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未来及项目学习的思考

笨笨

<p class="ql-block">学习进行时。</p> <p class="ql-block">最近三天在线参加了三个主题的会议,听了若干报告,引发了一些思考。</p><p class="ql-block">其中特别有触动的概括如下:</p><p class="ql-block">一丹基金会和北大教育学院等主办的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上刘坚教授的发言:</p><p class="ql-block">关于教师中心如何实现学生中心的问题,是人际关系,是师生的平等,合作等构建的生态,非技术层面能够解决。</p><p class="ql-block">深表认同。这些年课改推进之所以难,尽管学校老师都把责任推到不会操作的层面,但主要原因还是理念问题。当然,新教育理念已经是一个被说烂的词语了,什么自主合作探究提了二十年,人人都能说得天花乱坠。既如此,为何还是无法深入?分享的很多教育案例其实真的鲜见全校行为的课堂改革,即便是一些如雷贯耳的名校。他们依旧发挥的是利用资源平台优势,做的课程研发多。</p><p class="ql-block"> 如果,每位老师真的能重新认识学生和自己,基于人的生命和未来考量,就能自省到如今的教学文化是何等摧残人的发展。一旦自我觉醒,所有的困难就都不再是困难。</p> <p class="ql-block">所以,如果你看到这几张图片有心痛的感觉,有自我反思的自觉,你就会知道“为了国家发展 学生成长社会进步”绝不是大话空话。</p> <p class="ql-block">高等教育评价的学术会议议题虽然大多和我这个普通老师关系不大,但还是尽量抽空听了几个报告。还是有启发。前段时间刚完成师范认证的教学大纲(其实应该是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及考核评估能力点的计算等,工作确实很繁琐。但对我并不是太难。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我的课程目标,实现路径以及评价等已经实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只是把专业标准和课程对应起来而已。也曾以为人文学科的测评标准套用工程学科的标准,有些不太合理。但看了美国传播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发现也一样的思路,反思自己下学期如何改进评价,使之更科学化。</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项目学习区域化推进的启动仪式,为张卓玉老师退而不休的努力点赞。张老师的两本著作被称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奠基之作不是没有道理。山西课改曾经有多所全国领先的原创改革模式,可惜近几年因为各种原因,大多都走了回头路,是很可惜的。但人走政亡的现实,能有什么办法?</p><p class="ql-block"> 今天再次看到在张老师的全力策划领衔推动下,曾经中断的项目学习再次启动,而且是有全国五个地区,数百所学校,十五万学生三万教师参与,规模更大,制度政策保障更为有力,还是由衷地高兴。</p><p class="ql-block"> 但作为教育人,乐观的同时,更应该有风险意识,提前预见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为了项目更好开展。</p> <p class="ql-block">除了张老师提到的课题风险评估之外,我觉得最大的风险在于教师的项目专业素养能否得到真正发展。有多少专家具备指导一线教师进行项目设计的能力?能否保障跟踪指导常态化?</p><p class="ql-block">项目学习的实施者是学生,学生的项目能力如何培养?之前很多学校做课改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忽略了对学生的培训和关注。在项目学习中,特别是在一些非课改学校,可能对学生培训要更重于教师培训。不然,再好的方案,最终也可能成为形式。</p> <p class="ql-block">下午观看了几个案例,觉得一线教师对于项目学习的认知存在很多误区。</p><p class="ql-block"> 主题是基于项目学习的整本书阅读。</p><p class="ql-block"> 语文学习可不可以用项目学习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当然可以!但以整本书阅读为实验对象,并不是最好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首先从课程标准看,高中课标中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表述为:</p><p class="ql-block"> 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p><p class="ql-block"> 高中要求尚且以读书为要,即将颁布的初中课程标准不会比这更高。</p><p class="ql-block">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认认真真多读几本书,激发兴趣,积累经验可能比什么都重要。</p><p class="ql-block"> 为了避免“止于阅读”,只输入不输出,或者为了检验大家的确阅读并有了有一些思考,可以以读书报告会,阅读分享来进行。不要让学生觉得阅读成为了负担,而努力让读书成为习惯和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如果采取项目学习的方式,有可能买椟还珠,活动成果也许看着很丰硕,但有可能削弱阅读的真正作用。</p><p class="ql-block"> 吴欣歆老师点评时问了两个问题,即是增量思维还是整合思维?是为了做项目还是为了读书?</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化也能实现语文学科的素养目标。也就是以项目学习的问题导向作为阅读的动机激发,实现阅读的落地。</p><p class="ql-block"> 赞同把复杂的项目任务精简,围绕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开展项目学习。吴老师针对某校的西游记学习案例的建议:把“模拟人生之西游篇”(七年级初读篇)简化为“西游人物访谈录之人生抉择篇”;把“紧箍咒之效应”(九年级重读篇)凝练为“紧箍咒效应”做百度词条。这样修改后,项目任务更加明确,体现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但即便如此,整本书阅读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展开也依旧存在很多现实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阅读需要的时间从哪里来?项目开展的时间哪里来?</p><p class="ql-block"> 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困境是学生没有时间读书。例如这几个案例的阅读时间和项目实施,时间均在一个月甚至更长。</p><p class="ql-block"> 《西游记》870000字,如果以初中生的速读一分钟能够达到600字计算,需要24个小时,如果再加上拓展阅读,做活动设计,展示评估等,即便一天能够满足一小时阅读,也需要一个月之久。能提供这么奢侈时间的能有多少所学校?</p><p class="ql-block"> 项目参与的学校也许能提供,但也要牺牲其他很多时间来进行。</p><p class="ql-block"> 只是,文学阅读的快乐,审美的享受,在项目学习中会不会被削弱?</p><p class="ql-block"> 何况,据我了解,统编教材每一册都有两到三个综合实践活动,但实施的教师非常少。原因不外乎重视不足,时间不够,能力欠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么,项目学习就没有办法在语文学科进行了吗?</p><p class="ql-block"> 当然不是。</p><p class="ql-block"> 我只是认为,整本书阅读还是以阅读、思考、表达为基本的路径,即翻转课堂模式为好。只要保证大家都阅读了,并进行了一定的积累和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一点读书笔记,然后进行分享,就达到了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的目标。也比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p><p class="ql-block"> 开展项目学习,何不以落实语文教材的要求为目标呢?</p><p class="ql-block"> 除了时间限制,也并不是所有的文体都适合以项目方式进行。例如,以项目式进行文学类文本的学习,前提是必须有大量时间,能在成果汇报阶段,把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充分的展示。否则,最好采取翻转式学习法,就已很足够。</p><p class="ql-block"> 而适合项目学习的例如每个学期的三次综合性实践活动,一些实用类文体如消息二则新闻单元,演讲单元等,都是开展项目学习最好的素材。</p><p class="ql-block"> 如果能以教材为依托开发项目学习,一方面能更好使教材和课标落地,另一方面也会改进语文学习的方法,还不增添师生负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总结</p><p class="ql-block"> 项目学习的方式当然是好事。但需要制定符合教学实际的规划。做好教师专业培训,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开发依托学科教材的项目学习,才能发挥项目学习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项目学习是手段,而不是目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