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隔着珠江的琶洲有一个古老的黄埔港和黄埔村,这个黄埔村不同凡响,名列广东最美十大古村之首。为探访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古港和古村,一早,我们从广州市区乘坐地铁到了琶洲,后换乘公交车前往黄埔村,黄埔村正好是公交车的终点站,下车就可以走进村子了。村前的路边有个小集市,村民将各种蔬菜水果等铺在地上叫卖,人来人往,很是热闹,一些南国水果我们难得一见,感到新鲜。</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广州的天气阴晴不定,闷热难挡,快到村口时,天空忽然飘起小雨来,我们赶紧走进村前供游人休息的小亭子里避雨。雨下大了,环绕古村的一条小河河面激起点点水花,河边绿树红花,沿河都是新建的饭店茶楼,很快雨过天晴,河面倒映着浮动的白云和树影,显得格外宁静。</p><p class="ql-block"> 跨过村前的石拱桥,眼前有一座题有“凤浦”石刻的坊门,门边有“黄埔古村”的招牌,从这进入就算进村了。坊门旁有两块石碑,一块刻有“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黄埔古港遗迹和黄埔村早期建筑(大南门遗址)”,另一块刻有“凤浦门遗址”。这座坊门建于清代,是黄埔村的主要出入口。过去,黄埔村有凤浦、凰洲、澄碧、龙盘、扬清等坊门,现只留下这座凤浦门了。</p> <p class="ql-block"> 村中各个路口都有醒目的指示牌,向游人指示村中众多文物古迹的方位,顺着街巷一路观赏不致迷失方向。街巷两侧是一座座民宅,有里弄相隔,狭窄幽深,院落套着院落,门户相接,其间还有一些公祠,雕刻精美的石梁柱,庄重的朱漆大门,宽敞的庭院和高大的厅堂,如胡氏宗祠、梁氏宗祠、晃亭梁公祠和左垣家塾等,现在大都大门紧锁,外墙斑驳,梁上布着蛛网,屋瓦长满荒草,祠额上的题匾依稀难辩。这些没有重新修缮的公祠,仍保留着岁月带来的寥落和苍凉,增添了古祠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公祠,是村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过去从村中走出去的许多官宦和商人,衣锦还乡后,都会捐钱建造祠堂,叶落归根,光宗耀祖,据说鼎盛时期黄埔古村中的宗祠达99座之多。</p> <p class="ql-block"> 这些公祠带有典型的岭南风格,房屋多用青砖、石柱和石板砌成,外墙壁刻有花鸟等砖雕图案,尤其是山墙状似镬耳,与北方和江南地区民宅的建筑样式大不相同,称着“镬耳屋”,粤北客家等地也称为“云墙”或“茶壶环”。 </p><p class="ql-block"> 鑊,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鑊耳屋亦称“锅耳屋”。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这是珠三角地区古民居的建筑风格。镬耳状建筑有较好的防火和通风性能,若发生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的蔓延和侵入,这与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功能十分相似。由于广东地区天气炎热,山墙又可挡住微风拐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吹入屋内,使屋内变得凉爽。</p> <p class="ql-block"> 黄埔古村整个村落格局有序,走在村中感觉不像其他地区村落随意而建,显得杂乱,这是广府乡村普遍的“梳式布局”,有利于民居的通风和阴凉,是岭南人祖先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村中有一汪池塘,亭轩步道,绿树掩映,凉风习习,是村民休闲和谈天说地的地方。村中保留了大量遗迹和文物,在梁氏宗祠内设有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当我们顶着烈日,大汗淋漓地走进展览馆,阵阵凉气瞬间袭满全身,顿感神清气爽。展览馆向人们介绍黄埔古村自北宋时期已聚居成村,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我们也了解到作为海洋文化的代表,南宋时期,黄埔古港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清代中后期,黄埔村港口作为中国重要的对外港口之一,外国商船来往频繁,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前港后村,是黄埔古村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走出古村到古港,一路都是热闹的集市,各种广东地方小吃和特产琳琅满目,可见昔日的繁华依然在延续。</p><p class="ql-block"> 远远可以看到蜿蜒的江水了,这是珠江的一条支流,一座刻有“古港遗风”的石牌坊矗立在江边,石坊后是“粤海第一关”旧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国设江、浙、闽、粤四海关,粤海关在黄埔村设黄埔挂号口和税馆,官衙门前蹲守的两具石狮显得十分威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在中国撤销江、浙、闽三海关,仅保留了粤海关,指定广州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p><p class="ql-block"> 据《黄埔港史》记载,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就有五千多艘。二百多年前,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商船曾经三次由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抵达广州。1745年9月12日,当“哥德堡”号满载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货物第三次从中国返程时,遭遇暴风雨袭击,不幸沉没在哥德堡港入口处,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而黄埔村也成为热闹繁华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 江边码头处,矗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有“黄埔古港遗址”,一棵百余年的大榕树盘根错节傲立在码头上,枝叶茂盛,浓荫匝地,几个村民和游客悠闲地席地而坐,面对静静的江水,享受着盛夏里的习习凉风。</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上码头,在浓浓的树荫下四下眺望,然而视线已不再辽阔,江面也没有船只帆影,看不到昔日作为粤海第一关的繁忙景象。望着寂静的芳岛绿洲和江边停靠的小渔船,很难想象这儿曾经是繁忙的国际港口。原来,由于通往古港的河道因堵塞渐渐变得狭窄,后来黄埔港迁至长洲岛,这里成为历史留下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 虽然古港沉寂了,但历史没忘记她,世界也没忘记她。时隔二百多年的2006年7月,瑞典国王和王后随“哥德堡”号仿古商船重访广州,当“哥德堡”号驶近洲头咀码头时,在龙舟的迎候下,“哥德堡”号隆重地鸣礼炮致敬,重现了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盛景。</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这一盛事,广州市政府在古港边建造了一座哥德堡号的纪念雕塑,并由瑞典国王亲自揭幕签名,作为永久的纪念,黄埔古港成为广州历史的重要一页。</p><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山川巨变,不变的是历史和文化,黄埔古村和古港会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