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至圣尼山习洙泗精髓,崇先师齐鲁求育人之道——志于道,据于德(3)

<p class="ql-block"><b>  7月10日上午,圣源书院报告厅再现重量级嘉宾,全国政协委员、尼山世界儒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教授莅临现场,并围绕“师道”与“师德”这一话题为师资研修班全体成员带来了一场题为《中国儒学与师德》精彩讲座。</b></p> <p class="ql-block">  <b>整场讲座理论思辨性非常强,杨教授举例生动,所引据的经典句句发人深省。特别欣赏他借用孔子的话对师道师德的阐释:“志于道”即为什么要当老师,“据于德”即怎样当合格的老师,前者是讲信仰、价值观和志向,后者是突出行为方式。现在来看,这些大白话表达的问题和困惑我们在现实中也经常遇到,只不过我们苦思冥想之余却从来也未尝想到过儒家的先贤们其实早已在经典中昭示过相关的智慧。一个多小时的讲座,杨教授给我最深的启发就是不管是传师道还是承师德,最关键还是坚定好自己的信念,“志于道,据于德”,孔子及其门人如是,我辈亦应如此。</b></p> <p class="ql-block"><b>  紧接着,来自济宁市教科院教科所所长的刘绪菊老师重点介绍了孔孟之乡——济宁市的中小学立德树人的实践探索经验,特别突出了“孝礼勤诚耻忠信义宽廉”的“十德”育人的特色,在国际儒联专家顾问团队的指导下,组织一线教师在理论实践的结合中编写契合学生实际的十德树人教材,明确小学阶段的教材主题为生活·伦理,主要通过读、抄、做、写、评的方式进行“孝礼勤诚耻”的五德教育,明确初中阶段的教材主题为公民·道德,通过学、思、问、辩、行的方式推进“忠信义宽廉”的五德教育。刘所长以洙泗小学、田黄中学等学校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听后深为其大胆尝试所折服,将传统儒家文化中“德”具体化,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课程化地推进,当作课题持续性的研究,坚实学生养成的“十德”信仰。这样的立德树人落地范式操作新强,确实值得结合实际去学习借鉴。</b></p> <p class="ql-block"><b>  午饭后,大巴车的轰鸣声早已在书院宾舍门口响起,研修班的成员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已久的心情,快速地奔至门口,尼山朝圣之旅即将启幕。车行十多分钟后,我们来到期待已久的尼山圣境,刚迈入景区大门不久,远处一尊高大的孔子像便映入眼帘,他是那么的巍峨高耸,越是不停地朝其仰视越让人心潮澎湃。徒步上坡几分钟后,我们到达了至圣广场,72米高的孔子像近距离展现在眼前,膜拜的心动与行动油然而生。</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  <b>孔子居中俯瞰远方,环绕的3000株银杏化作弟子三千,我们一行人拾级而上,列队行礼,班委宣读祭文,送上鲜花,我们高唱礼运大同,向这位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献上我们最崇高的敬意。身处在这样的氛围,似乎着了魔一样,我愈发地感觉自己不是路人游客,熏染之余,我更加感受到是传统文化与师道传承的责任重大。尤其是随着礼运大同篇的唱罢,一种实现天下大同、民族复兴光明愿景似乎在努力地召唤着我,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灵魂洗礼般的追梦人的蓬勃力量!或许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同工之妙吧!</b></p> <p class="ql-block"><b>  行走在通往尼山书院的曲径上,夹道相迎的古柏见证岁月的沧桑,敕封又没落,没落又重建的庙宇堂院诉说着尼山这片圣地的传奇。辗转来到夫子洞,据说颜徵在就是在这个洞中生下了孔子。看着那矮小狭窄的山洞,同行的人有的不可思议,有的打趣质疑,也有的不以为意,但不论如何,作为一个象征,它已经成为承系文化根脉的所在。</b></p> <p class="ql-block">  <b>车即返程,望着窗外的尼山,五老峰的连绵,孔子像的伟岸,夫子洞的狭隘,大学堂的惊艳,旧书院的沧桑……这些相较于形的影像渐行渐远,但它们所承载的儒家文化的精华在“志于道、据于德”的朝圣者心中永远是最坚实的信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