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11日,中国农历初伏,周日。多日阴雨天气后,艳阳高照,天气晴好。我跟老伴说要出去走一走。老伴提议,去哈达湾看看,我欣然响应。</p><p class="ql-block">哈达湾,是我们居住过十年之久的地方。这还只是我们建立家庭之后的时间。如果算上1971年我从农村招工后在工厂住独身宿舍的时间,还得加上五六年。至于工作,则自入厂以来,几乎就没有离开过这里,算起来,足足有四十多年了。</p><p class="ql-block">广义的哈达湾地区,包括了吉林大街北段西侧、哈龙桥以西的地段。上世纪五十年代,这里还曾经单独设立过城区。这里被称作老工业区,也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事。当年的哈达湾地区,云集了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炭素厂,吉林造纸厂,松江水泥厂和麻棉纺织厂等国省市营企业,很多还是国内的排头兵,在吉林市乃至全国同行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可惜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哈达湾工业区日渐衰落,当年的繁盛景象早已不再,工业“锈带”的衰败现象触目可见。再访哈达湾,还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p><p class="ql-block">我们骑行的第一站是万达广场。这里曾经是吉林造纸厂的厂区。如今,工厂已经了无踪影,一栋栋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大部分都是住宅楼,当然也有商业建筑,偌大的万达广场坐落在当年中国最大的新闻纸工厂厂区,周边塔吊林立,还有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p><p class="ql-block">走过万达广场,从哈龙桥头绕过去,就是原松江水泥厂的厂区。昔日车水马龙的水泥罐车和拉水泥的大货车早已不见踪迹,厂门也被一人多高的铁皮挡板围得严严实实,只有靠近长吉铁路一侧的一排水泥储罐还在夕阳下矗立。厂门内的办公区和生产车间不知何时已经夷为平地。</p><p class="ql-block">松江水泥厂区紧邻吉林炭素厂。一墙之隔的炭素厂还在生产,大概是哈达湾地区硕果仅存的老厂了。不过,听说异地搬迁重建的协议已经签署,这里的拆迁也是早晚的事。 据说,这种异地拆迁重建的路子叫做“腾笼换鸟”。只是不知道,腾出的“笼子”会换成什么样的“鸟”,更不知道,这被换走的“鸟”在新的“笼子”里,能否得到重生?</p><p class="ql-block">作为哈达湾地区的主要街道之一,和平路贯通东西,人们一般不会注意,与和平路交叉的还有一条南北向的小街叫“和平街”。这条街从和平路向北延伸大约一公里左右,就到了吉林铁合金厂。这家工厂与吉林炭素厂一道,都是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分别号称中国铁合金工业和炭素工业的“摇篮”。厂门前,吉林铁合金集团公司的牌子还在,工厂鼎盛时期建造的奔马雕像也还在,但已因失修破损,象征着这家当年中国最大的铁合金企业的衰落。据了解,吉林铁合金厂已经停产多年,职工放假,只能拿到微薄的下岗生活费或者另谋职业。真是令人不胜唏嘘。</p><p class="ql-block">沿着铁合金厂门西行,不远处是当年铁合金厂建造的“哈达宾馆”。随着工厂停产,哈达宾馆也已废弃,当年国家旅游局颁布的“二星级”牌匾还在,但早已人去楼空,只有看门人闲来无事在空地上种下的大葱和玉米长的郁郁葱葱。</p><p class="ql-block">从哈达宾馆出来,就进入了吉林炭素厂的山下住宅区。这个住宅区是企业上世纪六十到80年代中期建造的,有少部分平房,更多的是老式楼房。在住房紧张和福利分房的时代背景下,国有大企业的住房福利还是很吸引人的。尽管这些住宅按照今天的标准既谈不上舒适,更谈不上宽敞,但是给了广大职工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极大的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我就是在1986年搬进位于山下小区的企业自建楼房的。那房子两室一厅,只有60多平米,却也足够我们一家三口住了。在这里,从1986年到1996年,我们住了整整十年。</p><p class="ql-block">如今,在退休已近十年的时候,看着这自己奋斗了几乎一生的热土,看着那破败衰微的景象,我百味杂陈。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的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原来建在郊区和城市边缘的企业因为污染或者产业升级而面临搬迁和重建,在所难免。但是,在城市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把老企业这个“笼子”换上房地产开发的“鸟”,得失成败,姑且不论,单就就业而言,就是一个难解之题。我常想,盖了那么多房子,有多少人能买得起,还有多少房子会成为“泡沫”?</p><p class="ql-block">目光所及,用手机拍下了一些照片,算作故地重游的记录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吉林造纸厂的厂区,如今的万达城市广场</p> <p class="ql-block">还在建设中的万达广场。</p> <p class="ql-block">偌大的原厂区,塔吊林立,房地产工地比比皆是,远未完工,不知道是用“方兴未艾”还是“强弩之末”来形容更合适。</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吉林炭素厂厂门。名称未变,企业早在几年前就由国有变为民营了。这是目前哈达湾地区仍然在生产的老厂,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p> <p class="ql-block">从和平路转向和平街,“吉林铁合金”的牌匾犹在,企业却已人去厂空了。</p> <p class="ql-block">改制后的“吉林炭素集团公司”办公地点。这里最早曾是炭素厂的职工医院和招待所,后来又做过独身宿舍和物业公司的办公楼。虽然还沿用了“吉林炭素”的名称,但是已经与炭素主业没有什么关系了。</p> <p class="ql-block">在工作了40多年的老单位门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吉林炭素厂的“老西门”。</p> <p class="ql-block">吉林铁合金厂门前的企业雕塑,早已失修,雄风不再。</p> <p class="ql-block">废弃多年的哈达宾馆,门可罗雀,名字都被停放的电动车遮挡了。</p> <p class="ql-block">当年由国家旅游局颁发的“二星级宾馆”标牌还挂在门前。</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哈达宾馆主楼,大门紧锁。</p> <p class="ql-block">哈达宾馆院内的玉米和大葱,长势很好,估计是看门师傅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吉林炭素厂职工子弟中学,如今的吉林市第十五中学。</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建造的职工住宅。</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中学校办工厂。</p> <p class="ql-block">原吉林炭素厂职工子弟小学,如今的昌邑区第十小学。儿子曾在这所学校读到小学毕业。</p> <p class="ql-block">小学移交社会后,曾改名叫“昌邑区逸文实验小学校”</p> <p class="ql-block">吉炭山下小区40栋,一家人曾经居住过十年之久的单元入门处。</p> <p class="ql-block">停业的吉林炭素厂职工医院,曾经是“二级乙等医院”。鼎盛时期有职工百余人,为企业和周边居民近万人提供医疗服务。</p> <p class="ql-block">山下小区早已弃用的”职工浴池”。</p> <p class="ql-block">原炭素厂托儿所院内的雕塑。作为企业职工福利,多少职工子弟在这里健康成长,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儿子也在这里待了三年多。置身于这早已改做它用的院落,仿佛还能听到孩子们在这里玩耍嬉戏的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老灯光球场一侧废弃的“老干部门球场”</p> <p class="ql-block">原吉林炭素厂中学的新校门。</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中学操场。中小学的校园和建筑,大概是老住宅区里最亮丽的风景了。这大概得益于企业学校移交给社会。</p> <p class="ql-block">古稀之年的记忆。身后是我曾经工作过的306车间904工段的大烟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