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士德</p> <p class="ql-block">一、选择厂址一波三折</p><p class="ql-block">国营9936厂(华丰机械厂)是兵器工业部系统在甘肃省的军工小三线企业。也是甘肃维一生产12.7毫米高射、平射两用机枪的军工厂。</p><p class="ql-block">华丰厂建厂选址经历一波三折,多灾多难,充满着坎坷与艰辛。可以说,华丰厂的选址过程在三线建设史上都很少见,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个别领导干部的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工厂的命运。</p><p class="ql-block">1965年11月,华丰厂开始建厂,最初的厂址选择在甘肃天水市嗳和湾以南二公里的慕水沟,此地距市区较近。1月中旬,甘肃省副省长冯直专门来到华丰厂址视察。冯直认为华丰厂建在公路边上不隐蔽,而且又太靠近河滩,容易遭受洪水威胁,让华丰厂重新选址。</p><p class="ql-block">华丰厂按照冯副省长指示重新选址。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讨论比较后,最后选择了距天水市区22千米的店镇沟做为厂址。上报同意后,省建筑设计院也马上派人到店镇现场开展勘测及初步设计。</p> <p class="ql-block">1966年2月底,国家计委副主任李人俊,五机部白副部长及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等人视察天水华丰厂址,对华丰厂址不隐蔽,不靠山,厂房设计图纸等问题提出批评。3月初,省委书记马继礼传达了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的指示:华丰厂在天水的厂址不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天水是地震中心,不适合建军工厂。省委决定华丰厂到平凉,华亭的关山深处重新选择厂址。</p><p class="ql-block">倒霉的华丰厂只能按照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和省委领导指示来到平凉地区华亭县安口选择厂址,几经周折最终选定在安口以东三公里的小庄黑沟做为华丰厂址。</p><p class="ql-block">让华丰厂没有想到的是,三年后的1969年,正是这个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批准了另一个大型军工企业在天水市东门外建厂,这个军工厂紧靠城市东关,这就是岷山厂。</p> <p class="ql-block">二、工厂建在了地方病多发区</p><p class="ql-block">1966年12月,华丰厂建成投产。华丰厂所在的黑沟山峰叠起,沟壑纵横,群山环绕,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交通极为不便。更加要命的是,华丰厂建在了地方病流行的地方。据华亭县志记载,1958年安口地区就有克山病例。1966年12月,华丰厂得知工厂建在了克山病、大骨节病及地方性甲状腺肿瘤病多发区,</p><p class="ql-block">有些干部职工恐于地方病而产生思想波动,工厂的稳定秩序受到冲击,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军工生产。消息大规模传开后,全厂干部职工一片哗然。此时华丰厂已经建厂完毕,正在满负荷生产着军工产品。华丰厂领导马上给省委和有关领导部门反映情况,华丰厂也派出部分职工代表上省内反映地方病情,并首次提出迁厂。当时统管全省军事工业的省国防工业办公室还没有成立,华丰厂由兰州军区和省重工业厅管理。</p> <p class="ql-block">1967年1月中旬,省重工业厅在兰州召开专题会议,华丰厂领导及职工代表参加了会议。省重工业厅领导介绍了9936厂水源水质标准检测,以及工厂建在了地方病所在地对生产的影响情况。会议上传达了省委决定:华丰厂立即组织人员赴天水重新选址,向天水疏散部分非生产人员及家属,等待搬迁指示。</p> <p class="ql-block">三、迁厂和反迁厂</p><p class="ql-block">1967年2月10日,甘肃省委正式下发华丰厂迁厂文件,根据文件精神,华丰厂将迁往天水,省重工业厅,省财政与天水市政府全力配合。2月28日,甘肃省委又突然下发文件,指示华丰厂暂时缓迁等待。3月5日省委再次发文,通知华丰厂先疏散家属和儿童,干部职工暂时不动,保证军品正常生产。</p><p class="ql-block">1967年3月16日,兰州军区突然命令平凉军分区8037部队进驻华丰厂实行军事管制。军管会随即发出一号通告:“凡是已经离厂的职工限1967年4月4日前返厂就地抓革命,促生产,否则后果自负”。</p> <p class="ql-block">凡事有人的地方,从来就没有大一统的思想,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矛盾和分歧。当时华丰厂也分成两派,大多数人同意迁厂,少部分人则反对迁厂,双方各有道理,互不相让,这种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工厂正常军品生产。</p><p class="ql-block">军管会第二号通告就是旗帜鲜明,公开支持反对迁厂的少数干部群众,并且号召全厂干部职工坚守岗位保证完成生产任务。一个工厂因为迁厂和反迁厂而被“军事管制”,这种情况在三线建设中很少发生。</p><p class="ql-block">1967年12月13日,兰州军区行文批转《关于甘肃9936厂问题座谈会记要》记要指出:9936厂在平凉安口地区定点建设是符合毛译东思想,符合“靠山、分散、隐蔽”方针的。原甘肃省委在没有请示中央,又不调查研究,檀自草率地作出关于《9936厂迁厂的决定》是违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是造成工厂形成两派,严重影响生产的主要根源。甘肃省委应承担主要责任,这与9936厂广大干部群众是没有责任的。兰州军区的这份文件虽然让甘肃省委承担了迁厂责任,但工厂两派对立情绪,影响军品生产的问题仍未能解决。</p> <p class="ql-block">1968年4月,兰州军区对华丰厂又实行加强军管,号召厂内迁厂与反迁厂两派倒旗联合。5月上旬,华丰厂军管会在兰州举办了两派代表学习班。其间就地方病防治的问题由省委上报国务院,请求卫生部派遣医务人员到平凉安口地区调查治疗地方病,为工厂排困解难。5月24日,华丰厂两派达成协议,就地抓革命促生产,实现了大联合。自此以后华丰厂基本恢复了平静,没有人再谈论迁厂,但是在华丰人心里却留下了永久的痛。</p> <p class="ql-block">四、北京医院</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委反映平凉地方病防治问题得到中央重视,1969年北京医学院接到国务院办公厅下达的任务,决定北医各附属医院,包括北大医院(北医第一附属医院)、人民医院(北医第二附属医院)、北医三院及校本部的170多人在甘肃省平凉安口地区建立一所新医院。</p><p class="ql-block">1971年7月1日,全部由北京医务人员组成的甘肃省平凉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在安口土谷堆正式开诊了。这所医院由多名教授、副教授及地方病防治专家和各科医护人员约170多人组成。当时北京来的这些医护人员正值当年,人才济济,学识渊博,意气风发,当时在安口地区的9936、978、5203、5204、5207等五个军工厂和当地的百姓亲切地将这所医院称作“北京二院”。</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甘肃省委也组织地方病综合防治工作队进驻安口地区各厂进行实地调查。在北京二院的大力支持下,确定安口地区为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瘤病多发地区,这份报告为以后这五个军工厂向外搬迁提供了很大帮助。</p><p class="ql-block">上级部门也为各厂提供专项资金,建设医疗设施防治地方病。省工办为华丰厂建立了卫生院,调配来了医务人员,随时为工厂干部职工家属解决医疗问题。北京二院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深水井水能有效预防地方病的发生。上级领导部门马上拨款帮助华丰厂在南川河附近打了深水井,建设了三个水泵机房,安装抽水设备,架设输水管线,让华丰厂干部职工家属都喝上了放心水。这些措施虽然不能杜绝地方病的发生,却也缓解了广大职工群众对地方病的恐慌。华丰厂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岗位,坚持生产,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p> <p class="ql-block">五、十八年的坚守</p><p class="ql-block">华丰厂在黑沟坚守十八年,华丰人在这十八年里都经历了什么?9936厂不是一个番号,是华丰厂全体干部职工家属一千多人的家,一个建在了错误的地方,建在地方病多发区,却不能离开的地方。华丰厂选址违背科学,不调查历史资料,不分析研究现实条件,长官意志踩脚定点,使工厂建在了水源不足,地方病流行区。在那个年代,华丰建厂选址只讲政治,不算经济帐。在深山峡谷中独家建厂,远离铁路线,生产协作困难。当地无蔬菜种植生产区,生活物资,生产物资所需全靠公路长途运输。华丰人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每年都圆满完成各项军品任务。现在有人说华丰厂是一面旗帜,华丰厂是一座丰碑,华丰人是一种精神。可是能有多少人知道,这面旗帜,这座丰碑,这种精神,让华丰人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华丰人用十八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坚守,华丰人无愧于那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从1969年试产至1981年停产,华丰厂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大山深处的黑沟总共生产了12.7毫米高射、平射两用机枪7170挺,生产了各种12.7毫米机枪零备件53280件套。华丰厂生产的12.7毫米高射机枪和零备件性能优越稳定,操作简单方便,产品被大部分支援到越南的抗美救国战场。</p> <p class="ql-block">12.7毫米高射机枪深受越南军民的喜爱,在当时的南越战场,在没有便携式导弹的年代,12.7是美军直升机飞行员的恶梦。12.7毫米平射机枪也受到越南人民军的欢迎,曾经普遍装备到人民军连队一级用于陆战,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至今还有一挺华丰厂生产的12.7毫米高射机枪,在越南首都河内某军事博物馆内标注为“功勋枪”专门展岀。</p> <p class="ql-block">华丰人的青春,就是一部三线军工人的生命印记。华丰人对共和国的奉献就在这些不起眼的数字里,在华丰人自己的心里。在随后的岁月里,一批又一批的三线建设者从祖国各地汇聚到安口黑沟,四川人、上海人、北京人、东北人、陕西人、甘肃人、河南人、湖南人……各式方言,各种普通话,各种生活习惯在华丰厂被溶入在一起。华丰厂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单身干部职工多,夫妻两地分居的多,大约占到了工厂总人数的一半。有些人宁可忍受分居之苦,忍受一年只有一次旅途艰辛而又短暂的探亲假,也不愿意把家安在黑沟。华丰人都知道,只要进了华丰厂,没有极特殊情况是没有机会调离的,也就是说一旦进了黑沟,想要调离华丰那是非常的困难。所有华丰人在心里都有一个愿望,什么时候能离开这个地方,什么时候能迁厂?为了下一代,哪怕是迁到小城市也可以。</p> <p class="ql-block">六、迁厂!并厂?</p><p class="ql-block">其实上级领导部门也非常了解和同情华丰厂的处境,也在为华丰厂的搬迁想尽办法。1976年7月6日,省国防工办以(76)工办党委字第五十号文上报省委,将9936厂搬迁到已经缓建的原陇西5293厂厂址。甘肃省委在8月20日以(76)18号文批复:同意省工办7月6日报告的意见,将9936厂迁往陇西5293厂址,搬迁费用由省财政拨款。华丰厂接到省工办转发的省委批示,迅速成立了搬迁筹建小组,抽调三十多名专业干部职工赶到陇西5293厂原址现场进行搬迁准备。华丰厂接受了上次选厂的深刻教训,这一次对5293厂的水质,地理环境,周边农村居民的生活状态都进行了仔细调查。最后发现5293厂址的水源有问题,周边地区也有地方病例。经华丰厂党委慎重研究,召开全厂干部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后決定不搬往陇西。10月25日,华丰厂把不㮽迁的理由上报省工办。</p> <p class="ql-block">1981年3月,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军委总参谋长杨得志对西北地区轻武器生产厂的调整做出批示。西北各省生产常规兵器的军工小三线工厂整体“解除武装”,一律“关、停、并、转”。华丰厂又迎来一次走出大山的机会。</p><p class="ql-block">1983年3月9日,兵器工业部下发关于9936厂并入天水5206厂有关事宜的函《兵工计字(83)399号文》。责令甘肃省国防工办组织5206厂和9936厂共同完成并厂方案。3月29日,省国防工办在兰州召开了9936厂和5206厂负责人会议。会议上传达了兵工计字(83)399号文件精神,研究了具体落实贯彻399号文件的有关事宜。4月17日,两厂编制的并厂方案获得省工办通过后上报兵器工业部。在1983年最后一天的12月31日,兵器工业部下发兵字(3013)号文件,同意9936厂并入天水5206厂。文件中明确规定,9936工厂的建制番号从1984年7月1日起正式撤销。</p> <p class="ql-block">华丰厂结束了,一个属于华丰人的时代结束了。</p><p class="ql-block">华丰厂全体干部职工为了这一天,整整坚持了十八年。当这个消息传来,华丰人非常平静,没有欢呼,没有雀跃。天水,本是华丰厂最初选定的厂址,十八年后,华丰人终于回来了。十八年,已经有几十个华丰人没有等到这一天,他们把生命留在了黑沟。十八年!华丰人一代人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七、并入天水岷山厂</p><p class="ql-block">1984年10月,华丰厂为天水岷山厂试制9毫米突击步枪的任务圆满完成,华丰人把15支测试完毕,各项指标全部合格的9毫米突击步枪样枪和工艺流程图纸,生产资料,测试报告,试制9毫米步枪的各种专用模具、夹具、量具、工具等全部移交岷山厂。</p><p class="ql-block">该收拾一下自己的行装了,华丰人默默地把12.7高射机枪的各类专用工具、夹具、量具等9.8万余件上油打包装箱运往天水5206工厂,华丰人梦想着也许有一天这些工装还会有用武之地。华丰人离开黑沟的心情太迫切了,十八年苦苦的等待,让华丰人忽略了迁厂与并厂之间的差别。</p> <p class="ql-block">华丰厂实际并入岷山厂的总人数为:988人。其中包括厂级干部6人,中层干部53人,工程师14人,助理工程师17人,技师6人,一般干部110人,各类等级工751人。</p><p class="ql-block">并入岷山厂,一个“并”字让华丰厂干部们真正体会到行政级别所带来的差别。岷山厂是大三线军工企业,按行政级别规定是地师级单位。华丰厂是小三线军工企业,行政级别是县团级,就是这样一个行政级别,让华丰厂领导干部们无所适从。岷山厂又严格按照行政级别的规定来安排华丰厂干部,六名厂级干部中只有厂长贾新民被安排做了岷山厂党委副书记。五人中除副厂长杨锦麒自愿下基层单位工作,其他四人没有被分配工作,都到老干部办公室去报到,在这里除了喝茶看报之外没有任何具体工作。</p><p class="ql-block">华丰厂的53名中层干部中只有不到十人被安排到各单位担任副职,其它的人全部下到各车间,科室担任一般干部。</p><p class="ql-block">副科级干部有的到车间科室担任小组长,有些人做了五大员。华丰厂的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们的分配也是如此,大部分人都到基层做了技术员。这种行政级别的分配让许多华丰厂干部寒心,许多人申请调动或者提前退休。还有些人不在关心厂里的事情,即使上班,也是一杯茶,一张报,一盘棋,开始混日子。</p> <p class="ql-block">相比之下,华丰厂的等级工人却非常受各单位欢迎。华丰厂从建厂开始就非常重视新工人技术培训,机械制图,公差配合考试经常举办,华丰厂技术工人年轻,文化程度高,基础技术精,识图能力强,技术综合能力强,能吃苦耐劳精神好。在后来的岁月中,华丰人的能力在天水岷山厂各方面都得到具体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八、无言的结局</p><p class="ql-block">华丰人从黑沟里走进城市,华丰人也在城市的喧嚣中淹没。十八年前,华丰厂被特定的历史时代呼唤着华丽诞出,十八年后又被现实阉割而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华丰就向一颗流星划过夜空,时光虽短,却耀人眼目。华丰人聚得轰轰烈烈,华丰人散得风飘云落。十八年艰苦奋斗,十八年的青春年华,十八年的山风吹去了昔日的韶华,南川河水荡尽了华丰人曾经的辉煌。曾经的华丰人在并入天水岷山厂后,如同第四世纪冰川来临,变得死一般的沉寂,只有那仅有几栋破旧的,被称为“华丰楼”里,还有华丰人一点点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当华丰人走到今天再回首,往事如烟,又历历在目。曾经的华丰人,你还记得12.7高射机枪那震耳欲聋的枪声吗?在十八年的时光中,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支撑着华丰人?华丰厂区傍那条沧桑的南川河,远不止是我一个人在回目遥望。华丰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擎起自己的人生,华丰人用汗水和心血书写着历史。华丰人用自己生命的底片在爆光着昔日历史影像。</p><p class="ql-block">在花甲之年去回忆华丰往事,令人回味与悲切。当初华丰人的奉献与现在对金钱的换算,华丰人失去了多少?华丰人又得到了多少?华丰人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是那个时代参与者。在经历了那个时代之后,华丰人不悲自鸣的价值,体现了华丰人有怨无悔的心声!共和国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那些曾经在黑沟奋斗的华丰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