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日,桥礼的娘家姑奶奶来看桥礼,带来两个自家种的南瓜。早晨切段蒸熟香糯甘甜,家中几人对此反应不一,有人如食甘饴,有人不屑一顾,究其原因,原来人们对食物的喜厌好恶无不打上生活的烙印。</p><p class="ql-block">南瓜是田间地头瓜果类最为常见的瓜果。清明前后种下一颗籽,它就会破土而出不断伸展出长长的藤蔓,不久就开出黄色的花朵,结出南瓜。只要肥水充足,它的枝蔓延伸的又快又壮,结的瓜果也多。南瓜长得有的像腰鼓,有得像磨盘,有的吃起来甜有的吃起来面,正好符合有人爱吃甜有人爱吃面的习惯。南瓜营养丰富但必竟是辅食,是粗粮,人们常常只是用它当早餐或点心,也有许多人并不爱它,而我对南瓜虽谈不上特别喜爱却别有一番情愫,它源于我的特别经历。</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觉得饭的香甜南瓜的味美是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学校放农忙假,我们被安排去离镇上十多里地的农场陶老坝参加劳动,帮助农场锄棉花,一个上午,面对望不到头的棉垄不停地挥动着手中的锄头,头顶的烈日不断蒸发身体内的水分消耗着大量体力,随着时间推移饥饿感越来越强,挨到中午早已是饥肠辘辘,当捧起热腾腾的白米饭和一碗少盐寡油的南瓜菜,顿时觉得那是我有生以来最为香甜的午餐,扒一口米饭到嘴里细细嚼开,感觉又香又甜,虽然平常在家也是粗茶淡饭,但这一次却体会到一种从未体验的饭香,南瓜菜虽没有油盐也觉得别有风味特别下饭,很快风卷残云席卷一空。看来饥饿才是治理味蕾的良药。</p><p class="ql-block">我对南瓜有好感还有另一层原因,它对我们家有恩。家母在世时跟我说过,六零年,我们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加之左的思潮影响,农村饿殍遍地,人们生活极为困难。可就在当时屋漏偏逢连阴雨爸爸不幸染上伤寒,没有特效药食不果腹又极度缺乏营养,命悬一线,妈妈不得已回到娘家李小圩碰碰运气看能否找寻一点营养物质,回来时带了两个南瓜算是不虚此行,就是这两个南瓜让父亲度过了缺少营养的生命难关。所以直到现在每每看到吃到南瓜都有一种感恩戴德的心情,南瓜虽贱,它能救人于水火之中,不经意之中就彰显了它崇高的品格。</p><p class="ql-block">南瓜虽好,也有人对它望而生畏,条件反射般的惧怕。那也是由人的经历决定的。爱妻的表现就是这样。</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初,“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声号召,千百万中学生涌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爱妻也是这股洪流中的一员,插队到农业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劳动的艰辛且不说,每天餐桌上一碗米饭一勺少盐寡油的南瓜菜,吃得人索然无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人不神经就算万幸,难怪她一见南瓜就条件反射般抵触,那是一种对生活磨砺所受苦难的本能抗拒。同样的食物,有时能救命,有时能充饥,有时则让人望而生畏,天时地利人和,自然界的排列组合让人产生不一样的切实体验,谁能说清南瓜的优劣好坏呢!</p><p class="ql-block">不过,我想只要人类善待自己,不作,这大自然的馈赠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这甘甜如饴的南瓜就会是我们餐桌上最为香甜的美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