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鑫: 读《目送》有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的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每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心中总会不禁地一颤。
这句话是出自作家龙应台《目送》中的一句话,也是文章中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一句话,这句话也许正说到了光大辛劳父母的心底里,一些懂事明理的孩子也许也能够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听了这句话,明显地就能够感受到写话人的辛酸与无奈,也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发出这种发自内心的感叹。作者所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看着子女的背影渐行渐远的无奈,也是看这长辈父母逐渐老去的辛酸。人到这时,已不再渴望得到什么,只是希望能和父母子女如往常一般亲密无间。时间流逝,父母都慢慢老去,子女们也不愿再依偎在自己的怀抱中,而是自己要去远行,随着自己年龄的不断增长,身边的人事物也都不断地在离自己远去。正是因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所以《目送》不仅仅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一个体会评价回顾与反省,更是说透了许多人埋藏在心底里的真切感受,是广大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想到这里,我便回想起了童年时生活的一些细节点滴。记得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新年带我回家去老家看望外婆,临走时,外婆显得非常的不舍,不停地擦拭眼角旁的泪水,当时的我当然是不明事理,对此不以为然,如今再去后悔,为时已晚。平时上学每当我临走时,母亲眼中总显一丝不舍之情,可我却不当回事,咣当一声把门一关,而平时母亲去上班与亲切地说声再见,我却只是勉强附和一声罢了,丝毫没有一丝敬意,回忆起这些,我更加能够理解作者写这句话时的真实感受。
快趁我们年轻之时,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别再等到身边的人都离自己渐行渐远时,才追悔莫及。同时,我们也要知道父母总会老去,离我们远去,子女也不可能永远陪伴在自己身边。作者说的一点也没有错,“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这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啊。 刘贝: 读《目送》有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以时间的逝去,介绍华安从不断回头到告诉自己’不必追‘以及父亲与自己的生离死。 离别是每一个人一生所必须经历的事情,而自己所能做的不过是目送他慢慢离去,也就是自己的落寞,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他人不可能永远陪伴在自己的身边,所以目送便是一生的课程,的确,这有点残酷,可这就是现实。
之所以得慢慢地去了解,因为人生非常漫长,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学习。童年不懂目送是什么,只知道去上幼儿园要与家长分开;中年,是目送子女展翅高飞,是目送父母与自己阴阳两隔;暮年目送是告别曾今的自己。回应目送,最好的三个字是’不必追‘,对于人生这一堂课,课间不断有人离开,不论何原因,都应该过好自己,这才是目送最本质的含义。
目送,这条路只能自己一个人走,永远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 涂凡卓:读《地毯的那一端》有感
这篇叩人情弦的散文佳构,深切地感到它就是由心灵这种较离境界产生出来 的美.作者张晓风曾自谦它是个人一抹淡淡的痕迹,也坦陈那里面有她的小小的气恼、得意,也有她的小小的凄伤、甜蜜,交付给它的是生命中的一抹色彩,一是个恬然而自足的女孩,在充满着温馨、充满着爱的世界里的心灵的感受.因此可以说,这篇散文是作者用浓挚的笔墨而绘制出的一幅妙绪纷披的爱的 “心画”.
张晓风擅长以诗笔为文,其散文从意象的捕捉、意境的构成乃至语言运用,都体现出作者以诗美作为散文追求的目标.张晓风的诗化散文体现出她对于传统散文观的大胆超越,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技巧的合理吸收,而这些又使得张晓风的散文具有了亦秀亦豪的审美效果.
张晓风常在文章中写到“德”他丈夫的名字,第二人称交谈,从而突出她的感情基调,值得借鉴。 丁婧琪: 读《你的孤独 虽败犹荣》
孤独是全世界,是所有人,是一切历史,是你终将学会的相处方式。
这是一本关于温暖、青春、勇气、梦想的书,作者刘同把33年的迷茫成长的经历编进这本书,“希望每一个像我曾经那样迷茫的孩子能渐渐从容前行,给每个期待未来的你”
理解孤独,坦然面对。有一种孤独是多年后突然回头看自己来时的路,才发现曾有段日子自己一直在重复、重复,被现实卷进漩涡的孤独。纵使青春留不住,但我们还是要尽情地大笑,尽情地挥洒汗水,拼尽全力去触碰那个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想。这个历程必然是孤独的,是饱受冷眼嘲讽与不解的,可历练了自己。也许是有朋友、亲人相伴,内心深处仍有不可言的孤独,它可以来自方方面面。无人一起远行,无人站台守候,无人床前絮语。只有靠自己。可能是孤独磨砺了内心,变得强大起来,劲风吹来,却能保持超然的从容,这是刘同告诉我们的,也是孤独自身缓缓道出的。我们需要理解并去享受它。
亲人情谊,重比千金。这本书所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去懂孤独,还有珍惜当下。有一种孤独就是你即使做了错事,爱你的人却一直说没关系,连弥补的机会都不给你。他们是家人,和你最亲最亲的人。整本书花了很多笔墨来写亲情,写自己当年对母亲的种种不好,对至亲的种种发脾气,感慨万分也不禁叹“有些错,要用一生努力去弥补”,这让我触动很深,亲近的人永远把话藏在心底,却用行动告诉全世界我很在意。恰似我的家人,从不说我爱你,却用了一生告诉我“我很在乎你”。
坚持更久,永不放弃。还有种孤独是需要帮助的时候,发现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依靠。因为能忍受这样的孤独,所以虽败犹荣。
看这本书时,彻悟很深。刘同用他33年经历告诉我们孤独存在的意义,不论是追梦路上,还是事业打拼中,孤独一定是如影随形的。
孤独不坏,其实我们一直在拥抱孤独。
闻静怡:灵魂摆渡人——读《摆渡人》有感
这是一个关于摆渡人和被摆渡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生存,死亡与爱情的故事。
无话可说的单亲母亲,陌生而充满敌意的校园,唯一好友的离开,这一切让她的世界一片狼藉。但她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迫切地想做出改变,便决定坐上火车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怎料天意弄人,路上火车脱轨,迪伦更不幸地成为了火车上唯一的遇难者。
当她拼命爬出车厢时,作为唯一的“幸存者”,她碰到了神秘“男孩”崔斯坦——灵魂摆渡人,并无可奈何地听从他的指令。神秘男孩带着她一起穿越茫茫荒原,一起走过泥泞沼泽,一起渡过冰冷湖区,还处处躲避着群魔的重重追捕和利爪,但是无论什么艰难困苦,她的摆渡人都不离不弃。这让迪伦有了安全感。
在迪伦内心是期待关爱的,荒原之所以存在,也是因为迪伦内心长期缺乏爱意滋润而产生的根深蒂固的荒芜感,无力感,包括路上的种种崎岖坎坷。纵然她也不愿承认,纵然这些因素使她的灵魂之旅更加坎坷,她也无法改变。因为这些都是她内心的折射。如果她的生活幸福,想必她的旅途也是一路明媚了。
在接下来的故事旅途中,他们之间产生了感情,他们之间的感情又随着共同经历越来越多的艰难险阻而发展得百转千回。他们从最初的陌生到相识,渐渐地相知,甚至到最后的相爱。这着实打破了灵魂与摆渡人之间的界限。
故事接着发展,迪伦的灵魂被成功护送到结界点后,一对恋人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开。本以为成功后他们会生死两茫茫,但迪伦那颗不屈服的心让她一心一意奔回荒原,即使她知道这样做稍有不慎就会魂飞魄散。
心之所向,便无所披靡。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放弃这段恋情。在自己原来十五年的人生中缺乏了太久的东西,怎能让它轻易得而复失。她想拼尽全力带崔斯坦返回人世,让他摆脱日复一日的摆渡宿命。她知道要付多大代价,但她不怕,也不后悔。她觉得心里有一件很想做的事,她会为之拼尽全力。
山路上行走,她摒弃一切杂念,克服本能的恐惧,低头前行。恶魔轮番的偷袭,企图扰乱她的心智,她在惊慌失措时,崔斯坦的面容一次次浮现在眼前,迪伦变得充满斗志。经历了这么多,相逢之后的迪伦,彻彻底底地改变,她英勇无畏。
为了爱,为了他们,尝试一起回到迪伦之前的世界。她心中一直有一轮太阳,一轮信念和爱的太阳。她拖着崔斯坦返程。跋山涉水,他们再次回到火车事故地点。
迪伦苏醒的时候,已经被救援的人发现,而崔斯坦呢?开始,她以为他消失了,不停地自责。幸运的事,在出口,她看见了他,坐在出口的左侧。他们再次相逢在新的世界。彼此打招呼“嗨,原来你在这里”
粗读一遍,只以为是讲述情节比较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细细咀嚼,觉得它是一个小女孩的心灵成长史。因为爱的匮乏,她的心是一片无尽的荒原;穿越后,因为爱的丰盛,她蜕变成一个坚强勇敢的摆渡人,引领自己的爱人回家,脱离无形的控制。即使是荒原,也会长满肆意的绿色。
读后心情有点难以平复,很羡慕迪伦如此勇敢,也希望自己能为了所爱的人和事物,勇敢无畏,我要大圆满。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岳文晨:读《徐志摩散文集》有感
关上厚重的书,内心也从浮躁慢慢变得平静。封面上鎏金的五个字仿佛铭刻了那人绚丽的一生。轻轻的吐出一口气,闭上了眼。
徐志摩,中国新旧文学交替时最具文气的学子。在剑桥大学旁听的那几年里,他如饥似渴的吞着西方大量的文学作品,也结识了许多大有名气的文豪们。他的文学情怀,在那段美丽的时光中,迅速地成长着。而当时的西洋的那种充满魅力的文学氛围,也在一步步撕咬着他的内心——到底是回去还是继续进修,到底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自己.......
1932年,他放下了个人的私欲,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同年,他参加成立新月社,与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一起,为祖国的文学道路开拓光明的新未来!他清新的诗歌文体在当时犹如一颗新星照亮了漆黑一片的现实,他写意般的散文如古典派绘画构置出一片片绚丽夺目的图景,就如《再别康桥》的轻盈精巧,《巴黎的鳞爪》的浪漫迷人.......
一个人的人生应该怎么去过,也许谁都没有权利去指手画脚。所以那些已经死去了的人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将自己的价值流入历史的长河中,灌输着源源不断的内心的狂热,让现实更加精彩,让现在更加平静......
这是一个浪漫的心灵,带入了他的文字,所以,他的文字也变得鲜活浪漫。浪漫源自于心,他一直颠簸在这种社会中,却一直把自己的身体放逐四野,最终用生命来浇灌了这在黑暗社会中的美丽...
如今,人们都在繁忙的社会中自私自利着,现实的不公与压力早已使我们无力地背负着这样巨大的压力,早已无人能像他一样,在流离颠簸中找寻到真正的自己,我们都被金钱和霓虹灯所照射着眼睛,早已忘却那原来的自己......
愿我们苦涩干枯的心灵能在他,他们的文字中,寻找到那一丝宁静与真实吧...... 莫少喆:《思想的星空》读后感
《思想的星空》,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周国平所著的散文作品之中,进行分类精选并重新编排之后编成的《周国平散文经典》这套书四卷之中的第四卷。全卷共收录周国平所著散文近百篇,并分为八个不同的章节。
周国平的散文,既有怀旧抒情的散文,也有充满现代气息的科学性、说明性散文。在他的文章之中,既有对人性、道理甚至世界的深度思考,也有对现代的生活、人文的感性认识。他的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似从心底流淌出来一般。
他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中谈到读书时说:“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这也同时是我读书时在读到精彩、妙绝之处时的切实感受。
他的文字,有时可以令人拍案叫绝,有时可以令人发现一些自己由于不够仔细而没有发现的道理。
陈明月 正视死亡同样包括敬畏
——读《成长是一件孤独的事》有感
生命长河,源源不断,有始即有终,有生即有死,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死亡这个朋友就开始一步步靠近。我们享受着生命的同时也将自己一步一步送向死亡。死亡,是每个人都绕不过去的问题。
然而,在这个鲜明的时代愈来愈多的人表现出了对死的“大无畏精神”倡导我们从容镇定,潇洒自如的面对死亡,仿佛死亡在人们眼里本就应该是一件无足挂齿的小事:在年老体衰时,让死神接走自己罢了。这样看来,从容面对死亡自然潇洒。可,谁不害怕死亡?相反,那些人把死亡说得太平静了,平静到一种自己无法超脱的境界。
曾有一段时间,我认为死亡应该是平静的,是优雅的,是从容的,是大步流星不回头的潇杨洒脱,但后来我就觉得我错了,每个人都会害怕,而害怕死亡是人之本性,无论多少借口都骗不过自己的第一反应。当灾难来临时,你会本能的躲开,而不是从容镇定的一动不动的张开双臂欢迎它夺走你的生命,如果真是如此的话已经不是“正视死亡”了,而是“一心求死”。正视死亡,是一定怀有敬畏之心的,和对“活”一样的敬畏之心。
有人说:“未知生,焉知死”
有人说:“未知死,焉知生”
生死本相依,死也自然会有和生一样的压力与纠结,而不是一袭白衣翩翩,随风而起,手边葡萄美酒,泛舟湖上的舒心自在,但也不会是昏暗病房内喋喋不休的自哀自怨,痛苦煎熬。
正视死亡,有从容,有淡然,但必不可少一丝敬畏,一丝对生命,对自己一生的一丝敬畏。
邓欣蓓 : 读《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有感
有的书,冗长而轻薄;有书,短小却深远。《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当属后者。
这是由美国著名童书作家凯特·迪卡米洛写的一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爱徳华·图雷恩的瓷兔子被丢失后的旅程。他原本被一个叫阿比林的女孩所拥有并且非常被爱待,但却因一场意外沉入了海底,开始了他的奇妙之旅,从海洋深处到被渔夫捡到,从垃圾堆里到与流浪汉生活,从变成稻草人,到成为一个生病女孩的玩具⋯⋯经过无数的被爱与分离,最后又回到了阿比林的身边。
买这本书时,我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叙旅程的书,但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这本书其实是对爱的解释。从一开始阿比林奶奶讲述的“不懂爱的公主被巫婆变成疣猪”这个故事就为关于爱德华失爱寻爱的故事拉开帷幕,而且这个故事隐藏了一个爱的道理:如果没有爱,一个故事是不会有幸福的结局。是啊,就拿白雪公主的故事来举个例子:如果没有爱,七个小矮人怎么会帮助白雪公主;如果没有爱,王子怎么会让她吐出毒苹果;如果没有爱,怎么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爱德华在旅程中经历了许多,每一次他被人们爱着,却总是又被命运分开,他的心一次又一次地破碎,当他与男孩分离时,他绝望了,虽然在商店里有很多娃娃,但他仍觉得孤独,他封闭了他的心,他不再指望有谁会买他、爱他并发誓不会再爱别人或被别人爱了,直到那个活了100多年的老娃娃出现,因为她说的话:你必须充满希望,你必须知道谁会爱你,你下一个会爱谁,打开你的心扉,有人会来的,有人会来接你的。他的心再一次打开了,最后他回到了阿比林身边。
这最后两章也是我最喜欢的,因为这应该是最有感情的,而这本书都是围绕爱展开的,"如果你不打算爱与被爱,那么整个生命之旅都是毫无意义的"这句话也就说明了书的主旨。
“人有爱的权利吗?问问流淌的水,问问逃逸的空气,嗡嗡飞的小虫和黑夜的火焰吧。”维克多·雨果说。也许我们还可以问问迪卡米洛,问问名叫爱德华的瓷兔子。 刘睿阳 :我在为自己读书
《你在为谁读书》读后感
"你在为谁读书?"本书开篇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我深思:我究竟在为谁读书?
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聪敏但不肯努力学习的少年,他叫杨略,是富家子弟。他整天游手好闲,成绩时好时坏。后来,他收到了一封神秘来信,信中指明杨略的错误之处,并提出改正方法。接连几个月,都会收到这样的神秘来信,杨略被信"整治"的服服帖帖,并意识到应该努力学习,于是发奋读书考上了重点高中。写信人竟是他父亲!
我合上了书本心情难以平静。我们读书是为了谁?为了祖国,为了人民?那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读书,不就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更有能力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再说实际点,是为了自己将来考上一座理想的大学,能找个自己理想的工作。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证明自己挑战自己。想明白了读书是为自己,便能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那么,我又思索者:以前我是为自己读书的吗?有可反省的地方吗?以前,我作业不认真写,总是抱怨作业太多,把字写的龙飞凤舞,还经常丢三落四。一次大考前,我没有认真复习,平时学习也不努力,结果考砸了,十分伤心难过。可转念一想,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就如杨略一样,开始努力学习,最终取得好成绩。也终于明白,读书是为了自己。
这本书之所以和我产生共鸣,是因为我曾经也是那个不爱学习的杨略。我相信,其他人也是一样,都有不想读书的时候,这也是我们迷茫的时候。能否度过这段迷茫期,将影响人的一生。错失良机,以后想学都来不及了。仔细想想,抄作业、乱写作业有何意义?骗得过家长,骗得过老师,但骗不过自己!老师、家长都是给你正确方法的人,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真正修炼需要自己去完成。
我在为自己读书!我要列出一天、一周、一月、的计划表,并严格执行。从现在开始,努力读书还不晚!人不过两万多天,抓住每一天的时间读书,让每一个日子都过的充实。而不是碌碌无为。我们曾经都是杨略,聪明却不肯努力。可读书是对自己负责,难道还要别人督促吗?方仲永不读书是因为他父亲,而我们若是自己不读书岂不是自毁前程!
"你在为谁读书"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反省自己。至少我觉得,我在为我自己读书! 鲍诺乐: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盛夏的假期,心情被滚烫的风吹得越发烦躁,便捧了本淡雅的书,轻嗅墨香,安抚身心。
起初买下《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小说,正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看着它,自己仿佛正面对着一片翻滚着的金色海洋,享受着清风擦肩的温柔,轻松自由,是那样难得的纯净。
可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的内容与我的想象大大相反,它记叙的故事沉重地令人难以呼吸。年仅十六岁的主人公霍尔顿,面对人心的冷漠与虚伪,竭力地想逃避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可他越是畏惧,命运越是张牙舞爪,他越是无法挣脱这黑暗阴森的囚笼。他像一个游荡于人世的孤魂,无法与世界融合。
“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我很喜欢书中的这个比喻,或许是因为我也正经历着成长的折磨吧。成长终是不可避免的,就算像霍尔顿那样地拼命,也是无济于事。当我们孤立在成长所给的阴暗前,我们都会无助、迷茫、痛苦,再也找不回幼年时,牵着自己的大手,和陪伴自己的笑脸。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霍尔顿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虽然他因为这个世界的肮脏而坏事做尽,但我相信,他一直是个真诚的孩子。他改变不了,就珍藏回忆,放下失落,接受这一切。当他终于与世界交融,他也终于放下防备,只是谁都不知道,他心灵的归宿到底在哪。
这世间的人,外出都带着副面具。这副面具什么时候能够消失?这样的问题永远等不到它不攻自破的那天。所以世界不容许,也不在乎霍尔顿的努力,该沉沦的还是沉沦,该迷茫的时候还是陷入漩涡。可他的纯净与善良,终能找到那片麦田。那是一片只有美好的麦田,轻风拂面。
我想,我也要找到属于我的那片麦田。这里没有解不尽的烟火,也没有被尘埃染黑了的夜。我会站在那低矮而不及的天空下,守望着自己一望无际的纯真,静候温暖疯狂蔓延。 黄可: 读《童年》有感
童年,多么美妙的字眼,它是上天赐给新生儿的礼物,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但阿廖沙的童年却是黑暗的。
近期,我读了《童年》这本书。阿廖沙三岁时就失去了亲生父亲,之后不得不和母亲一起寄居在外祖父的小染坊里,外祖父脾气很暴躁,经常暴力行事,还有两个为了利益整天斗的你死我活的舅舅,阿廖沙的小伙伴次茨冈也被两位舅舅害死了。母亲后来也死了,家里只有外婆疼爱他。祖父又让祖母自己赚钱养活自己,阿廖沙和姥姥一起赚钱,他每天去街头捡破烂,被同学笑话......在这样可怕的环境中阿廖沙度过了他的童年。
其实阿廖沙的原形就是高尔基,高尔基用这样的方式揭露了那个年代的丑陋。他的外祖父就是黑暗势力的代表人物,暗地里放高利贷,还常常毒打孩子们,他贪婪,丑陋,残忍,愚蠢。当然也有以外祖母为代表的一些正面角色,这些内心善良的人互相帮助,传递正能量。外祖母的正能量赋予了高尔基不屈的性格,使他充满坚强的力量以应付艰苦的生活。《童年》里,外祖母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她是一位很乐观的女性,她善良,刚强,具有指挥和领导能力。如果当时多一点像外祖母这样的人,应该不会有那么多像阿廖沙一样困苦的人吧。
在这个时代,我们也要做一个正能量的人,把自己的爱心给予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大喊大骂,将自己的负能量散播出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化做流水,尽自己的一份力冲走身边的污渍吧! 陶艺豪: 读《童年》有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对于我们来说,童年是我最宝贵的宝藏,对高尔基写的《童年》来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童年》这本书向我们艺术性的展现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中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阿廖沙的外祖父和外祖母虽然依然住在一起,却样样是分开的。共同劳动生活了五十年之后,却连泡茶的茶叶也要放在手上细细的数、细细的分,这一切都被幼小的阿廖沙看在眼里,他感到好笑又厌恶。之后,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悲剧。由于外祖父不再照顾他们了,阿廖沙只有和年迈的外祖母相依为命,不得不和小伙伴一同到外面拾破烂;加之母亲去世,被外祖父赶出家独自谋生。虽然生活十分凄惨,困难重重,但与小伙伴在一起的日子里,使阿廖沙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这篇文章,是我了解到旧生活的艰苦、黑暗和可怕,感知今天的幸福。是我认识到,虽然我们身边也有着一些不美好的事情,我们自己在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挫折,而这些都应当使我们感到激愤,不应该被打垮,相反应该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善良的人。因为,现实生活里除了黑暗的一面,更多的是光明和正直善良的人。并且,我们只有经历过种种困难后,才能一步步走向长大、走向成功、走向幸福。只有当你冲破困难的乌云,步入快乐的阳光中,你才会发现,风雨后的彩虹分外美丽。 付佳一: 读《生命的追问》有感
今日我已追完《生命的追问》。这本书是张海迪对过去的回忆与对生命的思考。书中传递的正能量总能给我警醒 、鼓励。
张海迪,一位作家,也是一位残疾人。她的生命固然伴随着疼痛,可她依然能如健全人一般生活。
小时候,海迪希望自己能如芭蕾仙子一般,身着洁白舞衣,在众人赞许的目光下旋转、舞蹈。成年了,海迪想跳发球,像排球运动员,跳出那样有力的姿态。再后来,海迪参加了女子10米气手枪40发的射击比赛,这不再是想想而已。她落汗也落泪,经过两个月的辛苦锻炼,打出了一个健康运动员要训练一年才能达到的好成绩。
海迪姐姐的可以在两个月后打出健全人所不及的成绩,可以大口吞下一杯又一杯浓得发黑的咖啡作为文学革命的动力。这不正是毅力的作用。“有志者事竟成”,即使她每天都要与疾病作斗争,也从不放弃文学。今天才得以振翅飞翔。我们在不断学习中缺乏的不就是这“可望而不可及”的毅力。毅力是通往成功的阶梯。我还要碌碌无为、无所事事地学习吗?学习的革命才刚刚吹响号角,而我,决不要就此放弃。
海迪说:“我在自己造就的这场声势浩大的学习中,再一次认识了自己生存的意义,展宽了精神的天空。”我说,我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学习中,渴望认识自己生存的意义,展宽着精神的天空。 卢靖晗 读《红与黑》后有感
在《红与黑》这部作品中。作者笔下展现的是整个法国社会的一个典型窗口。而作者因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身份也令主人公于连的一生染上了浓重的政治气息。于连的悲剧也影射了作者的人生。
本书中的于连是一个孱弱腼腆,自尊心十分强的一个人。但他为了实现他那巨大的野心,他不仅要显出知识与能力的优势,还要用不光明的手段。这也正是因为他会被社会送上断头台的原因。
他时时说着要“成功”、“发迹”、“飞黄腾达”之类的话时,又时时渴望着有钱人的生活。他正是在这种盲目中走上了歧途,迷失了自我,他渴望幸福,但不只一次放弃幸福,对干他来说,个信念成为了他活着的全部意义,其他的一切都值得牺牲。这是他对自己生命的全部价值取向。这也正使他迷失了当时的理想。
入狱和死亡给了他一次机会,让他卸去了一切伪装,露出了一个真实的自己。他那往曰的野心,幻想,奋斗和自己设计的种种伪装都失去了色彩。于连在死前终于明白了他这一生渴望什么。
当一个人知道他能为什么去死旳时候,他便也知道自己应该为什么而活。这也不得不引起我更多的思考,思考我当年的梦想,但而今我已不在证得当年立下的梦想。
我们的眼睛也曾闪闪发光,我们也曾拥抱过最真实最纯净的自己。伹在希望成为目标的过程中渐渐变淡,我们变得更能趋合别人。
当我们一边成长,一边想方设法用各种面具遮盖自己的纯真时,有谁会去想到已前说想要的永远快乐幸福呢?
《红与黑》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其实谁也说不清。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红与黑。 李松安 : 读 《根鸟》有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他也有。他叫根鸟,一位普通的男孩,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
当一个人对一个处于逆境的人产生扶持、援助之欲望,并实施了自己的高尚行为之后,他的心里一定会感到有一种温暖的暖流流过,从而是他的灵魂得到了净化。
根鸟与紫烟的故事很淳朴,他们从陌生到相互认识,并没有很吸引人眼球的经过,而在这个经历中,他们之间有了深厚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买了一匹白马,它的名字也叫白马。
漫长的过程让小小的根鸟渐渐长大,他开始意识到他是个小大人了,也开始学会珍惜。正是这一点让我对他很佩服。至今许多孩子依然很任性,从未想过他们的职责和义务。以前的我也是如此,现在我终于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根鸟也曾彷徨过,他也有焦虑的时候,正如我们的青春期。但是他没有地方去撒气,而我们总是把气撒在自己的亲人上。总觉得自己说什么都有道理,可是我们从未想过别人。以自己为中心,所有人都围着自己转。也许长大后终会发现自己是错的,但还不如现在就明白,他们多么不容易,我们多任性。
根鸟,他告诉了我什么叫坚强,什么是勇敢,在生命的长河中,他与命运顽强斗争,创造了一个令人敬佩的故事。
谢谢你的出现,创造了奇迹。
郭子珂:皇权路上,我命由我不由天
--------读《武则天传》有感
她,从一个才人,到尼姑,再到皇后,最后成为皇帝,一路上,成为了高宗的妃子,杀害了原本的皇后,掐死了刚出生的女婴,害死了自己的舅舅,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所有一切阻挡了她的脚步的,都付出了鲜血的代价,她,是最狠毒的妇人,最卓绝的女皇,拥有最复杂的人生。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权倾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或许,她骄奢淫逸,虚荣自私,刚愎自用,她野心太过强大,也太过清醒和理智,为了皇权,她启用酷吏,实行恐怖政策,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襁褓中的女儿和两个亲生儿子的性命,更不用说无数的大臣的鲜血!但不能否认,她也是最伟大的女性,她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让女性有了地位,她享有着整个历史的辉煌,她是独一无二的,达到了不能被超越的高度。
谁说女性(子)不能做皇帝!或许是她们无能,或许是她们不敢,或许是因为几千年前女性就已经决定了的地位,不愿发声,只能沉寂。
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武则天的名字都会被人传诵,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还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这位不甘屈居于男人背后的旷古英雄,我欣赏她身上散发的自信与冷静,羡慕她的果断和决绝,她在多少的时光中演绎着自己的经典,在多少个孤独的夜晚思考着别人的将来,在将要逝去的生命中也不愿放弃。
在她将要离去的十年,她亲手召回了她亲手流放的良臣并给予重用,在心中或许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才干,这件事她却做得从容、熟练、泰然自若,虽然难以洗涤其残忍狠毒之罪,却更令人敬佩。
翻到书的最后一面,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她所杀过的文武大臣和自己的近亲,可以说她残忍,但更多的是勇气,她到底要有多大的勇气才敢面对这淋漓的鲜血?她到底是拥有多大的潜力才能成为万人之上?
武则天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具有大多数男人都无法企及的政治才能,在别人夜晚看戏休息时,她一个人在夜晚批读奏章,在大臣们策划阴谋时,她却在毫不留情地看着一个又一个人的死去,从而决定了武则天是政治家,而他们只能是阴谋家。
悠悠千载无字碑,是非功过任评说,武则天是历史上无法忽视的一个人,她是最卓越的女皇,拥有最复杂的人生。
时光早已流过她所在的朝代,但她的功名却随着时光来到了现在,但时光还会带着它走向未知的将来。 郑思远 读《名人传》有感
能够在黑暗中脱颖而出,在孤独的世界中不屈不饶,在痛苦中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或许有很多人,但我崇敬的只有《名人传》中的他们三位。
《名人传》的作者是罗曼·罗兰,他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抱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热情,却因现实变得苦闷困愁。在受过托尔斯泰的影响后,他下定决心要给人们呼吸到英雄的气息,于是便写出《名人传》这一著作。此传记中的三人,一个是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基罗以及文学家托尔斯泰三人的生平经历与著作。他们的事业、贡献与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高尚的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使我印象深刻。
在《名人传》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贝多芬。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无论在哪里都是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去真正的了解过他。在我看来贝多芬就是一个伟人,身为一位耳聋的人,却能够创造那么多音乐。即便如此,他也隐忍自己的痛苦,把痛苦换来的欢乐阿内人们,给人们勇气。但在那个自私而又愚蠢的社会里,贝多芬把音乐当做一种寄托,音乐是他的精神支柱。他对别人的好,换回的却是别人对他的冷漠。甚至在他死后,他侄子都不曾来送他最后一程,只是一个陌生人为他合上了眼。他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把他那顽强的乐观的品质寄托在了不朽的音乐当中。
不管是贝多芬还是另外两位名人,他们都曾经历过挫折与困难,但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让我想起了身边的环卫工人,他们也是生活在社会的角落处,不被人们关注,不被人们尊重。但他们依然为这个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他们没有因为城市的脏乱和人们的随地扔垃圾而放弃,“固执”的清理着每一处地方的垃圾。虽然他们是一个很弱小的群体,但每一个地方都少不了他们。
无论是在多么艰难的情况下,都一定不能够放弃。一定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二变得颓废,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努力向目标慢慢前行,哪怕前方荆棘密布。
这一本《名人传》,真的让我明白了很多。 高亦远: 读《名人传》有感
《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从小缺少家庭呵护,母亲在他16岁时就去世了,父亲是一个酒鬼。历尽艰辛成为音乐家后耳朵却聋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科,被贝多芬视为儿子的侄子却没来看他。
童年的不幸导致他脾气暴躁古怪,但他却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他曾经说过:“其实这挺好的,朋友在经济上有问题时,我只用在书桌前坐一会儿就能使他摆脱困境……你看这多美”。
虽然生活对贝多芬来说是残酷的,但他对音乐的热爱无人可比,尽管耳朵聋了,也克服困难坚持不断的作曲,而不是对生活充满抱怨。正是因为他这种不屈不饶、从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我们今天才能欣赏到那么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他所创作的《命运交响曲》就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
贝多芬的一生是可悲的,因为在他的一生中充满灾难。贝多芬的一生也是可敬的,因为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他都毫不畏惧,虽然也曾有过绝望,但还是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最终终于战胜命运,战胜痛苦,攀上生命的巅峰。
他的一生告诉我们: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邹怡: 读《谁的青春不迷茫》有感
“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是让你发现光芒的机会;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是你能知道谁是你的贵人;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迷茫》
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读完这本书后,猛地产生很多共鸣。
《谁的青春不迷茫》记录了刘同十年的追梦足迹,一次次地跌倒,一次次地站起,因为他相信“朝目标加油,一切都好”。是的“所谓理想就是亘古不变的意思”,我们要“把时光当阳光,把痛苦当鼓舞”,在风雨中学会坚强,在苦涩中寻找甜蜜,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对理想充满追求的力量,“今天永远对明天充满幻想,才有坚定信念活到后天”。所以我们更要朝着目标与理想,坚定不移地走,一步一个脚印,把土地踩踏实了,再走下一步。
对现在的我们而言,首要任务便是学习,只有完成这个任务了,才有更大的机会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战斗,我们必须战斗,但请记住“我们之所以战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是的,“多少人在后来的人生中,走着走着,忘记了自己是谁”,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到头来自己都不是自己了。父子骑驴这个故事大概与这句话的含义大同小异吧。你如果问一百人一个问题,大概也会有一百种回答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何必太过在意他人的看法呢?不如做真实的自己,只要你没错,就保持自己的样子。
“人的一生都是在寻找一个人,另一个人就是另一个自己。你们是生活在不同地方却有同样经历的两个人。”我们终究忙于寻找另一个自己,那个真实的自己,因为“如何活出一个真实,让你觉得舒服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这喧闹的世界里,有太多虚假围绕着我们,让我们也不得不戴着面具面对他们,但一定要记住“无论世事如何动荡和变迁,保持最内心的那份无知,单纯,善良,因为那才是真正的我们。”
“真正的我们”当然要保持真实的记忆,每一个记忆都是宝贵的,尽管再怎么痛,再怎么苦的记忆也都是宝贵的,因为那是你的经历,你磨难至今的过程。“丢了任何东西,都不能丢了记忆,坏的好的,都是财富。”正因记忆一直埋藏心中,所以更值得我们怀念,可又有多少记忆是让我们痛苦后悔的?“时间是最可怕的杀手”,的确,我们终究玩不过时间,终究会向时间投降,所以我们“宁肯作一个草率的决定,也不要一直后悔地回忆”。要知道多少东西,一旦错过,就再也回不来了,金钱也一样挽救不了。
这本书有太多太多的句子让我感叹,让我怅然,回想起自己的曾经,还真是如此。
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我们都一样。但好在,我们都还在路上...... 刘佳琪:命运的选择
- ------------读《解忧杂货店》有感
从未读过东野奎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是第一本。抱着好奇的心情,我拿起了这本书,便再也没有放下。
不是每本书都需要书签,《解忧杂货店》就是一本这样的书。它是一部情节环环相扣,极尽曲折变化而又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的悬疑小说。僻静街道上有一家杂货店,只要写下烦恼投进卷闸门,第二天就会在牛奶箱中得到回答。杂货店的主人-----浪矢老爷爷就是回信者,这位受人爱戴的老人用自己一生的时光为迷茫的人们解决一个个烦恼,在他死后第33年,杂货店又奇迹般复活了。三个小偷误入店中,收到了三十年前的信件:因男友身患绝症,年轻女孩静子在爱情与梦想间徘徊;克郎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却在现实中寸步难行;少年浩介面临家庭巨变,挣扎在亲情与未来的迷茫中……奇妙的事情不断发生,生命中的偶然交汇,演绎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东野奎吾写过很多揭露人性丑恶的推理小说,但是同时也在彰显人性的善意。《解忧杂货店》堪称“非东野”,它没有罪案,没有侦探,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它是偏暖的,乐观的,张扬善的,是那种可信的,常人的善。每个人看似纯个人化的选择背后,却勾勒出最后的命运。命运之玄妙就在于你不经意间做出的选择,可能会间接影响着他人的人生。那些看似卑微的生命背后,也可以是一颗伟大的心,留给这世界的也绝不是暗淡的光。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如同掌纹,尽管弯弯曲曲,却一直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许我们长大后就会发现,只要努力了,每一条路,都能通往成功,所有纠结做选择的人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咨询只是想得到内心所倾向的选择。最终的所谓命运,还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书中的浪矢老爷爷,抑或是误打误撞而为他人排忧解难的小贼,只要在他人需要时,不求添一注香,只为静静地陪伴和聆听,便已足够。
宗杨哲: 读《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有感
“别着急,慢慢来,属于你的岁月都会给你,因为生命的奖赏远在终点,而不是在起点附近。”这句话说得真好。它就是我在假期读过的一本书——《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我就被它深深吸引。
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告诉我们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它,给了我自信的力量;它,告诉我努力的意义,它,给了我们一次心灵的洗礼。
水面静,才能映出完整的月亮;心静,才能更好接收外界的信息。心态决定人生的成败和欢乐。我们切忌浮躁,浮躁二字,害人不浅,它是幸福的大敌,只能导致焦虑不安的人生。我们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去应付困难,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如果一个人天天愁眉苦脸,那他的生活还能多好呢?
人生中很多时候要等待。等待长大,等待朋友对你的认可,等待想要的等待的,等待让一切幻想变成现实。事物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要想做好一些事必须要有耐心,要坚持不懈地完成。否则,不懂得等待,就可能做出一些蠢事。但是等待,绝不是守株待兔,不劳而获,坐以待毙,更不是怨天尤人,无所事事,等待,是为了下一刻更好的绽放,学会慢下来,去等一场雨落下去等一朵花开放,别因走得太快,而落下自己后面的灵魂。
一些人常常抱怨命运的不公,生活压力繁重,人际关系难处,因为在生活中,谁都难免遇到挫折和困境。目光长远的人,往往不会计较一时的失与败,因为他们懂得,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赢家。目光短浅的人,一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心中失去了方向,往往很容易放弃。如果凡是都不能坚持下去,你还能走向成功的大门吗?
曾有人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人说:“砌砖。”第二个人说:“赚工资。”第三个人说:“建造世界上有特色的房子。”后来第三个人成为了有名的建筑师。为什么成为有名的建筑师只有第三个呢? 因为他有远大的理想。
人生如黑夜行船,志向便是最亮的船标灯,有了它,你才会乘风破浪前进。人生中,我们一定一定要有一个梦想,有了梦想,我们就会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会有了前进的动力,我们要发奋努力,虽然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可能很痛苦,但我们要把它化为前进的动力,并为之不懈的努力,相信梦想一定会照进现实。
追逐梦想的路上,华丽地跌倒,总胜过无谓的徘徊,我们应相信努力的意义。
不努力的人,他无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努力的人,他有时不能成功,但他心中可以踏实。努力的人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会努力。努力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能力。生活就像一场战斗,不是希望努力,而是努力了,看到希望。因为,我们每努力前进一步,我们听到的都会不一样。不努力,你永远不知道你是这样的人;努力,是不想在年华老去后鄙视自己。所以,我们要努力,努力啊!
我相信: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熊子鹏:读《恰到好处的幸福》有感
在当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了好几篇关于毕淑敏所写的文章了。最近,又读了一本《恰到好处的幸福》
幸福二字,引起了我的无限联想。当今的社会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幸福,而有一些人却不应该有幸福,因为他们所得到的幸福太多了,久而久之,他们便觉得这就是我理所当然的。当然,我不否认,我也羡慕他人,却并不知道,我自己是有多么的幸福。而恰到好处的幸福正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有的。多了的话,便会不在意;而少了的话,便会对生活失去信心
曾经,毕淑敏去西藏边防部队,学当卫生员,被老卫生员问:“一般消毒,用占百分之几的酒精。”“75%” “ 80%呢”此时的毕淑敏揣摩了一会儿,说“行”老兵面容很平静,继续问“90%”
“行”“100%呢”“行”毕淑敏一如既往地回答道。这时,老兵发话了“错了,75%的酒精可以破坏细菌的膜,将药水渗入到里面去,整个细菌就被杀死了。浓度更高的酒精,会让细菌将酒精挡在门外,反而适得其反。有些东西并不是浓度越高越好。”
毕淑敏所写的《恰到好处的幸福》正如酒精杀毒一样,幸福不可多也不可少。但这个世界上总有不幸福的人,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人是因为他们的期望值太高了,根本就实现不了。想和马云一样,有那么多钱,可却又不想和马云一样吃苦,坚持;想每天不为生计所忧愁,却不进取。这些人不幸福是他们活该。因为他们只顾物质上的幸福,想拥有物质上的幸福,但他们却不知道幸福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没有钱的人一样可以过得很幸福。
我们应该用新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不要羡慕别人喝的五颜六色的饮料,其实还没有你的白开水解渴 周菁菁
读毕淑敏《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有感
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本以为这是一本大话小草的记叙书,而当我真正翻开它才发现,这是一本由一篇篇精致而富含哲理的散文构成的散文集。每一段文章中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使我不由得沉浸其中。
而最令我感慨的,则是一段名为《谁是你的重要他人》的文章。
这篇文章大致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的毕淑敏是一名高个子的学生,被荣幸地选入学校的合唱团进行训练。有一次,她的音乐老师在学生中巡查了一遍后对她说:“我在指挥台上总听到有一个人跑调,原来就是你,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自尊心受到打击的毕淑敏自认倒霉,离开了合唱团。三天后,老师又把她叫回了队伍:“你个子这么高,跑调了还要再连累一个男生,你归队,但以后在合唱时不准发出任何声音,只能干张嘴!”在委屈中,毕淑敏只好默默地站在队伍里,做一个只会张嘴的傀儡,而这也使她在以后的音乐考试中唱不出来,一路坎坷。多年后,在一次“谁是你的重要他人”游戏中,毕淑敏猛然发觉这位音乐老师才是自己的重要他人,虽然她现在已经明白当时老师的良苦用心,但却无法抹去烙在心中的惨痛的记忆。
读完这篇文章,我沉默了,继而,便是万千的感慨。是啊,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除了从父母眼中确认自己的存在,“重要他人”的影子也会根植在我们心中。他们的喜怒哀乐和行为方式,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影响。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儿时的记忆早就模糊,我现在的所作所为都是我自己的选择,与别人无关。这么说并不无道理,在我们的意识中,很多想法是自己仔细思考后才产生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决定都是由理智掌控的,其中或多或少地夹杂着感情用事,而感情的产生也与我们的“重要他人”密切相关。
有的“重要他人”给予了我们帮助,而有的却对我们造成了伤害。而那些伤害会逐渐结痂变为伤疤,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对我们的现在及将来都有很深的影响。那么,又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难道他对我真的只有伤害吗?他的出发点又是什么呢?他这样做有考虑到更多人的利益吗?这样重新审视,我们便能对“重要他人”的行为有更深的了解。这时,在重新判断一下,如果这种行为是合理的,便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使我们更加沉稳睿智;如果反之,便将它彻底粉碎忘却,以防它对我们今后的生活产生更剧烈的影响。
无论怎样,我们都不是永远活在“重要他人”的目光中,而是活在自己切实的努力中的。无论他们对我们有多么深的影响,都已是过往云烟。我们都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并为自己负责。
人永远是自己的主人,无论何时何地。而当人们开始反省并改变自己时,就变得平静快乐而怡然自得了。从“重要他人”那里获得宝贵的经验,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放下书,抬起头,眺望远方在风中轻舞的树的枝丫,感觉自己前进的路又多了一份明媚的阳光。
胡云茜: 与温暖相拥
——读《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有感
读一本好书,如同与跟一位智者谈话,也同于一位良友谈心。
今日,一本名为《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的书就这样悄悄地走进了我的心房。
乍一看这书名,便觉得内心十分触动。轻轻翻开嫩粉的书皮,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的一段话:“喜马拉雅山鹰和冰冷稀薄的高原空气相拥,才能像黑色的图钉,钉在宝蓝的苍穹上,俯瞰大地。南太平洋蓝鲸和巨浪滔天的无垠海水相拥,才能像航空母舰,享有称雄于地球所有动物之上的力量。
一个人将全部身心安置在最好状态,才能变成一缕柔软的棉纱,与千疮百孔,百转千回的世界,温暖相拥,织就精彩绚烂的人生。”这段话,既为书的引子部分,也同样照应了文章主题,充满着哲思与深深的内涵,不仅让我引发思考:温暖相拥,何为温暖相拥?带着这个疑问,我读完了这本书,然后我明白了————
温暖相拥,是如《呵护心灵》中,当作者在医疗站当护士时的作法一般,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当病人的血液样本在加热时,加热成了一团整块。但她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病人,而是以实验的结果不准确,重新再来一次的理由,不仅安抚了病人的不安,同时,也保全了自己的名声。这样,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相拥”。
温暖相拥,是如《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中的那般,既不给自己作茧自缚,也不给他人下束缚。
温暖相拥,是如《让我们倾听》中所写,静下来,去倾听陌生人或朋友或亲人的话语,哪怕他们只是唠唠叨叨或者只是单纯地倒苦水。
这本书中,并未有什么深刻的大道理,也没有什么教条指南,它向你分享的只不过是一个个或许在生活中很常见的故事,以及一些心灵平和的主张与如何拥有幸福的提醒。
或许,世间总是会有些事情不如我们所想的那般。而生活在这个简单粗暴的世界中,我们的内心,需要始终拥有一缕柔软安宁。
这本书中所含的哲思,足够我去慢慢品味一辈子。 黄诗婉: 愿你快乐地珍惜一切
------读《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有感
一个人将全部身心安置在最好状态,才能变成一缕柔纱,与千疮百孔的世界温暖相拥。
------题记
《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是由许多精致的散文构成的散文集,语言平实朴素却温暖,教会我许多道理。
世间总会有些事情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生活在一个简单、粗暴,甚至有些残酷的世界,内心要保持柔软安宁,成为更好,更快乐的自己。
其中一个传说,宇宙中有颗九芒星,人若到九芒星,就会健康快乐。九芒星有把钥匙,被众神种在一个最好找又不好找的地方,那就是人的心田。众神很得意,因为这个地方是人在最初的时候,绝对想不起要寻找的,只有在很久以后,或许才会低下头查看自己的内心。内心才是最诚实的地方,告诉人们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
曾在课外班上做过一道阅读理解题目,内容大概是一个年轻人奋斗到中年,有了一大笔财富后因病去世。我便想到了像陶渊明这样的人,归隐田园、返璞归真,追求内心所相: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我认为,单纯,是美好的必需品。很多人都觉得,只有小孩才会单纯,所以他们才那么快乐。而我们,就应保留一份童心,一颗单纯又快乐的心。一颗单纯又快乐的心,既简单又无处可得;既真实又难以寻找。世间有许多杂质,无时不刻地摧毁童真。有童真其实也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唯其柔软,我们才能敏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我们才能精致;也唯其柔软,我们才能超越自我,在受伤的时候甚至能包容我们的伤口。”是的,柔软。柔软代表温和、理解、包容,就如暖和的轻风,吹入他人心田时,给他人带来向上的力量。
请慢下来,也只有慢下来,我们才可以倾听到内心的声音,享受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这就是“快乐”的秘密。
看看内心,寻找真实,追求内心所向。并且单纯、努力、柔软、勇敢、对生活充满希望。
愿你快乐地珍惜身边的一切。
谢梦郡: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每一个做母亲的都有自己的幸福,龙应台也不例外。仿佛孩子就是自己的全部,为他着迷。
母亲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远远比她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多。《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龙应台在安安从小到大时无时不刻爱护着,尽自己可能让他快乐,不想让他和中国孩子一样,为了吸收知识到处奔波。她的所有的精力自安安出生起,就都花在了安安身上。这本书包含太多,龙应台的对孩子的爱,对生活的看法,及一些人生观。世间妈妈对孩子的爱,胜过一切。那敢问,孩子对妈妈的爱又有多少?
这个问题让很多人都深思。现在的孩子多半是独生子女,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心思。他们认为,母亲爱他们是理所应当的,好像母亲生来就必须为他们烧饭,为他们洗衣,管他们的生活,更甚者连分内的作业都要家长帮忙,不想写,仿佛家长就是全能的、专门为自己服务的。可是,为什么他们就必须宠着你呀?凭什么他们就一定得全心全意为你服务啊?不凭什么,只凭他们对你的爱。爱能让一个人付出很多,甚至是生命。那么,你会为他们付出么?别太自私,要知道,他们大可不必为你付出这么多。只是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他们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他们的爱,比高山还高,比大海还深,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比拟的。你不要说爸爸妈妈打你,骂你,不爱你,请问你爱过他们吗?那么,你没资格提这个问。当你在恨他们时,他们在默默的掉眼泪,当你们在抱怨他们时,他们在反思自己的对与错。哪怕是你在他们做完饭后说一声谢谢,在你咆哮后对他们说一声对不起,在他们感到难过时给他们一个拥抱,他们都能开心好一阵子。所以,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不要辜负像龙应台对安安和飞飞的伟大而深沉的母爱!
《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反思,让我学会爱亲人。它值得我们去看一辈子。 杨晧羽: 漫漫长路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从物价闯关到全面开放。中国那激荡的三十年,是我们走过的漫漫长路。
有人会说这三十年是多么的是多么的世俗,每个都以金钱作为自己人生标杆,但我相信,有更多的人会说,没有这三十年,中国就不会崛起,就没有现在的世界,这三十年是我们最宝贵的时光。在这三十年中,我们从忌讳财富到以财富为荣。在这三十年中,我们跨过了太多的未知与不可能。这三十年是中国史上最激荡的三十年。
在这三十年后,还有千万个三十年。这三十年的后面,是我们的漫漫长路,
而这漫漫长路又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我认为第一就是,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不确定的,不相同的,进一步说,成功是无法复制的,就像是围棋界中一句特别有名的话一样,千古无重局。有 了Google,百度光靠所搜永不会崛起。有了微软,马化腾如果想去挑战,他永远是条咸鱼。
第二是,我们要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永远不要以辩证法来看待事物。无论一个人给我们怎样的背影,只要能够让我们记住他,他永远是最会抉择自己利益的。永远是这个时代最明的人之一。没有人,绝对没有人能够把他和他所处的历史剥离开来。
激荡的那三十年只是中国历史上短短的三十年,等待着中国的还有漫漫长路。。 魏文俊: 《狂人日记》读后感
社会带来的“危害”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形形色色的人穿梭在这现实生活中。今天所读的鲁迅文章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忘怀。那就是—《狂人日记》。
鲁迅生在民国时期,一个动乱的时代。那时候法乱无章,民不聊生。写的东西自然能够有思想,也就是这样,一代文豪的他写就了我国史上第一部白话文。
这是一篇用口来“说”的文章。它很好的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主人公名叫“狂人”,得了一种罕见的病。且这病叫做“迫害症”,这种病是人的心理造成的;得了这种病的患者有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就是对于周围的一切都保持着怀疑:怀疑有人害他,怀疑有人侮辱他等等。处在这种“疾病”下的狂人,把走过的陌生人,邻里邻居甚至自己的亲人。这是多么不该啊,一个本应该享受生活带来说乐趣,却永远的陷入在自身的“你争我斗”。以至于天天想,想到人吃人及那种血腥的场面。最后的那句话才真正的让我们知道作者对尔虞我诈的社会的批判。
讲到这里,可能没读懂的人会嘲笑他。说他脑袋进水了,思想有问题啊等等。可我们似曾想过,现在的社会带给人们的是什么?虽然我们谈不及以前民国时期,但以我门当今来讲,依旧是有着许多不良风气:为了几角钱而打起来、医生及高危职业因小失误而被患者打等施暴行为。还记得上一次,回家的路上,当时正值下班高峰期。我随着父亲走着。“哔吧—”一阵汽车的长鸣,一辆小轿车突然从人行道上奔过。又一声,一位中年男子倒在了地上。随着,中年男子破口大骂,谁知哪个开车的青年只说“我都按了喇叭,你怎么不走开啊。”两个人越吵越凶,手中还不停的拿起电话叫朋友来帮忙。最让我看不惯的是只有人围观,没有人帮忙。“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古语人人都该听过,却没人会去遵循古人的诱导。去相互忍让,理解。
但是话归话,现实中也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奉献着,付出,我们不能以个别的例子来决断这个社会,我也打小有个愿望,希望世界的爱多一点,恶少一点。 王思琦: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沧桑之感。凄凉,却并未透露出对老天的恨意。或许是有的,我没发现吧。
史铁生在废弃的古园、即那伴他一生的地坛思考生命、思考人生。“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哭泣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人总归要活着,一成不变的活着,无论上天给你什么样的归宿,上天让你生存,你必须去思考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他还说人世间的情,亲情、爱情、友情,染着不一样的的色彩。有亲人离别的不舍,相遇陌生的缘分,聚散匆匆的遗憾。人生本如是,无可言说。
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风,四季的雨,未曾停过。春夜淅淅沥沥的小雨,夏日黄昏入暮的斜阳,秋夜纷纷凋零的落叶,冬日漫无边际的大雪。只慢慢品味,苦也好,酸也罢,随他去吧,人生如是。
相遇无奈,人生路上许多人本就陌生,如此相遇,如此离去,其中百味,耐人回味。
行文匆匆,人也匆匆。随意如老人杯酒轻酌、消散如鸟儿不知去向,总之人事匆匆,逃不过岁月飞逝,倒不如给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
人世“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惶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所谓人生是一个悲剧,更何况无常。这悲剧却是美的,因为我们面对它,给自己以生的勇气,给自己思考的空间,这才有人活着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活着。
人生的事情不能一一说尽,关键依旧是用心品味人生之美。死亡是解脱的美,降临是新生的美。我们从降临到这个世上开始,就向死而生,或许也不必想,该来会来。
命运的神秘深奥时常以无常的形式让人感到困惑。但它又清澈如水,让人感觉一切本如是,不必自寻烦恼,还不如慢下来散步夕阳下享受人生的美。
或许这本书真是史铁生留给世人最好的礼物吧。
这本书,将要用一生时间去领悟。 谭卓: 读《我与地坛》有感
当我读《我与地坛》这本书时,它用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我,读完以后更是让我百感交集,受益匪浅,受益终生。它让我明白,虽然被命运打倒了,但是只要勇敢的面对生活,就会活出自己的价值。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悲凉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而不是无奈的去面对死。
母亲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面对她那个被命运吓怕的儿子,她不曾放弃过。每天的鼓励与支持。她无时不期待她的儿子可以幸福,即使她自己承担着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无私的母爱,一点点打动自己那心已冰凉的儿子。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因为我们身边有好多人都在为我们付出汗水和心血,我们无法回馈,只能用感恩来让他们感到快乐和安慰。 熊泽平: 读《我与地坛》有感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作者发给人生的一封感谢信,他试图通过这次写作来回顾自己以往的生活,尤其是双腿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岁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运的人,当时的情景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二十出头的青年,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挥洒青春的年纪,就这样瘫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内心的愤慨与寂寥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于是他暴戾,阴郁。
然而,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克制自己,于是他遇到了地坛,也可以说是地坛找到了他,亘古不变的景象转化为内心的震撼,遍地的萧条,却让内心孤独的他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于是他爱上了这里,这里的一切仿佛是专门为他设计的,宁静,空旷,没有人来打搅,他可以静静的坐在那,抑或看书抑或发呆,于是,先前的躁动便被地坛这宽宏的大气所吞噬,可以说,这使心灵的沉淀。
可叹的是,作者忘记了,他不是弃儿,在他痛苦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年轻却饱受苦难的儿子,行动不方便,内心暴动,烦躁,却偏偏一个人去了那荒芜的地坛,作为母亲,怎能不担心,但只能待在房间干等,内心的煎熬却在激烈的进行,她没有错,但此刻却在默默忍受儿子给自己的惩罚,母爱是宽容的,儿子的安全才是她现在最担心的。
回忆过往,当年那个自暴自弃的少年已经长大,于是他缅怀着那段时光,在那艰难岁月中对生命的理解,以及母亲给予的关爱与启发,地坛里他自省,弥漫着浓郁的人生况味,但那只说明过去,现在,作者有了自己的理解:幸福之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 熊炫伊: 勿忘初心
—— 读《小王子》有感
这是一部送给大人的童话书,他就是《小王子》。这本书明快清晰的笔调,让人感到温暖,同时也感触良多,触碰到心底的那份忧愁。
小王子因为玫瑰而去旅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自以为是的国王;爱慕虚荣的人;可怜又可悲的酒鬼;不明所以的企业家;墨守成规的点灯人;一无所知的地理学家。
其实这就是大多数人真实的写照。这些人,他们庸庸碌碌,却在原地转圈,失去了自己的初心。而只有孩子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他们会因为玩具而伤心,也会因为初心而会心一笑。
大人曾今也是孩子,也知道自己的初心,可为什么,当他们的心被岁月的尘埃所掩盖后,变得忙忙碌碌,去毫无目的,如行尸走肉?她们在繁华的都市中,被金钱,利益蒙蔽了双眼,使他们的初心不满足于现在的简简单单的,平平淡淡的幸福。所以,许多东西都会用金钱去衡量罢了。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实质上的东西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上则不然。其实很多实质上的东西都是用肉眼发现不了的。经过岁月变迁,沧海桑田,那些实质的东西,早已被粉碎的灰飞烟灭。友情,亲情这些看似虚无,但却最实质的东西,因为你为之付出了心血与时间,所以他在你心中变成了最珍贵的。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最真实的交流。我知道金钱可以补充你身体上的饥饿,但永远不能弥补情感的空虚。我们可以过得一无所有,但绝不可以没有亲人,朋友。我们可以与朋友交谈人生哲学,却不能和金钱谈心;我们可以抛开物质的浮华,却不能忘记一份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的幸福。
《小王子》这本书让人明白粗茶淡饭的幸福。走得再远,也别忘了回头看看自己的脚印,看看父母,看看曾经帮助你的人。在遥远的路上,请别忘记自己的初心…… 吴骏泽: 读《茶花女》有感
“四大名著”从我呱呱坠地起就一直包绕着我。他们就像一个怪圈,将每一个中国人牢牢困在所谓的丰富想象、浪漫主义和深刻内涵中。然而某天我有幸跳出这种怪圈,才发现文学那神秘多彩的一面。
《茶花女》如一滴水融入书籍的海洋,与众多名著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但正是在我饥渴难耐的时候,只有她跃入我的掌心。第一次与她相遇是在朋友家。那精美的包装就已把我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地带回家借阅,便不知不觉沉醉在这悲惨动人的爱情故事中。
我和许多人一样,第一遍只看内容,了解情节。小说大体采用倒叙,通过三个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当时懵懂的我,仅仅被这曲折离奇的情节和两人浪漫的爱情吸引。当我读到阿尔芒发自肺腑的表白时,我的心被融化了;当我读到他们在乡间的亲密时光,我仿佛身临其境;而故事的结局以及玛格丽特的日记所呈现出的悲惨的事实,使我深深的震撼于这一风尘女子心灵的高尚与牺牲精神。所以有时我是无比羡慕阿尔芒的——他有一位慈爱而正直的父亲和可爱的妹妹,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有较为宽裕的物质条件。而且,一位名叫玛格丽特的美人被他的真情打动,愿与他携手走向美好的明天。
我至今仍清楚记得那时一口气读完整本书后的轻松,还伴有一种朦胧的醉意。与《茶花女》的初见,它带给我情感方面的享受,并使之久久存于我的脑海,永远无法抹去。
这种感觉之所以如此持久,也许只因为一个青春期少年的情愫。无论怎样,从那以后,我觉得每一天都浪漫美好起来。生活中每一件小事的发生,在我眼里都像是上天安排好的美丽的剧情。但不过多久我又感觉孤独了,《茶花女》之前也被朋友带走。我的心里空落落的,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毒瘾又犯了一样,于是我将他四处找寻。终于,一次购书的机会,我果断将他收入囊中。如今《茶花女》只属于我,我终于可以细细品味了。
这次的心态有些变化 ,就像你了解一个人之后会凭着印象与他相处。其实每每执卷我都心潮腾涌,只是不敢轻易下笔,生怕表达不出我心怀的敬意。当我在他们的故事中添加了社会背景的因素,所有的情节都给人另一种感觉。《茶花女》创作于1847年,正值七月王朝末期在那个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到处充满着虚伪、冷酷、敲诈,深味人间不公的小仲马,通过茶花女悲惨的命运彰显出时代背景。上流社会糜烂腐化的生活,玛格丽特深受其害。她因天生丽质、多才多艺名噪一时,受到老公爵的包养,N伯爵的追求。为了维持生计,她被迫过着那些妓女的生活。她的朋友普律当丝,自私贪财虚情假意。她为玛格丽特每做一件事都要收到酬金,而当玛格丽特奄奄一息的时候,她便毫不留情的离开了玛格丽特。在这险恶的生活中,人们是多么需要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抚平心灵的创伤。于是阿尔芒带着他赤诚的爱出现了。他的真情打动玛格丽特,他们彼此相爱至深。作者通过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对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道德提出了血泪控诉。但反过来看,正是这黑暗的社会,衬托出这爱情的忠贞与美好。
在这浮华的世界,虽不像当时那样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也没有太多的黑暗、沉沦,但每个人各怀私心。人们之间的合作并非真心相待,所谓的敌对关系也可能只是一场戏。有些人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变得愈发可怕,放荡、残忍,仿佛已经没了底线;但有些人坚守初心,洁身自好,保持心灵的纯净,就像玛格丽特一样。他们渴望美好纯真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爱情,只希望不掺太多杂质。于是我们应该做一个像阿尔芒的人,并不是说努力达到和他一样的物质条件,而是像他一样拥有一颗纯真的心。这一点,也许是我们在如今社会安然立足、受人赞赏并且实现梦想的通用途径。
最近我又了解到,这本书里的故事,都是根据小仲马的亲身经历创作的,男主人公正是他的原型。我们又要重逢了……
陈喆炜: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读刘墉《超越全书》有感
你斜着眼看,如果感觉上是鄙视,他当然要打你;你偷偷看,如果感觉很怯懦,他则可能借机会欺侮你;至于正眼看他,感觉无所畏惧,他也可能认为你多管闲事。 ——刘墉
害人 • 奇葩
刘墉有一次外出参加活动,很晚才回来。在路上,在一个没有人的路口等红路灯的时候,轮胎“吡”地一声破了。但是,凭他多年生活在纽约的经验,他绝不能下车查看,否则要么被敲诈勒索,要么小命不保。为什么呢?因为在纽约,歹徒是非常多的!如果你下车查看,忽然就会有一把枪顶在你的太阳穴上,向你索要钱财;更可能直接抢走你在座位上的包;如果破的是后轮的话,甚至会直接跳进驾驶室把车开走!刘墉就很聪明,愣是硬着头皮把车开到了附近几家还没关门的汽车4S店。
在这混乱的社会,治安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是身为“纽约客”的日常习惯:绝不独自穿过地下通道,要站在亮处等待有人来再一起通过;地铁到了深夜时,许多人放着空车厢不坐,宁愿挤在一块,确保自己的安全;即使迷了路,也只能不动声色地看路牌,而不能东张西望,这会引起歹徒的注意:知道你是外来人;开车,出发前要把车锁好,因为你难保没有人会在你碰到红灯停车时,突然冲上来,将枪口冷冰冰的抵住你的太阳穴;在商店打烊后,决不能靠街边走,因为可能在旁边有人冷不防把你拖进去;听到邻居家有枪声,决不能冲进去,因为里面可能又给你一枪,而无法报警,警察也无法赶来;夜里听到街头有枪声,决不能拉开窗帘,应该拉开一条缝,默默记下车牌号,过早暴露会招来杀身之祸……这么恐怖,让人心生胆颤!
防人 • 过度
刘墉的一个朋友,在地铁里被打青了脸,为什么?当时他看到车厢另一端有个靠窗的座位,于是移过去,才坐下,就被尾随的一个黑人壮汉狠狠地揍了两拳。原因就是在他换位置的那一刻,正好那个黑人上车,并坐在他身边。他完全没有注意到那回事,却引起黑人的误会,以为他有种族歧视,不愿跟黑人同坐而换位置。那黑人是因为自卑而敏感,又因敏感而愤怒。
所以,在选择事情时既要果断,又要思考,要为别人着想,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与伤害!
涂馨叶: 读《刘墉散文集》有感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肤浅的人,准确来说,其实就是一个看不懂、也不愿去看名著散文的人。可能是因为自己太浮躁,每次看书都会一目十行,因为这些书我实在看不下,也没品尝出什么韵味,可看刘墉这本书,却在一天之内征服了我。我想,这就是一个作品的魅力吧,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就是让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他的文章很乐观,不矫揉,不造作,不标新立异,也不绕弯,这使我看得很痛快。从此书之书,我得到了许多新的观念。
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关于“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主题了。他说:“几乎每一个突然面对死神的人,都会成为生命的哲学家。”对他们而言,憧憬未来已变为不可能。因为这些死亡的人早已被绝望淹没,可是他们却意外地明智。
这的确是我们正常人感受不到的。死亡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它并不可怕。只是在得知自己将要死亡却还在人世等待死亡的时候,才是漫长的煎熬。我猜那些人一定是痛苦着的,但他们一定也是清醒着的。在那一刻,他们一定是在想着自己穷尽一生所渴望的事物,而不被人世间的重重枷锁捆绑着、束缚着。因为在死亡来临之际,做什么事都不算什么了。
而我们却总是在这个世界里别扭地活着,活在他人的眼里,活在虚无的狂欢之中,在复杂的环境中应对一切,在沉寂的夜晚中独自舔舐伤口。但是,跨越生命的海洋,跨越欲望的城国,在面对死亡来临之际,才发现,管他们怎么看待我,不管他们怎么伤害我,在此时都无关紧要了,最后的愿望,往往都是心中最初的梦想,都是一生的希望。
所以,那些要突然面对死神的人,都摆脱了一切后顾之忧,用尽全力去抓住自己想要的。而现实生活中的人,有几个能做到呢?如果不是刘墉用独特的视角来谈论这个主题的话,我至今也不会想到那么多的事与物,也许他在写作之时,也是有深刻感悟的吧。
在撼动别人之前,先撼动自己,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戴祥和:《岁月静好 不忘初心》读后感
网购回一本林清玄的散文集,翻开书页粗略一看,便被他文笔之优美、文思之畅达所打动,再去细看,他的语句纯净如清泉、他的感悟明媚春光。饱受凡世沧桑的心,在这里得以升华。
在这本书中,作者林清玄用悲天悯人的情怀,抒发了对生活对生命对生存的理解及感悟,构建出一个令人神往的和谐优美的人文社会,带给了我无限的思考。
梦幻泡影
在无常的生命面前,林清玄先生认为:我们没有时间消极颓废,而应该奋起精进,不要一生都在梦幻泡影、如露如电中过去。
作为全书的第一章节,在林清玄先生对生命的思考的的一方面,他用简洁的语言、直观的对比,鼓励我们去努力、去追求、去超越。
深深地记得这两句话,“时时可死,步步求生。”在我们一生的时间中,若是想死,确实是任何时候都可死,但是,我们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我们就应该一步步地向前,一步步地求生,而且还是要有质量的生。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鼠
林清玄先生描写了自己在夜市上看到的1800元的黄金鼠和在垃圾堆旁的波斯猫,大为感叹“人间的是非正是如此难以评断。”唉,被称为“白猫王子”的波斯猫竟然无人疼惜,而一只老鼠却被当成宠物,甚至还有人去养变色龙和小丑蛙!我也是大吃一惊。
是人们的审美观出现了问题吗?虽然我们无法评定动物的贵贱,但是,不管动物的外表如何,价值如何,我们都应该珍惜他们、爱护他们。至少,当你选择它作为宠物的那一刻开始,就请不要放弃它。
“当然,我并没有资格评定动物的贵贱,只是我知道,不管面对什么动物,我们都要有珍惜的心。”
玫瑰奇迹
偶有一日,林清玄先生回到他的旧居,一切都变了,于是发出感叹“我觉得一个人活在这个时空里,只是偶然的与宇宙天地擦肩而过,人与人的擦身是一刹那,人与房子的擦身是一场刹那,人与宇宙的擦身何尝不是一弹指呢?”
是啊,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我们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是裸裸的回去罢。”我们来时一无所有,走时依旧两手空空。既然如此,何不以微笑对待世人呢?像林清玄先生一样,买一朵黄玫瑰,沿街步行,对每一个擦肩而过的人微笑致意,就好像送玫瑰给他们一样。
这也正应了林清玄先生的话,“我们在生命中的偶然擦肩,是因缘中最大的奇迹。”这个奇迹,也便是玫瑰的奇迹。……
读完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最大的感受便是:在他的散文中,世间万物都可以化成指尖的音符,或激荡、或低沉、或悠扬、或平静,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心灵的视角和对生活的感悟。
“曾经以寻死的心活着,被迫超越,也曾主动超越,不管梦是否实现,有梦总是最美的。”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李旖萌:人生无常,活在当下
——读《身心安顿》有感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
读了林清玄老先生的《身心安顿》之后才明白人生的四个本质:“融入此刻”、人生无常、人身难得、因果有报。这些看似是极高的境界才能觉悟,事实上并不是,只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节奏不够慢,内心不够宁静、欲望不够消除,诚然,若如这书名一样做到真正的身心安顿,我们也能领略到人生真谛。
林清玄为了参透人生真意,20世纪80年代上山闭关三年,把人生从头到尾思索一遍,写下了这本人生的参考书。
其中令我最有启发的就是这两点:人生无常、活在当下。
对于人生无常有两个观点:第一个就是凡生在这个世界的人都会死亡,这叫无常。第二个观点是,凡是存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每个刹那都在变化。
活在当下的道理很简单,活在当下即是融入“此刻”,“此刻”就是对未来没有期待、对过去没有回忆,处在一种无心的状态,这种未来与过去中间的一个时空就叫做“此刻”。
二者兼合即是在告诉我们:人生无常,请活在当下。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意外无处不在,不要总以为意外只是在电视、报纸的新闻里,我们只是无关紧要的旁观者,并非如此,说句难听的:我们与那些遭遇意外的人一样都是六道众生中的人,为什么意外就不会降临在我们头上呢?其实万物之间的机遇都是很微妙的,曾看过一则新闻:有一个失恋少女,半夜两点从九楼她家窗口跳下来自杀,当场压死一个卖粽子的人。这么巧!天空那么大,人那么小,跳下来正好压中他,而且半夜两点,街上只有一个卖粽子的人。
这样的“奇遇”是怎么防也防不了的,那我们只能手无缚鸡等着意外到来吗?并不是,我们做人一场,人身难得,我们要活好每一刻,每一个瞬间,不要做任何自己无法弥补过错的事,让自己后悔的事,让意外来临时自己也死而无憾,即是活在当下。
认识到人生无常很重要,认识到之后即要珍惜每一刻每一秒,每一天都从零开始,每一天都诞生出来,每一天都宛若新生。
我们从容地来到这世上,也要从容地死去。
魏彤妍 《生命的化妆》读后感
心美,一切皆美。——题记
“对于这生活在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使我增添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或许在我们的印象里,化妆只是为了在视觉让人赏心悦目的一种手段罢了。 浓妆素裹、妩媚妖娆,却无法看穿胭脂粉黛下真正的面容。
在表象上用功的化妆单单只是脸上的化妆。而,化妆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是无妆,是生命的化妆。这如同写作一样,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文章是生命的化妆,有着它深刻的内在意义。
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为打造完美而化妆,来改变自身的气质;欣赏艺术、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种化妆,是内在的美、自然的美、是人性的美、生命的美。
还记得小时候,因为自己的长相不够完美,每天都对着镜子摆弄。父母将我送去艺术班培训。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至今仍记忆犹新:“这世界上有很多人为自己身上的不足而苦恼。而我们涉猎艺术,是为了陶冶自身。它可以让我们多一项本领,深入我们的骨髓和生命。”
“这个世界一切的表象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象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象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或许我们一直都为了他人的眼光而为自身化妆。而那些真正的优良品质、一个人的人品和气质,都是来自生命。来自内心深处,而不是光鲜的外表。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后记 刘佳欣: 人间有味是清欢
“雪沫乳花浮午残,蓼茸高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
“清欢”是什么?这几乎是难以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而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远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
那么如何感受清欢呢?很容易又很难。当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可以看出比钻石更吸引人的滋味;当在路旁悠闲散步比坐豪华游轮游行更加快乐;当体会了静静地品一壶铁观音比起在喧闹的酒吧中喝酒更能够清洗心灵......这大抵就是清欢罢。
做到“清欢”难,尤其是生活中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
就像想在路边与父母,谈谈心,散散步,可是车声不断呼啸而过,一天里,几乎没有纯然安静的时刻。
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种感受或经历,就像林清玄老师一样。我们曾有一个可以觅得清欢之处,却因城市的改革发展,变得嘈杂喧闹,失去了那原有的韵味。
就像那可俯瞰着高楼人欲,湖中荷花盛开,惊艳一山沉默的明阳山的白云山庄,现已人多喧闹,汽水罐子湖中飘;就像那由石头建成,生长着清香如蜜的朱槿花的圆通寺,现已满处小贩叫卖,清欢一丝不在;就像那绿草青茸,空气清洗的青年公园,现已灰尘滚滚,草衰马老。这样别说清欢了,简直就像极了佛教所说的“五浊恶世”!
我们生于这个时代,为何“清欢”如此难觅?如果想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式便是守在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因为在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的清欢生活就日渐失去了。
当一个人以浊为欢时,就难以体会何为清欢;当一个人在欢乐已尽、浊心再起时,生活就越来越无趣了。
书中极爱的一段文字:“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清欢里也能体会人间有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尘世间,也能找到清欢的滋味的人物!”
雪沫乳花浮午残,蓼茸高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有味是清欢......
熊俊皓 :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痛并快乐着》这本书记叙的是白岩松那代人的成长经历,但是书中所写的也是每有个人成长所经历的事情。
白岩松从他大学校园写起,到之后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自己的态度、解决方法,让我感受到他像所有人一样,是在一次次跌倒和失败中进步的,只是他在面对困难时的心态和各种因素与常人不同,所以才造就了白岩松。
“别人想要打倒你,但自己却要努力站住。”
“无论怎样的危局,人们只要不首先在内心投降,局面总会有转机。”“绝望之时来临的一点点希望,才是让人最感幸福的。”
其实当我们在遇到打击和困难时,我们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要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要平和地去面对,去原谅,如白岩松面对别人的诬告时,很快控制住自己,冷静面对,还有在他失眠的那段时间里慢慢调整心态,战胜病魔。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对自己说不,因为没试过谁都不知道最后的结果。要努力接受一切,要平静地接受一切。
“报纸生涯:生命中的加油站。”
“命运的改变与机遇的获得,是从一件又一件小事开始的。”
白岩松的处境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在万分不情愿中去做了不喜欢的报纸,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选择堕落,他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并用实力证明了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我们也要拥有这种心态,不去抱怨,用实力去和命运抗争,最后会发现,其实命运的每一个安排都是将你送往目的地的一次挑战。
“也许干什么事情都需要一点儿无心。正因为无心,报的希望不大,失望也就不大;正因为无心,没有刻意地钻营与设计,我只能本本分分做自己,少了表演,多了自然,少了模仿,多了本色。”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要有一点无心,让自己平静地去做,最后能否成功其实并不重要,上路时轻装才最珍贵。放下负担,不要有太大压力,才能体会到每一次的海阔天空。
读完整本书,感慨万千,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跌倒,但我们或许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
张笑洋:痛并快乐着
“ 生命之路自己走过,再多的祝福都是耳后的叮咛,该有的终将会有,该失去的也终将会失去。” ——白岩松
人的一生如同这本书名,不断的在成长中吸取痛苦的教训,在命运的阻挠下,隐隐约约的发现仅剩的一丝快乐,与这一丝唯一的快乐相依为命。
这本书不是我主动去买来的,只因在家中找到,仔细品尝一番后,便对它情有独钟。
这本书是白岩松年少时一直成长过来的笔记,很好的解释了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突如其来的痛苦,在命运的挫折中,不断地摸索,最终挺过磨难的人们攀上了胜利的山巅,可在山的另一端,又有许多连绵起伏的高山,又在痛苦并快乐中度过……
人生就是这么的无情和残酷,但它总会去照顾那些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人。可这又不是一定的,所以我们要在不确定中生存,适应一切。
这本书虽语言平淡,无多的修辞,但在字里行间里,透露着许多发人深省的大道理,尤其是他一生的成长经历总是那么的引人深思。
“ 人生,有太多的无奈,但又必须去接受。生活虽说触手可及,但也无可估量。为了生活,人们总是乐此不疲的追求着,痛也不说,累也不说,因为对于生活,我们无话可说。其实,生活就像酒坛子里的酒,酝酿久了便成了老窖,让人不由自主的沉醉在其中,宁愿醉身梦死,无法自拔,也不愿意醒来。” 童铭颢: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 ——《痛并快乐着》
人生便如白岩松所说,“面对痛苦,我们不能退缩,反而应更快乐的去面对,并相信未来。”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的挫折与困难在等着我们,而我们不应该退缩,而应更加乐观的去面对这一切。
《痛并快乐着》一书,是白岩松于2000年著成,记载了白岩松十年的工作,成长历程。真实的还原了“三十而立”的白岩松的思想,折射出白岩松日渐成熟的人格魅力和高度思想性与时代的变迁。
当我刚翻开书时,一股熟悉的书香从中飘出,我深吸了一口气,静了静心,便开展了这美妙的读书之旅。
这本书,语言虽不知林清玄细腻,思想也不如周国平那么高深难懂,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仿佛看见了一个身穿西装,鼻架眼镜,身体略胖的高大男子。正坐在我的对面与我细细的讲述,他的人生,他的工作以及发人深省的大道理和中国的旧状。
通过《告别校园》到《流浪北京》,我仿佛明白了一个在异乡独自打拼的人的辛苦,通过《舆论监督》到《澳门回归》,我仿佛读懂了中国点点滴滴的进步;通过《遭遇洪水》到《泪洒天堂》我看见了社会的黑暗;通过《别说我行》到《未来》我明白了白岩松对未来的憧憬……
将书合上,脑中细细的品味着,这才读懂,人生就是这么无情,有这么多的无奈与艰辛,但它总是会把机会留给那些有准备,肯努力的人,可是在此期间,生活都是无趣痛苦的,可却要你保持快乐。
人生险阻,痛,并快乐着。 林灿: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读白岩松《白说》有感
这个夏天,我读完了一本思想深度颇深的书——《白说》。本书语言风趣幽默,从多个方面来解读了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初读此书,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
本书分为五个方面:岁月-不是非输即赢;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以及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描述一个更好的未来。
其中,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其中的几个分节: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正如作者白岩松先生写的一样“我们只是追求现实的结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们把结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们从不享受过程;我们为了实现某种期待往往不择手段。”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那句话叫“影响一代人。”如何影响一代人?“体育教会孩子如何去赢。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的输。”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下,我们所学会的是拼了命也要赢,我们何时学习过“体面并且有尊严的输”?考试时的作弊,背书时的弄虚做假......一切诸如此类的行为,都是这种畸形的思想所催生的产物。
第二个是“拆掉'懂'这堵墙”这一分节。中国的教育模式使人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每道题都有标准答案,每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我们从小受着这样的训练长大,一旦接触到音乐,便产生一种先天的冲动:我得搞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音乐是不需要懂的,它只需要让你去感受。我想,一首纯音乐可能会让你浮想联翩,一旦有人来给你从头开始给你解析这首歌的第一段是什么意思、第二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XXX……多听几遍,你还会愿意听吗?
在《白说》这本书中,还有许多令我思考良久的文字:“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所能带来的好处。”“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是成正比的。”“所谓上善若水,水的特质,是利万物而不害他,愿意往人们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去,不强攻,顺势而为。”.......这本书,它让我明白了许多。
“当年胡适在喧嚣的时代,把范仲淹的八个字拿出来给自己也给年轻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很多年后读到它,认同。今天,我们依然不知道未来,可如果不多说说期待中的未来,就更不会知道。思考可能无用话语也许无知,就当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敲一两下鼓,拨两三声弦。更何况,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摘自《白说》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大概就是白岩松先生写着本《白说》的原因吧。他用这本书,向我们传递着他的世界观,价值观。
幸福的距离(李乾睿)
这是一本特别的书,一本可以陪伴我一生的书,它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书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可以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里,它有个简单干脆的名字,却有两层含义,《白说》——说了也白说,不说白不说。
幸福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无人企及。因为它可以无限接近,无法彻底到达。
幸福对于一名还只是初一升初二的学生而言,言之过早,但又不早,每个人在此时,都或多或少的尝到了幸福的甜头,让人向往、想象。但,“幸福是什么?”这一问题,让无数思想家、哲学家倾尽毕生心血,却仍然不能回答。至今,也不能。我想或许将来,变是不能。《白说》对于幸福有一番独特的见解,让我印象犹深的,就是幸福的三个层次——物质、情感与精神。
为何人们需要物质,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是最好解释的,无数拜金主义者对幸福的认知就永远停留在物质这一层次。物质自是用来享受的,不可否认,物质的好是对于大多数人幸福的最低标准,也有无数人为这个基础而奋斗一生。
至于那些奋斗完了,不需要奋斗了的人来说,情感就逐渐占据了他们生活的大部份,有些什么情感呢?主要是爱,对家人的爱,对妻子的爱,对世界上每个人、每种事物的爱,但他们之间终究会有一些潜竞争的,但那已经不算什么了。但同样的,富有的人在社会上一样一抓一大氢,其中大概只有不超过一手之数到达了幸福的第三个水平......
这第三个水平就是唯一剩下的那种幸福了——精神,或许,多多少少会有人想,精神支柱这种东西不应该只有在苦难之中才应有的么!我明确地告诉你,你错了!你的想法也正是大的想法,所以精神层面上的种种东西,才会被大家遗忘,只有小部分人还在这精神中苦苦支撑着,而精神遗忘最重要的,就是信仰,这可以说在人们生活中属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但是,它真的是可有可无吗?《白说》上有一段话令我忘记常熟,因为那是他的信仰或者说是我们的信仰——忠诚、友情、勤奋、家庭,......就职业而言,我相信新闻有助于社会,一天比一天好,如果哪一天我不信了,也就不再做新闻了。换句话说,有了信仰,你才能更接近幸福。
回到开头,为什么说幸福无法到达?其实,这是因为幸福最纯的本质不在于任何一件事的结果,而是它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本身,而是追求它的过程。
幸福,没有绝对的抵达,只能无限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