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蝉声

竹林听雨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知了出土、蜕壳、产卵,完成生命轮回的季节</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这就是一个热闹的季节。犹记小时候麦收以后,知了就会陆陆续续地从地下钻出来,房前屋后的大树下,村边的小树林,空的知了窝和知了壳比比皆是,它们趁着天黑悄悄钻出地面,然后爬到树上,褪去外壳华丽转身,变成一只有着透明翅膀、或者会鸣叫或者能产卵的蝉,至于那些落入人们手中变成口中美味的,是天刚擦黑就迫不及待的钻出来,被人们找回家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这一点不影响知了大家族的繁衍生息。成功蜕壳后,蝉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伸展开薄纱似的翅膀,身体颜色由嫩白变成黑褐色。当第二天早上的太阳一出来,雄蝉就扯开嗓子鸣叫起来,它们似乎也懂得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道理,充分把握住短暂生命中的一分一秒。一蝉鸣叫百蝉呼应,天越热越能叫,吵的你两耳嗡嗡,说也奇怪,正当你烦躁之时,群体的叫声会戛然而止,只有跟不上节奏的一两只蝉,还会往下延续一小截尾音,随即也会停止。停一会儿又会集体鸣叫,特别是天气闷热的晚上,本来就很难入睡,再加上这尖而响亮的鸣叫声,想不烦躁都难。</p> <p class="ql-block">  村子东边有一个东西方向的汪,好像叫大肚子汪,因为它中间宽,两端狭长,沿汪南岸是一条从村里延伸出的弯曲的土路,北岸有许多树,以柳树居多,这些柳树是鸣蝉最好的家园。抬头望去,黑黑的蝉占据着每一条树枝,拼了命的叫,声音直冲云霄。小孩子们自制捕蝉神器——找一根细长的杆子,顶端缠上蛛丝或用新打下的小麦嚼成的面筋来粘蝉。蝉天生是个聋子,但是它的视力极佳,需慢慢往上伸杆,一点一点靠近,等到距离差不多时,猛地贴上翅膀,在一阵扑着翅膀的挣扎与鸣叫声中,一只蝉就被粘了下来,有时杆子抖动了,还不等贴近翅膀,蝉一个激灵,吱的一声飞走了,顺带留给你的是满脸的蝉尿。粘蝉是那个时候每个小孩子都经历过的,既有乐趣,又饱了口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近些年来人们把 知了当成一道美味,且价格年年攀升,导致其数量一年比一年少 ,今年的状况更是糟糕,这都七月了,几乎听不到蝉的叫声,偶尔有几声蝉鸣,也显得分外孤单不成气候,集市上卖知了猴的倒是有几份,价钱卖到了一元左右一个,且大小不均。受利益驱使,小的应该是还不到出土时间,硬生生挖出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家楼前有一片绿化带,内侧以柳树松树居多,外侧是低矮的灌木,每年都会有知了爬出,每年都会有人在寻找。今年找知了的人特别多,前几天晚上散步回来,百十米的绿化带里,竟然有十四五个人在找知了,出门前曾答应给果儿找个知了,真的是兑现不了了,人比知了还多。出土的找不到,有人就想出了用挖的办法得到它,这不,我还真的目睹了挖蝉的一幕:那天上午九点多,天阴沉沉的,一会儿下起了小雨,往窗外望去,绿化带里有一个人,手拿铁锨戴着手套在挖地找知了。只见那人一掀挨一掀密密地翻地,汗水湿透了背心,偶尔擦把汗,挖到知了就放到树根处的塑料桶里,挖累了就直腰休息一会儿,再喝几口带的水。大约一个多小时,一片树空就被他翻了个遍。远观年龄应该五十多岁,电动车停在一边,上面遮了把雨伞,能骑车来应该住的不算近。后来雨下大了不方便挖了,才穿上外套坐到了车座上,躲在伞下吸了支烟,然后骑上车打道回府了。可能是尝到了甜头,下午又来翻找,老石头好奇,带果儿下去看,询问得知上午加下午,收获了五百只左右,很可观!</p> <p class="ql-block">  楼后绿化带因为有好几棵大的紫叶李,树下小柏树枝上也发现了知了退下的壳,为了满足果儿喜欢知了的心愿,老石头晚上用手电照着找一两个爬出来的给果儿玩,白天时再把晚上蝉蜕出后留在树枝上的壳偷偷拿掉,避免有人来过度开挖。</p> <p class="ql-block">  蝉的生命历程实属不易,每年六七月份,成虫雌蝉会把卵产在小树枝上,不久便会死去,至此就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带有蝉卵的树枝枯死后落到地面 ,卵进入地下一年后开始孵化,从此又开启下一个生命历程。此后的三五年,幼虫一直蛰伏于地下,靠吸食树根的汁液慢慢生长,等时机成熟,选择一个黄昏或夜间钻出地面,爬到树上羽化为成虫,然后在它有限的时光里,尽情释放自己的烂漫,热闹着我们的夏天。</p> <p class="ql-block"> 如今有的人不遵循自然规律,让知了自己出土羽化,完成其生命历程,而是动用挖掘工具来获得它,这是一种破坏生态链的极端行为。照此下去,千百年来一直伴随人类的蝉虫,终将会消失,那时人们将再也不会听到悦耳的蝉鸣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p> <p class="ql-block">  附随笔一篇 </p><p class="ql-block"> 杂 谈</p><p class="ql-block"> 晨逛时,在栗子园的一棵栗树根部,惊讶地发现一只刚爬上树的蝉虫,这可是近两年来找到的唯一一只蝉虫。欣喜之余期待再有收获,于是低头绕树寻找,半天未果。偌大的栗园,地上连个空洞都没有,哪里还能找到蝉虫?很是失望。 </p><p class="ql-block"> 蝉虫,土话叫它节流龟,音是这个,至于是哪几个字无从考究,一直是我们当地人喜欢吃的美味。一到夏季,在地下蛰伏成虫的节流龟就会爬出地面。其实细究这节流龟还有差异:最早爬出来的叫景景,个头最小,蜕皮后雄性叫声很尖,由于太小,一般不吃它;过不了几天,通常意义上的节流龟就会涌出地面,个头大,数量多,是人们眼中的美味。成虫雄性叫声浑厚,越热越爱叫,有时晚上叫得人心烦;等到伏顶爬出来的大多是嘟尧和喂哟哇,个头稍小,名字由它的叫声而来。这两种叫声特別,声音婉转有韵味。等各个品种都出齐了的时候,蝉鸣将伴随着整个夏季,一刻也不停息。不管那个品种,生命都很短暂,在树枝产卵后死去,卵掉到地上,进入泥土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秋天一到,所有的蝉就销声匿迹,无一例外。</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夏天最有趣的是傍晚后到大树下找节流龟。有条件的拿个手电筒,弯腰低头,搜寻着每一寸地面,看到小洞,就会不自觉地用手抠一抠,多数时候抠的都是蚯蚓的窝,每次伸手抠时也会害怕,特别怕洞内会有长虫之类的。一旦发现洞内有节流龟,恰巧地面又硬,最愚蠢的做法是用手指抠,因为节流龟一碰到东西就把爪子一缩,掉回洞底,这是它自我保护的方法。你若捏看前螯硬拽,就会撕裂它的身体,这是小孩子们不愿看到的。怎么办?要么找个小棒插入洞内,让节流龟顺着慢慢爬出,要么用水灌。这两者都耗时费力,孩子们有的是耐心,不用着急,要的就是这份快乐。最盼雨天,雨后地面松软,是节流龟集中出来之时。戴一顶苇笠,冒雨寻找,别有一番情趣。这时找到的机会多,又好抠,哪里还顾得上衣服湿不湿。找到的节流龟大多用火烧了吃,因为用油炸被认为是浪费。</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来,食物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开始向稀少奇缺进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该吃的不该吃的,统统上了人们的餐桌,节流龟更是首当其冲。当下时节,有人把经营节流龟当成一种职业,零星收购,集中售卖,价格高得惊人,6角一个,一斤约一百个左右,也就是说六十元一斤。记得一九九五年时是六元一斤,在当时也算是很贵了。二十多年过去了,价格飕升了十倍,利益驱驶,本来应该在地下生长好几年的,有的却被人早早挖出来,还听人说山西有专门养殖节流龟的,集市上个别摊贩卖的就是从山西贩过来的。这就不难理解本文开头为什么整个栗园再也找不到节流龟了。违背自然规律,人为干预它的生长,口味也就大大折扣,与小时记忆中的美味相差远矣。</p><p class="ql-block"> 记录频道曾播出一集记录片"地球脉动一一季节森林",其中说到十七年蝉的故事。蝉卵在地下孕育十七年后,集中相约钻出地面。起初是几千只,后来是十几亿只的蝉虫倾巢出动,地面上黑压压的一片,一只挨着一只奋力向目标一一大树爬去,场面极其壮观。当时就想:要是都划拉起来得有多少斤啊!得卖多少钱啊!要在中国它们的命运会怎样呢?幸运的是它们不在中国,没有人伤害它们。它们成功地爬上大树,蜕去蝉壳,华丽变身,一齐唱着动听的歌谣,歌声震动林樾。当它们唱累了的时候,交配产卵结束短暂的一生,又一个十七年的生命轮回开始了。这就是自然规律,这就是生命的轮回,千万年来延续至今,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 话又说回来,千百年来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蝉,由于人们的贪嘴,如今越来越少,已经走到了消失的边缘。真担心有一天会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让我们再也不会拥有这一物种,到那时,我们的过错真的不可饶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写于2016年7月10日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