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

晓刚

躺卧在山岗上的,是一条溪流。<br><br><div>汩汩的泉水急切地涌出地面,聚集起来,瞬间形成水流,在沼泽滩上冲出一道沟渠,顺着山岗的斜坡缓缓而下。<br><br></div><div>横亘在眼前的,是一条大河。<br><br></div><div>在距离源头不远的地方,溪流已经拥有了大河的气势,吸引着临近的河流不断地加入自己,高原空旷的原野上,留下了大河肆意奔流的庞大身躯。<br><br></div><div>友人说,漂流是一件浪漫的事,在我看来,却是艰苦的事,但等到漂流归来,才发现于艰苦中觅得浪漫,乃是境界的升华。</div> <b>201岁</b><br><br><div>铁丐与大志驾车从重庆出发,前往三江源头,告诉我说要“漂流当曲”。我说路过西宁休息一下,喝场酒再去,铁丐说等漂流结束再来喝酒。<br><br></div><div>几天以后,刘少创教授打电话告诉我:他即将从北京出发到玉树跟铁丐会合,一起漂流当曲。<br><br></div><div>此前一天,越野e族救援专家李辛也已驾车离开北京,赶往玉树。<br><br></div><div>这让本就在江源的我激动起来:这事儿我得加入。我有一个多年的愿望:用哈苏拍摄江源的星空。虽然现在依旧买不起哈苏,但是用135单反相机拍摄星空也是不错的选择,这是完成夙愿的一次好机会。铁丐在重庆已经拒绝了一位当地年轻人的参与申请,但我想他应该不会拒绝我。<br><br></div><div>去年冬季,铁丐应《中国国家地理》的稿约,准备驾车贯穿全程360多公里的当曲,但由于气候寒冷道路艰险,未能如愿。当时,铁丐立愿来年夏季漂流当曲。</div> <p class="ql-block">当曲,是长江最远的源头。当曲在囊极巴陇与沱沱河汇合,以囊极巴陇为起算点,当曲长360.34公里,沱沱河为348.63公里。2000年,中国科学院遥感所刘少创教授利用遥感技术测定了当曲长度,认定当曲为长江正源。2008年,青海省政府组织的三江源头科考队证实了这一论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股“漂流热”席卷中国。四川勇士尧茂书率先下水,中途不幸罹难,他的墓碑至今屹立在玉树通天河边。继尧茂书之后,四川、河南等地相继组织了漂流队,全程漂流长江,但由于当时人们认为沱沱河是长江正源,所以没有人漂流当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至2006年,曾经是四川漂流队成员的杨勇带队漂流当曲,这是人类第一次漂流长江最长的源流,这支由5名队员组成的队伍历时9天,漂到了当曲与沱沱河的汇合点——囊极巴陇。</p> <p class="ql-block">夏天到了,铁丐来还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丐策划的漂流终点也是囊极巴陇,预计里程300公里左右,历时7——12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到重逢的激动过后,几个人发现即将参加漂流的队伍是一支“老汉团”——刘少创58岁,铁丐49岁,大志43岁,我51岁——4个人的岁数之和为201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在我们都有户外生存的经验:作为国内顶尖的户外摄影师,铁丐常年奔波在野外;大志身为国际知名地理杂志的编辑,也有长期野外生活的经历;刘少创是2008年三江源头科考队的首席科学家,他最值得称道的经历是曾经两次到达北极点,其中第二次是单人单枪双雪橇到达;我也曾是三江源头科考队的队员,并且曾经在可可西里巡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这一次的任务不仅是户外生存,终极任务是漂流当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丐此前的漂流多是单人单桨的浆板漂流,作为皮划艇长距离漂流的组织者和领队这是头一次,大志之前也没有组织皮划艇漂流的经验,且曾经在通天河的烟瘴挂大峡谷漂流时落水,因为失温险些危及生命。刘少创和我则从来没有过漂流的经验,而我还不会游泳。我对自己不会游泳多少有些忌惮,但是大志的一句话让我放心了很多:“别担心,翻船以后都是冻死的,不是淹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个二把刀带着两个连菜鸟都不算的白丁,开启了当曲漂流的行程,这次漂流将全程在海拔46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进行。</p> <b>  沃尔都</b><br><br><div>沃尔都是牧民的一种放牧工具,康巴藏语也叫沃嘎,由牛毛编制而成,形状像是一根长长的牛毛绳,但中间有一处稍显宽阔,可放置核桃大的石头在上面,单臂抡起,释放一端绳头,石头便可飞向远方,用以打击远处的目标。若将一端收起,握在手中,则又是一根牧鞭,在牧民的手中,可以甩出响亮的“啪啪”声,青海地区的汉族人形象地将其称为“抛石”。<br><br></div><div>小阿卡次成万加的父亲一定是个头脑灵活的人,他将传统的沃尔都做成了工艺品卖给前来长江源头祭拜的人们。<br><br></div><div>当曲的源头就在次成万加家的草场上,从停车的平地到源头有1公里左右的路程,但要爬上一个陡峭的山坡,这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是一项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br><br></div><div>2000年,刘少创测定了这个位置是长江最远的源头,其后他先后6次来到这里。他希望当曲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对这一带的植被、地貌、水文、动物多样性等进行系统的研究,这也是他参加漂流的重要目的之一。</div> <p class="ql-block">次成万加引领着我们爬上了陡坡,眼前是一片开阔的沼泽地,到处是星星点点的水洼,几处涌出地面的泉水汇合起来,形成的水流顺着北面的斜坡向着远方流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云一团一团的,挂在蓝天之上,阳光透过白云的缝隙射向大地,在草原上留下了一幅幅明暗相间的图画。远处的唐古拉山看起来并不高大,但连绵不绝,由南向北延伸而去,直至目光的极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丐飞起了无人机,图片和视频拍了不少,更换第二块电池再次上天以后,发生故障,可能是高海拔导致电池膨胀,挣脱电池盒的束缚,飞了出去,失去动力的无人机一头栽进了沼泽里。这对铁丐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损失,他笑着说:“破财免灾,这次漂流一定可以顺利完成。”</p> <p class="ql-block">几名来自四川的游客与我们在源头巧遇,当得知眼前的那个男人就是刘少创的时候,非常高兴,一定要跟刘少创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中一名男子说:他们之所以来这里旅游,是因为知道当曲是长江最长的源头,他们也知道刘少创是当曲源头的发现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次成万加和他的弟弟嘎玛旺扎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帐篷里喝茶,在帐篷里,我见到了做成工艺品出售的沃尔都,当即买下了两个,挂在了两辆救援车上。据说,沃尔都有辟邪的作用,也算是讨个彩头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我更感到欣喜的是远在大山深处的牧民已经有了商品意识,在我看来这是极大的进步,应该为这些世代放牧的人们感到高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树,自古就是商道上的重镇,当地人有经商的传统,希望这传统能够延续下去并且发扬光大,世代造福于百姓。</p> <b>领路的“鸭子”</b><br><br><div>那其实不是鸭子,而是斑头雁,因为觉得叫“鸭子”比较顺口,所以把斑头雁叫成了“鸭子”。<br><br></div><div>当曲河畔,是斑头雁的栖息地。六七月间,是斑头雁孵化养育雏雁的时节。两只斑头雁带着4只小雁在河水中游弋,是随时可以看到的场景。也许斑头雁大都是产4枚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的斑头雁家庭都是2只大雁4只小雁。<br><br></div><div>斑头雁是一种很负责任的飞禽,出现意外情况,没有带小雁的斑头雁会振翅飞走,而带着小雁的斑头雁则绝不会丢下自己的孩子独自飞走。每当发现我们的小艇,2只大雁一前一后将小雁护在中间,在靠岸的水域快速游动,如果距离太近,一只大雁会“嘎嘎”惊叫着飞起,但却并不远去,而是刻意向着我们的小艇飞来,并在不远处落下,用叫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一会儿再次高叫着飞起,并且落下,如此反复。大雁的目的是牺牲自己以保全小雁,当我明白了大雁的心机,眼里竟有些湿润,万物有灵,我们应该向所有的生灵和自然的造化致敬。</div> 在河里游泳的斑头雁总是沿着主流游向下游,发现这一现象以后,我们大喜过望,只要跟着斑头雁,就不会搁浅,而且也不会进入回水区。每当遇到浅水区,大志总会高喊:“找鸭子,鸭子在哪里?”<br><br><div>一头野牦牛站在岸边,肩部高高耸起,雄壮的身姿有些骇人,随着小艇不断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野牦牛的尾巴慢慢竖了起来,这是对我们发出的警告,如果再敢接近,它将毫不犹豫地发起攻击,而我们的小艇显然无法承受它的攻击,好在那个大家伙的脾气没有暴躁到无可救药,看着它的尾巴逐渐下垂,我们悬着的心也回归了常位。<br><br></div><div>一只猫科动物带着两只小崽出现在岸边的悬崖上,尖尖的耳朵说明那是猞猁。母子3个机警的看着我们,脑袋随着小艇的速度慢慢转动着。“快拿相机”,铁丐高声喊叫。这是难得的场面,可惜600毫米的镜头被压在了行李底部,没能取出来,直到走出很远,铁丐还在懊恼不已。</div> 当曲沿岸,野牦牛、白唇鹿、马鹿、藏野驴、藏狐、狼等走兽众多,金雕、大鵟、猎隼、野鸽子、兀鹫等飞禽也时常出现在天空。<br><br><div>熊是夏季需要防备的家伙,杂多县的干部多杰是刘少创多年的朋友,他为我们准备了太阳能的警示灯,说是晚上扎营以后放在周围,熊害怕灯光,就不会过来伤人。<br><br></div><div>对此,铁丐并不相信,他说灯光可能适得其反,反倒会召来熊。为此,二人争吵了一通,但刘少创意志坚定,一定要放。晚上,3只小帐篷孤独地扎在当曲河边空旷的草原上,警示灯闪烁的光芒倒也增添了一些情趣。</div> 第二天的半夜,我听到帐篷外有“吼吼”的声响,估计是有大型动物来到了营地,也许是熊,也许是野牦牛,我没有打开帐篷查看,在这种时候刺激它绝不是明智的选择。<br><br><div>铁丐说,他其实很想遇到熊,因为可以拍到熊的照片也是需要运气的,但是运气总是没有设想的那么好。</div> <p class="ql-block"><b> 山都碎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荣囊拉,是当曲沿岸一座有名的大山。大志对这座山记忆深刻,这座山下,有一处泉水的钙化景观——泉华台,是铁丐预定的一个重要拍摄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暗自琢磨“巴荣囊拉”应该是当地藏族人认为的神山。藏语中“拉”是神的意思,很多神山的名字里都有“拉”的音节。当巴荣囊拉近在眼前的时候,我更坚定了这座山是神山的想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在平坦的草原上突兀而起,甚至在几十公里以外就能见到她伟岸的身姿,自山腰直至峰顶,寸草不生。山脚下,河岸旁的陆地上一股泉水喷涌而出,一股浓浓的硫磺味弥漫在周围,泉边的经幡说明这股泉水在当地藏族人的心中地位不凡。</p> 沿着山边缓缓前进,转过一个大弯,巴荣囊拉的面容完全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泉华台就静静地矗立在山脚之下。<br><br><div>泉华台是一个由泉水中的钙化物形成的台阶状景观,在巴荣囊拉褐色的山体之下凸显着一处白色的台体,分外显眼,台体上有泉水涌出,流入了当曲河中。<br><br></div><div>巴荣囊拉的对面是一座不高的山,与泉华台一左一右站立在当曲河两岸,像是一座天然的闸门,挡住了我们的视线,看不到河流的下游将去向何方,但能感觉的出来,经过此门将进入一道峡谷。<br><br></div><div>果然,经过闸门的当曲进入了一道峡谷,让我们惊讶的是,巴荣囊拉对面的山竟然让我们感到了异样的震撼。<br><br></div><div>山体不高,但是山上的岩石都呈现明显的褶皱状,一层一层的岩石向上弯曲成一个个大大的圆弧,且都是碎裂的,这显然是受到了巨大力量的冲撞才能形成的模样。这力量来自何处,是谁才能释放出扭曲山体的能量?</div> <p class="ql-block">“山都碎了。”大志大喊了一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艇慢慢驶离了巴荣囊拉,山水间留下了我们的阵阵惊呼。不多久,巴荣囊拉的山峰就被雨云遮盖了,我们眼看着冰冷的雨在身后泼洒起来。高原的雨,绝没有江南水乡的温柔和甜腻,它来的迅猛且寒冷,加上风的助力,足以让身处盛夏的人瑟瑟发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风雨中划船,是一场人力与自然力的较量,我们拼尽全力努力地走出了十几米,稍一松懈,就被风吹回了原地。雨雾遮蔽了河面,一片苍茫,雨水没头没脑的打在身上,如果不是防雨服的保护,顷刻就会浑身湿透,导致失温,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身处风雨中的我们,唯一可以期盼的就是上苍的怜悯,让风雨早些过去。好在我们的运气不算太坏,虽然连续3天有雨,但最长的一次也仅在雨中坚持了2个小时。</p> <b>无尘的星空</b><br><br><div>囊极巴陇,是一个神奇的地方。<br><br></div><div>在这里,来自南方的青色当曲与来自北方的红色沱沱河汇合在了一起,一条青红两色的大河流淌在天地之间,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恢弘而又壮美。<br><br></div><div>来到囊极巴陇之前,当曲已经获得了且曲、撒当曲、查吾曲、尕尔曲、布曲等多条源流的加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相比而言,沱沱河却显得有些气势不足,不但缺少当曲那样宽阔的河面,水量也明显小了很多。两河交汇,沱沱河像一个小兄弟一样依偎在了当曲这位大哥的臂弯里。自此,她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通天河,并由此开始了互相成就的新征程。</div> <p class="ql-block">在囊极巴陇下游15公里的地方,我们在风雨中上岸了,完成了历时5天的当曲漂流。这次漂流全程304公里,日均行程60.8公里。其中最长的一天完成了72公里,最短的一天完成了40公里。大志说,这在高海拔平水区是难以实现的成绩,因为河水流速和缓,全靠人力驱动皮划艇前进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像是竞速,不像漂流。”大志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天的漂流,几乎摧毁了每一个人的脸,肿胀、上火、溃烂,黑的像炭球。然而,在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以后,期间所有的困难和痛楚都会转化成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刘少创和铁丐因为穿皮裤的事情争吵了好几次,刘少创讨厌被束缚,他说皮裤又闷又紧,穿上实在难受。铁丐认为必须要穿皮裤,水里的情况瞬间变化,拖船推船都需要穿皮裤,另外皮裤可以保持体温,避免身体失温。铁丐表示,不穿皮裤就下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知道铁丐不会把刘少创赶下船,刘少创也一定会穿上皮裤,他只是想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这也正是我敬佩刘少创的地方,作为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思考是必备的素质,而这种独立的思考体现在行为上则往往是特立独行的。当年,我们在三江源头科考队时,身为首席科学家的刘少创从来没有穿过统一发放的队服,他认为群体的同一化其实就是愚昧的表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下水的第二天,大志的痔疮就犯了,每天晚上都在帐篷里辗转反侧,但是却丝毫没有影响白天的划桨拖船。</p> 作为领队的铁丐是我们4人中体力最为充沛的,除了脸上脱皮以外,好像没有太大的变化。他说,准备在11月份,单人单浆再次漂流当曲。我提醒他“太冷,而且危险。”<br><br><div>第二天扎营以后的半夜,铁丐起来方便,出了帐篷就喊起来:“星空”。外面的星空真的很亮,但由于当天漂流超过了70公里,我实在没有气力起来拍摄,心想明后天再说,不料后来的几天不是风雨交加就是阴云密布。一次拍摄江源星空的绝佳机会就这样被我浪费了。“懒惰的最大后果就是与美好失之交臂。”回来以后,我这样检讨自己。</div> <p class="ql-block">明亮的星空与我擦肩而过,而这可能也给了我再上江源的理由和动力。无尘的星空,是我多年的向往,我爱星空的静谧,我爱星空的博大,我更爱星空的沉默不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像星空一样沉默的,还有宽阔的大河,她时而清澈,时而浑浊,在她的胸膛里,容纳了太多的平静激荡和悲苦忧伤,但不论清澈还是浑浊,不论平静还是忧伤,她始终沉默不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爱而不语。但这也似乎在向世间万事万物昭示着那亘古不变的道理: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完)</p> (图片来自铁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