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遗珍:永乐斗彩(葵花篆书款)压手杯欣赏

上源尚文阁~鉴赏古今淡

<p class="ql-block">  斗彩又称逗彩,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span>工艺刚出现时称之为青花间装五彩,然而“斗彩”一名并不是初出现时的称谓,从现存明清文献典籍看,最早应用“斗彩”这个名称的,是大约成书于十八世纪的《南窑笔记》。斗彩工艺究竟在何时出现,是目前文博界颇有争议的一个学术话题,体制内文博界普遍认为的创烧于明朝宣德年间,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判,从收藏实物看,元晚期就出现斗彩工艺,到明永乐、宣德得到繁荣发展,明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在清代康、雍、乾三朝,斗彩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品种倍受帝王喜好。</p><p class="ql-block"> 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压手杯烧制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御厂窑,其特点为胎体厚重,重心在杯的下部,口沿微微外撇,手握杯时,正压合于手的虎口处,给人以沉重压手之感,故有“压手杯”之称。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是明代瓷器中能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一种实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世界著名博物馆,唯北京故宫博院馆藏有3件半永乐青花压手杯,但永乐斗彩压杯只在民间偶尔见到,著名博物馆馆藏目前仍然为零,从民间现世收藏实物看,永乐就有非常成熟的斗彩(青花间装五彩)工艺。</p> <p class="ql-block">  杯体如小碗状,口微撇,弧腹,丰底,圈足。内外均绘青花间装五彩纹饰。杯心有葵花一朵,花心署青花篆体 “永乐年制”四字款。外壁口沿下矾红绘朵梅,腹部斗彩绘缠枝莲纹,圈足外墙青花绘卷草纹,整器共有九条玄纹线是永乐压手杯重要特征。此杯制作精细,形体古朴敦厚,青花间装五彩(斗彩)色调均净明朗。 堪称永乐时期名贵品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此藏品高5.5cm、口径9cm、底径4cm。经磁共振检测,确认为永乐年间烧制。</span></p> <p class="ql-block">藏品交流与鉴赏:1892273738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