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喜报迎春》来

李灿祥

<p class="ql-block">香港竹韵小集《喜报迎春》演出视频:</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又见“喜报迎春”来</b></p><p class="ql-block"> ——听李灿祥作品随想</p><p class="ql-block"> 马荣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东著名琵琶艺术家李灿祥编配的高胡与乐队《平湖秋月》及改编的琵琶协奏曲《纺织姑娘》已经成为广东乐坛成功之作,特别是高胡与乐队《平湖秋月》已成为香港中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的保留曲目,灌成CD唱片和视频DVD出版发行,蜚声海内外。今年3月14日,在香港演艺学院主办的“演艺中乐音乐会《喜报迎春——吹打乐专场》”上,聆听李灿祥老师创作的广东吹打乐《喜报迎春》,又有新的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李灿祥先生应邀为广州音乐周闭幕式文艺晚会而创作的广东吹打乐《喜报迎春》,由广州歌舞团民乐队首演,著名指挥家曾哲先生指挥,此曲在中山纪念堂首演获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乐曲热情奔放,气势磅礴,流畅动人,节奏明快,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地方风格,是广东喜庆音乐中独具风格的曲目。此后,该曲在广东重大的文艺活动中屡屡被选为主要演出曲目,如广州新春音乐会、广东音乐大赛颁奖晚会、广东省旅游节开幕式晚会等演出,均入选作为开场曲或压台曲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初,中央广播乐团彭修文、蔡惠泉创作了民族管弦乐曲《丰收锣鼓》。该曲借鉴我国江浙、潮州吹打乐和戏曲打击乐而形成,即具有民族风格,又具有时代特点。此曲的演出,震撼我国民族乐坛。而广东吹打乐典范曲目如《得胜令》、《赛龙夺锦》等传统曲目,却缺乏时代性和技术性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与北方吹打乐曲有较大差距。此时,血气方刚的李灿祥决心作一尝试,借鉴南北吹打乐和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了这首有南国特点的民族乐曲,《喜报迎春》就此诞生。</p><p class="ql-block"> 《喜报迎春》描写人们喜迎明媚的春光,欢腾雀跃的情景。乐曲没有特定的情节和故事,只是通过音乐的情绪表现来展示欢乐喜庆的场面,而喜气洋洋的旋律,亦散发出浓郁缤纷的广东音乐风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乐曲由三个部分组成,是不规整的三段式,结构比较简朴,音乐主题鲜明。乐曲第一部分可分八个层次。</p><p class="ql-block">第一个层次,乐曲开始,唢呐和竹笛以明亮饱满的音色,吹出了具有粤曲味道的散板引子,紧接着乐队以一连串的十六分音符快速进行导入主题音调。</p><p class="ql-block">第二个层次,高胡以华丽清脆的音色与梆笛奏出了欢快热烈的主题曲调。</p><p class="ql-block">第三个层次,琵琶和扬琴等弹拨乐器和笛子奏出快速跳跃十六分音符的音调,把欢乐喜庆的情绪进一步调动起来。</p><p class="ql-block">第四个层次,以高胡为主的弦乐奏出流畅明快的音乐,把欢乐情绪展开。</p><p class="ql-block">第五个层次,梆笛、弹拨乐和小木鱼轻巧地奏出富有弹性的音型,描绘人们欢腾雀跃的心情。</p><p class="ql-block">第六个层次,乐曲2/4拍子变为4/4拍子,由高胡和笙奏出歌唱性的旋律,音型较为开阔,曲调的进行起伏跌宕,显得深情柔美。</p><p class="ql-block">第七个层次,乐曲从51小节起,弓弦乐与弹拨乐作卡农轮奏,互相呼应,营造载歌载舞的音乐形象。</p><p class="ql-block">第八个层次,从59小节开始以号召性的音调,激情迸发,以民族管乐为主奏,其它为呼应;70小节后由C调转为F调,此时吹管乐以开阔的音型进行,弦乐以三连音连续进行为伴奏,形成节奏对比;从72小节开始,作曲者运用最具有广东地方音乐特色的音调,写出复调音乐,把整个乐队调动起来,营造了一个欢腾的场面,乐曲情感进一步加强加深(总谱77~80小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是作曲者精雕细琢得最巧妙、最具南国特色的地方,也是此曲最精彩的部分,李灿祥以台山八音的素材,模仿粤剧锣鼓的表现手法,运用粤剧与广东音乐特有的高边锣、广东大钹等乐器组合,勾画出一幅充满南国乡情风貌的喜庆图景。1999年广东民族乐团在星海音乐厅演出此曲时,因为演奏打击乐的几位乐手临时有任务不能参加演出,故删去此部分,结果乐曲逊色不少。当时执棒指挥的施明新老师对此表示遗憾,认为这场缺乏打击乐的演奏等于乐曲被抽掉了骨架和脊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乐曲模仿戏曲唱腔板式进行,从慢起渐快的流水板进入后,拍子变换、速度变换等手法把乐曲推向高潮。从乐曲整个布局来看,第一部分着重在色彩变化处理,利用不同乐器的音色对比,产生变化的色彩;第二部分以纯打击乐器演奏,凸显其民间性和地方性;第三部分则注重力度和速度的对比,通过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推进乐曲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报迎春》的创作,见证了李灿祥老师对广东音乐的改革创新精神,正如著名高胡艺术家余其伟先生所说:“李先生立足本土,眼光看向外省、外国。他大胆吸纳及运用很多优秀的外来技法,比如现代民乐与欧洲音乐的演奏法、配器法、和声复调等技艺,且能自然和谐地与粤乐的风格特色、意境内涵相溶汇。李灿祥先生数十年的音乐创作实践,又一次印证了粤人一以贯之的不拘一格,不从一说,不守一隅的独立、自信及开拓、创造之文化性格和艺术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喜报迎春》中可以看到李灿祥老师对广东吹打乐的改革创新成果,一是改变广东音乐传统吹打乐四平八稳的音乐形态,根据乐曲的情感发展来设计乐曲的结构和布局,在结构上产生新的变化;二是大胆运用外来作曲手法,利用和声、复调等技法,使广东吹打乐从单旋律的结构变为多声部织体化,丰富了乐曲的音响效果和音乐表现力;其三,促使演奏技巧的提高,乐曲中弓弦乐器的十六分音符快速进行,对胡琴演奏的运弓和快速换把是一个技术考验,对弹拨的快速弹挑过弦换把等基本功要求更高,笛子的双吐、三吐快速演奏,唢呐的音色和气息的控制,在乐曲中演奏也达到一定的难度;其四,是广泛吸纳各地音乐素材,其中有粤曲、台山八音、京剧锣鼓和北方一些吹打乐素材,李灿祥把这些素材糅合,溶汇一炉,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按需使用,为我所用。</p><p class="ql-block">著名广东音乐作曲家李助炘说过:“广东音乐从来就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它的特点就是不断出新,只有在风格上把好广东音乐这个关就可以了。”他从广东音乐的发展规律和创作方向道出了“创新是广东音乐的生命”的观点。</p><p class="ql-block">李灿祥先生所创作的《喜报迎春》就是把握广东音乐的风格,努力进行广东吹打乐创新的又一成果。是一首成功的作品,是广东吹打喜庆乐曲的佳作。 </p><p class="ql-block"> ——原载于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主编的《广东音乐研究》2012年上半年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香港中乐团《喜报迎春》剧照(背景音乐演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粤乐演奏与创作)2021-07-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