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苏州留园,列中国四大名园之中,后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名声在外,且地处苏州城中心,交通方便,从来是南来北往客人到苏州之必游之处。</p> 苏州距无锡不过50来公里,来去方便,游留园也不止一次。这是2017年11月21日深秋游留园,池边300多年的古银杏。 这是2019年1月17日冬日游留园,濠濮亭及西楼。 不过大热天倒也从未去过留园。<div>在这梅雨将要结束之时,来一次夏日游留园。而且是无锡公交车出发到苏州望亭,接着转乘苏州公交车到留园。</div> <p class="ql-block">(以下照片华为手机拍摄)</p> 留园门前是留园路,这里路边的建筑也是粉墙黛瓦的中式民居,与景区十分协调。 留园的大门够小的,就像一户人家。谁知里面是那么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的大型古典私家园林! 走过众多园林,大概只有无锡的蠡园大门与之相同,也是那么的不张扬。 走进留园大门,迎面有全景图,上挂匾“吴下名園”。<div>俞樾 的《留园记》中说“咸丰中,余往游焉,见其泉石之胜、花木之美、亭榭之幽深,诚足为吴下名园之冠。“<br>俞樾,清末著名国学大师、文学家、经学家。他的这四个字,道出了留园在苏州园林中的地位。<br></div> 全景图两侧有一副对联:几处楼台画金碧,个中花石幻灵奇。<br><br>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时人称东园。<div>徐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园为吴县东山刘恕所得,在“东园”故址改建,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故更名“寒碧山庄”,因主人姓刘,俗称“刘园”。<br></div><div>咸丰十年(1860),苏州阊门外均遭兵变,街衢巷陌,毁圮殆尽,唯寒碧山庄幸存下来。后由常州盛康购得,缮修加筑,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后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div><div>这个改名确实好。他园尽毁,独我留存。客人游园,逗留不走。真是意味深远!<br></div> 从门厅右侧进入狭长的走道,经过两折后进入一个面向天井的敞厅,这里是一处半遮半敞的小空间。 墙上有“古木交柯"四个字,一个砖雕的匾。至此才算是真正入园。 <p class="ql-block">古木交柯,是原留园十八景之一,古柏与女贞交柯连理,乃祥瑞征兆。可惜老树已枯死。今补植翠柏、山茶。</p> 砖雕匾的落款文字,说明现还保留着清末郑思照所题的“古木交柯”魏碑体砖额,并有附跋云:“此為園中十八景之一,舊題已久磨滅,爰補書以彰其跡。丁巳嘉平月,道蓀鄭思照識。” 又一处小院粉墙,砖雕匾有字“华步小筑”。<div>留园主人将自己的园子称为“华步小筑”,无疑是一种自谦。其下方倚墙根所筑的湖石花坛中置石笋、种天竺,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立体国画的构图,而这“花步小筑”四字恰好是其点晴题跛。<br></div> 前面有“绿荫”临水而立,一道美人靠,适宜游客小憩一会,观赏池中及周围景色。<div>绿荫的建筑似轩,建筑西侧原有一株古枫,小轩笼罩在树荫下,明代高启(苏州人)的葵花诗:"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故名。在刘氏建园时已有之。</div> 池中荷花大多已开足。 水池映出西楼的倒影,池中的经幢不知为什么年代之物。 跨越水池的曲桥上一群年轻人在嬉笑合影。 池中的曲桥,由两座桥组成,中间一个小岛与之相连。这里就是“小蓬莱”。蓬莱是传说居于海中的仙山,故借以为名。 向西望去,外地来客在一起合影,那就是明瑟楼前。 西面八角形窗洞,透出了绿荫之外的山池庭院 绿荫向西数步,就是明瑟楼与涵碧山房组合成一体的一座建筑,这要走到水池对面的假山位置观看,才可体会其整体的造型。这也是留园的主要景点。 这组建筑后面的是涵碧山房。<div>宋朱熹的诗曰"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此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为名。<br></div> 涵碧山房的竖匾。 明瑟楼为两层,近水而筑。取《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木明瑟”之意而名。<br>楼下方室三面敞亮,名“恰航”,取自杜甫《南邻》“野航恰受两三人”诗句意境。游人休憩其中,仿佛置身舟中。 在这炎热的夏日,坐在这石凳上靠着石桌面,抬头欣赏墙上的山水画,似乎凉意徐来。 <p class="ql-block">“恰航”前的路面,碎石铺就,有金鱼、荷花等图案,正与这四周景致相吻合。</p> 在明瑟楼下的恰航,可以清楚地看到走过的“绿荫”(左边)是一座怎样的建筑。 隔着水池,可以看到对面的假山,假山不高,上面有一座亭子。 在绿树掩映下的亭子,如不注意,很容易忽视。但这也是留园内的一个景点——可亭。 当走到对面的假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可亭。亭为六角,飞檐攒尖,似乎很普通。 可亭名的匾。可亭,意指此处有景可以停留观赏。<div>站在可亭中,可眺望水池对面的明瑟楼与涵碧山房,看池中荷花碧叶,看古银杏高大身躯的碧绿身影——四周景色尽收眼帘。</div> 还是回到涵碧山房边,后面有一个不为人们注意的门洞——别有天。“别有洞天”,是人们熟悉的成语,这里把“洞”去掉了,但是却也吸引游客进去看看。 走过不长的甬道,出来感觉眼前充满了绿色! 甬道右侧有一座建筑水阁形式,或称水榭。单檐歇山造,四面环有走廊可随意走动。 室内上挂匾“活泼泼地”,两侧的花窗却用了带有西方色彩的有色玻璃,也却是有点活泼的。<div><br><div>“活泼泼地”,引自殷迈《励志》诗“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句。窗外鱼鸟活泼自在,屋内经典满床,此地为缘溪行入口。表现了园主对桃花源式隐居生活的向往。<br></div></div> 离开“活泼泼地”,回到涵碧山房前向西沿着贴着墙的走廊蜿蜒上假山。 这里也是一座亭子朝着水池,名“闻木樨香”轩。<div>轩为方形,后倚云墙,单檐歇山造,徐氏时称"桂馨阁",刘氏时曾名"餐秀轩",盛氏时改为今名。</div><div><br><div>木樨即桂花。闻木樨香,取晦堂禅师启发黄鲁直闻桂香而悟禅道的禅宗公案故事,典出宋《罗湖野录》、《五灯会元》,言禅道如同木樨花香,虽不可见,但上下四方无不弥满,所以无隐。</div></div> 此轩四周遍植桂花,为赏秋之处。 轩前临池,有一株300多年的古银杏,此时夏日进伏天前,古树枝叶茂盛一片碧绿。 离开古树,走过可亭的假山,走到小蓬莱的桥上,对面与西楼连在一起、临水的水榭,这是“清风池馆”。<div>此名取《诗经 · 大雅 · 丞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又宋苏东坡《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div><div>建筑为水轩形式,单檐歇山造。刘氏时称垂杨池馆,盛氏时改名为清风池馆,昔署匾曰"清风起兮池馆凉"。<br></div> 水榭向西敞开,平临近水,前有濠濮亭、小蓬莱、曲桥紫藤诸景。组成一个小景区,颇有水院风韵。 旁边是濠濮亭。<div>亭为方形四角,单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筑。刘氏时称此亭为"掬月亭"。亭侧池畔立有一石,倒影池中如圆月,名印月。盛氏时名"濠濮想亭"。今易名濠濮亭。<br></div> 《世说》:"晋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濠,即濠上,濮,水名,古人观鱼之地。此处借以为名。<div>池中正好一群金鱼游了过来。</div> 走过小蓬莱的曲桥,前方是一个八边形的门洞。<div>门洞上砖额“曲溪”两个字是文征明书写的。只是当时文征明并不是为留园所书,那时尚没有留园。而是清代扩建寒碧山庄时从别处移来的。</div><div>这里走进去,就是曲溪楼,也叫西楼。</div> 曲溪楼下层是长廊,朝西的矩形窗框,可以观赏外面朝着水池方向的景色。 另一面的花窗,则是透出院子风光。 <div>在清风池馆的东北方向,有一座典雅的建筑,称为“汲古得修绠”。这里从前是书房。盛氏时称汲古得修绠。建筑在五峰仙馆西,硬山卷棚造。<br></div>唐韩愈诗:"汲古得修绠。"《说苑》:"管仲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绠 ,井索也。修绠,即长索。意思是,钻研古人学说,必须有恒心,下功夫找到一根线索,才能学到手,和汲深井水必须用长绳一样。 从曲溪楼长廊尽头向东,就来到了五峰仙馆。 五峰仙馆在明万历年间称为“后乐堂”。清同治年间园主盛康觅得文徵明停云馆藏石,取名为五峰仙馆,喻指馆前厅山为庐山五老峰。 五峰仙馆厅前假山。 此馆建筑华丽、精美,集江南园林厅堂经典之最。又因梁柱均为楠木,故又名“楠木厅”。 这里到了石林小院。<br> 园主刘恕观赏太湖石的小院,仰慕宋代词人石林居士叶梦得而名,表露对奇峰异石的钟爱之情。 通过走廊、漏窗、矮墙、围栏的分隔,营造着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独特景象,体现了园林小中见大、密中见疏、移步易景的造园艺术手法。 从小院去东园。 这里是东部主厅林泉耆硕之馆。匾却是“奇石寿太古”。<div>因此馆后面有冠云峰,这五个字点出了奇石秀峰具有让人怡情悦性、养生增寿的功能。</div> 林泉耆硕,寓意德高望重者的游憩之处。<div>馆建于清光绪年间,结构为一屋两翻轩,南北装修不同,北为方梁,有雕花,南为圆梁,无雕花。窗及地坪方砖也有所不同,故又称“鸳鸯厅”。</div> 此馆的落地窗上,腰部有十分精致的木雕,各种动物花卉,均取吉祥之意。 厅前有高墙门楼。<div><br></div> 门楣上一道砖额“东山丝竹”,款项为留园主人属,寄翁题。以前这里有盛氏戏楼。 墙外一个花园。 左右的圆洞门隔断。 走过圆洞门隔断,后面确实是另一种装饰。 “林泉耆硕之馆”的匾是挂在这里的。 林泉耆硕之馆往北,是一个以一座太湖石为中心的小景区,此石即为冠云峰。<div>冠云峰,相传为北宋时期宋徽宗的“花石纲”遗物,重5吨,高6.5米.冠云峰之名因其石巅高耸,四展如冠,取《水经注》中“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云岭”之句,形神兼备,冠云峰之名由此而来。</div> 林泉耆硕之馆前正好一个平台的设计,为观赏冠云峰安排了充分的空间。 冠云峰的侧视形状。 冠云峰后面是冠云楼。此楼为观冠云峰而设,盛氏时楼曾名"云满峰头月满天楼"。 楼下名"仙苑停云"。建筑为三开间五架屋,东西两面又各接一间四架屋。楼下正中壁上嵌有古代鱼化石一方(反光看不清)。 冠云峰东面有一座佛堂建筑,名为“贮云庵”,供奉观音一尊。 贮云庵外墙上的碑“清泉洗心,白云怡意”。<div>石碑对着冠云峰,释或古人遭遇不公不平,心烦意乱之事时,拜一下观音,再出来面对园内这一派清新宁静的氛围,又怎生怨气,势必安然泰然,渐渐开朗。<div><br></div></div> 冠云峰西面的另一太湖石——岫云峰。 石头上刻有名字。 东面的瑞云峰,有点像一老叟。 冠云峰西面还有冠云台。此台实质系亭,为观峰而设,建筑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造。 离开冠云峰向西走去,有“佳晴喜雨快雪之亭”。 佳晴,宋范成大诗句“佳晴有新课”;喜雨,《春秋谷梁传》“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快雪,王羲之帖“快雪时晴”。这里指四时景物,不论晴雨都好,风调雨顺,农家丰收,花木茂盛。 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前面,有长廊可通向园内西区。 前方也可去小桃坞等盆景园各景点。只是天气渐热,不再前往,向出园方向走去。 <p class="ql-block">时值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庆典不久,各处都有喜庆纪念装饰,留园出口前也有个“100周年”标语,拍摄了作为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