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潮汕地区古村落很多,龙湖古寨便是广东省著名的村落之一,古寨地处潮州和汕头接壤处,韩江中下游之西岸,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现村内仍保存着100多座明、清古建筑群落。虽也经过修缮,但尚保留原本的风貌,古寨不收门票,外地游客很少,所以没有令人生厌的商业气息,村落内的房屋,大多少有人住,更多的房屋是祖屋,年轻一代人已经搬走了。潮汕人重祖屋,不会轻易出手卖了,会在各种节日内,回到祖屋内祭祀先人,家人还要在祖屋团聚。所以,老村落一般都保持的不错。 现存有龙湖寨,比原先的村落规模小很多,但寨内街巷依然有序,祠第无数,深深的庭院,百年老榕树,盘龙错节,随处可见。 古寨内巷陌纵横,老墙斑驳,非常有穿越历史的沧桑感。古寨 的布局很讲究,按照九宫八卦修筑,寨中央直街形似“龙脊”,加上该寨有韩江水、养鱼池及湖水环绕,因而称“龙湖”。 龙湖寨为多姓聚居之地,因历史原因潮汕地区的村落,多为聚族而居,一般为一姓一村或几姓互为亲戚的为一村,,而龙湖寨却是自然聚集的多姓村落,(这在潮汕地区很少见)其居民姓氏达五十余姓之多,寨中宗祠、家庙百余座,民居、府第数百座,直街长度达一公里有余。如黄姓的“江夏家塾”﹑许姓的“高阳家塾”﹑肖姓的“肖氏家斋”.但更多的是由邑绅或进士﹑举人命名,如“抱经舍”“雨花精庐”“怡香书室”等等,书斋名字可谓各具意蕴,别有情趣。 就其建筑风格而言,寨中除潮汕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之外,尚可分辨出简约风格的明式建筑,精雕细刻的清代建筑,还有海外装饰风格的侨眷建筑。可谓古今并存、中西兼有。古朴的街道两侧悬挂着大红灯笼,灯笼上写着家族的姓氏,房屋的木门上都写有两个字的吉祥对联,传统的春联则贴在大门两侧。寨内大约有近三分之二的房屋闲置,闲置的老宅子也敞开门户,游客可以随意参观。有几处宽敞明亮的家祠还置有茶水、电扇,供游客休息享用。若遇到屋内有住户,你也尽可放心进屋参观,基本不会遭到拒绝,在他们看来,有客远来,当善待之,是他们家族的荣耀。一般主人会客气问候你“吃茶不?”。 村落内的饮食不贵,糕点很正宗,用料讲究,每次来都要买二斤带回家品尝。</p><p class="ql-block">下图为龙湖古寨入口处的一株古榕树,树下即立有“龙湖”的石碑,汕头到潮州的公路即从此处经过。龙湖古寨正在中心点。</p> <p class="ql-block">古寨大门也是北门</p> <p class="ql-block">景点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阿婆祠</p><p class="ql-block">这是儿子给母亲立的祠。全中国为女人立祠堂的只有两座。另一座在安徽歙县的橖樾古村落。阿婆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潮州富商黄作雨专门为其生母周氏所建造的女性祠堂。在古代,妇女地位低微,明媒正娶的女性过世之后牌位才能进公祠,受子孙祭拜。阿婆在潮汕地区称赤脚,是买来的,无名份,过世之后牌位不能入公祠。黄作雨以孝道为根本,为其母建造祠堂,也算是破陈出新。</p> <p class="ql-block">阿婆祠堂分二进,一天井,门楼为石结构,石刻门额由清康熙进士翁廷资题写“椒实蕃枝”四字。这四字出自《诗经》: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借椒树的子实多,来比喻人的子女多,典雅含蓄,别有情趣。通俗的说,就是阿婆会生孩子。</p> <p class="ql-block">婆祠分二进一天井,门楼肚较为张扬,占整座建筑物宽度的二分之一,故又称阔嘴祠。地人也称“大祠”,询问原因,是因为祠堂前后厅的石级,其石条长度达到8米,重12000斤,极为少见。故称为“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婆祠中,可以用雕梁画栋来形容,木雕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木雕都有其特殊的意义,门楼壁肚,石刻精巧。</p> <p class="ql-block">龙湖古寨的旧图</p> <p class="ql-block">直街的一处店铺,以植物藤条为帘,作为装饰,十分有新意。</p> <p class="ql-block">店铺的主人见我拿相机拍他的门脸,十分好客的站起来,邀请我进去喝茶。</p> <p class="ql-block">直街上一家卖糕点的店铺。每次来我都要买2斤带回去。</p> <p class="ql-block">和卖糕点的店主聊了聊,我问他“江夏旧家,您姓黄?”,他说:“是的,免贵姓黄。”,我再问“您祖上哪里?”,他说“福建的,从福建迁过来的”。</p><p class="ql-block">其实,他的老家应该是湖北人。</p> <p class="ql-block">门上用一个八卦图案,趋吉避凶的风水图案。寨水很多。</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道,两侧的建筑都是清代风貌。就这一点,已令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方伯第,始建于明朝中期,刘子兴故居。三进二后包。由他的后裔,刘正兴先生重建于民国十二年。 一进为:进士第,二进为:方伯第,三进为:继成堂,四进后包,五进为:浮坛,东面带从厝,浮坛后面为花园,总占地面积为1642平方米,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方伯第的历史介绍</p> <p class="ql-block">方伯第二进</p> <p class="ql-block">方伯第三进</p> <p class="ql-block">方伯第三进的走廊</p> <p class="ql-block">方伯第三进的外观</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方伯第是驷马拖车式建筑,这是建筑两侧的长巷及水井。</p> <p class="ql-block">方伯第现在的住户。</p> <p class="ql-block">每看见这样斑驳的老建筑,我会在观览前先致礼。它们经历了多少风雨、劫难才能活到现在啊!</p> <p class="ql-block">成氏家庙</p> <p class="ql-block">读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林氏家祠</p> <p class="ql-block">林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古寨的一个道口</p> <p class="ql-block">伯公祠。寨内居民祭祀伯公的祠。潮汕地区祭祀的神灵很多。伯公是其中之一,负责片区安宁的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潮汕民居的山墙。当地人称:厝角头。山墙按五行,分为:金木水火土。这种形状为“木”。这五式的形状是根据堪舆学说而命名:“金形圆而足阔”,“木形圆而身直”,“水形平而生浪”,“火形尖而足阔”,“土形平儿体秀”。而山墙的选择是由风水先生们视环境来决定的,比如周围的山形多为火形,则山墙面采用“水式”,取“水火相克”之意。</p> <p class="ql-block">一位游客从门缝中看里面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一家茶馆</p> <p class="ql-block">招牌下摆放着风炉和烧开水的壶。</p> <p class="ql-block">门环</p> <p class="ql-block">石条门框上的雕饰,一个插香的地方。在一些节日或特定的日子,都会烧清香以敬上。家家都有的。现在的潮汕建筑也有。</p> <p class="ql-block">状元井。我去了四次都没看见。</p> <p class="ql-block">一家小餐馆,以卖粿为主营。上过央视《舌尖上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一处拐角</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长巷很多</p> <p class="ql-block">许氏大厝。</p> <p class="ql-block">老屋内的住户</p> <p class="ql-block">正在干活的女主人见我拿着相机走进来,慌慌站起,打招呼并邀请我去后屋参观拍照。</p> <p class="ql-block">许氏大厝是四进的大屋。这是二进,木门上的雕花还清晰可见,门两侧的石雕同样精美。</p> <p class="ql-block">探花第</p> <p class="ql-block">探花第</p> <p class="ql-block">正面的墙壁上还写着:斗私批修要</p> <p class="ql-block">儒林第</p> <p class="ql-block">贴着春联的老屋</p> <p class="ql-block">新维修过的商铺</p> <p class="ql-block">龙湖书院,现为一所中学</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也即是妈祖庙。</p> <p class="ql-block">老屋</p> <p class="ql-block">老屋</p> <p class="ql-block">老屋</p> <p class="ql-block">老屋</p> <p class="ql-block">长在红旗下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寨水的水塘</p> <p class="ql-block">寨内的水塘</p> <p class="ql-block">寨内的老榕树</p> <p class="ql-block">屋檐下的燕子窝</p> <p class="ql-block">居民自制陈皮</p> <p class="ql-block">二次鸦片战争后,龙湖古寨原本要英国人的通商口岸,但古寨人抵制了清政府的要求,从而把口岸移到了西堤,这才有了汕头。百年前古寨居民的一次顽强抵抗,成就了今天的汕头市,而又保全了古寨。不能不令人感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