动。那天中午,我请他吃山东菜,席间自然聊起了他的作品。借助酒劲,我告诉莫言:他的作品最让我痛苦的是《天堂蒜苔之歌》,静静地阅读中好几回怒发冲冠拍案而起,胸口憋屈得要爆炸(其实短篇小说《拇指拷》也让我痛苦和极端愤怒);最让我看不明白的是短篇小说《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一位美女在长安大道上骑着毛驴扬长而来绝尘而去,引发市民围观交通堵塞。莫言说:在写作天堂蒜苔之歌的时候,曾经有好几次写不下去,哭一阵子后继续写。一个月的时间,完成近30万字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这部小说的素材我曾经看到过新闻报道——1989年5月份的《中国青年报》头版的这条新闻让我印象深刻:有中国大蒜之乡美誉的山东某县蒜农因为政府引导种大蒜卖蒜苔,结果丰收后政府无力提供冷藏空间储存,蒜苔一夜之间腐臭抛弃,引发蒜农聚众冲击县委县政府——</p><p class="ql-block"> 《天堂蒜苔之歌》出版后,故事原型发生地的领导放出话来,说是莫言敢到他们那儿去,就叫他站着进去躺着出来。向莫言证实这传言的真假时,他笑着摇摇头。</p><p class="ql-block"> 莫言有故乡情结,绝大多数作品发生地都在高密东北乡,文字叙述和人物对话有着鲜明的地方风味。我们那餐饭吃得别有风味,莫言吃着山东煎饼,俩眼笑成一条线。</p> <p class="ql-block"><b>这是莫言先生为其小说《白狗秋千架》赋词一阙,颇为俏皮幽默。</b></p> <p class="ql-block"> 我不晓得《白狗秋千架》里描述的是不是作者的心路历程,那位叫暖的小姑是不是他的初恋对象,当时也没好意思问。电影是在江西婺源拍摄的,一派江南风光,营造出一点点伤感和凄婉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看完《暖》,我不由地联想到中国的电影。其实我们有很好的创作基础或者电影蓝本,但是部分导演盲目走国际路线,跟风拍大片,结果却是里外不讨好。前些年的几部好片《云水谣》《疯狂的石头》都有不错的票房和反响,都是小成本制作的榜样。大制作就要大投入,会花钱不是本事,出好作品才算能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