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召唤(二)我思念的地方——连珠山

段清

<p>秦岭峰为美篇《北大荒的召唤》提词</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第一篇:兵团历史</b></p> <p>原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师部(密山北大营最早的师部楼,日本人建的,是伪满时期日本驻东安省司令部。据说日伪时期这里曾经是日本侵略军的军营,因此得名北大营,现已被拆除,建了医院)</p> <p>北大荒拓荒者的群雕。</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个特殊年代里,一个特殊的环境中,造就的一群特殊的一群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特殊的年代建立的一个特殊的名称,这里有着特殊的一群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五八年十万官兵转业;五十万八大城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宁波,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三千名现役军人和投亲靠友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群。他们带着各地民族各异的人土风情而聚在北大荒,这个地方带有浓厚的移民文化色彩,是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献給了北大荒(兵团)在祖国的北疆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英雄賛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段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021一7一12于山东烟台</span></p> <p>“珍宝岛事件”后,为防苏军突然袭击、武装入侵,巩固东北边陲,中共中央于1968年6月18日发出《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的文件(史称“六一八批示”)。其战略构想是: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在沈阳军区的指挥下,于黑河、佳木斯、牡丹江各战役要点、杀伤迟滞敌有生力量、配合野战军战役行动。实施全民备战,歼灭入侵者。1968年6月30日,沈阳军区党委据中共中央“六、一八”批示成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按照中央文件,兵团实行的是军事化体制编制,即组成兵团、师、团、营、连等各级组织。兵团、师、团三级设司、政、后机关。兵团、师、团(独立营)三级领导及其机关由现役军人、原农垦系统干部知青组成。其中,兵团、师、团现役军人比例分别占2/3、1/2、1/3。兵团的现役军人从军区机关、从各野战军、旅大警备区,以及军区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等单位抽调。先后组建了6个师、3个独立团,共69个团、3个独立营,以及军马场、八一农大和若干医疗、后勤保障单位等。6个师分别用“建”、“设”、“钢”、“铁”、“边”、“防”作为信箱代号。兵团组建初期、按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标准,组建战备值班营35个,每个营编制3个步兵连,1个机炮连。1970年增建8个警通连、1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和21个高炮连。”九一三事件“后、又增建150余个武装连队,并配备相应的装备,形成一支相当规模的常规武装力量。</p><p>军区成立兵团的解释是,目前中苏关系紧张,对方剑拔弩张,边境冲突不断,中央运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经验,将位于黑龙江省境内的若干农垦(场)单位,调整组建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执行屯垦戍边任务,以利稳定边防和支援部队作战,同时组织生产,发挥“粮仓”作用,既养活自己,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正是因为树起了“兵团”的大旗,才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在共和国历史上留有重要章节的八年“兵团春秋”,在黑龙江兵团工作过的三千多名现役军人,曾是我军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中立过赫赫战功的人,他们同样是我党我军的宝贵财富。因为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组织的派遣,他们从各个部队来到兵团,投身到垦区,投身到以屯垦戍边为己任的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经受了从精神到肉体的锻炼和洗礼。他们将感情和汗水倾注、抛洒在黑土地上,他们把青春和智慧献给了兵团,垦区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们奋力跋涉的足迹。</p><p> 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该师代号:“铁字400”,师部的通信地址是:黑龙江省密山县铁字400信箱。兵团四师下辖13个团级单位,6个营级工厂,1个马场。496个连队,部署在鸡东、密山、虎林一线,北面是完达山,东边是乌苏里江、松阿察河,南临兴凯湖、穆棱河与俄罗斯隔河相望。33团(原854农场)、34团(原858农场)、35团(原庆丰农场)、36团(原850农场)、37团(原856农场)、38团(原农垦部实验场)、39团(原云山农场)、40团(原8511农场)、41团(原855农场)、42团(原857农场)、43团(原兴凯湖农场)、44团(8510农场),师部先后位密山县北大营、裴德镇、连珠山镇。</p><p> </p> <p>1968年6月18日兵团生产的毛主席像章</p> <p><br></p><p>68,6,18</p><p>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段润发收藏,段清提供)</p> <p>开垦北大荒的兵团大军。</p> <p>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由原牡丹江地区的虎林农场、密山农场、兴凯湖农场等14个农场改建而成,下辖12个团,4师总人口是20万官兵加家属,师部驻地密山连珠山镇。</p> <p>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三团、三十四、三十七团,驻地均在虎林,分别由原隶属铁道兵农垦局的八五四、八五八、八五六农场改建而成。1976年2月兵团建制撤销后,恢复原农场建制,三十三团改称迎春农场,三十四团改称安兴农场,三十七团改称青山农场。1979年5月,均恢复为原场名。</p><p>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五团,由原虎林县和平农场改建而成。1976年2月,兵团撤消后,恢复原农场建制,更名为庆丰农场。四师三十八团,由原八五零农场代管的“卫星城”(红心村)农垦部试验场改建而来。</p><p>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六团,由原隶属于铁道兵农垦局的八五零农场改建而成。1974年12月14日,三十六团建制撤销,所属单位分别划归给四师三十三团、三十八团和三十九团。四师三十九团,由原虎林县云山农场改建而成,1976年2月兵团撤销后恢复原农场建制。</p> <p>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团、四十一团、四十二团均位于密山市,分别由原属铁道兵农垦局的八五一一农场、八五五农场和八五七农场改建而成。1976年兵团撤销后,恢复农场建制。八五五农场改称金沙农场,八五七农场改称朝阳农场,1979年后恢复原称。</p><p>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三团,驻地密山兴凯湖农场。四十四团由原八五一零农场改建而成,场部驻地鸡东县。</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师直干部花名册(一)</p><p class="ql-block">师长:姜克忠</p><p class="ql-block">政委:李义坦</p><p class="ql-block">副师长:</p><p class="ql-block">张和,邹志强,徐维臣,杨清海</p><p class="ql-block">副政委:</p><p class="ql-block">焦颖,童德山,王琪,张斗</p><p class="ql-block">司令部</p><p class="ql-block">参谋长:牛思惠</p><p class="ql-block">副参谋长:</p><p class="ql-block">于英贵,赵文才,李斌</p><p class="ql-block">作训科长:李树尧,副科长:姜凤山</p><p class="ql-block">通信科副科长:周荣华</p><p class="ql-block">炮兵副科长:任世良</p><p class="ql-block">军务科长:宁子海,副科长:牛耀中</p><p class="ql-block">计建科长:甘云鹤,王家焯,宋连香,史凯</p><p class="ql-block">生产科长:王辛元,副科长:宋志祥,胡沿航,张国臣</p><p class="ql-block">管理科长:张振洲,副科长:王革,李占海</p><p class="ql-block">管理科协理员:张俊峰</p><p class="ql-block">政治部</p><p class="ql-block">主任:朱崇明</p><p class="ql-block">副主任:邹忠欣,仇文光,陈健顺,张一千</p><p class="ql-block">秘书科长:刘丕忠</p><p class="ql-block">组织科长:白乐锦,副科长:竹炳光,张捷</p><p class="ql-block">干部科长:李同南,副科长:文永德,郑善德</p><p class="ql-block">宣传科长:迟中则,副科长:钟培藻,吴润泉</p><p class="ql-block">保卫科长:金南龙,副科长:夏佳仁,蔡恩忠,刘承福</p><p class="ql-block">直工科长:刘俊生,副科长:宁长礼</p><p class="ql-block">后勤部</p><p class="ql-block">部长:金培槐</p><p class="ql-block">政委:颜进</p><p class="ql-block">第二部长:计海秋</p><p class="ql-block">副部长:王建华</p><p class="ql-block">副政委:段润发</p><p class="ql-block">战勤副科长:封日星</p><p class="ql-block">后勤主任:杨昌道,副主任:潘立灵</p><p class="ql-block">供应科长:沈辉,副科长:徐先秋,徐春青</p><p class="ql-block">卫生科长:宋恩祥,副科长:王祯杰</p><p class="ql-block">装备副科长:孙增福,潘乐山</p><p class="ql-block">物资科长:笪长庆科长:朱宗楷,副科长:薛传山,何振江</p><p class="ql-block">商业科长:范希睢,副科长:于广栋,李凤春,张振锁</p><p class="ql-block">营房科长:李深荣</p><p class="ql-block">医院</p><p class="ql-block">院长:刘芳歧</p><p class="ql-block">政委;:刘荣</p><p class="ql-block">第二政委:彭泽堂</p><p class="ql-block">第一副院长:刘润南</p><p class="ql-block">副院长:张风海,贾凯,姜立顺</p><p class="ql-block">副政委:赵景福,杜奕</p><p class="ql-block">医务处主任:王德义</p><p class="ql-block">政治处主任:杜廷森,王鸿佑,副主任:徐立国</p><p class="ql-block">院务处长:王金余</p><p class="ql-block">外科主任:王志中,正教:向林珍</p><p class="ql-block">内科主任:王焕彩,正教:刘克荣</p><p class="ql-block">传染主任:王安平,正教:王恩礼</p><p class="ql-block">五官科正教:喻贞累,妇产科正教:徐风鸣</p><p class="ql-block">放射科主任:洪泽滨,正教:李大洋</p><p class="ql-block">检验科科主任:赵玉奖</p><p class="ql-block">药局主任:纪庆恒</p><p class="ql-block">门诊主任:任陛阶</p><p class="ql-block">第三医疗队长:王焕彩</p><p class="ql-block">第四医疗队长:仲相春,训练队正教:王瑜</p><p class="ql-block">教导队长:李和林,正教:于宝英</p><p class="ql-block">水泥厂长:李久胜,正教:文昌约</p><p class="ql-block">种马场长:包福玉,正教:何秉仙</p><p class="ql-block">防疫队长:张永君,副队长:陈德祥</p><p class="ql-block">农研所长:许长奉</p><p class="ql-block">密山批发站长:李文秀,正教:刘宝海</p><p class="ql-block">虎林批发站长:夏景隆,正教:张春林</p><p class="ql-block">机械厂长:席德仁,正教:汪纯吉,马思友</p><p class="ql-block">齿轮厂长:王立清,正教:吴东生</p><p class="ql-block">电业站长:盖运来,正教:杨树荣</p> <p>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各团干部花名册(二)</p><p>三十三,团</p><p>团长:林起</p><p>政委:姚须臣</p><p>第一副团长:姜学魁</p><p>副团长:</p><p>赵普,刘振民,于一厚,李瑶含</p><p>副政委:钟大胜,何企韵</p><p>参谋长:任志清,副参谋长:林喜田</p><p>主任:孙贵才,副主任:佟全增,王祥</p><p>值班营长:谷云祥,武明照</p><p>后勤处长:刘俊卿</p><p>三十四团</p><p>团长:赵宗普</p><p>政委:曲竹林</p><p>副团长:于连科,王书成,张祥</p><p>副政委:胡国华,付子教,殷玉贵</p><p>副参谋长:曹文山,佟宝珍,范德仁</p><p>主任:刘大刚,副主任:廖松华</p><p>值班营长:任德华,正教:高春波</p><p>三营长:李常林,正教:张文德</p><p>三十五团</p><p>团长:高文德</p><p>团长:邓克文</p><p>政委:孙荣田</p><p>副团长:金春日,许俊森,袁福俊,吕国臣</p><p>副政委:胡作衡,张占才,张永祥</p><p>参谋长:董永龙</p><p>副参谋长:邹连生,任玉明,魏东江</p><p>副主任:赵亚超,李玉平</p><p>后勤处长:王国强</p><p>原三十六团</p><p>团长:王洪祥</p><p>政委:秦焕文,第二政委:周元勋</p><p>副团长:刘福昌,张克法,李德宝,赵彬</p><p>副政委:叶平</p><p>参谋长:任子祥,副参谋长:肖永志,刘振东</p><p>主任:李廷弼,副主任:高琴</p><p>后勤处长:笪长庆</p><p>干训正教:马乐廷,值班营长:王建志</p><p>三十七团</p><p>团长:祁瑞(免职)</p><p>政委:苑书文</p><p>副团长:伊永良,都兴健,梁三银,杨英伟,钟伟以</p><p>第一副政委:陈信和</p><p>副政委:刘永祥,韩祥瑞</p><p>参谋长:高风林</p><p>副参谋长:马天宝,张和增,白明国</p><p>主任:王伟相</p><p>副主任:仇金发,王华亭,叶枫</p><p>一营长:(空缺)正教:赵新民</p><p>二营长:张宝玉,正教:王喜富</p><p>三营长:王启才,正教:(空缺)</p><p>干训队长:马永乐,正教:艾国良</p><p>后勤处长:李万恒</p><p>三十八团</p><p>团长:冯忠诚</p><p>政委:于宽林</p><p>副团长:刘汉林,庞宝锁,陈治国,朱万祥</p><p>副政委:郭崇华,王金昆,张宝明</p><p>参谋长:杨长山</p><p>副参谋长:范振海,王文彬,夏玉祥</p><p>主任:孙述芬</p><p>副主任:孙兆刚,于萍瑞,张荣</p><p>糖厂厂长:王成刚,正教:田振有</p><p>后勤处长:张学山</p><p>三十九团</p><p>团长:张锦秀</p><p>政委:张然</p><p>第一副团长:王书泰</p><p>副团长:王德,王福久</p><p>副政委:李宝春</p><p>参谋长:张锡盛</p><p>副参谋长:陈介仁,关德义</p><p>主任:李立德</p><p>副主任:张自强,李承运</p><p>干训队长:吴耀先,后勤处长:刘进垣</p><p>四十团</p><p>团长:王臣</p><p>政委:赵松林</p><p>副团长:姜玉庭,尹风山,贾泽民,陈荣新</p><p>副政委:刘玉清,戴显忠,范文英</p><p>参谋长:张洪涛</p><p>副参谋长:何春山,王景春</p><p>主任:王宝义</p><p>副主任:李福昌,高忠恕</p><p>一营长:李振仁</p><p>二营长:王汝昌</p><p>值班营正教:赵守江</p><p>后勤处长:曹志和</p><p>四十一团</p><p>团长:王宏阁</p><p>政委:韩东升</p><p>第一副团长:管学华</p><p>副团长:郑恩喜,刘海山,韩士君,孙忠德</p><p>副政委:杨月村,牛永翠,朱怀英,谢景文,李正云</p><p>参谋长:徐生</p><p>副参谋长:王明德</p><p>主任:孙宝珠</p><p>副主任:杨桂林,张绍让</p><p>三营正教:王立宏</p><p>四营长:申洪偏</p><p>干训队正教:蔡清儒</p><p>后勤处长:于继淮</p><p>四十二团</p><p>团长:李熙斌</p><p>政委:魏仁忠</p><p>副团长:高翔云,谢永华,张双田,陈振朝,陈铁军</p><p>副政委:穆振祥,赵蒙恩</p><p>参谋长:孙庆均</p><p>副参谋长:赵文章,宫俊昌</p><p>主任:张仁杰,陶德林</p><p>副主任:张银德,林安福</p><p>后勤处长:刘鹤云</p><p>一营长:许殿华</p><p>二营长:高元忠</p><p>四营长:刘士臣,正教:杨志忠</p><p>值班营正教:王黑</p><p>密山制才厂长:李东川,代正教:何德钦</p><p>四十三团</p><p>团长:符仲望</p><p>政委:吕光</p><p>副团长:马思治,丛今宁,兰昌,由圣言,刘清和,万金泰</p><p>副政委:何先泽,张秀媛</p><p>参谋长:林德章</p><p>副参谋长:王述太</p><p>主任:王业勤</p><p>副主任:张忠儒,杨光前,刘金科</p><p>二营长:王忠三,副营长:张庆恩</p><p>四营长:李风午,三营正教:宋焕玉</p><p>水产养殖厂长:赵连贵,代政委:张毓信</p><p>造纸厂长:杨佐石,政委:龚宗风</p><p>值班营正教:刘喜峰</p><p>煤矿矿长:郭长桐,密山办事处主任:刘培章</p><p>干训队正教:何维农</p><p>后勤处长:王士源</p><p>四十四团</p><p>团长:朱元禄</p><p>政委:陈全兴</p><p>第一副团长:朱廷会</p><p>副团长:李元虎,张传义,忠臣,田风林</p><p>副政委:宋云彪,李加里</p><p>副参谋长:程汉太,刘德惠</p><p>主任:刘柏青</p><p>副主任:柏纪隆,张启智</p><p>一营长:阎修赤,正教:王连起</p><p>二营长:侯瑞盈,正教:姜涛</p><p>三营长:杜皓举,正教:于国荣</p><p>四营长:陈广厚,正教:吴殿林</p><p>值班营长:柳鑫尧,正教:李明温</p><p>煤矿矿长:李恩光,正教:仲文元</p><p>干训队长:邱火生</p><p>后勤处长:董全仁</p> <p>原兵团四师四十四团副团长忠臣和战友们在一起。前排右数第三位忠臣(1955年8月)此照片由忠雁营提供。</p> <p>原兵团四师四十四团副团长忠臣和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们在一起合影留念(前排右数第四位忠臣)此照片由忠雁营提供</p> <p>四师裴德医院医训班第二期毕业生全体合影(1971年)</p><p> 裴德同学医友情 相聚永难忘</p><p> 吴树岭</p><p> 2021年11月是我们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裴德医院医训班第二期(裴德卫校第二期中专班)同学医友结业整50周年的日子。人生的这一经历是永远难忘的!不仅难忘感恩参加毕业照的那些领导(裴德医院院长刘芳岐院长,政委刘荣,苐一副院长刘润南,副院长姜立顺,四师后勤部副部长王建华,后勤部卫生科科长宋恩祥)还有医训队队长和老师姜立顺,教导员王瑜及授课黄一凡,朱大成,李长福,黄药师,孟主任等多位老师们毕业时到场;更应难忘感怀的是我们曾经在一起学习和生活的各位同学们…</p> <p>四师首届卫生防疫学习班全体合影。(此照片由吴树岭提供)</p> <p>1971年7月12日兵团四师后勤毛泽东思想宣传队</p><p>四师后勤部副政委段润发,商业科副科长于广栋等同志,和知青合影(前排中段润发,前排右二于广栋)</p> <p>“向英雄学习”兵团四师供应科(71年8月28日)第二排中供应科副科长徐先秋(照片由徐胜利提供)</p> <p>兵团四师军务会议(72,9,8)照片由宁光琦提供</p> <p>此照片前排左1:王祯杰(卫生科副科长),前排中:陈德祥(防疫队副队长),前排右1:宋恩祥(师部卫生科科长)。后排左1:刘培忠(师部秘书科长)后排中:王建华(师后勤部副部长)后排右1:张永君(防疫队队长)。摄于1973年连珠山大厦楼前(此照片由吴树岭提供)</p> <p>密山大本营兵团四师干部合影(此照片由宁光琦提供)</p> <p>这张黑白照片是当年兵团四师政治部全体成员合影。</p><p>照片中有当时师政治部全体人员的照片里面有宣传科干事吴湘运,何永兰,政治部主任朱崇明,副主任邹忠欣,朱崇明主任的爱人沈力青,李艳芬老师的丈夫张天声,陈泽光,宣传科科长迟中则,干部科科长李同南等等</p> <p>1976年兵团四师政工科全体合影(照片由汪建华提供)</p> <p>左一何永兰,左二王彧,左三姜淑琴,左四沈力青</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何永兰,左二王彧,左三沈力青,左四姜淑琴,后排右二翟承妹,右一张春丽。</p> <p>牡丹江地区第三次民兵代表大会农管局代表(77年9月)照片由李吉宁提供</p> <p>三十六团首届庆功授奖誓师大会留念(摄于1978年2月)</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副师长邹志强。</p><p class="ql-block"> </p> <p>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副政委张斗(照片由张双红提供)</p> <p>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政治部主任朱崇明(照片由朱茜提供)</p> <p>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三十五团政委,后任师政治部副主任仇文光(照片由仇战建提供)</p> <p>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后勤部副政委段润发(照片由段清提供)</p> <p>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后勤部副部长王建华(照片由王小伟提供)</p> <p>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生产科科长王辛元(照片由王国宝提供)</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生产科副科长宋志祥(照片由宋红华提供)</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计建科科长甘云鹤(照片由甘牧提供)</p> <p>兵团四师计建科科长甘云鹤,1952年春节在朝鲜。(此照片由甘牧提供)</p> <p>1952年甘云鶴在朝鲜战场和战友在一起(右一甘云鹤)照片由甘牧提供。</p> <p>据汪建华回忆,我父亲汪纯吉从朝鲜回国后,分到牡丹江军区当保密员,当秘书,后当股长。69年到密山北大营,调到兵团四师机械厂当政治教导员,后来又调到师部直工科工作。</p> <p>汪纯吉1955年4月18日从朝鲜回国(照片由汪建华提供)</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秘书科科长刘丕中(照片由刘红宇提供)</p> <p>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36团政委秦焕文(照片由秦岭峰提供)</p> <p>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作训科科长李树尧(照片由李吉宁提供)</p> <p>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物质科科长笪长庆</p> <p>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供应科副科长徐先秋(照片由徐胜利提供)</p> <p>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保卫科副科长刘承福(照片由刘军提供)</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供应科科长沈辉。</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干部科副科长郑善德。</p> <p class="ql-block">田庆占(田青的父亲)</p> <p>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管理科干事王国清(照片由王洪宪提供)</p> <p>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电影站王桂英(照片由刘军提供)</p> <p>王彧,47年10月入伍。四师副政委张斗的妻子(照片由张双红提供)</p> <p>沈力青,1949年9月入伍,1953年一1954年在朝鲜。四师政治部主任朱祟明的妻子(此照片由朱茜提供)</p> <p>陈强,1949年12月入伍。四师副师长邹志强的妻子(照片由邹小青提供)</p> <p>李砚琴,1959年2月入伍,铁道兵文工团。崔元超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四师供应科科长沈辉妻子杨锡凰。</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在这里用发小们珍藏下来的父辈的照片,一起回味在北大荒我们住在密山,裴德,连珠山的生活中点点滴滴。每位叔叔的言谈举止都尽收眼里,永远留在我们记忆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每当看到每位叔叔、阿姨的照片,又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很多藏在脑海里的故事,一件件的都找回来了。仿佛又回到了我们的童年,亲爱的兵团发小们,你们是不是与我有同样的感受,同样的心潮起伏,一切的美好,一切的不如愿都变成了十分珍惜的成长历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为我们的父母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而骄傲和自豪,他们不仅是我们的爱父爱母,也是中国解放史中最可爱的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段清</span></p> <p>提高警惕,保卫祖国。</p> <p>兵团四师师长姜克忠下连队(照片由姜宁提供)</p> <p>四师副政委张斗在珍宝岛</p> <p>四师政治部副主任仇文光在珍宝岛</p>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在群里看到段清**天津知青写的美篇《难忘的1970》一文后,让我的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1998年秋季一次难忘的抹不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98年秋季我有幸受邀随我们同学仇战建的父亲仇文光参加黑龙江农垦庆丰农场场庆活动。庆丰农场兵团时期归属兵团四师,排序为35团。仇伯伯是一位抗日老兵,也是35团第一任政委,同时兼任虎林县革委会主任。团长是军史《红旗飘飘》一书中,一次战斗刺刀见红,一囗气劈死五个日本🇯🇵鬼子的战斗英雄邓老虎。</p><p class="ql-block">我认识仇伯伯时(72年)他已就兵团四师政治部副主任。仇伯伯给我的印象始终是一位很少言笑,慈眉善目的一位首长和老兵,老人。</p><p class="ql-block"> 98年还没有高铁🚅,仇战建时任沈阳军区一部队副部队长,中校。从沈阳出发时,我们在北站又巧遇我们同学雷印广和同事出差牡丹江,我们一同上车在软卧车厢上,我和仇伯伯,谈农垦,聊知青,讲过去,话兵团。当晚我们到哈尔滨后,入住牡丹江农垦局哈尔滨办事处,受到了原兵团四师公务班公务员,时任办事处主任的赵宝民。赵宝民给予了我们一行热情的接待。</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登上了三棵树到东方红的绿皮火车🚞,没想到,一到卧铺车厢后,看到的全是去农场参加场庆和回访活动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哈尔滨的各地知青,更没想到的是见到了仇伯伯在35团时的警卫员哈尔滨知青许信夫妇(时任中信公司哈尔滨分公司总经理)。徐信见到老政委后,非常高兴,大声说,东平,你的任务完成了,现在进行交接手续,我永远是老政委的警卫员。一夜,整个车厢里迷漫着老知青们的谈笑风声,歌声不断,,,</p><p class="ql-block"> 格登格登的绿皮火车声把我喊醒时,己是清晨,没想到经过一夜旅途的仇伯伯和知青们脸上沒有一丝疲倦,车厢里鸦雀无声,人人脸都贴在车窗上静静地向外观看,原来列车己过了鸡东县,火车行驶在北大荒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大约十时左右,火车正点到了虎林站,站台上迎来送往的人,叫喊声彼此起伏,热情洋溢,我们乘上接站车到了庆丰农场场部后,仇伯伯虽年近八十,但不顾旅途疲劳,硬是在农场周边转了看,看了又转,好像回到了久违约故乡一样,,,</p> <p class="ql-block">  翌日,农场在庆丰大礼堂举办了场庆开幕式,当农场子弟学校垦三代的小学生合唱团唱《北大荒人的歌》唱到一眼看到了你时,我看到了老知青们双眼含有泪花,,,</p><p class="ql-block"> 中午会餐时,广播里通知下午自愿参加知青走访和祭祀烈士陵园活动,这时仇伯伯找到我,告诉我,给我准备一瓶北大荒酒,饭后,没想到自发去烈士陵园的知青有两大客车人。出发后,一路上众人无语,大约在距陵园百米处,大家都下了车,慢慢地向陵园方向走去,这时的大地一片静梢梢的只有鸟呜和风声,当走近陵园大门时,突然听到一声悲沧的呐喊:东平,拿酒来!这一喊,好似暴雨之前的震雷一样,突然,让人震撼,惊天动地,,,</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我还沉浸在仇伯伯的高喊中,一时还没反应过来,待我把酒递到仇伯伯手中时,只见知青们全都跪在烈士墓碑前,有人哭喊着烈士的名字,大喊xxx老政委来看你(妳)来了,,,只见仇伯伯走到每一个墓前敬礼,倒酒,,,这一目一改多年仇伯伯给我的印象,深深的震撼了我,也让我一看到北大荒,回忆那场失火的故事就很自然想到了仇伯伯,,,</p><p class="ql-block"> 为了探秘那场声源己久,当时都惊动了周总理的那场森林火灾,回到沈阳后我查找了许多关于那场火灾书籍和资料,也看了凤凰卫视的走访调查,才知道,失荒火的那天,仇伯伯当时正在接待上海知青慰问团在中苏边界乌苏里江段我方处走访慰问上海知青,接到火灾报告后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看到壮烈恓性的烈士时,悲痛不已,,,祭祀活动后,我们都久久不能平静,仇伯伯和我说了他来参加场庆活动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想看看知青烈士们,很沉重的说,虽然他们是知青,兵团战士,可他们都是孩子啊,,,</p><p class="ql-block"> 场庆活动结束返回时,黑龙江农垦总局副局长,(原兵团四师扬清海副师长)携在哈的儿子扬阳及女儿女婿全家人,在酒店宴请了仇伯伯和我们一行,仇伯伯也破了不喝白酒的戒,痛快的喝了扬阳老爸带来珍藏多年的茅台酒。哈尔滨管理局局长,(原35团农业参谋)也多次探望,安排。徐信更是全程安排酒店吃住,陪同。</p><p class="ql-block"> 后天是清明节,今天又是仇伯伯的祭日,触景生情,写一篇简短回忆,以示纪念让我难以忘记的老军人,老兵,仇文光伯伯。[玫瑰][合十][合十][合十]也纪念为北大荒建设默默付出的兵团现役军人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金东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3,4,3凌晨于沈阳</p> <p>四师后勤部副政委段润发在珍宝岛</p> <p>1976年6月10日珍宝岛</p><p>右一张和副师长,右二邹志强副师长,右三王琪副政委,右四张斗副政委。</p> <p>兵团四师师首长们</p><p>右一张和副师长,右二邹志强副师长,右三王琪副政委,右四张斗副政委。</p> <p>自左往右:赵文才副参谋长、王健华副部长、李义坦政委、张斗副政委</p> <p>1974年冬四师后勤部副政委段润发同志在珍宝岛和同志们在一起。((后排左二段润发)</p> <p>1975年冬兵团四师后勤部副政委段润发和密山批发站的同志们在一起合影(前排右二段润发) </p> <p>王林和段润发(1975年于连珠山)</p> <p class="ql-block">兵团四师生产科科长王辛元(左一)四师师长姜克忠(左二)此照片由王国宝提供</p> <p>四师保卫科副科长刘承福和宣传科干事吴湘运</p> <p>前排左一干部科科长李同南,左二保卫科科长金南龙,后排左一宣传科副科长钟培藻,右一组织科副科长竹炳光</p> <p>兵团四师保卫科科长金南龙讲话,左一四师参谋长牛思惠(照片由金东平提供)</p> <p>1971年冬师部机关干部在八一农大合影留念</p><p>前排:田仲华、张XX、熊参谋、赵洁生、张云琪、赵五一、</p><p>后排:XXX、夏参谋、孙增福、郭进军、潘乐山、杨昌道?张天然。(此照片由赵洁生提供)</p> <p>1971年秋收会战四师师首长在37团和团里干部知青在一起(右起第五位副师长邹志强同志,第八位师长姜克忠同志)</p> <p>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7团知青冬季收草过冬</p> <p class="ql-block">1972年兵团四师农大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一姜克忠师长,左四兵团副司令员颜文斌,左五杨勇副司令员,左六李义坦政委,后排左三邹志强副师长,左五朱崇明主任,左七童徳山副政委,左八牛思惠参谋长,右四徐维臣副师长,右三王琪副政委。</p> <p>兵团四师师部部分干部合影</p><p>前排左起:赵洁生、何振江、王健华、笪长庆、薛传山、窦久春;</p><p>后排左起:苗金华、谢保中、王星白、邵昌安、历润恒、母松华、李俊民、刘振岭。</p><p>物资处全体干部。</p><p>《密山四望》</p><p>完达蜿蜒留蜜蜂,</p><p>裴德河畔苦学农,</p><p>兴凯湖水隔相望,</p><p>档壁镇前显蛟龙!</p><p>西岗连着卫星东,</p><p>东海金沙连珠红,</p><p>海林深藏威虎山,</p><p>龙头宁安隋唐同!</p><p>密山也称“蜜蜂”,农大,西岗大修厂,电厂,面粉厂应该是四师的“科技中心”,它基本处于我师所辖范围的中部,两县之间,铁道线的两侧。</p><p>(洁生 清晨有感2020~5~21)</p> <p>四师电影站全体员工</p> <p>77年6月兵团四师副师长邹志强和副政委张斗在一起</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第二篇:兵团父子兵</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从兵团四师那片黑土地上走出来的父子兵……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穿着军装的父亲,曾是那么威武和挺拔,像高大的一座山,让我们仰望着……。生在军人之家,我们骨子里有着不变的勇敢和坚定,军人家风浸染着我们要无私和奉献,军人的责任和担当精神贯穿在我们胸中,从小就已意识到,弃家从戎才是我们的理想,我们渴望有机会像父亲那样报效国家,贡献力量,如今我们也穿上了绿军装,禁不住豪情万丈,我们将追随父亲的脚步,奔赴军营,实现我们的梦想。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段清</span></p> <p>四师政治部主任朱崇明(此照片由朱茜提供)</p> <p>1956年4月15日朱祟明在朝鲜留影(此照片由朱茜提供)</p> <p>朱义平,1974年入伍</p> <p>王小伟,1976年1月入伍</p> <p>仇战建,1976年1月入伍。</p> <p>秦岭峰,1976年12月入伍。</p> <p>当兵前秦岭峰和父亲秦焕文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当兵后秦岭峰和父亲秦焕文在一起</p> <p>秦岭峰和父亲秦焕文合影。(照片由秦岭峰提供)</p> <p>王要武,1976年12月入伍</p> <p>徐兴胜,1976年12月入伍。</p> <p>革命伴侣(金东平父亲和母亲)</p> <p>金东平,1976年12月入伍</p> <p>四师副师长邹志强</p> <p>邹小平,76年入伍(此照片由金东平提供)</p> <p>白伶旭,1976年12月入伍</p> <p>张伟,1976年入伍。</p> <p>兵团四师师长姜克忠(照片由姜宁提供)</p> <p>姜宁,1977年入伍</p> <p>迟利,1977年3月入伍。</p> <p>刘戈,1977年4月入伍</p> <p>张军,1977年入伍,某军区警卫营。</p> <p>金山,1977年入伍。</p> <p>四师后勤部副政委段润发(照片由段政提供)</p> <p>段政,1977年6月9日入伍,赤峰部队</p> <p>段政和父亲段润发在一起(照片由段政提供)</p> <p>王海峰,78年3月入伍。</p> <p>王洪宪,1978年12月15日入伍。</p> <p>滕立峰,1978年12月入伍。</p> <p>兵团四师副政委张斗(此照片由张双红提供)</p> <p>张双红和父亲张斗在一起</p> <p>兵团四师文教办干事王彧,张双红的母亲(此照片由张双红提供)</p> <p>张双红,1979年入伍</p> <p>四师保卫科副科长刘承福(照片由刘军提供)</p> <p>刘军,1979年11月入伍</p> <p>宁光琦,1980年1月1日入伍。</p> <p>原兵团四师政治部副主任邹忠欣,</p> <p>邹立平,1979年12月入伍。</p> <p>1968年6月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首任军务 科长后任四师水泥厂副厂长滕启民(照片由滕立伟提供)</p><p> </p> <p>滕立伟,1980年11月入伍。</p> <p>兵团四师政治部主任朱崇明(照片由朱茜提供)</p> <p>朱义强,1980入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忆四师邹志强副师长二三事</p><p class="ql-block"> 魏壮修</p><p class="ql-block"> 从1973年春夏之交,到1976年兵团撤销,我一直在四师司令部计划科当参谋。当时主管计划工作的师首长就是副师长邹志强同志。他对工作的极端认真负责和坚持原则不动摇的精神,令我们这些参谋十分钦佩。有几件事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一件是三十八团(即现八五〇农场)要建奶粉厂的事。那时,四十团(即现八五一一农场)的乳品厂已经具有了相当规模,产品已经跻身名牌行列。而两团边界相连、近在咫尺。从当时计划管理的原则看,这显然是不必要、不应该的重复建设。因此,师里没有同意三十八团的建厂计划。而是要求他们把鲜奶送到四十团去,并表示可以考虑帮助解决冷藏车等送奶工具。可是,三十八团却坚持要自己建厂。于是,师团两级之间的关系一时弄得挺紧张。邹副师长主管计划工作,当然首当其冲,承受着很大压力。但在多次商谈仍然达不到一致的情况下,他还是一再指示计划科要坚持原则,不能同意。后来,三十八团自行动工建厂。邹副师长听说后,不但马上打电话批评制止,还要计划科派人去团里蹲点监督,阻止施工。以后,他又亲自下去和团领导面对面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终于使三十八团同意暂行停建。还有一件,也是三十八团的事。团里买了几台高级照相机之类设备,价钱贵了一点。按计划管理原则,应视为固定资产。而计划外的固定资产采购是不允许的。邹副师长得知后,坚持要按规定把这几台设备收缴上来。于是又和团里发生了矛盾。他又一次顶着压力、坚持原则,毫不退让,甚至派计划科参谋住到团里去要。终于把设备收缴上来。</p><p class="ql-block"> 1975年春末,因撤销三十六团的事,我跟随他去北京农业部农型局汇报。深夜从佳木斯上的火车。第二天一早,他看了我起草准备的汇报提纲后,觉得不够全面细致,马上动手修改和作进一步充分准备。一直到天津,他基本上没有停笔、没有睡觉。第三天清早到北京,没有休息就直接去了农业部。他一气汇报了一个多小时。农垦局的领导听了很满意。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 由于农垦局招待所比较偏远,我们不想去住。同去汇报的兵团军务处长拿出一封北京知青写的信,说这位知青的父亲在前门饭店工作,可以为我们安排住处。于是我们去了前门饭店。这位知青的父亲果然接待了我们,把我们安排到十四楼的双人间。我和邹副师长同住一间走进房间,邹副师长一眼看到写字台上玻璃板下的价格表,马上对我说:这房太贵了,我们不能住。我一看,果然一人要花四五百元一宿。我立即去找那位知青的父亲。他笑着说,那是接待外宾的价格,国内客人减半,现在是淡季,基本没人住,照顾你们,一人一百元一宿就可以了。邹副师长听说后才同意住下。还对我们说,这比住招待所还是贵多了,我们的公事已经办完,不能住这么贵的饭店在北京玩,明天大家都走,要在北京呆两天的自己找地方住去。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各奔了东西。邹副师长平常不苟言笑,给人以稍过严肃的感觉。但他内心对人,特别是对部下,是十分火热的。兵团撤销之际,四师计划科开话别座谈会,他也到会和我们这些参谋一起话别。他语重心长地对每个人都说了一些鼓励的话。特别是对我,甚至为未能帮助我入党而表示歉意。我深信,我们全科的参谋们对他讲的那些话,对他话中包含的那份深厚感情,都是不会忘记的。</p><p class="ql-block"> 我和邹副师长分别已整整三十年。今年他已是八十三岁高龄了。最近,我才确知他住在大连沈阳军区司令部第二干休所。1981年离休后,从事书法学习,曾毕业于中国书法函授大学。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多次获奖,多次入编书画*并被收藏。他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创研员,大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大连市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沈阳军区老战士书画会理事。</p><p class="ql-block"> 2006年</p> <p class="ql-block">四师四十一团梁善谋(人称梁大胡子)三女儿梁爱华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思念》</p><p class="ql-block"> 昨日闻听父亲当年的老首长、战友、老乡--邹副师长的爱人还健在,已是95岁高龄的她,身体依然硬朗,精神矍铄,这让我心情无比激动,以至于碾转反侧,一夜未眠,总觉得有一种想说点啥写点啥的冲动,人生的过往,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深冬的傍晚,一辆国内北京吉普车,戛然停在我们家西边的公路边,车上下来两个人,抬着一条大鱼,来到了我们家,一个是我熟悉的史凯叔(爸爸的战友),另一个就是这位战友、老乡--邹副师长。此时的父亲是刚得了中风,出院不久,言语还不是很清楚,但看得出他非常激动,眼含泪光,喃喃地说:高兴啊!真高兴还能看见你!他们握手,紧紧地握手,用力的摇晃……</p><p class="ql-block"> 那时条件有限,妈妈为他们做了顿便饭,但他们都吃得非常开心,临行前,首长对爸爸说:一定要好好休息,安心养病,要相信组织一切都会搞清楚的。</p><p class="ql-block"> 就在那年的年底,父亲的历史遗留问题终于尘埃落定了, 那一天父亲落泪了,他要感谢老首长--战友--老乡(都是山东胶东人)帮他洗清冤屈,给了他第二次政治生命,因为他把它看得比性命还重要。这件事对一般家庭可能认为已近退休年龄,不想升迁进取,无关痛痒,而它对我们家,我们这一代人却是能够改写人生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我大姐,1973年高中毕业,1975-1976连续两年以全票被连队推荐上大学,上报到团部,都因父亲的历史问题,政审给拿下了,二姐也因爸爸的原因,连基干民兵都不让参加。我1974年初中毕业前夕,我加入共青团组织的报告,在连队已通过了,可到了团组织部,却让我写对父亲历史问题的认识材料,为这事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父亲落泪,他艰难地说:“我相信组织上会把我的问题搞清楚的,你可以如实的把你对爸爸的认识,你眼中的父亲,如实地写给组织,要相信组织。”</p><p class="ql-block"> 梁爱华(梁善谋三女儿) 2020年5月22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记忆深处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来在我内心深处一直感怀这样一位老人,每每想起他和蔼亲切的面庞,一股温暖悠然而升。很多年前因工作需要他去了四平,至此就与他失去了联系,但记忆思念却从未停止……</p><p class="ql-block"> 昨曰辗转知道了老人家人的信息却是老人早已仙世。悲痛唏嘘之余写此文以记念。 这位老人就是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邹志强副师长。 </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叫梁善谋,山东荣成人,解放战争时期他和我大伯都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1团工作,父亲性格耿直、刚直不阿,文革中收到迫害。 </p><p class="ql-block"> 和邹伯伯的相识是在动乱刚刚结束的1977年深秋,父亲因平反的事情久盼无果,血压升高住进了医院,半身不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邹伯伯得知后,特意从管局驱车来看望父亲,还特意带来一条半人多长的大鱼。在那个年代别说拿东西看你了,就是正常碰面,人家也会绕道走。见到邹伯伯的时候,父亲落泪了,邹伯伯上前紧紧握着父亲的手对父亲说你要安心养病,现在正是我党拨乱反正的时候,相信组织会查清楚的,一定会给你一个公正的结论。就这样,在邹伯伯的鼓励和关怀下,我父亲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彻底平反昭雪了。也就在这不久邹伯伯这批现役军人也都陆续返回原部队了。记得父亲说邹伯伯是回四平部队去了。虽然和邹伯伯失去了联系,但我们全家人内心的感恩和思念时常在心中萦绕。是邹伯伯在那特殊的年代,不怕连累不避嫌,在严冷的寒冬为我们全家送来了温暖,带来了希望。象寒冬里的一束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使我们撑过了冷冬迎来了春天。 </p><p class="ql-block"> 记忆深处,每每想起那动荡年代,除去那不堪回首、门可罗雀的过往,但那军绿的吉普和邹伯伯,那一身军装高大温暖的身影,是我那时最温暖最永恒的记忆。思念心切时,常在心中默念邹伯伯您在哪里?您身体还好吗?这种记忆深处的思念在父亲去逝后的日子更为强烈,感觉在某个地方有一位高大伟岸父辈一样的存在,让人感觉亲切无比。 </p><p class="ql-block"> 寥寥数语无法表达我们姐妹的感激之情,邹伯伯您和父亲是否在天堂相聚,是否在把酒言欢,开心快乐吧,天堂再无争战,天堂也没有迫害,愿您和父亲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 梁彦(梁善谋五女儿) 2020年5月22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动无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驱车数百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送上大白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雪夜访病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绝非行贿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浴血战友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生死万里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身正不怕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刚正山东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赵洁生</p> <p class="ql-block">謝景文:说起邹副师长,又见群里他与女儿的合影的照片,很怀念他。回忆点滴:邹副师长给人印象很严厉,不好接近。实际他是一位非常关心人,十分讲情义念旧情的老首长。在师部常委班子时,我们常在一起开会,见面时我只敢尊敬地打个招呼,不敢多说一句。可是就在前十几年,大约2005年后吧,我知道了他的大连住址,给他写了贺年卡,之后他就联系上我并让他女儿来上海办事时特意来我家看我……2009未正当虎年来临,他亲笔给我们写了“虎”年字幅和他的书法作品*(内压几张他的小纸条丶邮票丶书签)。他听说我退休后在学习书法,就要求我把习字稿寄给他看……这将成为我永久的纪念品。</p><p class="ql-block"> 深深地怀念邹自强副师长!</p> <p class="ql-block">田仲华:邹副师长看上去很严历,是个重感情的军人。兵团解散后,现役军人返回部队,知青返城,上学,那时离开师部的人很多,每一位离开师部的人,邹副师长都会到火车站亲自相送,我离开时,邹副师长也到连珠山车站送我,令我十分感动!难忘的回忆,那时我们还年青,在这些军人老首长的身上学到很多好品质,在他们的关怀下,带领下,成长成熟。</p> <p class="ql-block">《我为师长刮胡子》</p><p class="ql-block">前几天,师长的女儿从大连发来照片,是在家为97周岁的老母亲(师长的夫人)庆贺生日。端详着慈祥又曾一起工作过的老领导,我喜泪盈眶,浮想联翩。不由想到一件终生难以忘却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大约二十二年前,得知师长的腿病久治不愈,从大连去北京解放军总院接受手术,八十多岁的老人要开刀治疗,我内心焦急惦念。不久,恰巧我有去北京参加一个会议的机会,会间抽时坐地铁到五棵松,去301医院看望他。院区本来大而安静,我找到病区后更是一片宁静,走廊上只能听到护士的轻轻脚步声,如松鼠在草丛中穿行一般。在快到病房拐弯处我突然看到师长的大女儿晓鹏,她朝我摆摆手,轻声跟我咬耳朵:手术做过了,现在恢复中,他不让咱陪护,都让我们回去,而不要影响工作,如果看到我要挨骂的。我推门进入病房,看到术后的老人一身疲惫,满脸胡茬,但又难掩兴奋的惊喜,问我怎么来到这里?我说是来京开会,有空来看看您。他好像一下眼睛都亮了起来,问我的母亲、家庭、工作等等情况,令我内心极其感动,这个时候他不谈自己的腿伤,却还是关心着我这小一辈的生活。最后,就“赶”我好走了,赶紧回去不要影响工作。我说:师长,我帮您把胡子刮了!他很听话顺从地说:好!说着在一个塑料封面的笔记本的扉页封套里,熟悉地掏出一片保安刀片,安好刀架,我用热水将他的胡子敷软,轻轻地由耳根顺着脸颊、唇边、下巴、颈脖细细地清理,一边刮一边擦拭我泪水模糊的双眼,看到他眯起眼睛像一个非常听话安宁的老小孩,我内心起伏难抑,然后再用毛巾擦干净,一下子人确实精神了不少。这时护士进来见他开心的状态,说“这是您儿子啊?理好了显得年轻啦”!老首长说“不是儿子,是同事”,我赶紧摆手道“老部下”!</p><p class="ql-block">我回到会议驻地后,脑子一直回想着师长的话语:抓紧回去,不要影响工作。原来他不仅要求子女,也同样严格要求我。这就是老前辈、老干部、老革命留给我的严于律己的作风和朴素的感情。这件事过去那么多年了,但回想起来就像在昨天。</p><p class="ql-block">(赵洁生 2023~4~27下午于水星阁)</p> <p class="ql-block">邹志强(1923.11.14-2011.3.7),山东蓬莱大季家巨峰村人,高小毕业。1944年4月由北海中学入伍,任八路军山东军区司令部招待所文书、山东军区司令部四科书记。1945年10月随山东军区机关一部挺进东北,1946年1月入党。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东满军区司令部四科参谋、辽东军区司令部副官处参谋,东北野战军南满军区独立五师谢甫生政委秘书,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司令部一科(作战)参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司令部作战科参谋。参加了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安(阳)新(乡)战役、豫西豫东剿匪作战等,曾于1947年立普通功1次。</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入朝作战,任军司令部作战科参谋、吴瑞林军长秘书等职。参加过抗美援朝一至四次战役,立小功两次。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三级国旗勋章、 </p> <p class="ql-block">  1952年9月任42军125师战车团参谋长。1953年2月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坦克学校,1954年4月毕业后历任:坦克第3师第5团第一副团长兼参谋长,沈阳军区装甲兵司令部作训科长,沈阳军区装甲兵司令部军训处长,坦克第3师第5团团长,坦克第3师司令部副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1962年晋升为中校军衔,1965年评定为行政13级。1970年2月,任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4师副师长。1976年11月,任吉林省四平军分区顾问。1979年7月,任沈阳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顾问。1981年离职休养。</p><p class="ql-block"> 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此文章和图片由邹小青提供)</p> <p>“三级解放勋章”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p> <p>“三级国旗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p> <p>“独立功勋荣誉章”1988年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发。</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親是軍人》</p><p class="ql-block"> 段清</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叫段润发,山東省威海市乳山下初段家村,生于一九二六年五月二日,文化程度高小。一九四六年七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某支队。一九四七年三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四八年一月任沈阳军区坦克某师炮团(吉林省四平市)炮兵连管理排长。一九五三年七月任坦克某师炮兵团财务主任,一九五四年三月任战车某师炮兵团后勤处股长。一九五六年八月任某部队机械化团后勤处处长。一九六O年五月任坦克某师生产科科长等职务。1968年6月3日在北京参加中央办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沈阳军区装甲兵正团职以上干部)受到毛主席接见。</p> <p class="ql-block">1968年为了防止苏联对我国搞突然袭击,武装入侵。为加固我东北边陲安全,"屯垦戍边“。配合野战军战役行动,实施全民备战,歼灭入侵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组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个师)。被任命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后勤部副政委。1976年兵团撤销后于1977年6月被调回原部队,沈阳军区某部队师后勤部任副部長。</p><p class="ql-block">历经过平津,辽沈,淮海,抗美援朝等战役。因英勇作战,表现突出,多次立功受奖。曾荣获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一次,四等功三次。1947年10月2日,在福山县狮子山战斗中,打炮时沉着冷静,弹无虚发,一炮打死敌人三名。震慑敌人,打退了敌人多次疯狂进攻,牵制敌人。为大部队到来赢得了宝贵时间,最后取得了褔山狮子山战斗胜利。因在这次作战中突出表现,受到战车某师部队上级首长表彰,并颁发荣获二等功臣证书。在抗美援朝战役中,作战勇敢,1951年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颁发给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人员纪念章一枚。1953年9月荣获朝鮮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金日成颁发的荣誉“记念章”,银质抗美援朝二等军功奖章一枚。嘉奖在对美帝国主义作战中建立功勋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们。一九五三年十月二十五日由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颁发“和平"记念章一枚。</p> <p class="ql-block">   段清 </p><p class="ql-block"> 2021一10一7于烟台</p><p class="ql-block"> 我是原四师后勤物资科赵洁生(大家叫我小赵,也许因年龄最小)。但段政委是我尊敬的老首长,是我们后勤的老部长、老政委,低调务实、和蔼可亲、不善言辞,一口浓重的胶东口音,对人很真诚热情,关心体贴,不拿腔拿势,找他汇报工作从来没有重言重语,而是循循以导,晓之以理。记得我在1976年3月入党大会时,他还为我说了公正、鼓励的话(那时没有预备期,支部大会后党委就批复的)。后来回部队了再没见面,但印象极深!</p><p class="ql-block"> 赵洁生</p><p class="ql-block"> 2022,3,13于杭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段副政委带我们种玉米》</p><p class="ql-block"> 我是1971年在裴德医院医训队毕业后分到四师机关后勤部卫生科的。师部机关在八一农大时,办公楼前有很大一块空地。在农业学大寨的时代,分给司政后三家种玉米,看谁家种的好。后勤部段副政委带我们年青人去种地,随着苗的生长,三块地的玉米苗各显不同,政治部的玉米长得像笔杆,司令部的开始长势很好,比后勤部的高出一截。段副政委带我们在地里研究分析后,带着我们施肥、壮苗、松土。虽不如司令部的玉米长得高,但粗壮,那段时间下团回来就常到玉米地里看苗。一成为后勤部年轻人下班后的关心的话题。秋后,后勤部的玉米大获丰收,得了第一。</p><p class="ql-block"> 段副政委在带领我们种玉米中,和蔼可亲,以身传教,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p><p class="ql-block"> 赵五一</p><p class="ql-block"> 2022,10,8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李吉宁</p><p class="ql-block">我父亲,李述尧,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作训科科长。</p><p class="ql-block"> 1969年11月,从某军军部作训处与甘牧家、郑远芹家、李卫平(妹李维亚)家一起来到密山县北大营四师师部工作。1978年7月,随着兵团撤销,返回到某军作训处工作,前后在四师作训科工作了九个年头。</p><p class="ql-block"> 我印象中,1970年下半年我父亲组织、带领师部及所属团民兵在牡丹江一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野外拉练,他率领拉练队伍回来那天我清晰记得师首长率队在宋红华、刘军、辛超美家西面那条街上(这条街向南往密山县城,向北通往粮店,是北大营通往密山县城的主要街道)夹道欢迎拉练部队凯旋,迎接拉练队伍回来的还有师部组织出来的师部家属孩子和当地的看热闹的居民。我父亲腰扎武装带,皮带上配戴着一把54手枪,走在拉练队伍的前头,当时我爸给我的印象是,他的脸晒得黑魆魆的,人也痩了。当拉练队伍走到刘军、辛超美家平房附近位置,师首长——牛参谋长迎了过去,我父亲向前牛参谋长行军礼、握手。</p><p class="ql-block"> 再有,1972年年初那场大雪,我父亲那场大雪后一共打了4只狍子,18只野鸡,狍子我家自己留了一少部分,大部分都送给了师部食堂。我父亲中学毕业后考入了齐齐哈尔军事学校,枪法准。我想咱们同学在师部食堂吃过饭的爸爸,一定吃过我爸爸当时打的狍子。</p><p class="ql-block"> 2021一9一1于沈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作者:李吉宁</p> <p> 《父亲节的思念》</p><p> 滕立伟</p><p>父亲节到了,看到女儿给我邮过来的东西,心中充满了一种暖意。由此又想到了我的老父亲,那个时候不知道有父亲节这个节日,他老人家因此也没有享受到父亲节儿女的孝敬。等到我知道了有父亲节一说时,我的老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p><p> 我的老父亲,一个农民的儿子,基本上是在苦难中长大的。十多岁的时候,我的奶奶因病扔下六个儿女含泪死去。在那个年代,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只能给家里挣吃的去了,十来岁就拿起了赶猪的树条给地主当半拉子了。家穷没有鞋穿,天冷的时候看到猪撒尿,赶紧把脚伸过去让猪尿解决一下冰冷的脚。地主家的孩子扔掉的破花鞋他捡回来当好东西,不是特别冷的时候都舍不得穿。</p><p> 就这样熬到了日本投降,一天他放猪回来,看到路边有一只“大傻鞋”(我一支没有搞明白“大傻鞋”到底是什么鞋,估计是当时人们常穿的布鞋),就问谁家的?村子里的人说刚才过了一队兵,可能是他们扔的。他把猪赶到猪圈里后,就撒腿往部队走的方向追去了。等到追上部队时,天已经都黑了。那个时候狼多,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哪里还敢回家,离家已经有三十多里路了,再说另一只大洒鞋还没有找到。部队宿营后,他就躲在一个草垛里取暖。正好部队干部查哨看到一个半大孩子在草垛里冻的直哆嗦,就把他带到屋子里。进屋后问他是干什么的,怎么躲在草垛里?他告诉说看到一只鞋,想跟着捡另一只。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让他自己回家。我老父亲看到部队能吃饱饭,就在后面跟着走,部队撵他也不离开。就这样,他被部队收留了。事后才知道,这个部队还不是真正的八路军,是东北抗联收编的伪满兵,这个时候已经被抗联改编成县大队,队里的师爷(就是后来的文书,当时刚收编,还是用过去的称谓)给他上了花名册。</p><p> 我休假回家时与我老父亲唠嗑时他告诉我,他的记忆里,就是当兵以后,才真正能够天天吃到了饱饭。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他所在的县大队抽调一部分出身好、表现突出的战士补充到老部队,我的老父亲就这样被分配到了新四军三师(就是后来的二纵,也就是某军)。自从他追那只大傻鞋开始,他就再也没有回到家中。随部队参加了三下江南作战,辽沈战役攻占锦州、占领沈阳等战斗。东北战事结束后,又随部队参加了平津战役解放天津,进军武汉、湖南、解放广西,直至追击国民党部队进到了越南三十多里,后来接到命令才从越南撤回来。抗美援朝时,他又是随某军首批入朝,参加了云山战役。我听老父亲说,刚开始时也有点害怕美国人,那些国民党俘虏兵把美国兵吹的神乎其神的。但是枪响后就没有别的想法了,一心就是怎么消灭敌人。当他们把美国兵俘虏后,看到也就是个子高一些,鼻子大一些。他说从那以后,所有的恐美症全都没有了。我问他打死过多少美国兵,他说具体也不知道,但是有三个他是看到肯定是死了。我有的时候也为我的老父亲骄傲,他参加了解放两个国家首都的作战。平壤与汉城都是某军解放的(有的材料说汉城是某某军解放的,这不是事实,某军也是解放汉城的志愿军部队)。</p><p> 我当兵三十年,以我在部队的经历,我军还真没有恐美症,这应该归功于像我老父亲那样当年的中国军人,给我们军队打出来的底气。也正是这种底气,中国军队在以后与所有国家的较量中从来就没有胆怯过。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老父亲到了珍宝岛前指。最开始是说理斗争阶段,部队与外事部门组成联合外事组与苏方天天吵架,后来发展到双方军人推推搡搡,石头、木棒相加。我老父亲个头不高,只有1.60米,在人高马大的苏联军人面前,他从来就没有退缩过。我长大后问他如果让你上去直接对打你敢不敢,他说有什么不敢的,又不是没有打过。(他说的又不是没有打过是指抗美援朝战争前,部队从河南紧急调防辽宁,某军组织一批干部到旅顺口参观苏联舰艇。可能是因为沟通问题,翻译又没有在跟前,双方军人就争吵起来,在船上苏军一个军官不让看,并且把枪掏出来了往下撵他们。中国这些基层军官都是战争中打出来的,不是别的国家是靠苏联帮助才取得政权的,对苏联并没有什么畏惧感。当时他们也把枪拽出来,顶着那个苏联军官,船上的士兵当时吓得直摆手,但是没有一个敢上来。我老父亲对我说,如果是咱们部队,战士早就上来了,哪里还会躲起来。)六十年代末以前,部队营以上的干部大都是枪林弹雨中过来的,有一种自然的不怕死的精神。他对我说,我们也是一个大国,老美都让我们打败了,谁也别想打败我们。从45年一直到73年中苏关系缓和,老父亲才离开军事斗争一线。</p><p> 父亲节到来之际,我写此文既是怀念我的老父亲,也是纪念那些当年我们的父辈军人们。如果没有这些人的英勇牺牲,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和平安宁的环境。不管他们当年入伍的动机如何,是多么高尚,还是多么的卑微,但是当他们融入的这支军队后,就迸发出排山倒海的气势,把我们这个东亚病夫打造成没有任何国家敢于轻视的强国。中国的强硬与中国军队的强势不是世界上赐予的,是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打出来的。我为有这样一个为了国家的尊严而作出了贡献的老父亲而自豪。&nbsp;</p><p> 作者简介:滕立伟,1980年11月入伍,2009年12月退出现役。先后在某军、大连陆军学校、黑龙江边防部队、吉林省军区预备役部队、军分区工作、学习。历任战士、副班长、军校学员、排长、副连长、副指导员、指导员、连长、后勤处副处长、处长、武装部副部长、军分区军务动员科长、武装部政委。</p> <p>作者:滕立伟</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宋红华</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叫宋志祥,出生在浙江义乌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14岁那年,还在县城读书的他,受表哥的影响,加入了萧山地区的革命队伍。奶奶知道后,扭动着她那三寸的小脚,走了30多里山路,把父亲找回来。父亲是小儿子,奶奶舍不得。可是,趁奶奶不注意,父亲又跑回了部队。部队走远了,奶奶没有找到他的儿子。就这样,一别20年,直到奶奶去世,父亲才又回到那个小山村。抗美援朝,父亲的部队驻扎在鸭绿江边的帽盔山,守卫机场,在那里结识了母亲。(附照片一张左一宋志祥)</p> <p>  七十年代初,父亲从沈阳军区到了兵团四师。父亲经常说,小时候家境贫寒,上学去只能带些红薯做口粮,晚上和表哥盖一床被子。说起现在的生活,他总说,现在太幸福了,什么都不缺。他时不时地会感慨,奶奶爷爷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如今,父亲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严谨,守时,律己。生活中,他的节俭让人无法理解。苦难的童年,使父亲养成了一生节俭的习惯,一件衣服穿了几十年还不舍得扔掉。我现在最爱做的事就是静静地坐在他身边,慢慢启发他说起儿时的故事,每每这时,你会看到,他的眼睛里闪动出那种幸福的光。漫漫人生,父亲那双大脚,从南到东到北,他走得坚定,有力,从容。面对祖国给他的荣誉———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看着这些至高无上的荣誉,父亲的笑是那么自豪和欣慰。</p><p> 2021一9一29于沈阳</p> <p> 《难以忘怀的岁月》</p><p> 一一追思我的兵团岁月和农垦情怀</p><p> 崔元超</p><p> 应老同学、好发小段清同学的盛邀,让我为由他主编制作的《北大荒的召唤》(二)写点什么。原想推拖,但思虑再三,实在是难以割舍淬炼我人生、培养和激励我成长的北大荒及垦二代的情怀,只好提笔献丑了。</p><p> 我叫崔元超,1961年春天出生在天津,父亲崔可法、母亲李砚琴均是天津人,1958年来到北大荒,是典型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垦荒一代。我出生4个多月就从天津大都市,随母亲迁到了原农垦部牡丹江农垦分局856农场,成为全场年令最小的“支边青年”,在小青山下的文工队司鼓大叔及全文工队伯伯、叔叔、阿姨的热情照顾下成长起来(因当时我父母均是文工队的“台柱子”,演出、排练任务繁重,无暇照顾我,因此我就成了文工队里的“公有财产”)。1964年因牡丹江农垦分局和合江农垦分局合并成立了东北农垦总局,隶属农垦部,我随调入东北农垦总局话剧团的父母一起,搬迁到了总局所在地佳木斯市,并于1967年春天进入东北农垦总局子弟学校读书。1968年7月我又随着下放锻炼的父母,在麦浪翻滚,大地一片金黄的收获季节,来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8团19连,正式开启了我人生当中最难忘、最受益、最经受身心淬炼和磨砺、最有成就感的兵团岁月和农垦情怀之旅。</p><p> 铭心刻骨的兵团岁月</p><p> 一一兵团四师我少年梦想启航的福地</p><p> 1968年7月25日,我们一家从佳木斯乘火车到达了38团团部一一卫星火车站,又转乘解放牌汽车,拉着家具、衣物及盆盆罐罐,一路颠箥地来到了下放的地点19连。至今记忆犹新的几件事……</p><p> 一是从城市的楼房到连队的马棚,居住条件形成巨大的反差。</p><p> 因为我们一家来的突然,连队一时没有现成的住房安置我们,连长将我们一家安排在连队的一处闲置马棚改建的临时住房。印象最深的是到连队的第一宿,被跳蚤咬的一身包,害得我母亲第二天紧忙找连队卫生室,要了敌敌畏和六六六粉撒喷在屋内,才部分制止了这些小害虫的不礼貌行为。</p><p> 二是这个连队不太欢迎我们</p><p> 因为历史原因,我父母是作为文艺黑线人物,来连队下放改造的,加之父母出身都不好,父亲又是在北京石油学院读大二时被内定为右派,勒令退学的敏感人物。我在连队的小伙伴眼中是城市来的“狗崽子”,我母亲在连队的大嬸、大娘眼中,又是自侍身份的城市女人,因此,我们一家人一时间成了连队的“另类”,一时很难融入19连这个新的大家庭,大家相互之间都需要一个熟悉、沟通、适应的过程。</p><p> 三是真正体验到了什么叫做城市孩子与连队孩子的区别,以及什么叫做北大荒“大烟炮”的厉害</p><p> 当时连队还没有自来水,吃水要去队部前的水井去挑。那口井的井沿及内壁是用石块镶嵌的,井口上用铁管架着一具木质滚筒,上拴一根棕麻绳,摇把是一根因使用时间较长而磨的锃亮的铁棍(这种井就是我们常说的辘轳把井)。因我父亲一到连队很快就被抽调到团部,参加样板戏《沙家浜》的排练,我很快就进入了帮助母亲挑水劈材的角色。记得一入冬井台上全是冰,铁摇把冰心刺骨。一天我在井台旁遇见了几个“嗄小子”,不怀好意地告诉我冬天的井摇把很甜,你敢不敢用舌头舔舔,并激将我肯定不敢试。当时虽然明知有猫腻,但逞强不服气的虚荣心,致使我果断地用舌头舔了冰冷的铁摇把,结果就是一下子被牢牢地粘住了。听着几个“嗄小子”兴奋的叫喊声,我屈辱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为了不再被嘲讽,我不计后果地一下与铁摇把作了了断,含着满口的鲜血,挑着一担水愤愤地回到了家。当往水缸里倒水时我才发现,原来我竟然挑了满满两“喂得罗”的水,这对年仅7岁的我是个不敢想象的事(原来我都是挑两个半桶的)。事后得知这几个使坏的“嗄小子”,当天回家都被家长狠狠地收拾了,也算是间接替我报了“仇”、出口气,由此可见连队的民风纯朴,老退伍军人的家教之严。</p><p> 此事后不久,因父亲工作繁忙,母亲在副业队又早出晚归,所以一个周六的早晨,我自告奋勇地说服母亲,内衬母亲织的红毛线帽,外套狗皮帽子,穿着棉猴,外扎皮带,别着小斧头,脚登棉乌拉,扎着绑腿,戴着棉手闷子(即拇指与四指分开的棉手套),拉着从佳木斯带来的原用于冰场上玩耍的木爬犁,小大人似地跟随着邻居家的伯伯、叔叔们,一路杀向几公里外的穆棱河套,去拉烧柴。一到河套我就撒了欢,未顾及大人们的千叮万嘱,渐入次生林深处。等我拉着已超过我身高的满满一爬犁枯枝,从林子深处钻出来时,才发现天色已暗,刮起了“大烟炮”,同来的大人们一个也不见了。这时我害怕了,赶紧拉上爬犁,辩别了方向,玩命地向印象中的连队方向狂奔起来。也不知是天黑难辩方向,还是“大烟炮”误导了我的方向感,感觉到狂奔了老么长的时间,怎么还看不到连队的灯光呢?这时远处传来了阵阵狼嚎声,雪大风更狂。我这时也渐渐冷静下来(向毛主席保证,此时真的想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抗冰雪的事迹,这是我当时的英雄情结),我先是从道路走向及树木分布的地形地貌等特征辩清了方向,又果断地取下红毛线帽,缠包在手电筒的外面,又拴牢在爬犁的柴禾顶上(当时想既能吓唬狼,又可给找我的人指引方向),向着连队方向顽强前行。终于与我母亲和连队组织寻找我的人会合了。这次难忘的、既有惊又有险的,倍受父母和大人们责备的冒险行为,对我的影响真的挺深远的。而且因为这次冒险和井台舔铁事件,加之小人书(连环画)和《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的诱惑,我也很快地融入到连队小伙伴之中,也很是结交了几个“铁哥们”,成为一生的朋友。我们一家也逐渐被连队老职工们所认同。</p><p> 四是我家很快就成了知青们的聚会点</p><p> 可能是基于我父母家都在天津,我们一家又是从佳木斯搬来的,所以我们到19连后不久,我家就成了知青聚会点。先是天津知青老乡来品尝家乡风味,随后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地的知青们,也把我家当成了他们改善伙食、品尝家乡风味,甚至谈情说爱的“据点”。这些知青比叔叔小,又比哥哥姐姐大,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养成了很多好习惯,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有些关系在我走上工作岗位后,还发挥了致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及垦区公安事业帮助甚大。</p> <p> 五是弟弟、鸡和大黄狗</p><p> 我家在19连一共呆了三年多一点的时间。38团的前身是铁道兵850农场,按照当时王震将军的计划,该农场是整个东北农垦总局的副食供应基地。我们所在的19连是以养鸡为主的畜牧队。记得当时连队家属房后面,是一栋接一栋的鸡舍,饲养了几十万只鸡。连队经常会给职工们分一些未受精的照蛋和毛蛋。连队还养有奶牛,冬天经常给各家各户发冻奶砣子,生活上比一般农场还是要强一些的。但是毕竟连队条件有限,为了改善生活,我家由我负责养了十几只下蛋鸡,喂食和从窝里拣鸡蛋成了我每天都有着期盼和乐趣的“营生”。可是那年头生态环境较好,野生动物多,19连又是养鸡连,所以说特别招黄鼠狼子。为了多个陪伴儿,也为了撑腰壮胆,邻居大娘送了我一只小狗崽,我给起名叫大黄。可惜大黄比较温顺,威慑力不足,导致发生了几起黄鼠狼咬死鸡的事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母亲怀我弟弟后,为了迎接弟弟,也为给母亲坐月子提前做准备,我家在1970年养鸡存栏达到了近二十只。可惜好景不长,转年腊月里的一天夜里,我家及邻居家的鸡窝遭到了黄鼠狼群的偷袭,一下子被咬死了十多只,差点被连窝端了,弄得连吃了好长时间的鸡肉,好悬没吃顶着。弄得我母亲生我弟弟时,还要去副业队买鸡蛋。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弟弟在连队托儿所时,经常用鸡蛋炒饭换老职工孩子的玉米面大饼子吃。我弟弟叫崔元东,生于1971年春天,属猪。记得我母亲怀他时一直在后勤的积肥班干活,寒冬腊月里也要抢铁镐刨粪堆,每天十分辛苦。生我弟弟的前一天,我父亲从团部赶回,并带来了妇产医生和助产士(也就是现在说的护士)。我记得我怀着极为期盼的心情,屋里屋外地跟着大人瞎忙活,最后挨到天黑了也没见到小弟弟出来。结果因为实在是太碍事,被父亲斥责后,一脸不情愿地跟随对门的蓝奶奶,去她家睡觉了。第二天,天刚朦朦亮,我就被蓝奶奶给叫醒了。她来不及让我洗脸,就笑眯眯地告诉我,“快去看看吧,你妈给你生了个弟弟”。我一个高儿窜回了我家,看到炕上我母亲身边,用小被包着一个婴儿。当时的印象就是,这个弟弟怎么长的这么丑(小脸蛋红红的净是褶皱),后来长大才知道,母亲生弟弟时是横位难产,遭了好大的罪才安全地生下来。可是因为难产,医生在处置时,倒拎双脚击打背部时,一时寸劲,把一只小脚丫扭伤了。因为当时忙忙活活,又是黑天,家里光线不好,一时竟没有发现。等过了两天父母才发现弟弟的一只脚不正常。因为当时离团部较远,团部医院又没有儿科,如何治疗弟弟的伤脚成了个难题。后来还是父亲突然想起来,在《沙家浜》中拌演胡传奎的北京知青刘某,他是1964年的北京市少年摔跤冠军,会正骨,能治疗跌打损伤,于是连忙把他请到家中诊治。刘某身高体胖,足足有二百多斤,两只手如同小蒲扇一样。我印象深刻的是,弟弟的小脚丫在他手里,就犹如他的一根手指头,强烈的视觉反差,让人不由得担心别捏坏了。经过刘大师半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我弟弟的脚终于好了。因他当时太小,还不会站立、行走,加之当时条件艰苦,也无法拍X光片,所以说也无法查验治疗效果。记得刘大师谦虚地对父母说,孩子太小,不能用正常的正骨方法,只能是捋筋归位,就是不知道长大了能不能留下后遗症。我始终记得这个事,一直到我弟弟会站、会走、会跑,一点也未见异常后,才彻底放下心来。</p> <p> 一一 兵团同学我最不能忘怀的伙伴</p><p> 一是我的发小和同学比较多</p><p> 由于那个特殊的年代,也造就了我们特殊的经历。我先是跟随父母在东北农垦总局时代,先后在856农场、虎林、佳木斯等地生活,结识了一批幼儿园和小学同学。1968年又随同父母从佳木斯下放到兵团四师38团。先是在19连小学读一至三年级,结识了一批小学同学。然后又随同父亲调到38团团部上小学三至五年级,又结识了一批同学。而且由于当时在团部时住的是鸡舍改造的宿舍楼,屋子很小,同时也为了锻炼我的自理能力,我十一、二岁就被父亲“狠心”地撵到了他所任教的团部中学宿舍。当时我父亲带的是高一班,学生的年令比我也大不几岁,我又因此有了一批不是一个年级的“同学”,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与这批大同学还一直保持交往。1973年春天,我又随同调到四师师部演出队工作的父亲到了师部学校。那年正好赶上春季招生改秋季招生,我又多读了半年五年级,又增添了一批新同学,与兵团现役军人的子弟真正融为了一个整体。不过到现在我还是没弄明白,我跟北大营学校同年级同学究竟是个啥关系。我在师部学校(后来兵团撤销成立国营农场总局,改为牡丹江管理局子弟学校)一直读完高中,又结识了一批成立国营农场总局后,随父母调入管理局工作后入学的新同学。1979年我考入了牡丹江师范(专科)学校,步入了大学生活,又结识了一批大学同学。后来又是本科函授、半脱产读研、党校学习等等,前前后后又有若干批同学。闲瑕之余屈指一算,我这一生竟然有多达十几个批次的同学,真可谓人生丰富,同学、发小遍天下。可细细思量起来,真正让我最最难以忘怀的,还是世界观初成阶段的兵团时期的同学们。</p><p> 二是我的兵团老师和同学都多才多艺</p><p> 在四师子弟学校读书的五年,是我世界观形成、学业有成、各项本领渐成或打下基础的五年,对我今后整个人生的成长经历,不可谓不重要。至今我仍然十分怀念那段难忘的岁月,怀念我那些仍然在脑海里留下鲜活印象的同学们。这里择取一些靑涩但却充满趣味的青春片段,与大家**。</p><p> 因为我们四师子弟学校的同学,以现役军人子弟为多,其次还有像我这样父母是“黑棉袄”的子弟,以及当地奋斗化工厂和连珠山镇干部、职工的子弟。因父辈们来自五湖四海,职业、岗位 、兴趣爱好及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有文化、见识广、对子女的期望值高。加之教授我们的老师本身也基本上都是出身名校、来自大城市、本人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也是超然不卓的。如我们的数学老师陈豪、化学老师刘积才,分别毕业于北京、上海的名校、满腹经纶、多才多艺,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李艳芬是北京女子中学的高材生,曾参加过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另外,当时四师的领导也十分重视宣传工作,师演出队在全兵团文艺会演中名列前茅、战绩扉然。下辖的38团、36团等排演的《沙家浜》、《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曲目更是具备了专业水准,等等。这样好的家庭、这样好的老师、这样好的环境,使得我们的业余生活十分丰富多彩,也给了我们充分展露才华的舞台。就以我们班为例,各种业趣小组就多达十来个,更有一大批文体骨干被校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文艺宣传队,以及鼓号队等选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段青、郭海峰等人的美术(他们还承包了班级的黑板报)、李吉宁等人的小提琴(当时的216厂就生产小提琴、中提琴等乐器)、张双红、张双燕等人的舞蹈(现在这姐妹俩人仍然将此做为爱好而坚持不懈)、朱志明等人的篮球和田径等,都名噪一时、各领风骚。我记得我家因为父母从事文艺工作的原因,家中有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当时可是禁书)和一些中外歌曲,李吉宁、孙强、迟平等同学是我家的常客,经常借着找我的名义,到我家来看书。我也偶尔偷偷摸摸地瞒着父母,把《牛虻》、《野火春风斗古城》、《家》、《春》、《秋》等一些文学名著,或《中外歌曲六百首》等歌曲拿给他们回去欣赏。非常可惜的是,我家大厦后院的仓房着火,致使好几大木箱的书籍和当时我父母与各自天津家中亲人的通信全部付之一炬,甚是可惜(我记得起码有《祖国山河一片红》等不少珍贵邮票被烧毁了。这可是我后来*邮后,痛惜不已的闹心事)。我们班是当时学校的文体强班,在李艳芬、陈豪等老师的带领下,在全校历届运动会、文艺汇演、黑板报比赛等活动中,过关斩将、名列前茅,深得好评,可以说是我们到处炫耀、满足小小虚荣心的资本,甚至是现在同学们见面,还是津津乐道的话题。</p> <p> 三是开阔眼界至今难忘的学农劳动</p><p> 因为历史原因,我们那个时代的教育主题,是坚持与工农相结合、走又红又专的道路。突出特色是学校里有工宣队把持大政方针,我们经常要参加劳动。印象深刻的是初二那年,经学校工宣队联系,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学农劳动。我们班全体到了当时的40团4连(即现在的8511农场,也是完达山乳业的发源地)的一个连队,开始了为期十天的与连队职工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生活。那时候我们是背着打成军用背包的铺盖卷,拎着绿帆布提包,提着装在网兜里的脸盆,带着水壶、饭盒等全套家什,抱着扎根连队、与职工群众(兵团以外叫“贫下中农”)同甘共苦的决心下的连队。下车不久我们全班同学就在工宣队、老师和连队干部的共同协调下,分别分散住到了连队职工家中。我记得当时我与孙强等四位同学,十分万兴地分到了一间老职工新婚子弟的婚房,屋里十分整洁,不由让人想起了那首著名的歌曲:“新盖的房、雪白的墙,墙上挂着毛主席的像……”美得我们哥几个差点失眠。美好的心情立刻就被第二天开始的劳动打破了。记得我们参加割大豆劳动,割过大豆的人们都知道,在收获庄稼中,最难干的就是割大豆。因为大豆桔杆较低,质地较硬,割早了,尤其是未经重霜,桔杆的水分多,韧劲强,十分难割。割晚了,大豆桔杆虽然经重霜后变脆了、好割了,但是又容易爆荚,造成浪费。因此,老职工教接我们割大豆的技巧是:一要左手必须戴手套防豆荚扎,二要弓腰前倾稳重心,三要左手前推右手搂镰,四要左手掐住桔杆头、右手持镰搂住桔杆根部,最后转身放在身后的两根垄沟之上(防止雨水泡上)。这套割豆技巧我一生之中仅用过这一次,但我至今还记得这么清楚,就是那种高强度劳动造成的全身酸痛、左手扎的小血洞、右手持镰磨起的水泡,以及笨手笨脚中造成的镰刀割伤带来的痛楚等,对于我们这些远离高强度农业劳动的孩子来说,真的是终身难忘,也是终生受益的。记得割大豆劳动中发生了许多欢乐的小插曲,如:段清同学落后了,喊我帮忙。我就一人把四根垄,帮他一直割到地头。那时农场连队的地垄都十分长,有的甚至达到一千多米。等我累的像狗一样,终于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活,帮段清同学割到地头了,回头一望,刚想表功时,竟然发现这老小子正连说带笑地帮女同学收割呢。活活气煞我也,楞是当了一回傻小子……。类似这样的充满情趣的少年时代的小恶作剧,至今仍清晰地留存在脑海里,成为一辈子同学相聚时的谈资话题。我还记得那次下连队时的大锅饭。连队领导照顾我们这些学生娃,杀猪宰牛,大块肉、大碗菜地招待我们,馒头比后来饭店卖的二两馒头大一半,纯肉大包子比我们巴掌都大,一咬满口油。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我们当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绝对的能吃,甚至是不顾形象的比着赛的吃。我那时三两多的大馒头,一顿能造三、四个,巴掌大的纯肉包子(向毛主席保证,每个绝对有三、四两)一顿能造五、六个,有的同学甚至发明创造,将喧乎乎的大馒头用手攥成小团团放在衣兜里,下午干活时当点心吃,那叫一个痛快!也让人回味无穷。</p><p> 四是终有曲终人散时谁知一别四十载</p><p> 我们五年二班的几十名同学,从1974年春季相聚于四师师直子弟学校,一晃在一起渡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终于随着1976年底的兵团撤销,恢复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进入了依依惜别的环节。在那个伤感的日子里,连续相当一段时间,我们都是在告别、拥抱、伤感、甚至是悲情中渡过的。记得那时父母是现役军人的同学,主要的去向是回沈阳军区所在地一一辽宁省沈阳市,以及辽宁省大连市,还有一部分是回到了父母原来的老部队。曾经是每天勾肩搭背、狗扯连环,甚至恨不得24小时腻在一起的狐朋狗友及闺蜜们,一夜之间含泪惜别,弄得鼻涕眼泪的,一点也不像老爷们儿和淑女。那个时期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那个叫连珠山乘降所的五等小站,或者是密山西火车站送别同学。那个时候可能因为年龄小的原因,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这一别竟然达到了四十二年。直到2018年夏天,李吉宁、段青、孙强、甘牧、张双红、张双燕、李茹等同学回来,我们才在分别长达42年之久后,再次相聚于连珠山。为了做好这个长达四十多年的同学聚会,在李吉宁、郑新风、梁春生、郝秀芳等同学的倡导下,我们专门成立了南、北两个筹备组,并分别专门在沈阳和连珠山召开了筹备组会议,制定了筹备方案,进行了明确分工,并针对尚未找到下落的张龙光等3名同学,发起了江湖查找令,开展了海量寻找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8月,在南、北筹备组的周密安排下,在仍工作、生活在牡丹江农垦管理局及周边市县的老同学们的全力张罗下,昔日兵团四师直属子弟学校“五年二班毕业四十年聚会”如期举行。大家克服各种困难,从北京、上海、沧州、沈阳、大连、烟台、哈尔滨等地汇*到原兵团四师所在地一一密山市连珠山镇和现牡丹江农垦管理局所在地一一密山市裴德镇,畅述友情、细说别离。一时间惊喜不断、泪水纷飞,无法用言语表达详尽的场景纷沓入目,感人至极。在聚会席间,大家纷纷主动亮出当年的绝活,吹的、拉的、弹的、唱的、写的、画的、舞蹈的、诵颂的,一时之间,不分谕亮,感人肺腑。大家都彻底放下了矜持、雍贵、身份等等所有的表象和掩饰,也丝毫不顾忌让喜悦泪水冲花的粧饰,以及因久别重逢后忘情拥抱而沾湿的衣襟……。昔日惜别正少年,今朝重逢鬓已白。这漫长而又短暂的四十二年,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回忆、期盼、遗憾及思念,在既长又短的十几天相聚中,从昔日旧校舍到今天新管局,从连珠山到裴德镇,从青年水库到十里文化长廊,从虎林要塞到珍宝岛上,从岸边篝火到船上欢歌,每时每刻、每地每景,从早到晚,从黑到白,从烈白炎炎到月光皎皎,从边陲小城到现代都市,看不够的美景、数不清的变迁、说不完的情话、道不尽的回忆,所有人都处在极端的兴奋之中,恨不得把离别四十多载的话语,一下子倾述出来。大家一致约定,五年后(2023年)我们再相聚!这次阔别42载的同学聚会,让所有因故未能参加的同学羡慕嫉妒恨呀,我们的段清大师更是犹如神助,厚积薄发,回去后就制作了《北大荒的召唤》(一),在美篇上发布后,引起了广泛好评。我们同班的同学们、我们同学的兄弟姐妹们、同学的同学和发小们、同学们健在的父母、以及当年在兵团战斗过的知识青年等各方人士们,口口相传、奔走相告,一时间好评如潮,阅览量逾千人,让制作者一一段清大师始料未及,甚至是瞠目结舌。由此更是激情四射,思如泉涌,立马着手《北大荒的召唤》(二)的筹撰工作,在近期即将隆重推出。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还会有《北》(三)、《北》(四),甚至是更多的作品面世,让我们试目以待地期盼吧。</p><p> 2021一10一1凌晨1:48分写于哈尔滨家中</p> <p>作者:崔元超</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第三篇:知青岁月</b></p> <p>《通知书》1969年5月10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上山下乡办公室</p> <p>1974年3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学习文件》</p> <p>告别亲人,奔赴边疆!</p> <p>开往北大荒的列车上,留下最后的青春回忆……</p> <p>亲爱的战友:</p><p>我们曾经是大中城市的知青,</p><p>我们曾经是四师后勤的战友,</p><p>我们曾经是同班同炕的兄弟,</p><p>我们曾经是同吃同住的姐妹。</p> <p>扎根边疆,建设边疆。</p> <p>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通行证</p> <p>1969年当年的火车票</p> <p>  记得年青时候回家探亲,四天三夜甚至更多的车程,从密山,牡丹江,哈尔滨,上海一路转车(有的从齐齐哈尔,佳木斯,北京,天津中转)奔波,有一个硬板凳坐席已经是非常奢侈了,有许多战友在过道,厕所旁,车厢链接处席地而坐,或者用麻袋铺在别人的座位底下平躺一会。因为钱少,还舍不得到餐车用膳,只能是饼干,面包,馒头加咸菜萝卜头充饥。十七,八岁的小伙子穿着黄棉袄,戴着狗皮帽,浑身散发汗臭,背着一包包黄豆,木耳,豆油孝敬父母……那时候我们没有叫过一声苦,也没有人打过退堂鼓!正是“有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 ——赵洁生</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探亲介绍信</p> <p>连珠山镇火车站(兵团四师师部所在地)</p> <p>原兵团四师四十四团高成山发表的文学作品</p> <p>画家刘广海是1969年下乡知青,曾经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宣传队舞蹈队员,业余时间喜欢绘画。那段经历给他的心灵刻下了不可抹去的记忆。2007年至今画家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了一批反映知青生活的油画作品。作品生动鲜活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一群年轻人的蹉跎岁月。有些作品在网上广为流传,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红色记忆》作者:刘广海(原兵团四师宣传队)</p><p>《1968·秋》油画180×540cm 创作随感 六十年代末,毛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68年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风起云涌,惊心动魄。我当时不顾家里的阻拦和哥哥姐姐们一同投入到了那场洪流之中,我是1969年初中毕业,老知青叫我们小六九,那年我才十六岁,还什么都不太懂呢,可是有一种激情,一种"革命精神"。作品《红色记忆》就是那个非常年代中的一个情景的艺术再现。那年,我和他们一样穿着没有领章的军装,高唱着青春无悔的歌,以一种盲目的激情,踏上了开往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火车。当我在父母的泪水中登上火车时,我趴在车窗前久久地眺望着那从小生长而又熟悉的,但已渐渐远去的城市和亲人,当我初视北大荒那片辽阔的黑土地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的青春和命运注定要和这块黑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了。当我在劳累之余捧着妈妈的来信反反复复的看着、读着,想念父母和思乡之情酸酸的涌上了心头。当我一个上午一条垄都没有锄到地头的时候,一个人躺在空旷的大地上,望着高高的天空,联想到自己的人生之路、自己的青春岁月,泪水便顺着脸颊慢慢流下。作品《家书》就是取材于我的那一段难忘的记忆……。 ——刘广海</p> <p>油画《红色记忆》作者:刘广海</p> <p>油画《家书》作者:刘广海</p> <p>放下步枪拿镰刀,</p><p>屯垦打粮把国保,</p><p>尊重科学苦读书,</p><p>战场麦田皆英豪!</p><p>1971年初裴德“八一农大”迎来第一场春雪。</p><p>这是当年王震部长力荐推动建设的垦区第一所、唯一的大学,</p><p>农学、农经、农机、植保…</p><p>但那时学校已经停课、师生散落在各个农场,校舍挪为他用,</p><p>这里是兵团四师(铁字400信箱)所在地,</p><p>于是,一些知青和军人在 此留下雪景,后背是北大荒难得见到的教学大楼(当时苏联专家帮助设计建造)。</p><p>都是吃的一锅饭,住在一栋楼,讲的八方话,心怀一腔血!</p><p> 赵洁生回忆</p> <p>前排左起:张良华、方胜宝、吕德炎、王建方、来伟国;</p><p>后排左起:徐春堂、赵洁生、徐宗光、严顺土、徐润炎。</p><p>国庆26周年,摄于黑龙江密山(兵团四师直属机械厂)大门口。</p><p>这是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p><p>这是一起来自西湖的同学,</p><p>这是一群奋力打拼的兄弟!</p><p>他们一起开荒种地,</p><p>他们一道抡锤烧炉,</p><p>他们一车回乡探亲,</p><p>他们一辈生死与共,</p><p>……至今他们生活在一个城市,还经常相聚,无所不谈,不是兄弟胜似手足!</p> <p>翁家澎(浙江知青)</p><p>翁家澎:1951年生于浙江杭州,连环画家、风俗画家。1970年下乡到黑龙江建设兵团四师密山水泥厂。在密山工作期间,除了完成生产任务,还经常参加兵团业余美术创作,并画了许多密山、连珠山475风土人情的速写,直至1976年返城。回杭州后在杭州市人民银行、工商银行任职,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美术创作,作品有连环画《夜幕下的哈尔滨》、《武当山传奇》、《孙子兵法》和《三毛大世界:漫游锦绣中华》、《胡雪岩》、《史记故事》等百余部,作品曾获第三届和第十一届中国国家图书奖,并入选国家“五个一工程”。</p> <p>《北大营》</p><p>作者:翁家澎(浙江知青)</p><p>我们在密山安顿下来已经有几个月,每天除去上班下班、吃饭睡觉,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生活单调而有规律,纷乱的心绪渐渐地平静下来,与此同时,夏天不知不觉地到来了。白天虽然也比较热,但气温并不高,与南方的酷暑不能相比,况且早晚凉爽宜人,下了班尽可从容地洗去白天劳动时满身的热汗与辛劳。生活有了空闲,一股渴望亲近大自然的激情涌动在年轻人的胸中。</p><p>北大营工学院,是伪满时期日本驻东安省司令部。我们水泥厂座落在县城的西北面,沿着成品库的西墙往北穿过铁路就是“北大营”。北大营的范围很大,是县城的“优雅住宅区”,这里树木葱茏,房舍整齐,居住着许多住户,我们兵团四师的许多连队也分布在这片地方,如机械厂、橡胶厂、乐器厂、汽车队、四十二团木材厂等。据说日伪时期这里曾经是日本侵略军的军营,因此得名北大营。这里绿树成荫,环境清静,离水泥厂又很近,自然成了我们闲暇时常常漫步的好去处,在休息的日子,就顺着这条林荫大道结伴而行。伪满时期日本驻东安省司令部,现已被裴德医院所替代!穿过了铁道,树荫就渐渐浓密起来,空气似乎也更加清新了。眼前的北大营覆盖在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白桦树、青杨树林下,有一条南低北高宽阔的大路穿行其中。大路两旁是一排排整齐的砖砌平房,各家用高低错落的板障圈起的院子里,堆放着柴火杂物,晾晒着衣服。夏日的黄昏,暮霭里淡蓝的炊烟在高大粗壮的树干间袅袅飘动;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已回到家中 ,各家各户忙着洗菜做饭,不时还会传来几声狗叫,树上归巢小鸟啾啾的啼鸣此起彼伏。在这里漫步,只要你怀着一颗对大自然感恩的虔诚之心,就会觉得周围的一切那么美好!眼前的景象,自然会使我想起在家乡的生活,就像走过铁道时都会停留片刻,望着向西延伸的铁路,那一头就连着我们的家乡,虽然隔着关山重重,黄河长江,我们来到北大荒仅几个月,还深深依恋着家乡和亲人。</p><p> 迎面吹来的微风凉爽而轻柔,拂动起树叶发出“沙沙沙”的声响,此时此刻,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宁静而平和,充满了甜蜜柔和的情感,就连脚步也不由自主地放慢了,努力让美妙的心情保持更加长久。居家过日子,难免有点乱,也有点脏,北大营也不例外,但我们喜欢这种亲切的市井烟火气,她不加修饰坦诚自然,正是这些才吸引我们无数次行走其间。大路的尽头,豁然开朗,眼前就是城郊了。这里有师部的粮店、小商店和家属宿舍,比较热闹。往前就是兵团四师的师部,这是一幢灰色的楼房,伪满时期曾经是日本关东军的司令部。后面不远处有一座小山,当地人称作“西山”。这里有无边的旷野,田地里庄稼茂盛,星星点点的村庄,一直伸向缈缈的地平线。我有时会站在这里,望望天上的云朵,远处的青山,村庄的农舍、高高的草垛和缓缓而行的牛车,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景象,也许是那时俄罗斯小说看多了的缘故。在密山的那几年,北大营成了我们经常徜徉的风景地,带给我们简单的快乐和无尽的遐想,如今就是过去了五十年,还时时令我魂牵梦萦。</p> <p>黑龙江密山县连珠山镇通往全国各地的绿皮车</p> <p> “龙江哥们”</p><p>“兵团战士胸有朝阳,屯垦戍边英勇战斗在北大荒……”当年铿锵有力的歌声还在耳旁。而今,气血方刚的青年都已经退休离岗,含饴弄孙,告老还乡!1979年春,随着一位老人在祖国南方画了一个圈,“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角吹响。大批知青陆续返城,迈出了新的历程,寻找新的方向。那时,我们无业无房,上有爹娘下有儿郎,更多的是苦恼,思索,彷徨。我们有的做临时工,有的蹬三轮车,有的读书充电,有的做“8角头”(一天收入8毛钱),有的拿出北大荒“帮厨”功夫,炸油条,卖早点、练摊,有的走南闯北“跑单帮”,目的都是为撑起一个家,坚信我们的双手和肩膀!</p><p> 40年来,大家艰苦创业含辛茹苦,流血流汗百炼成钢!工厂车间,车站商场,军营哨所,机关学堂,地下天上都是我们拼搏的战场,展翅翱翔!凭着我们的双手,学习努力开创,不断发奋图强。如今国家巨变,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人民生活逐步迈向小康。衣食无忧有车有房,住的宽敞吃的营养,彩电冰箱白面细粮不说,还经常远漂重洋领略异国风光。夕阳无限好,学摄影,写书法,广场舞,歌声朗……,因为我们有北大荒的精神支撑,又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p><p> 亲爱的战友们,不会忘记我们开山放炮建库区,腊月伐木自垒房,制瓦做皂半边天,种豆打粮度饥荒的顽强精神,不曾忘记我们在冰天雪地拉零担,卸车皮,砌围墙,喝菜汤的艰苦岁月,更不能丢却我们身上这份勤劳,诚恳,坚定,执着,传承,向上的优良风尚!我们肩并肩,一起写下难得人生路,难舍417,难忘北大荒的历史篇章!</p><p> “龙江哥们”是杭州社会对当年去黑龙江支边青年的爱称,愿她不负众望,继续前进,真正成为北大荒历史的开拓者,见证者,继承者,书写者。</p><p> 赵洁生</p><p> 2020年7月25日于杭州</p> <p>题记:杜鹃盛开,红火五月,改革年代,不忘昨天。谨以此文献给五连和亲爱的战友!&nbsp;</p><p> 《梦回五连》</p><p> 再过两天,5.20是我们去黑龙江兵团50周年纪念日。因为新冠大疫肆虐,原来准备适当庆贺的活动不能如期,而且我也被隔在遥远的他乡,连与战友们欢聚叙旧,都成了奢望莫及。也许是“老人爱回忆”,几天来,浮想联翩思绪绵绵,我的心却已飞回了密山,五连。</p><p> 五连,是联合厂的一个连队,也称“橡胶厂”。位于当年王 震率部开发北大荒第一站~~密山县北大营东侧,四师联合加工厂的最北端,我们的院墙外面是老乡的苞米地。说是橡胶厂,实质就是“补轮胎”。因为计划经济年代,物资极度匮乏,全师几万辆汽车,拖拉机的轮胎供不应求,只能自力更生,轮胎翻新再用。</p><p>我们到时,恰逢五连组建不久,第一任务是盖厂房,大家拉红砖,砌墙体,搬木料,刨门窗,从来没有干过木工瓦工技术活的城市小伙,在师傅的带领下边学边干边摸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上房梁,初生牛犊的我,怎么也搞不懂那么重的栋梁木架,是啥方法放到墙上去?我们在老刘头,王兴凯师傅的指挥下,将人字房架的一头系上麻绳,用手动葫芦拉至墙体砖垛上,再将另一头如法炮制,,成了放在两墙之间的一个钝角“V”,最后再拴住V的顶端,众人往一个方向拉,扶正后就是竖立起来的人字梁。先倒下再战立,这也是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懂得如何做“人”!</p><p> 新兵连训练后,我被分在金工车间,师傅王福海。说是机加金工,其实就一台C30的破车床,一个小台钻。新厂房的螺杆螺栓,房梁钢夹板,练胶机底座的固定件都是我们自己做的(至今我左手腕还有台钻留下的疤痕)。王师傅英俊和蔼的教诲至今仍历历在目,犹如昨日,早几年,我们在电话里曾经聊过。我们老连长苏 仕,是一名抗战老军人,山东人,络腮胡,不太善言辞,但性格坚毅,处事很果断,盖厂房建食堂,安机器调设备,他都会在现场,或亲自指挥,或给你递上一根烟,默默思索。我当年离开连队时,他稍红的眼框,至今印在我的脑海。</p><p> 张春利副连长是牡丹江知青,我们都叫他“老四”,是个拼命三郎,脏活累活抢在先,以身作则严律己,是我们知青中的模范人物。唐国勋,湖南人,好像是位老知青,为人谦逊,温文尔雅,人缘很好。而且物理化学也懂得不少,许多技术攻关总有他的身影。他和徐春堂是第一批练胶工,每天浑身被碳黑染成“黑人”,只留嘴里一排白牙。很可惜,这么一位有文化有知识的能人,却英年早逝于偶然的无知事故~一氧化碳中毒,令人扼腕!</p><p> 我在五连只呆了不到两个月,就被师部上调了,但那时机关和连队相距不远,我经常回连队去。爱卿大姐爽朗的笑声,沈志华悠扬的二胡曲,单荣根飘逸的太极拳,韩光云,谢新华的诙谐幽默,王建方,韩国贤,姚文根,罗国安等兄长的智慧沉稳,淦箐姐的体贴关心,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和深厚的友情!</p><p> 时光流逝,转眼已经过去半个世纪,我们从十七,八岁的无知小伙,变成白发苍苍的退休人员。年轻时的新鲜趣事,调侃,成了今天讲给孙儿们的难忘故事……</p><p> 尽管多年来单位,岗位换了不少,同事,同僚接触无数,但密山,北大营,橡胶厂,战友情,总是在心中挥之不去,久久眷恋!</p><p>五连,我人生经历的处女地!</p><p> 赵洁生&nbsp;</p><p> 2020~5~18&nbsp;</p> <p>  50年前的8月29日,告别家人,以“知青”之名,我们乘坐一列载有十余节绿皮车厢的火车,从北京永定门火车站启程,经过两天两夜,到达黑龙江密山县火车站;之后换乘“柴拖拉”(前苏联生产的柴油大卡车)继续向边境驶去,到达现在的兴凯湖农场总部,当时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4师第43团团部。从密山县县城到兴凯湖的路上,眼前一片漆黑;耳边是湖水拍岸的响声。之后,再换小型卡车,直接开进连队。时间是1969年9月1日凌晨,对我来说,来到兴凯湖,岂止是从北京开始的路程。那年7月25日,我离开距离位于拉萨数百多公里的曲水县才纳乡西藏军区政治部农场,乘军用卡车经康藏公路,大柴旦,祁连山,甘肃敦煌、柳园,再靠装载原油的火车和煤车经玉门和兰州,之后是绿皮车从西安到北京。相当于在一个月零三天之间,我从西藏拉萨河谷到黑龙江兴凯湖畔,跨越五千多公里。</p> <p>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简称东北兵团),是根据1968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下达的《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所组建。因有毛泽东批示“照办”二字,故简称 “6.18批示”。东北兵团下辖六个师,第四师有12个团,9个营,231个连,还有虎林、密山、兴凯湖等14个农场;耕地198万亩,人口12.5万,其中职工4.2万人。根据不同资料,东北兵团“接收知青总数应为30万至40万人之间”。其中,北京知青居多。43团前身是隶属北京的兴凯湖劳改农场。</p><p> 兴凯湖距密山市35公里,北部三分之一面积是中国;南部属俄罗斯。大兴凯湖南北长100多公里,东西宽60多公里,面积438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69米,最深处10米,总储水量约240~260亿立方米;小兴凯湖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4.5公里,面积176平方公里,最深处4~5米。环湖多沼泽,湖水从东北部龙王庙附近流出为松阿察河,注入乌苏里江。富产鱼类。</p><p> 我在的43团2营8连,原是个很有历史的“自然村”,当地人称“大桥村”。村民大都是前清“闯关东”的山东人后代。村旁有条“小黑河”,河上有个水闸。“小黑河”连接“松阿察河”,而“松阿察河”又连接乌苏里江。我在8连前后两年半。之间到2营营部工作了半年多。霍德兴与我,就是在那时结识的。</p><p> 1972年春天,因当时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大批判组对我一篇文章的批复,引起兵团和第4师政治部重视,我被从连队直接调入师政治部宣传科,负责师部营以上干部的理论学习。师部先是在密山裴德镇的“八一农垦大学”;1974年搬到连珠山镇。</p><p> ——朱嘉明</p><p><br></p> <p>1968年7月上海中学红代会送别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三排左二是李斌。</p> <p>1968年8月去黑龙江建设兵团前全家合影,后排中为李斌。</p><p> 196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来上海招兵,因为出身问题,他曾被拒征兵,此刻又担心无缘于兵团。当他带着画作和照片去沪东工人文化宫招兵办事处时,没想到负责人看了作品马上表态:你被录取了。8月11日,李斌们穿军装、戴红花在杨浦区欢送人群目送中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他和建设中学的同学一起去了最远的没有电灯的四师41团20连。</p><p><br></p> <p>1969年李斌在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留影。</p><p> 尽管心里依然臣服于要改造自己出身,但由于经常要出版报,写大标语,画毛泽东像,李斌并没有太多地干过知青的累活。“干过一天放映员,半年美术老师”。他告诉记者,1971年,带着9·13林彪坠机身亡事件后的震撼,他被调到师部宣传科创作组,负责招募美术骨干,组成学习班,然后把画稿送到佳木斯总局,再挑出优秀者参加兵团美术学习班。1978年,李斌作为“特殊人才”调入黑龙江省美协成为专业画家。这对美术爱好者来说,“能够从兵团上调变为专业画家,几乎就是一步登天了。”</p> <p>1969年在兵团四师41团20连(北大荒)修筑国防公路时和荒友们合影留念。前排左二李斌。</p> <p>《油灯的记忆》作者:李斌。(创作于1986年)</p> <p>兵团画友们合影留念,右起赵晓沫,刘宇廉,陈宜明,杨涤江,李斌(蹲者),赵雁潮,孔凡瑞(坐者),沈嘉蔚,李建国。摄于1972年2月24日松花江江面.。</p> <p>兵团画友们在绘画创作中</p> <p>赵雁潮</p> <p>赵雁潮作品(1968·我们)双联画,2008年。</p> <p>作者:赵雁潮</p> <p>《爱苖》作者:赵雁潮</p> <p>兵团画友,前排右起,赵雁潮,陈宜明,沈嘉蔚,杨涤江,后排右起李建国,李斌,孔凡瑞,刘宇廉。</p> <p>《我们是光荣的兵团战士》作者:刘宇廉(创作于1972年)</p> <p>《初尝完达雪》作者:沈嘉蔚。(创作于1972年)</p> <p>《岁月如歌》作者:陈宜明。(创作于2007年)</p> <p>《归歌》作者:陈宜明</p> <p>《我们这一代》作者:陈宜明。(创作于1984年)</p> <p class="ql-block">油画《太阳雪》作者:王亚卿</p> <p class="ql-block">油画《水中月》作者:王亚卿</p> <p>73年秋收会战(四师后勤部副政委段润发当年的笔记本)</p> <p>兵团农业学大寨会议笔记本</p> <p>建设边疆,战天斗地,不畏严寒,开荒种粮。</p> <p>当年四师后勤部副政委段润发的学大寨笔记</p> <p>北大荒,我人生的起点</p><p>赵洁生</p><p> 抗晕车训练</p><p>1970年5月,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已进入高潮。在毛泽东主席发表5.20声明当天,我们开赴黑龙江兵团第四师——牡丹江密山。</p><p>由于幼小步守家门,从未离家去过百把公里以外的地方,因此很少坐车。起初,第一次出远门,况且还要坐四天五夜的火车(因是专列,经常要中途编组)当珍宝岛战役还犹在耳旁,对一个憧憬着北大荒的十七岁毛头小伙来说,还真有点兴奋,准备目睹过长江,跨黄河,经泰山的情景,还向往着兵团*体生活、保卫边疆的使命。但不一会儿就眼皮打架,昏昏欲睡了。只听得有的同学在高谈边疆战天斗地未来生活,有的在遐想东北大地究竟有多冷,有的在议论一个月给家中写多少封信等等,但自己就是提不起精神,脑袋胀疼得耳朵都听不清,太阳穴按得凹进去半指深,恶心得直想吐,头昏得坐着想躺下,躺着又想坐起……这样反复四五天到达目的地,同学们都说我严重晕车。</p><p>在新兵连训练后,我分到师直后勤橡胶厂当钳工,很短时间又被选到后勤部机关。部首长为了锻炼青年,把我下派到物资供应站,担任常驻哈尔滨的代表。这在广大知青中是千里挑一的机会,许多战友都羡慕不已,可我却高兴不起来,原因是要经常乘车外出,而我晕车。记得第一次乘火车去哈尔滨时,单程17-18小时,我没吃一口饭,勉强喝了点水。第二天到达时差点昏厥,是几位老同志把我抬进旅馆,灌了糖水才醒过来。此后,许多58年转业、曾经打过仗、援过朝的老同志告诉我:抵抗晕车要靠锻炼的,要多坐车,而且最好是敞篷车。</p><p>打那开始,不管是到火车站提零担、急件,还是到石塘拉块石,或去砖瓦厂拉红砖,我都抢着去,而且不坐驾驶室,总是趴在车厢前沿,面朝前进方向迎风晃荡,实在晕得难受时死死抓住车厢板,脑袋靠在驾驶室顶部。由于北大荒没有柏油路,一般是土路,好的砂石路已是国道了,加上冻土层厚,过一个冬季后不均匀下沉,致使路面坑洼不平,站在车上就像是海面上飘泊的小船,来回颠簸晃悠,有时吐了清水继续晃。进入冬季后,气候已是零下20多度。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在室外绝不能赤手抓金属设备,否则手掌就完全粘住。记得有一次去近百公里远的西岗面粉厂拉白面,来回5、6个小时,我主动要求去,而且是站在车顶。装车时,我故意将白面口袋码在四周,中间留出一个空穴,既可站立又可挡风。但三个多小时的迎风站立,尽管是穿着皮大衣,戴着手闷子(五指并拢的手套)和皮帽子,但寒风打透全身,手脚麻木生疼。回来后大家说几乎找不到我了,原来浑身僵硬不说,大衣上粘着的是白面,皮帽和口罩上都结满白花花的冰棱茬子,整个脑袋都靠在白面之中,一眼是看不到中间还站着一个人,大家七手八脚把我拉下车送进屋,好长时间才慢慢缓过来。但经过不断的训练,我真的不晕车了,以后不管乘坐火车、汽车、飞机,也不管是长途短程,一般都不会难受,直至今日仍是如此。</p><p> 卸车皮,装车皮</p><p>在计划经济年代,师部供应站承担着十五个团和师直单位的生产资料供给,钢材、木材、汽车、油料、拖拉机、农药和化肥等无所不包。那时我们过的是军事化生活,早晚点名,下班学习,会前唱歌,吹号熄灯,而且星期天经常要参加义务劳动,包括拉石料、盖仓库、刨厕所和砌围墙等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装、卸车皮。因为车皮进入专用线后,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装卸完毕,按时交车。否则,脱下班次将影响全局。有时下午四点多到的车皮(北大荒冬季四点已天黑了)必须连夜卸尽。若是拖拉机、汽车和电动机等是用吊车的,但如是轮胎、化肥、水泥、农药和汽车配件等就得肩扛手抬,一件一件地卸,一般卸一整车得两个多小时,往往是干活时满身大汗,摘去帽子,但夜深人静冷风一吹,背脊冰冷,浑身打颤。记得有一个周日,上午通知加班卸两车白云灰 ,尽管有披肩、手套,但60吨的两车皮,每包25公斤,就有 5000包,必须肩扛背挟,一包一包往外卸,还在30-50平方米的空间往复穿梭,半天下来大家头发、脖领和脸上,全身上下一片雪白,连鼻孔内都是白云灰,只有两只眼珠是黑的。大家用仅有的一点热水洗刷后吃饭,饭还未吃完,又告知下午还有两车炭黑要进站,同样的包装和数量,同样的十几位知青来完成。在“斗私批修”的年代,既没有加班工资,也没有娱乐生活,大家没有怨言,况且小青年有使不完的劲,“小车不倒尽管推”,一直卸到晚间五点多,当车皮拉出专用线时,我们个个又都成了 “张飞”,除了牙是白的外,浑身上下又都是漆黑了。</p><p> 如果说卸车皮的“黑白分明”是趣事的话,那么,装卸车皮还真是一件危险的事。记得有一次卸钢材,车厢内不同规格、型号的钢材,经钢丝绳上一担,用链轨吊(斯大林-100)抓起来就落地了,但要将其中不同规格的棒材、管材和线材分类,需人工肩扛,我和一战友同扛一根50毫米直径的元钢,约300来斤,他在前用左肩,我在后用右肩,由落地点扛到库区,行走时还步伐协调,但撂地时库区在左侧,前者一落肩就可,而我必须从右肩用右手使劲推过颈脖,往左才能着地。到库区后,他没有喊号就顺势落肩,我却全身被拖着前倾,几步趔趄,好在我使劲翻肩躲避险情,否则肯定被压在钢棍下面,甚至更有不测风云。我的战友孔金宝就是在装卸钢材时被同样情况砸伤后脑、严重的脑震荡,提前离开了人世。至今,他魁岸的身材和音容笑貌一直在我脑海中。</p><p> 第一次抄稿</p><p>黑龙江的小麦,一般是在五月份播种,八月份收割。因五月份深层冻土尚未完全融化,故有“播在冰中,收在火里”之称,且八月份是黑龙江的雨季,气候变化很大。1971年的夏季雨水异常丰沛,连续下了近一个月的暴雨,眼看着到手的粮食将被雨水吞噬,师部发出了调动全师20万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在水中抢麦子的命令,而且机关干部全部下基层帮助指导。我因年龄最小,又没有农业连队劳动的经验,科长就让我在机关守电话、值班和看家,另给我一个任务是誊写一份约2000字左右的半年工作小结。周六下午,他们全部下营、团或连队了。19岁的我除了荣誉感外还很贪玩,我原来的师直工业连队就在师部旁边,穿过机关铁丝网和家属区,直线距离最多500-600米。晚间,我就悄悄地溜回连队了,和战友们一起聊天、侃大山,或者搞点“小秋收”解馋——到附近老乡的地里偷点青毛豆(东北不吃毛豆),回来煮家乡带来的咸肉。第二天在连队玩一天再回机关,将抄稿之事一古脑儿忘在脑后。一直到了下周二,科长等从基层回来向我要稿时,才猛然想起。接着,科长就狠狠地批评了我:工作责任心不强,主次位置没有放正,到了机关仍然没有改掉连队的陋习,要在民主生活会上深刻检讨。对此,我已经羞愧得无地自容,非常痛恨自己,怎么会那么粗心大意?那么不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还那么离不开连队?我一定得彻底加以改正,于是,我认真地抄写文稿,而且特地抄了两份,一份交给科领导,一份留给自己,上面注明“不能忘记的第一次抄稿”。至今我对此事记忆忧新,还给自己定下工作纪律:当天工作,当天完成。</p><p> 狍子进屋</p><p>“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是1958年10万官兵开发北大荒时,对当时当地自然资源丰富和战天斗地生活场景的一种真实描写。但十多年后这种情景也让我领略了。</p><p>1971年下半年,我到物资供给站蹲点,当时轮流到炊事班“帮厨”,我的任务是清晨起来和面、揉馒头、上笼屉和切咸菜。那天刚揉完馒头还未上屉,从卖饭的窗孔看到餐厅中有一件东西,在眼前一晃。我立即出屋,看到饭堂有一只像鹿但没有角、像羊却腿比羊长的动物瞪着我,怎么赶也赶不走。因我年纪小,又从没见过这样的“怪物”,心中发慌,即惊呼,把连队的战友喊了起来,大家用铁撬、拖把、扫帚和擀面杖一起来赶。这家伙腿长得可以跨过我的头顶,从饭厅赶到走道,经走廊撵到办公室,在办公室又窜到传达室,从传达室又奔向围墙,当大家将它逼近到围墙的拐角处时,它纵身一跃翻过围墙向马路对面跑去。上班后将此情景告诉老同志,他们说准是“傻狍子”,它不是饿了,就是伤了,过两天还会来,只要擂得震天响,它会傻得不动弹。没过几天,它果真又来了,但大家喊破了嗓子,还是没有逮住它,看来“傻狍子”一点也不傻。过了几年,有同事在山中伐木时,猎回了几只狍子,大家煮土豆吃。要在今天的环境中,我们肯定不会抓它,更不会吃掉它。</p><p> 腊月伐木</p><p>1976年上半年,为了适应形势需要,中央批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改编成农场系统。尔后,生产方式、管理体制、隶属关系逐步开始发生变化。到78年前后有许多老高三的知青都已年过卅岁,逐步成家立业,我所在的机关和直属单位也有不少战友有了家眷。为了让知青有安身之地和必需的家居用具,我曾经在腊月上山伐木,为老职工和老知青,提供打家俱的木材。</p><p>我们所处的地点是完达山麓,虎林周边。因东面是乌苏里江,南面兴凯湖和苏联接壤。由于边境地区,森林保护得很好。虽然没有兴安林的资源丰富,但也是原始森林,树种齐全。老同志告诉我,水曲柳属硬木,花纹好、树杆直,但易变形;黄波萝花纹清晰但木质比较粗,椴木的韧性好,木质很软,可以锯成菜板;最好的是核桃楸,木质细、花纹好,还不易变形,打家具很实用。于是,我们就一直寻找着楸子木,尽量找好的木材。遍地伐木后要归楞,就是用“扒钩”(类似于半圆弧的铁抓手)将木材归成一堆堆,便于装车。这可是一个巧力活,要顺着木材肢形的滚动,也利用地形的坡度,然后要两头协调地转动。如果说在山中“顺山倒”伐下木料,那仅仅是完成一小半,只有将它们归楞成堆,装运出山,才算真有成效,最后再卖给职工,锯板成料,制作家俱。冬天上山,零下30度以上,山风呼啸,寒风刺骨。如果不扎绑腿,雪就会从裤脚向里倒灌,南方带来的绒帽根本不管用,一定要戴羊剪绒,至少是狗皮帽才能捂住耳朵不冻伤,尤其碰上刮大烟泡,二、三米开外就看不清对方。睡在棉帐篷里,四处透风。帐篷内像南北两铺坑一样地搭成木板铺,中间放一只开了口的石油桶,作为火炉彻夜不断地往里加木柴。睡觉时,如果头冲走道,脚顶帐篷,那是头上冒汗脚下结冰。反之,哪怕是戴着棉帽睡觉,仍是满脸冰霜,而脚底像蒸笼。上山伐木时将伐回的水曲柳木料锯成50公分左右的圆墩,然后顺着枝杆一劈到底,数斧就成了等长等粗的上好薪材。据劈柴烧火的职工说专门找杆直纹顺的木料,省得劈不动烧不好。现今想来真是破坏资源的罪魁祸首,也犯有历史的错误。日月如梭,从踏上北大荒的广袤大地算来,已快有40年光阴,自79年返城以来也有近30年时间,但每每回忆这幕幕生活场景,品味在风雪交加中的酸甜苦辣,缅怀那埋骨于黑土地的战友,仍如在发生在昨日的件件琐事,有欣喜、欢畅,感慨和泪水……。细加反思,也会觉得曾做过不少傻事、蠢事、错事。当然,也正是冰天雪地的锤炼和是非曲直的经历,成就了我们这代人今天的人生和事业。北大荒,我永远无法忘却,因为她是我人生和世界观形成的起点。&nbsp;</p><p> 2007-8-26</p><p>插图:套色版画“耢雪催春”作者:陈玉平</p> <p>原兵团四师保卫科干事赵明宇的小说《行军歌》刊登在《北国风光》杂志上。</p> <p class="ql-block">赵明宇:那绿绿的大葱</p><p class="ql-block">北大荒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大葱蘸大酱——越吃越胖。</p><p class="ql-block">北大荒的饭桌上一年四季离不开大葱,大人小孩儿、男女老少都爱吃。它可以做炝锅的调味品,也可以单独成为一道菜:葱爆猪肉或葱爆羊肉。如果同婆婆丁、小白菜、小辣椒、黄瓜条、干豆腐一起配成手把菜,吃着小米捞饭,就更有一番滋味了。</p><p class="ql-block">逢年过节,满桌大鱼大肉,来上一口大葱蘸大酱,清新爽口,开胃健脾,油腻之感顿消,保你的食欲大增。北大荒人之所以偏爱大葱,是因为他给人带来春的气息绿的希望。</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的北大荒,冰雪消融,乍暖还寒,朝阳的沟坡,杨柳泛青,嫩草萌绿。如果你留心的话,你会发现菜园里越冬的大葱,已经悄悄地露出了尖尖的绿绿的芽,在春寒料峭的黑土地上是那样的夺目,那样艳丽,那样让人欣喜,用不了几天,嫩嫩的发芽葱便可以摆到餐桌佐餐了。大伙儿亲切地*美它——北大荒饭桌上的第一绿。 </p><p class="ql-block">听第一任老场长讲,垦荒建点时,生土地种菜长不好,他们就栽大葱。大葱的生命力极强,在生荒地上长得又高又壮,秋天起出来挽成捆儿随便放那好保管。踏查荒原时,一走几十里,别的菜不好带,每人就揣两根大葱,打尖时,坐在雪地上,一口窝头一口大葱,吃的贼香。 </p> <p class="ql-block">人们传说,1956年山东支边青年来场时,火车到了密山,车窗外冰天雪地,就都不下车。不知谁喊了一声:大葱!大伙看到车下的一片刚刚冒绿的发芽葱,吃惯了煎饼卷大葱的大姑娘、小伙子们像发现新大陆一般,全都蹦下车奔向喜爱的大葱地,火车却开走了……这笑话尽管出奇离谱,但是足见对大葱偏爱之情。</p><p class="ql-block">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正在农场中学读书,同学们经常上山挖野菜以饱饥肠,野菜又苦又涩,肚里没一点油水。一次,同学们又聚餐吃野菜窝头,有个绰号“一把手”的同学突然跑出去,不到10分钟便拔来了10几棵大葱。20来个同学不管三七二十一,抢着吃起来,谁都没顾得问大葱是哪来的。那顿饭就好像过年一样,吃得可香了。50多年过去了,老同学都已两鬓染霜,见面一谈起这件事都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知识青年下乡来到农场时,看到当地人吃大葱不顺眼。记得一名上海女知青因厌恶老职工吃大葱嘴有味儿,受到了路线分析会的批判。迫于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阶级立场,也吃起了大葱,并渐渐品出滋味吃上了“瘾”,顿顿饭离不开大葱了。</p><p class="ql-block">有一次她悄悄问我:“我的鼻子怎么闻不到别人吃大葱的味道了?是不是鼻子出了毛病?”我神秘地告诉她:“你现在吃大葱已经进入‘葱味相投’的境界了。”</p><p class="ql-block">她返程后,仍忘不了北大荒的大葱,前几年,千里迢迢回到农场参加场庆活动时,应老职工之邀到家里做客,就专门点了一道“刻骨铭心”的菜:大葱蘸大酱。</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去北京,知青返城的妹夫特意安排我去前门正宗的“全聚德”烤鸭店吃烤鸭。我意外地发现,吃烤鸭如果没有甜面酱和葱丝做配料,味道可差老鼻子了,别说中国人,就连邻桌的“老外”也吃的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北大荒,一派生机,欣欣向荣,荒漠与萧条已经成为久远的历史,即使在冰封雪冻的数九隆冬,也能吃到鲜嫩的黄瓜、豆角、西红柿、青椒、茄子等蔬菜,可以四季不断绿色了,大葱也不再是北大荒春天饭桌上唯一的绿色“统治者”啦!。</p><p class="ql-block">但是,大葱仍是北大荒人的宠儿:每当人们食欲不振,气血不畅,大病康复、嘴中无味儿时,都会自然而然地吃上一顿大葱蘸大酱,这大葱让人吃着想着……</p><p class="ql-block">赵明宇(笔名:老禹),1947年2月生于黑龙江省鸡东县,农垦北大荒人。2007年退休后,宜居沈阳。一生酷爱黑土地文化、北大荒文学,现为沈阳市及和平区作家协会会员。)</p> <p>师毛译东思想宣传队到连队慰问演出。</p> <p>当年四师宣传队演出的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剧照</p> <p>当年四师宣传队演出的话剧《当号角吹响时候》的剧照</p> <p>当年四师宣传队的帅哥靓女们</p> <p>四师宣传队在排练节目的场景</p> <p>四师演出队下团连演出时的合照(在牡丹江市海林市杨子荣烈士纪念碑前)</p> <p>四师三十八团宣传队去珍宝岛慰问演出后合影留念(第二排左四,四师38团政治处主任孙述芬,左五战斗英雄孙玉国。第四排左二崔可法)</p> <p>这张是北大荒文工团去北安管理局慰问演出时在五大连池仙女洞前合影。</p> <p>这张照片是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剧照。</p> <p>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剧照。</p> <p>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剧照。</p> <p>兵团四师宣传队的全体成员合影(第二排左起第六位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候宝林,第八位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郭全宝)</p> <p>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战士业余宣传队原班人马北京相会(此照片由崔元超提供)</p> <p> 《我的父亲崔可法》</p><p> 崔元超</p><p>我父亲崔可法,做为原北大荒文联副主席、北大荒文工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今年84岁,目前仍活跃在影视界的“影视话(含节目主持)”三(多)栖”演员,接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三大战役”片(即《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并且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饰演过国、共两方军人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和二炮、武警等全部兵(警)种军人形像的影视演员。</p><p> 我父亲于1994年,主动辞去了北大荒文工团团长的职务,退出了领导岗位,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影视剧的拍摄之中。从1991年参加电影《大决战》(在影片中饰演国民党参议室主任、陆军中将俞济时)拍摄开始至今,三十年来共参加了数百部影视剧目的拍摄工作,塑造了百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曾赴香港参加了港方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年"而专门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在圈内口碑甚佳,业内人士均尊称为“崔老爷子”。</p><p> 为了方便拍摄,我父亲在两戏之间,基本住在北京我弟弟家,而我女儿也在北京居住,工作,因此我们家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我父亲和我弟弟一家及我女儿,在北京生活。我和我爱人照顾我母亲,住在哈尔滨坚守。逢年过节全家再聚在一起。亲友们戏称我们家是“一国两制”的典型代表。</p><p> 2021一10一1于哈尔滨</p> <p>崔可法,摄于1959年2月</p> <p>崔可法早期饰演八路军形象,话剧《豹子湾战斗》剧照</p> <p>崔可法饰演人民解放军的剧照</p> <p>崔可法扮演八路军首长的剧照</p> <p>话剧《少帅蒙难》中扮演张学良</p> <p>崔可法饰演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的形象</p> <p>电视剧《雪野情仇》崔可法饰演地下党领导冯仲云</p> <p>崔可法在影视剧中饰演正面人物的部分剧照</p> <p>崔可法在影视剧中饰演反派人物的剧照</p> <p>崔可法和著名电影演员葛优在一起。</p> <p>原四师宣传队崔可法和著名央视主持人合影(右一崔可法)照片由崔元超提供</p> <p>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楚辞》片断,崔可法饰演彭咸。</p> <p>作者:崔元超</p><p> (以上崔可法的照片由崔元超提供)</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第四篇:重返兵团</b></p> <p>1989年7月兵团四师老首长回访密山农管局,重游故地。</p><p>右一焦颖副政委,右二王琪副政委,右四李义坦政委,右五张斗副政委,右六徐维臣副师长,管局机关党委书记郑善徳左一,负责接待工作!(此照片由邹小青提供)</p> <p>前排左一是徐维臣副师长,左三李义坦政委,后排左二张斗副政委,左三王琪副政委,左四是焦颖副政委,前排右一管局机关党委书记郑善徳,右二管局纪委书记张捷(1989年7月老首长回密山)</p> <p>右一徐维臣副师长,右二王琪副政委,右三张斗副政委,右四李义坦政委,左一管局机关党委书记郑善徳,左二焦颖副政委,左三是管局纪委书记张捷</p> <p>前排左一杨青海副师长,左二邹志强副师长,左五姜克忠师长(1990年7月回密山)</p><p><br></p> <p>四师师首长重返黑龙江省牡丹江国营农管局</p> <p>四师师首长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国营农管局领导干部们合影留念</p> <p>政治部仇文光主任和邹志强副师长合影</p> <p>杨青海副师长老伴姜淑琴和陈强</p> <p>1992.9月邹志强副师长在家和雷印广,王晓伟,王伟民合影留念</p> <p>左一滕立伟;左二滕立伟父亲原四师水泥厂副厂长滕启民;左三滕立伟母亲;左四二哥滕立峰。</p> <p>左一上海市副市长周禹鹏(原兵团四师42团5连知青)右一管局机关党委书记郑善徳</p> <p>1998年原兵团四师政委李义坦在杭州和赵洁生合影留念。(左赵洁生,右李义坦)</p> <p>完达山下追寻青春,兴凯湖畔再续情缘。</p><p> 2016年教师(知青)重返北大荒</p> <p>北京,上海,天津,知青老师又重逢北大荒(2016年夏)</p> <p>2016年炎夏,原牡丹江农场管理局子弟学校教师(知青)及家属共30人组团重返北大荒。</p> <p>38年以后兵团四师师直一校,78届部分老同学相聚,裴德,管局,农大。(2016年8月7日)</p><p>第一排左至右:左一褚长河,左二李刚常老师,左三李伟华老师,左四车玉华老师,左五章子霞老师,左六杨丽华老师。</p><p>第二排左至右:迟平,幸超美,王晓玲,殷志梅,郝秀芳,郑新峰。</p><p>第三排左至右:何宏胜,梁春生,何克勤,国光,腾立峰。</p> <p>80届师生欢聚一堂</p> <p>83届师生欢聚一堂</p><p>前排左起:唐淑贤,刘淑华,刘剑英,刘丽君,田秀菊,何雅萍,耿朔,刘俊。第二排左起:李智国体育老师,杨丽华音乐老师,王雅莉班主任,董颖校长,陈豪数学老师,许忠发化学老师,刘素英物理老师。第三排左起:王清,洪冬梅,刘晓凤,田俊英,白静,赵巧云,荆莉,葛冬霞,张占平,邹丽芳,王海萍,邹小青,李丽娟,刘英梅。</p> <p>86届师生欢聚一堂</p><p>2016年欢聚农垦城,再续师生情。</p> <p>老师们在密山与俄罗斯接壤的口岸合影留念(2016年)</p> <p>白桦林里曾经是当年偷偷谈情说爱的神秘之地。(2016年)</p> <p>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老师们像自由的小鸟把歌唱。(2016年)</p> <p>  忆昔日阴云密布,看今朝晴空万里。</p><p>2018年7月23日原兵团四师师直一校79届毕业40周年联谊会部分同学在珍宝岛合影留念。</p><p>(右起宋红华,徐胜利,张双红,张双燕,段清,孙强,郝秀芳,李吉宁,林玉芹)</p> <p>2018年7月24日原兵团四师师直一校79届毕业40周年联谊会。同学们在黑龙江饶河县白桦树下留下我们的影子。</p><p>(右张双红,徐胜利,段清,林玉芹,宋红华,张双燕,孙强,李吉宁)</p> <p>师直一校的同学们分别时难分难舍感人一幕</p><p>(孙强和梁春生紧紧的拥抱在一起,右起宋红华,林玉芹,徐胜利,张双燕)</p> <p>原四师干部科科长李同南(2020年5月1号)李维亚和90岁的父亲在一起。(此照片由李维亚提供)</p> <p>原兵团四师军务科科长宁子海(照片由宁光琦提供)</p> <p>90岁的李同南同志被授予建国70周年首批“建国70周年纪念章”激动得有感而发。</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第五篇:后记</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73年8月,纳入黑龙江省政府领导,改名“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6年2月25日,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重组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宣告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正式终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从1968年到1976年,8年的时间里,数万现役军人,复转军人,来自全国各大城市数十万城市知识青年投身到开发北大荒的建设大军当中,屯垦戍边,报效祖国。北大荒不会忘记他们,黑土地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他们伟大的创举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里程碑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经过制作《北大荒的召唤》(续)我用美篇的形式来记录了我们父辈在兵团创造的历史,它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看到兵团伴随共和国走过的峥嵘岁月。经过几代人的薪火相传,它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回忆,还有我们一直追寻和坚守的兵团精神。记忆从未沉寂,抚今追昔,作为新时代兵团军垦后代,应该记录历史,用心去感受,用行动践行父辈留下的财富,从历史的坐标出发,初心始终、无惧险阻、砥砺前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段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021一7一12于山东烟台</span></p> <p>读《北大荒的召唤》(二)</p><p>非常详尽的描述,</p><p>极其珍贵的回忆,</p><p>人生难得的磨砺,</p><p>终身受益的青春!</p><p>~谢谢段 清同志费劲周折,仔细考证,精心编辑的美篇《北》,切实为我们这些北大荒的二代垦荒者,留下了一辈子无法忘却的蹉跎岁月之永隽纪念。</p><p> ——赵洁生</p><p> 2021年8月24日于杭州</p> <p>段清《北大荒的召唤》(二)我欣赏了几遍,觉得内容更加充实了,把兵团前世今生的主线讲述得很清晰,尤其是四师的概况梳理得一清二楚。增加的许多四师旧部合影和实物照片,颇有真实性和历史感。赵洁生的几篇文章从一个知青成长的角度,折射出那个时代知青的理想和抱负,很有时代特征。你的文笔很好,这个美篇做得图文并茂,尽显你的才华和心血。还有配的这首歌非常贴切,我很喜欢这首歌,也听过好几位歌唱家的演唱,在这里用略带沧桑的男声再合适不过了。感谢你的付出!祝你阖家幸福安康!</p><p> ——翁家澎</p><p> 2021一8一25于杭州</p><p>/</p> <p>仔细拜读了“北”(二),写的太棒了,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是下了大功夫的,辛苦了,有北大荒情怀的人都会衷心的感谢你。</p><p> ——王国宝</p><p> 2021一8一26于湖北襄樊</p> <p>岁月如梭,时光倒流,重现激情的年代,再睹年轻的风采,理想与拼搏谱写昂扬的曲,忠诚与坚韧唱出奋斗的歌,用青春的汗水和血泪铸就的北大荒精神,将化为传奇,永镌人间。通过你的广泛征稿,大家的积极配合,《北大荒》二在你的倾情倾力制作下,终于与大家见面了,犹如一部大片,足够在这个假期里让大家欣赏几天,透过美篇,清晰了兵团的历史,重温了昔日的战友情,找回了儿时的记忆,说出了大家的心声,美篇《北大荒》二就是团结的号角,把每一个有北大荒情结的人召焕过来,让每一个人都找到了昔日的位置,追寻,怀念……</p><p> 宋丽丽</p><p> 2021一8一28于北京朝阳</p><p><br></p> <p>调配到兵团的军人大多是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兵,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民族的希望,后代的楷模,他们用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为共和国谱写了一曲人间最美的乐章!他们是最值得所有人尊敬和爱戴的一代军人,是魏巍笔下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原型!历史会永远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作为他们的后代子女我们无比骄傲和自豪!</p><p> 邹小青</p><p> 2021-8一30于大连</p> <p>《北大荒的召唤》(二),思路清淅,内容详实,图文并茂,配上十分动听的歌曲,把有北大荒情怀的人,一下带入到重現激情的年代,彰显北大荒人的风采。人生艰难的磨砺,铸造北大荒人的精神,开启北大荒人的新篇章!段清的《北大荒的召唤》(续),你是马力十足,不断加油!你是用心,用情在召唤,感动所有人,留下珍贵的回忆和无法忘却的思念……</p><p> 汪建华</p><p> 2021一9一4于湖南衡阳</p> <p>  阅后《北大荒的召唤》(二)和(一)同样令人兴奋、让人感动。</p><p> 作为当年的知青,从你的详实的史料中,勾起了诸多美好的回忆……,感觉心态年轻了许多。</p><p> 车玉华</p><p> 2021一9一29于哈尔滨</p><p> </p><p><br></p> <p>今天我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北大荒精神和兵团,农垦情节的激励与感召。因此,我要在此再次满怀深情的表达对北大荒的感激与眷恋。</p><p> 说一千道一万…此时最能表达我的心情的,就是那首著名的《北大荒的歌》中道出的“第一眼看到你,爱的热流就涌出心底,我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如果明朝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p><p> 别了,我难以忘怀的少年时代!</p><p> 别了,给了我力量,滋养了我的情怀,淬炼了我的筋骨与意志的兵团岁月!</p><p> 北大荒,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是让我一辈子都会魂牵梦绕的黑土地……</p><p> 崔元超</p><p> 2021一10一1于哈尔滨</p> <p>  阅读全文!真是感人肺腑,让人难忘!现在才知道你们兵团的同学为什么人才济济,多才多艺了!如果没有当年的北大荒这个特殊的学校和各种经历,各种历练,在课本上根本学习不到现实的很多东西,是不会出现你们今天这些才子的!真令人敬佩,同时也锻炼了你们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品德。</p><p> 你的发小个个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不管是写回忆录,还是随笔都有作家风范,让人读的意犹未尽,令人感慨万千,所描述的很有画面感,好像把读者一下子就带入了那个年代,没有你们的那些艰苦奋斗的经历和成长历程,就不会有你们才华横溢!多才多艺才子们,让人用羡慕的眼光去欣赏你们这些很有才华的人!希望以后还会有经典的美篇呈现。有幸欣赏到更多感人,又有趣的故事!愿你的同学,朋友通过你的美篇联系更多,更加紧密,聚*更多的友情!</p><p> 太震撼了!太感人了!太珍贵了!太值得了!</p><p> 这样的长篇回忆录,把每一段的详细人物,时间,地点,都交待的明明白白的,很是不容易一件事,还有大量的人物,数据,还有那么多的历史珍贵照片,事迹等等都是那么的清晰可见,查找,翻阅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一定很辛苦的,准备过程不易,创作不易,这些文章做起来更不易!</p><p> 不知你又挑灯夜战多少天呢?可以说这是一幅巨作,它见证了历史,见证了奇迹,更见证了北大荒人的钢铁般的意志,为建设北大荒你们付出了青春,奉献了爱,当你们再次看到如今北大荒农垦的辉煌!让曾经战斗在一线的北大荒人多么的自豪和骄傲啊!同时也为你的巨作而感动!感谢你的辛勤努力付出!为你们兵团全体荒友做出的巨大贡献!兵团所有的荒友们都会感谢你的!谢谢你的美篇!</p><p> 候晓燕</p><p> 2021一10一4于四平有感</p> <p>感谢段清同学的努力和付出,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激发了人们对黑土地浓浓情怀。前一段由于生病住院,拖了段清的后腿。东西乱,找不到资料,段清一再等待和鼓励,真的是被他的执着感动了。真心地说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你为无数颗漂泊的心找到了回家的路。 ——宋红华</p><p> 2021一10月6日于沈阳</p> <p>段清你好!你的美篇不仅仅在校友同学中广传,更是在师部宣传队的微信群里传播。你有热情,激情,把兵团人,把上下校友都燃烧了起来。得人心者得天下。</p><p> 富安晨</p><p> 2021一10一6于苏州</p> <p>美篇《北大荒的召唤》(二)</p><p>它是开垦北大荒壮美的历史画卷</p><p>它是铁字四00激荡澎湃的史诗</p><p>一帧帧照片</p><p>一段段故事</p><p>记载着我们在兵团的日日夜夜</p><p>记载着我们农垦生活的点点滴滴</p><p>浩瀚的蓝天</p><p>广阔的土地</p><p>滚滚的麦浪</p><p>飞雪的严冬</p><p>挑在肩上的扁担</p><p>拎在手里的土篮</p><p>握在手里的镰刀</p><p>扛在肩上的铁锹</p><p>拖在爬犁上的粪筐</p><p>只有我们经历的人</p><p>才能感受到它的亲切</p><p>才能感受到它的珍贵</p><p>才能感受到它的美丽</p><p>才能感受到它给予我们成长的动力</p><p>它编织了我们人生的渴望</p><p>它放飞了我们人生的梦想</p><p>它蕴育了我们生命里爱的力量!</p><p>它为无数棵漂泊的心</p><p>找到了回家的路。</p><p>感谢段清同学!</p><p>感谢同学们对段清的支持!</p><p>我们为铁字四00做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p><p>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了一笔可贵的财富!</p><p> 李吉宁</p><p> 2021一10一7于沈阳有感</p><p>.</p> <p>  段清你好! 看了你北大荒召唤(二)的美篇忆文,内容详实具体真确,尤其对兵团四师师部军人老首长们的经历记述完整清楚…编写的非常好,你及参编同志你们都费心,辛苦了!使我们又重新记忆并知道了许多往事,太好了,真是感慨感动!为你们**!谢谢你们!</p><p>我本人1971年11月至1982年年未,先后曾在师部卫生科和卫生防疫队工作过,(其中1972年抽调到师部淸产核资综合办公室4个月,此事是邹志强副师长总负责的一项工作)故此我和当时的军人首长们有一些接触与联系,师后勤部段润发副政委曾因我加入党组织与我谈过话,防疫队长现役军人张永军就是我的入党介绍人…,虽然我没有真正当过现役军人,但是我真的非常荣幸能在兵团时期,在我刚刚走向社会,刚参加兵团防病工作的时候,受到这些现役军队干部的关心与爰护,帮教与培养,这些恩德,我会永远铭记在心的…是您们这些革命的老前辈们,启迪助力了我们的健康茁壮成长,提升与发展!永远感恩你们…</p><p> 同时感谢编者提供的邹志强、段润发等老首长们的一些生平经历与事迹,我已珍存收藏… 他们为国家为人民都做出的重大突出的贡献,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向他们致敬!</p><p> ——吴树岭</p><p> 2021一10一12于上海</p> <p>北大荒的歌永远唱不完;</p><p>北大荒的情永远诉不尽;</p><p>相守望的心永远在继续;</p><p>手拉手的笑脸永远在心中。</p> <p>作者:段清</p><p>很荣幸来到了北大荒成为一名北大荒人,北大荒人是那个时代留给军垦,农垦,建设兵团,知识青年还有我们永远的历史印记,青春已成记忆,但是,兵团,知青和同学们的印记,却不会忘记,将伴随我一起老去,伴随我到永远,永远!</p> <p>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那里坚苦就在那安家。</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感谢秦岭峰为此片《北》(二)提词。</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感谢赵洁生,翁家澎,李吉宁,滕立伟,宋红华,崔元超为此片《北》(二)提供回忆录和随笔。</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感谢孙强,张双红,张双燕,徐胜利,王国宝,刘军,甘牧,忠雁营,汪建华,王洪宪,迟利,张军,张伟,白伶旭,金山,王海峰,邹立平,朱义强,朱义平,王小伟,仇战建,王要武,朱茜,姜宁等提供珍贵史料和照片。</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感谢金东平,宋丽丽,李维亚,邹小青,郑林海等对此片《北》(二)校对和修改才完成了本篇的编辑工作,是你们的无私奉献才使得此片《北》(二)更丰富多彩,更充满激情,更加引人注目。</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感谢对此片《北》(二)关心和厚爱的荒友们!感谢所有的北大荒人对此片《北》(二)的关注、关爱、关心与呵护。</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衷心地感谢楼为华,李维亚,李维平,邹小青,段润玲,段玉梅等人为《北》(二)作品打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关注,打赏,我都謝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