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戏曲会演上的锡剧

薛明,

<p class="ql-block">华东戏曲会演上的锡剧</p><p class="ql-block">转发资料</p><p class="ql-block">由于解放前后一时政治动荡,物价不稳,常锡文戏艺人演出收入寥寥,艺人生活十分悲惨,很多人都挣扎在食不裹腹、衣不敝体的贫困之中。人们常说艺人“台上是公子,台下是花子”,加上他们大都是文盲或半文盲,演出的是幕表戏,任意插科、打诨、生拉硬凑,每日演出的台词、唱词都不相同,再加上为了招揽观众,不少幕表戏里夹杂着下流庸俗、淫秽色情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在苏南、苏北未合并成江苏省之前的1952年下半年,苏南行署文化局就对苏南地区流动演出的几十个常锡文戏滩簧班子、锡剧团体进行集训。把在无锡“中央”、“泰山”两个戏院演出的“首先”、“先声”锡剧团,改编为苏南文联先声实验锡剧团和无锡市文联首先实验锡剧团。从苏南文工团调进主要演员姚澄、团长程茹辛以及新文艺工作者许应、田夫、郑桦等十多人。后来,又从上海邀进沈佩华,从溧阳国华锡剧团调进王兰英,从青浦调进张玲娣、汤令童夫妇。不久,又从无锡县调进王汉清、刘鸿儒、王媛媛等二十多人。苏南、苏北、南京市并成江苏省后,苏南文联先声实验锡剧团调往南京,成立实力雄厚的国家级的江苏省锡剧团。</p><p class="ql-block">随后,无锡也以首先为班底,组建了以王彬彬、梅兰珍、杨企雯、汪韵芝、季梅芳、朱宝祥等为首的无锡市锡剧团,常州市建立了以吴雅童、沈素珍为首的常州市锡剧团,苏州地区建立了以杨云祥、张雅乐、郑素贞为首的苏州地区锡剧团。其他流动在各地演出的常锡文戏滩簧班子,通过民间职业剧团登记条例,就地在演出市、县登记,成为各市、县的锡剧团。如当时在常州市西区剧场演出的友联锡剧团,就在武进登记,成为武进县锡剧团。</p><p class="ql-block">我国幅员辽阔,文化繁荣,地方戏曲众多。由于互不往来,互不了解,所以彼此知之甚少。举办戏曲观摩演出是广大戏曲艺人大交流、大学习的机会。可是1952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戏曲会演,却因尚未建省,苏南、苏北只分别去了观摩团。这个机会终究在1954年等来了。当时华东文化部决定在当年10月,举行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福建、江西、浙江、安徽、山东、上海、江苏六省一市的地方戏曲都选派了最优秀的戏曲剧目、最优秀的演员参加了观摩演出。</p><p class="ql-block">山东省的吕剧《李二嫂改嫁》、《王定保借当》;安徽省的黄梅戏《天仙配》、《夫妻观灯》、《打猪草》;上海的沪剧《金黛莱》、《妇女代表》、《赵-曼》、越剧《屈原》,淮剧《不能走那条路》;浙江省的甬剧《两兄弟》,越剧《庵堂认母》;福建省的闽剧《炼印》、《荔枝换绛桃》;华东戏曲研究院的越剧《西厢记》、《盘夫索夫》、《春香传》,京剧《拾玉镯》、《秦香莲》等,不论剧目和演员,都是当地第一流的。</p><p class="ql-block">江苏省参加华东地方戏曲观摩演出的剧目,包括了省内各个主要剧种。如常锡剧(即锡剧)有《卫生干事》、《走上新路》,《双推磨》、《游庵认母》、《庵堂相会》、《调犯》,扬剧有《鸿雁传书》、《袁樵摆渡》、《挑女婿》,柳琴戏有《攔马》、《喝麦叶》、《芊建游宫》,淮剧有《大过关》、《南访》,苏剧有《窦公送子》、《醉归》,淮海戏有《求情》,京剧有《负荆请罪》、《铁笼山》、《三堂会审》,以及展览剧目,常锡剧有《拨兰花》、《摘石榴》,扬剧有《赶山塞海》、《真假新郎》等。</p><p class="ql-block">常锡剧是作为全省第一主要剧种参演的,不但剧目最多,而且获得的奖项也最多。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现代戏《走上新路》和浙江甬剧《两兄弟》都获得了很高荣誉。如姚澄在《走上新路》剧中扮演李瑞珍,获得演员一等奖,王汉清扮演刘炳根获二等奖,徐风扮演张伯文获二等奖,扮演学才的谭君卿获三等奖,吴雅童饰周洪发,演唱受到好评,他在此剧中的唱段,就此命名为“洪发调”。剧本作者高晓声、叶至诚获剧本一等奖,叶至诚、许应获导演奖,程茹辛、郑桦获音乐改革奖,陈润康获舞台美术一等奖,全剧还获得整体演出一等奖。演出拉开大幕,见布景就是一个满堂彩。</p><p class="ql-block">《双推磨》的演出特别红火,演员王兰英被誉为“江阴梅兰芳”,周恩来总理点名、上海电影制片厂选中该剧,随后即拍摄成戏曲电影片,演员王兰英、费兴生分别被评为一等奖和二等奖。</p><p class="ql-block">观众对《庵堂相会》唱词的泥土气息以及对沈佩华清脆悦耳的嗓音,非常喜爱。不久,《庵堂相会》也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电影片,演员沈佩华、何枫分别被评为一等奖和二等奖。</p><p class="ql-block">现代戏《卫生干事》(姚梅凤、王彬彬主演)他们被评为演员二等奖。《调犯》是由武进团的徐玉珍和常州团的沈素珍和钱锡林演出的,均获得演员三等奖。</p><p class="ql-block">其他参加剧目,还有:《拔兰花》(王彬彬、杨企雯) ,《游庵认母》(汪韵芝、包文奎) ,《摘石榴》(梅兰珍、何俊卿) ,《水泼大红袍》(刘鸿儒、王媛媛)等,王彬彬、杨企雯、汪韵芝均获二等奖;刘鸿儒获三等奖。王媛媛、张玲娣等获奖状。梅派唱腔创始人梅兰珍虽也参加《摘石榴》的演出,因某个原因,没有评奖;内定可获奖的吴雅童,也没有评奖。</p><p class="ql-block">姚澄在闭幕式上代表35个剧种、185个剧目、一千多位演员讲话,是锡剧的光荣。剧本月刊发表了由叶至诚、高晓声创作的现代戏《走上新路》剧本。</p><p class="ql-block">常锡剧团的观摩演出团是以江苏省锡剧团为班底,无锡市、常州市和武进、吴江等县团一起组团参加演出的。</p><p class="ql-block">常州市团的吴雅童,在1954年9月份,为了招待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调去演《打面缸》中的师爷,此剧由省团王兰英饰周腊梅、谭君卿饰张才,特邀武进团的周小侬饰县官、冯国梁饰李都头。这是一个移植改编的折子戏,写的是妓女从良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此剧剧场效果极佳。后来,中国京剧院袁世海、雪艳琴等移植演出过。戏剧大师黄佐临一直想为锡剧把它搬上银幕,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如愿。1987年他在太湖大箕山疗养,还向锡剧有关人员表示歉意。</p><p class="ql-block">上北京的演出团,还带去了大戏《罗汉钱》。《走上新路》因已报参加华东会演,剧团只能沿途排练。当时华东地方戏曲会演,就在江苏省锡剧团上京演出期间开幕了,等他们回到上海参赛,会演已演出过半。</p><p class="ql-block">在京演出期间,姚澄、王兰英还上了国庆观礼台,参加了国庆的各项活动。与梅兰芳、欧阳予倩等大师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常锡滩簧以常锡剧的名义参加华东地方戏曲会演仅此一次。之前,不但有常锡文戏名称,也有称苏锡文戏、无锡文戏等等。刚解放不久,在上海市区曾经出现过梅兰珍、季梅芳、陈梅森(名旦陈媛媛的丈夫)等组建的 “三梅”锡剧团。当时,上海有好几个常锡戏剧团。</p><p class="ql-block">1955年由江苏省政府正式发文,定名为“锡剧”,从此定局。</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锡剧得一等奖的金牌演员,右起:姚澄、王兰英、沈佩华。</p> <p class="ql-block">姚澄代表一千多得奖演员上台发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