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纪念支边五十周年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我们辛苦创编排练的舞蹈也得以完满呈现,获得了大家的好评。</h3> <h3> 五十年前,十七岁的我们乘着南下的列车,奔赴云南边陲瑞丽,去屯垦戍边。 <br> 冥冥之中,机缘巧合,我们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相聚在宣传队。 <br> 两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我们经历了艰苦劳动的磨砺,经历了思亲泪水的浸泡,经历了身心成长的考验,从稚嫩慢慢变的成熟坚强。</h3> <h3>五十年前的我们。</h3> <h3>女生合影每次人都不齐。</h3> <h3>十一团宣传队合影。</h3> <h3>十一团宣传队赴腾冲演出合影。</h3> <h3>练习基本功。</h3> <h3>练习手风琴</h3> <h3>傣族舞 <br> 瑞丽隶属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舞、景颇族舞是我们熟悉的舞蹈。</h3> <h3>舞蹈《一手拿镐一手拿枪》</h3> <h3>舞蹈《景岗山上太阳红》</h3> <h3>舞蹈《卓玛姑娘上北京》</h3> <h3>在团部舞台上排舞蹈《绣金匾》</h3> <h3>大青树下的小卜哨。</h3> <h3>迎接四川省慰问团演出。</h3> <h3>舞蹈《送菠萝》 <br> 这张大青树下的演出照,是1972年四川省慰问团来云南慰问四川支边青年时由记者拍的。慰问团回去后,这张照片曾在春熙路的宣传橱窗展示过。这也成为了成都支边青年的宣传画标志。</h3> <h3>肩背钢枪,英姿飒爽。</h3> <h3>和泥打土基。 <br> 宣传队是机关的劳动主力。农闲时排练演出;农忙时下基层连队劳动。插秧、割稻、打谷、挑粪、砍柴、挖水沟等等,都少不了我们的身影。</h3> <h3> 和燕来去四营二连采访铁姑娘班时在橡胶林里体验生活。</h3> <h3>和世华身着景颇族服装合影。</h3> <h3> 这是1978年初我们在瑞丽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当时宣传队不少战友都离开了。招干的、读书的、病退回城的……女生只剩下王珍、高三、晓萍、顾萍和我。 </h3> <h3> 我们在自己亲手盖起的新房子里做一顿春节团年饭。</h3> <h3> 虽然只剩几个人,但也要高兴才是。找来几样乐器摆拍,吹拉弹唱、自娱自乐。</h3> <h3> 那时候最羡慕军人,尤其是女兵。不管怎样说我们也是兵团战士,当然要来张军装照。</h3> <h3> 那时候的我喜欢画画,常利用工休之余信手涂抹,很多同学战友都曾经当过我的模特。</h3> <h3>我的绘画习作《寝室一角》 <br> 那时候在顾萍引导下全体女生都拿起针线学习女红。做衣服、绣花成为寑室里的一道风景线。</h3> <h3>我的绘画习作——室内一角。</h3> <h3> 转瞬间五十年过去了,我们已经变成了现在的模样。</h3> <h3>可我们的心依然年轻。</h3> <h3> 妆扮起来,依然跳着年轻时的《割胶舞》。</h3> <h3> 即将奔七的我们,向自己十七岁的青春致敬。</h3> <h3> 回成都以后,大家各忙各事,直到支边三十周年时,我们才又聚在一起,成立了綠胶林舞蹈队,并且一直坚持参加支边青年的各种活动。<br> 回想一下,我们曾经演出过的舞蹈,都可以凑一台节目了。有《割胶舞》、《大红枣》、《金风吹来的时候》、《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芙蓉花开》、《荷塘月色》、《山峡情》、《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斗牛舞》、《喜儿与北风吹》、《蓝色天梦》、《忆芳华》等等,还是挺值得骄傲的!</h3> <h3>舞蹈《大红枣儿送親人》<br> 参加西昌、云南知青联合文艺演出。</h3> <h3>舞蹈《大红枣儿送親人》</h3> <h3>舞蹈《割胶舞》 <br> 这是我们的保留节目,从十七岁起一直保留到现在。多次参加支边青年各种文艺演出。</h3> <h3>舞蹈《割胶舞》</h3> <h3>《割胶舞》演出视频。</h3> <h3>舞蹈《芙蓉花开》 <br> 参加川渝两地《红土红》支边专题文艺演出。</h3> <h3>舞蹈《芙蓉花开》<br></h3> <h3>舞蹈《芙蓉花开》</h3> <h3>舞蹈《金风吹来的时候》<br> 参加纪念支边三十五周年文艺演出。</h3> <h3>舞蹈《荷塘月色》<br> 参加纪念支边三十五周年文艺演出。</h3> <h3>舞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br> 参加纪念支边四十周年文艺演出。</h3> <h3>参加北京.成都知靑联欢会。</h3> <h3>舞蹈《北风吹》</h3> <h3>舞蹈《北风吹》</h3> <h3>《北风吹》演出视频。</h3> <h3>舞蹈《荷塘月色》</h3> <h3>参加在华体灯具城举办的支边青年活动。</h3> <h3>舞蹈《斗牛舞》<br> 参加瑞丽农场建场五十周年文艺演出。</h3> <h3>舞蹈《斗牛舞》</h3> <h3>舞蹈《斗牛舞》</h3> <h3>舞蹈《金风吹来的时候》</h3> <h3>舞蹈《三峡情》</h3> <h3>舞蹈《有一个美丽的地方》<br></h3> <h3>参加大邑博物馆聚落知青主题演出。</h3> <h3>参加成都支边青年新年团拜会活动。</h3> <h3>参加2016年支边青年新春联谊会。</h3> <h3>参加2019年知靑新年联谊活动演出。</h3> <h3> 参加瑞丽农场建场五十周年活动时,在当年的大青树下情景再现。 <br> 可惜扮演班长的胡荣江、黑管乐手姚乐天、小提琴乐手赵敏、手风琴乐手李燕来缺席了。<br> 更令人唏嘘的是胡荣江和姚乐天永远地离开了我们……</h3> <h3> 今天我们又一次披挂上阵,参加纪念支边五十周年演出。</h3> <h3>参加纪念支边五十周年演出。</h3> <h3>演出前花絮。</h3> <h3>演出前花絮。</h3> <h3>等待上场。</h3> <h3>罗珊、小珍和亚亚。 <br> 还像当年十七岁的小姑娘。</h3> <h3>小珍和亚亚 <br> 穿上芭蕾的足尖鞋依然舞的轻盈妙曼。</h3> <h3>舞蹈《忆芳华》</h3> <h3>舞蹈《忆芳华》</h3> <h3> 《忆芳华》再现了我们当年练功排练的场景;展示了我们如歌如泣的芬芳年华;致敬了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岁月。</h3> <h3>舞蹈《蓝色天梦》</h3> <h3>舞蹈《蓝色天梦》</h3> <h3> 《蓝色天梦》加入了队形变化和个别动作改变,打破了广场舞的单一沉闷,变的灵动起来。</h3> <h3>陈峰,十一团宣传队的小提琴手。<br></h3> <h3>与陈峰合影。 <br> 与陈峰有好多年未见面了,在纪念五十周年活动中相逢,大家都非常高兴。</h3> <h3>高三、周妹和林妹妹。 <br> 高三和周妹因身体原因未能参加演出,但她们担起了为演出拍照摄影的重任。</h3> <h3>摄影师周妹抢拍花絮。</h3> <h3>辛勤尽责的摄影师高三。</h3> <h3>一不小心摄影师也被人抓拍了。</h3> <h3>与知青代表王进合影。</h3> <h3>与知青联谊会会长曾贤云合影。</h3> <h3> 因为疫情的缘故,这次纪念活动严格控制了人数。整个三师十一团只来了五营大部分知青以及其他连队的零散知青。五营战友中有许多是敏敏、林妹妹、晓华和晓萍的同学。缘于此,在云南时,我们与她们也彼此熟络起来。大家见面分外高兴,纷纷合影留念。</h3> <h3>与连队战友合影。</h3> <h3>与连队战友合影。</h3> <h3>与连队战友合影。</h3> <h3>与连队战友合影。</h3> <h3>与连队战友合影。</h3> <h3>与连队战友合影。</h3> <h3>与连队战友合影。</h3> <h3>演出结束留影。</h3> <h3>演出结束留影。</h3> <h3>诗朗诵《难忘的红土高原》<br>作者:刘晓常<br><br>红色<br>象征着热烈与奔放<br>象征着激情与梦想<br>漫山遍野的红色啊<br>向着远方延伸<br>把我们的思绪<br>又带到 那片遥远的红土高原上<br>…………<br>十七岁<br>人生最美好的年华<br>我们奔赴祖国的边疆<br>屯垦戍边 挥洒热汗<br>把美丽的青春<br>留在了充满生机的胶园里、田野上<br>………………<br>转瞬间<br>五十年光阴攸然而过<br>我们早已是两鬓白霜<br>渐渐地<br>眼睛 花了<br>记性 差了<br>可是<br>有些画面注定无法从心中抹去啊<br>那些层层叠叠的翠绿胶林<br>那交织着欢乐与痛苦的青春岁月<br>那洒落我们热血冷泪的红土高原<br>在云南支边青年的记忆深处<br>将永生难忘<br>将永生难忘<br>………</h3> <h3>诗朗诵《难忘的红士高原》<br>作者:刘晓常<br>朗诵:林 萍</h3> <h3>舞蹈《忆芳华》</h3> <h3>舞蹈《蓝色天梦》</h3> <h3> 五十周年,在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但对个人来说却仅此一次。 <br> 为了纪念这个属于自己的日子,我们认真准备了这次演出。虽然天气炎热、时间仓促,但大家在有限的几次排练中尽心尽力、挥汗如雨;虽然演出的场地差、观众少,但大家仍然倾情演出毫不懈怠。<br> 姐妹们都说: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以舞蹈的形式参加知青活动了,所以一定要认真对待。对于我们交出的这份作业,不知道兵团战友们是否满意? <br> 仅以此美篇致敬我们已逝的芳华岁月,向所有为此次演出付出努力的姐妹们表达深深的谢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