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5px;">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军人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处长冯志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上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5px;">文|甬上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1)</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冯处长是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第一军作训处当小参谋时的顶头上司,也是影响我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行为的导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冯处长本名冯志道,1935年5月生人。系陕西兴平市南市镇子孝村人氏,村子位于兴平市东北二公里的北莽塬上,隶属咸阳市,距唐明皇与杨贵妃生离死别的马嵬坡只有十多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冯处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入伍的老兵,在军界小有名气。但他的履历却很清爽简单,没几行字就写完了:志愿军参谋学校学员,第一军第二师作训科长、第一军作训处副处长、处长,第二师副师长,第一军副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副参谋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此清爽简单的履历中,居然也有存疑的地方。比如兴平市人民政府网站他家乡的村史记载,自民国以来,子孝村出了五个名人,第二位便是冯处长。原文是:</span>冯志道(生年不详),中共党员,曾任江苏省军区副参谋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子孝村出的名人其实不止五个。在约有2000多年的村史中,子孝村还出过闻名中国历史的名人,董永、丁兰即是。这个村子是同时拥有“二十四孝”中“董永卖身葬父”“丁兰刻木思亲”两个孝道文化典故的发生地,现存槐荫庙、丁公祠、董永墓、七仙女墓、丁兰墓等孝道文化古迹佐证。村中传下来的七仙女故事与黄梅戏《天仙配》的情节一模一样:玉帝小</span><span style="color: rgb(43, 43, 43);">女儿思慕人间生活,随六位姐姐在凌虚台游玩时,在子孝村遇董永萌发爱慕之情。经土地爷说合,槐荫树作媒结为夫妻。天兵天将传玉帝圣旨,限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七仙女不忍丈夫无辜受害,在槐荫树上刻下“天上人间一条心”后返回天庭。</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村里至今还长有一棵须三人合抱的第二代古槐,史称“槐荫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冯处长从军的多一半时间都在作训部门工作。这个部门,<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陆军和一部分军(兵)种部队指挥机构中编制的一个部门,是“作战”和“训练”的合称。主要职责是战时协助指挥员指挥打仗,平时组织训练。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作战和训练的主管部门,是军以下部队指挥机关的牵头和核心部门,在各级指挥机构中排名均为第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冯处长直接领导我只有不到三个年头,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受益匪浅、影响一生。虽然他的职务经常有变化,别人对他的称呼也经常有变化,但我始终习惯性地尊称他为“处长”,里面包含有学生对老师、徒弟对师傅的意思,与官大官小无关,与黄埔军人始终称蒋某为“校长”大体是一个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陕西兴平市南市镇子孝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2)</b></p><p class="ql-block"> 我与冯处长的交集,开始于1980年的年底。此时我在第一军二师作训科当作训参谋将近两年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十六、七岁的锦绣年华,在吕兴旺师长、王凤鸣参谋长、陈元发科长、陈光运副科长一干人的手把手教导中,参谋业务日臻趋于熟练,工作逐渐得心应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转眼到了年底,接到军干部部门的通知,要调我到军司令部作训处工作。当时傻乎乎地不知进退,居然不愿意去。于是去找吕师长,想让师长给军里说说,免了这个差事。</p><p class="ql-block"> 吕师长是老资格的军人,抗日战争时从山西老家入伍当的八路军。我刚当参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吕师长、陈科长一起,到六团二连去组织一个《加强步兵连对立足未稳之苏军伞兵分队进攻战斗》研究和示范性演习。二连是个功勋连队,战争年代曾被西北野战军授予“攻如猛虎连”称号,1964年全军“大比武”时荣获过团体第一名,受到贺龙元帅、叶剑英元帅、罗瑞卿大将的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次研究的是个新课题,包括军事院校也没搞过。从研究敌军、演习方案、企图立案、实施计划、组织现地勘察、训练、演习解说、观摩组织、演习总结等全过程搞了一遍,吕师长很是满意,也认可了这位新参谋,所以也不想让我走。过了几天,他特意给我说,已经给冯处长说过好几次了,架也吵过了,他非要你去,犟不过他,那就去吧。去了也好。没招,只好打好背包去报到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去了才知道,冯处长一次性从三个师各调了一个人。一师调了“硬六连”排长蒋谟祥,三师调了郑水成。三人从报到之日起各晋升一级,我和郑水成为正连职,蒋为副连职。但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不知道为何选中了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几年后才知道,他作过调查,对我的工作是肯定的。尤其是看中我在《解放军报》发表的一篇研究作战对手的文章,叫《编制混乱装备杂乱的越军步兵分队》。当时正值我军第一次对长久以来被视为“同志加兄弟”的越军作战。几十年不打仗了,我们面临的对手是什么样的?作战地区地形特点是什么样的?战术特点是什么样的?都说不清楚。尤其对驻防江南繁华之地的部队来说,更是陌生的、一无所知的,需要从头开始做深入详尽的研究。在《解放军报》发表学术文章,这是二师司令部很多年没有出现过的事情,于是司令部和科里来来回回地表扬,为此还立了一个三等功。说实在话,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看到自己写的东西变成铅字,而且是在全军性的大报。所以,1980的这一年,成了我一次人生的重要转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进入军作训处起,我们就成为他当处长期间最后一批调入的参谋。多年之后,大家在回顾冯处长时,都说你们三人是冯老道的“关门弟子”。我也很乐意认可这个说法,感觉很是幸运。他是我在军中的导师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冯志道处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3)</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冯处长是个很有特点的人,也是个很有趣的人。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冯处长个子不高,微胖,敦实。用脑过度使他的头发不多,属于“地方保护中央”型的。周边稀稀疏疏的几缕头发经常被用手往中间梳,以掩盖脑袋中间没头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过去的65式军帽,就是中间有一粒红五星的那种草绿色解放帽,别人戴起来都要双手戴,戴上还要反复整理整理,看起来有个“大盖帽”的感觉。但冯处长戴得不讲究,往往单手往头上一扣,扣了也不整形,硬生生戴成了“鸭舌帽”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他基本上是眯眯眼,他需要聚焦注意某人某物时,双目经常眯成一条线。冯处长腿有点罗圈,脚有些外八字,走起路来少许有点鸭子步的感觉,一双鞋的两个尖被他穿的能翘的高高的,给人一种不修边幅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冯处长不会普通话,张嘴就是满口的陕西官话。他的口头禅是:妈来个P!他也不是骂人,只是口头禅而已。其实他发起火来也不像发火,很像是在说“相声”。所以他对部下们发火的时候,被训斥的人总是笑咪咪的。批评人也不一般,标准的格式是,你这个XXX,你怎么能这么干呢?我们是XXXX,昂?知道了吗?连骂带教,数落一番,说得你心服口服。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他有一个不大的小本子,基本上是随身带的。动不动就拿出来写上几句,被我们戏称为“皇历”。招集大家集体研究某一个问题时,小本子就拿出来翻上几翻,新思想、新观点就来了。“四六句”“顺口溜”被他用的炉火纯青,引经据典,信乎拈来。很善于用最普通的事情,最通俗简练的语言,说明和解释一个复杂的问题。每当他打开小本时,大家不由得都笑说,处长的皇历又拿出来了。我没看过他小本上写的是什么,估计是每当灵感突现时马上记下来以备忘的。在他处里当过参谋的人,自觉不自觉地染上这个“毛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冯处长爱动脑筋。或看书、或改材料时有个特殊的动作,习惯性地蹲在办公椅子上而不是坐着。戴上一付椭圆型的、扁扁的、薄薄的、镜片不大的眼镜,这眼镜平时是不带的。戴眼镜也有趣,别人都戴在双眼正前方,他却是架在鼻梁上往下看的,有点像旧时戴瓜皮帽穿长袍马褂帐房先生的形象,只不过穿的是军服而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冯处长点子多,话也多。话多有时是好事,有时则是相反。据说有一次,有首长到部队检查工作,按惯例是主要首长汇报工作,结果冯处长却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抢了风头。他的领导很了解他,也不在意他多讲点什么。但听汇报的人却受不了了,质问道,这是谁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冯处长(右2)与张霖军长(右1)</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4)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冯处长的特点全军闻名,上至高级指挥员下至小参谋干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最著名的是说他“三个一样”的段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个段子版本较多,出处不详,流传甚广。其中最权威的版本当是已退休在北京的原安徽滁州军分区薛文滔司令员写的文章《追梦》。薛司令当排长时就被调到一军作训处,在时任副处长冯志道领导下工作。后来薛司令当团参谋长时,又在副师长冯志道手下工作,薛司令是认他做老师、“恩师”级别的,所以他这个版本应该是最正宗、出处最可信的。不妨原样抄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董秋喜喜欢说俏皮话,是个活宝。冯副处长在二师作训科当科长时,与董干事开玩笑挖苦他说: ‘你宣传科分管的报道组写稿子写错了例子,师篮球队篮球场上打架打破了鼻子,师宣传队演铁梅的演员演出时夹掉了辫子'。说罢哈哈大笑扬长而去。没过两天,董干事反击,说冯三个一样:‘站着和坐着一样,笑和哭一样,说假话和说真话一样。'此话传到冯的耳朵里 ,冯说:‘他妈的,前两个一样还差不多,我什么时候说假话了?'此话在二师广为流传,一时成为笑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个段子从此发展成了冯处长的标志性形象,渐自传遍华东军界。凡听了这个段子,又见过冯处长的人,无不哑然失笑,大呼形象、经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还有一个段子是说冯处长口才了得,出口成章的事。据薛文滔司令回忆,“在文革期间,他在8184部队当参谋。部队在郑州支左,一但与造反派辨论,部队领导都指派他出场。每次他都把造反派驳斥得哑口无言,得胜回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冯处长(右1)与傅全有军长(左2)</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5)</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冯处长为人直率随性,军里首长们都很器重他,信任他,喜欢他。他和军长、政委,副军长、副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后勤部长们这些军党委常委们的关系很融洽,用“没大没小”形容最恰当不过。只不过首长们从不叫他冯志道或冯处长,都很干脆利落地昵称他为“冯老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张霖军长是八路军出身,是八路军120师358旅黄新廷旅长、余秋里政委等人在山西招收的一批学生兵中成长起来的一位身经百战的高级指挥员,后来调到北京军事学院(国防大学)当了副院长,授中将衔。冯处长就深得张军长青睐,平时经常和军长嘻嘻嘻哈哈,什么话都能讲,什么玩笑都能开,对冯处长出的主意基本上是“言听计从”,冯处长说什么就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一军参加对越作战前的军长叫傅全有,他是山西原平人,也特别倚重冯处长。有一次重大任务完成后,大家都很兴奋,喝酒庆祝时都有点多。只见军长搂住冯处长的肩膀和脖子,很动情地用晋北话说:“老冯啊,你真是我的好帮手啊!”我在场看到和听到这些,也深受感染和教育。这可不是逢场作戏,也不是上级为了让你卖命而忽悠下级,乃是真情的流露。是一名指挥员对他最亲密最得力最信任最欣赏的参谋人员最好的褒奖和肯定。后来打完越战,傅军长直接迈开大步,升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昆明和成都两大战略区合并后又出任新的成都军区司令员,一路又当了解放军总后勤部长,总参谋长,授上将军衔。</p><p class="ql-block"> 不但赢得主要指挥员的信任和倚重,冯处长和军机关30多个处的处长们关系也很融洽,在诸多精明强干、个个英豪的处长们眼中,他也是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人物。可见其人气威望之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冯处长当处长的年代,除了军首长多为山西人外,各师师长、政委绝大多数也是出自八路军晋绥老根据地,资格老,水平高,有战绩,军里首长和他们讲话也是要有商有量才行。但冯处长与这些指挥员讲话时,经常也是骂骂咧咧,嘻嘻哈哈就把事办了,人家也听他的。这很奇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俗话说,一物降一物。尽管冯处长有此人望,但他也有怕的人。张文彪副军长,当过一军参谋长,不知什么原由,冯处长就是怕他。从不与张副军长开玩笑。受到张副军长批评时,从不嘻嘻哈哈,从来都是老老实实不啃气地听着。大概在1981年左右,全军在经过文革后进行了一次较大声势的正规化建设,有一次军首长机关及直属队近千人在大操场阅兵,张是阅兵首长,冯是阅兵指挥员,不知什么原因,冯处长整队后向张副军长致报告词后,张副军长让他重报一次。大庭广众的正规场合这样做,是很尴尬的事情。但冯处长毫不在意,你让再报我就再老老实实正正规规地再报一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他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成为“人见人爱”的秘籍是公开的,也是经常拿出来教育我们的经典:“把同级当上级,把下级当同级”。难怪大家信服他,在貌似大大咧咧的背后有一个睿智大度的心,难怪他走到哪里都自带一个强大的气场,走到哪里都是焦点,都是一片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未完待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二师作训科的菜鸟参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