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美哉,新都桂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漫步在古城墙内外,湖边柳荫下随处可见湖光水色、荷叶田田、荷花朵朵,加上云外楼、杨柳台、南亭、交加亭、榴阁丶浮光阁等楼台亭阁点缀其间,如同巨幅画卷,美不胜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荷花正盛。湖光中,目之所及,几乎全是莲叶。这叶,层层叠叠,遮盖了大半湖面。片片薄薄的大荷叶应是世上最柔最韧的碧玉盘了吧?风至则此玉盘摇摇欲坠丶须臾而变——圆形易为椭圆也,荷柔不胜风力也。任尔千磨万击,玉盘依旧在——荷韧于风也。这轻柔的荷叶随风而变,婀娜多姿,仪态万千,总让人想起舞台上女郎那旋舞的裙裾,这轻盈的裙飘飘欲飞……荷花则星星点点地散布其间,枝枝红艳露凝香,朵朵雪白吐芬芳。细看这些荷花,各有各的美:有的豪放热情,高高挺立着,硕大的花瓣全开了,迎着初升的朝阳怒放,似乎在纵情歌唱;有的羞涩着,欲开还闭,小心翼翼地展开一点点;有的矜持,还是饱胀的花骨朵,红艳艳、笑盈盈地静立在那儿,含蓄而深沉;有的谦虚吧,低着头,看着自己的影儿,似在对镜梳花黄;偶有洁白无暇的,冰清玉洁,亭亭玉立……尤其是那“桂湖红莲”,花朵硕大,花瓣几乎通体深红,既清雅脱俗又艳丽动人,其色昭昭而其味清香。此花为桂湖所独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其芳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阴雨的时光,漫步在桂湖畔。湖面漫着淡淡的雾岚,一片迷蒙。有时密集的雨点击打着湖面,寂静无声。水面上却到处有大圈小圈的波纹在扩散、在相撞,又渐渐消失;同时新的涟漪又在产生,大圈小圈不断重复同样的运动过程……一片碧绿中,那点点淡雅的红显得更明艳了。走近细看, 荷花硕大的粉红花瓣上沾满了圆润的雨珠,如泪水满面的玉人,惹人怜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此萦损柔肠、盈盈粉泪,让人自然想起桂湖的女主人黄峨来。状元郎杨慎与才女黄峨在文学上珠联璧合,常诗文传情,二人琴瑟和谐,伉俪情深。桂湖的明月凊风丶荷花桂树见证了他们短暂的幸福快乐时光。但可悲的是杨慎一生中绝大部分的时间是被贬谪在外。多少个日子,黄峨遥望远方,望眼欲穿,盼望着丈夫归来。她泪痕满面,思念的泪水沾湿了衣衫,多少个日子的煎熬与痛苦丶挣扎与超越,一年又一年,可是她终究没有等到自己心爱的丈夫赦免归来。在漫长的孤独守望中,她饱蘸血泪写下了“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烟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的动人诗句。芙蓉泪垂黄峨诗,句句字字蕴相思。这花上的点点泪痕,恍惚中我分明看到的是诗人黄峨在为自己罪臣之妻悲苦不幸的命运而饮恨啜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此种落雨天,湖畔静寂清冷之时,往往与知己一二,湖畔品茗,或是泛舟湖上。静听雨落荷叶,声音似有若无;看着满湖的荷花,心里静极纯极,一片空灵。这时候,我们往往谈天说地,海阔天空,无拘无束。谈兴浓处,偶有“一曲清歌罢,芬芳满船头”之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这里我们说古论今,纵横天地,指点江山,聊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里,聊过了多少秋月春风,直聊到白发丛生丶天荒地老,“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曾聊到黄峨的终生守望和杨慎“大礼议”这个话题。有朋友问:以现代的观点看,才女黄娥终其一生的守望是有价值的吗?而她的孤独终老的悲剧源于夫君杨慎这个状元郎当初对“大礼”的舍命坚持。那么杨慎死谏当朝皇帝守此大礼,又对社会进步有多大价值和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争论中,历史的指针回拨到公元1521年。大明皇帝武宗死后无子,皇亲朱厚熜作为他的堂兄弟继承了皇位,是为明世宗。而按照当时皇位继承的规则,新上位的明世宗应当尊前任皇帝明武宗之父孝宗皇帝为父,尊自己生父为叔父。可这个春风得意的新皇帝要将自己的已故亲生父亲称为“皇考",并尊以先皇之礼,这里就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这其实是一个皇家礼教和人的亲情冲突的问题,不难得到妥协和解决,但此事引发群臣激烈反对,要“大礼议”,即评议大礼丶坚持和维护皇家大礼,要世宗收回成命遵守这“大礼”。而杨廷和、杨慎父子就是这个反对派的领袖。杨廷和坚持要世宗守“大礼”不成,杨慎带着一帮官员坚持到底,撞了南墙也不肯回头。此事件遂演变为:以礼法之名,旧的朝臣群体对新皇帝的权威进行质疑和挑战。最终,杨慎这个体制内的高官聚众哭门丶拼死反对封建统治的最高权力拥有者,这惹恼了明世宗,多人受到廷杖(打屁股),庙堂之上演出了一场荒唐的历史闹剧。杨慎亦被处以廷杖之刑,然后贬谪云南永昌。杨慎的人生就此被定格:基本上就在云南度过了自己的余生,以逐臣之身客死于云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此死谏获罪流放、就为了维护封建皇权内部的一个称谓而已。说到底这还是皇帝的家事而已,杨慎这样做,以一生为代价,值得吗?对彼时家国和社会进步有作用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横向看,16世纪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各个领域杰出人物如群星璀璨,当世的知识分子正在为打破中世纪的神权统治而努力,他们倡导和坚持“人性论”。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正在进行,即将迎来刷新人类认知的地理大发现和世界大航海时代,东西方文明将正面相撞丶交锋。哥白尼丶布鲁诺等人坚持“日心说”,他们为真理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整体上看,文艺复兴极大推动了文化科技的进步,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反观彼时我国这批熟读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他们批判的目光始终在停留在农耕文明和封建统治秩序内,以古为尊,以书为上。杨慎死谏力争的也是封建统治秩序内部的一个小小礼数而已。又如一代大儒方孝孺,付出灭十族代价也仅仅是为了维护他心中的皇权正统,好令人悲哀扼腕啊!西方是为真理和人性而抗争牺牲,我们是为礼法和权力而死谏力争,对比之下,境界丶思想之高下立时可见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设想下,西方的人文主义者们对同时代东方古国发生的“大礼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怎么看?以封建礼法强压世宗称自己的父亲为叔父,反人性、不人道啊!他们定会批判礼法,重视人的尊严和自由,对“宁舍江山亦不舍生父”的明世宗表示理解和尊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事实上,正由于彼时中西方占据社会主流的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追求和表现,决定了数百年之后的双方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决定了近代和现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的国势。祖宗陈法里丶故纸堆里规定的世界,在田园牧歌声中,无限循环下去——最多A皇帝太残暴了,民众造反换个B皇帝——没有生产科技的进步和民主社会的发展,这个封建国家就只能是原地打转,不能前进,最终落后挨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所以大家的结论是:杨慎自以为“大礼”之祖制神圣不可易,为"大礼”而遭贬谪并付出一生代价,这毫无意义,黄峨更是这个事件中的直接牺牲品。在历史的长河中,当时震动朝野的“大礼议”事件,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丑陋荒唐的涟漪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同道说:就算杨状元你格局小,你实在要反对皇帝的做法,也要在有理有利有节的情况下,首先得保护好自己的情况下,有选择有策略地和皇帝争论与妥协。这样才能到最高权力者的信任,进而在这个体制内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可惜啊,杨廷和自恃当朝首辅、根基深厚,坚持“大礼”,最终无奈乞老还乡;杨慎呢,少年得志,一时冲动,惨遭贬谪,永不再用。父子两代人为维护自己心目中的”大礼”不惜一切执著坚持,固然值得钦佩,但父子二人瞬间从权力的顶峰跌落,前程凭空横断,成为罪臣,而致世宗朝朝政陷入动荡混乱中,这是他们从政的大悲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又有朋友说:“好在他们还留下了桂湖这个园林和桂湖红莲这个莲花,让我们得以在这里游玩聊天。”可这是他们作为官僚阶层的奢侈和享乐的一个例证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涚:“我国这样的文人政客凭几篇诗词文章留下园林和纪念地的,多如过江之鲫啊,可现在看有几处是纪念思想家丶科学家和发明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取向问题和人才的缺失,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这也是我国的传统农耕社会长期不能发展升级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思想的冲撞、交锋与融汇常在这明代城墙下、交加亭旁发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哦,这风景秀丽、深沉厚重的桂湖,让我们悦目赏心,也让我们去遥望历史,重温杨慎和黄峨人生岁月中的悲喜,沉思与追索历史发展的脉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