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团杭州知青史

难忘852

<font color="#ed2308">本美篇是根据《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团杭州知青史》改编而成。</font>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团<br></font></b><b><font color="#ed2308">杭州知青史</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二十团杭州知青概况</font></b></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68年9月工宣队进驻学校,开始毕业教育和分配。12月22日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绝大多数老三届新二届中学毕业生,自愿或不自愿卷入上山下乡的洪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69年6月18日和7月1日,270名杭州知青分两批从白塔岭的闸口货运站出发,奔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团,屯垦戍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杭州知青参加二十团的开垦和建设,短则三五年、长则达十七八年,个别战友在黑土地奋斗二十多年甚至一辈子,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献给了北大荒、献给了八五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杭州知识青年分两批赴黑龙江兵团二十团的270人都是自愿报名(有的还写过血书要求支边),有66届、67届、68届初高中生,也有69届、70届初中生,由各个学校(</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杭二中、杭三中、杭六中、杭九中、杭十一中、杭十二中、杭女中</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当时称五七中学)</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艮山中学、求是中学、要武中学、延安中学、瑞金中学、人民中学、东方红中学、拱宸中学、开元中学</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组织派送,由工宣队师傅护送到20团。1969年6月18日出发有156人,6月22日到达20团,1969年7月1日出发有114人,7月5日到达20团,分布在六个营的25个农业连队。</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特别要说明的:</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68年6月18日出发的156位支边知青中,由杭州十二中学派送的35人,其中有27人1968年12月已下乡到临安插队落户;由杭州十一中学派送21人,其中有3人1969年1月已下乡到富阳插队落户,因当年杭州完不成支边任务,这30位知青自愿到黑龙江支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到20团的270名杭州知青,出生年份分布1946年~1955年,其中男生138人,女生132人。老三届初中175人、高中12人;新二届(69、70届)初中83人。文革前在中学入团的有18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兄弟姐妹一起到20团的有6个家庭,最多一家有3兄妹一起到20团。</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二十团(八五二农场)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font></b></h1> <font color="#ed2308">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团(现为八五二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宝清县境东南部、完达山北麓,团部距宝清县城58公里。八五二农场隶属黑龙江农垦总局系统国营农场红兴隆农垦管理局,是黑龙江垦区第二大农场。东部以蛤蟆通河与八五三农场为界,南靠完达山林区与迎春林业局、八五四农场相邻,西至小森别河与宝清县的朝阳、万金山、尖山子3个公社相接,北至挠力河与宝清县的东兴公社隔河相望。</font><div><font color="#ed2308"> 八五二农场属于三江平原区,海拔50~100米,地势低洼,境内的挠力河、蛤蟆通河、大索伦河、小索伦河和小森别河5条河流发源于完达山脉,河道弯曲,相汇注入乌苏里江。每逢雨季或洪涝年份,江水汇集,宣泄不畅,造成大片沼泽和湿地。八五二农场东西宽46公里,南北长57公里,土地总面积1363.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120万亩。</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 1956年3月,铁道兵复员转业官兵,初到宝清县以东地区创建农场时,境内24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只有蛤蟆通(古称喀穆图)河畔40户朝鲜族居民和老头店(今二分场一队)2名年近花甲的老人居住。百里荒原,人迹罕至,沼泽遍布,草木丛生。<br></font> <font color="#ed2308">1956年春,原国家副主席、时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将军亲自率领铁道兵第二师、第三师7000余名复员转业官兵开进宝清县南横林子地区,开荒建场。“铁三师”代师长老红军黄振荣率领先头部队,于5月8日按时打通了“虎宝公路”,使第一批从铁道兵部队调来的拖拉机、油材料,顺利地通过老爷岭,进入完达山北麓地区。6月1日,王震司令员参加了在“老三号”举行的开荒典礼,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铁二师的番号命名为八五〇二部农场。10月,八五〇二部农场改为八五二农场。八五二农场当年开垦当年播种当年收粮的事迹,受到朱德总司令赞扬。八五二农场自1956年6月1日建场以来,“以场扩场”,分建八五三、五九七2个农场。</font><br> <font color="#ed2308"> 196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将八五二农场编为第三师第二十团(钢字303信箱)。二十团下设13个营,其中农业营7个,工业营2个,其它相当于营级单位4个,全团13个营级建制下有129个连队。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恢复农场体制,仍称八五二农场。</font></div> <font color="#ed2308">八五二农场先后共接收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哈尔滨等城市知识青年10215名,占1970年26742名职工人数的38.1%。万名知识青年来二十团,为农场增添了生产建设的生力军,为农场在这个时期扩大和发展作出了贡献。</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我们连队的历史变革</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二营十一连 郑文龙</font></div> <font color="#ed2308">1969年6月22日杭州知青到达连队时,连队正式番号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团二营十一连(钢字303信箱34分队);1971年因新建连队多了,各营自己按连队顺序给予番号,我们连队称为二营四连;1976年12月兵团撤销,二十团恢复八五二农场名称,我们连队称为二分场四队;2003年农场体制改革,分场称为管理区,连队称为作业站,这样我们四队就称为八五二农场第二管理区第四作业站。</font><br> <font color="#ed2308">二分场机关干事陈建边花费了三年多的时间,2013年10月主编了介绍二分场50年多变化的大型画册——《新华岁月》,2014年4月陈建边给我邮寄了一本。下面结合《八五二农场志》和《新华岁月》画册,介绍我们连队50多年来的变化。</font><br> <font color="#ed2308">二分场又名新华农场,距富饶公路12公里(如今建虎高速经过我们连队的南山三号地),东与蛤蟆通水库相邻,南与一分场相接,西靠六分场,北靠北仓开发区和八五三农场。1956年5 月,铁道兵八五〇二师的复转官兵在副团长刘品贤的带领下,在这里开荒建点。6月,改为八五〇二部农场〇三大队。10月,八五〇二部农场改为八五二农场,〇三大队改为二分场。1962年4月,农场党委决定,各分场统一更改名称,二分场改为新华农场。1962年冬,统一更改为二分场。1968年改为二十团二营,1976年恢复为二分场。2003年农场体制变化,二分场改称第二管理区。</font><br> <font color="#ed2308">我们四队又名干劲村,1956年8月由铁道兵三师〇三大队一个连队所建,是个老连队,第一任队长史占山,指导员耿庆忠。四队位于二分场场部东北部3公里,北与宝清县四合屯(朝鲜村)接壤,东以蛤蟆通河为界过河就是八五三农场二分场,耕地面积7060亩(原四队面积)。王震将军当年还亲自去过这个连队检查农业生产情况,给四队老人们留下一段段关于将军的佳话。1965年与二队合并,1966年与二队分开,1993年又与二队合并,1995年与二队分开;2004年与二队(第二作业站)合并,随着农场体制改革,四队于2010年底撤并居民区,这样四队完全消失了。</font><br> <font color="#ed2308"> 想当年四队是八五二农场最早建点的生产队之一,地理环境好,处于一片丘陵的边缘,有茂密的山林,有蛤蟆通河套,连队的田地都是起起伏伏的,一块地一片林。河套里就更美了,蛤蟆通河在这里转开了圈绕开了弯儿,没有超过二十米三十米长的宽直河道,而是随着坡沟转来转去。河岸上杂林蒿草密布,有一人多高,常常是几步过来就看不到前后的人了。河水弯弯的、清清的、浅浅的,有细砂石的河床上漂着杂草,常有岸边倒木侧卧在河里。冬天蛤蟆通河结冰了,成了知青滑冰的好场地;开春了蛤蟆通河又成了捕捉鱼虾的好去处,夏天蛤蟆通河成为知青的天然游泳场。蛤蟆通河也是八五二与八五三的界河,越过蛤蟆通河就是八五三农场的二分场。四队给我们的感觉很美,成为永远的记忆。</font><br> <font color="#ed2308">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京、津、沪、杭、哈五大城市知青来到四队,是四队鼎盛时期,各地知青带来了城市文化,给连队增添了新生活的气氛。第一代的老铁道兵、转业官兵、老支边青年,60年代后期来的城市知青,加上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在北大荒出生的二代人,是四队鼎盛时期。<br> 四队耕地面积较少,人口也少,我记得1968年~1971年随着知青到来,四队最兴旺时期大人加小孩近500人之多。随着支援新建连的开垦和后来大批知青的返城,四队人口逐渐减少,据《八五二农场志(1985~2000)》记载,2000年,四队人口165人,总户数68户。</font><br> <font color="#ed2308"> 四队在兵团组建时,按编制是二十团二营十一连,是个实实在在的连队。当年四队在二十团是个小连队,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有托儿所、小学校、卫生所、小卖部、豆腐坊、酒坊、蜂场、农具场、砖场、知青食堂、粮油盐供应仓库,有机务排、农工排(二排和三排)、畜牧排、后勤排,有马号、牛号、猪号、鸡舍,大大小小有16个班组。四队是二十团的畜牧良种连,种马、种牛、种猪在全团是数一数二的。四队有农田四块,共计6030亩,其中一号地2040亩(位于通往营部大道的北面),二号地730亩(位于通往营部大道的南面,地的南端是一片树林),三号地1560亩(位于南山坡上,三面环着树林,一面靠着砖场),四号地1700亩(位于知青宿舍北边,与四合屯相连);另外连队还有自种自给的大片菜地。在那个年代,四队就是一个小社会。</font><br> <font color="#ed2308">当年四队的住房布局是以连部为中心,形成南北主干线。主干线的南头是机库、砖场、火锯场,走过砖场就到南山坡的三号地。主干线的北头是礼堂、知青食堂、知青宿舍。托儿所在连部的东侧,小学校在连队南端东侧。南北主干线的东、西二侧各有四排老职工的家属住房,每排有5栋砖木结构的房子,每栋房子有4套住房,供每户老职工家庭居住。</font><br> <font color="#ed2308"> 知青宿舍是1969年和1970年由知青自己动手分别建成的,东头那栋是女生宿舍,西头这一栋是男生宿舍;女生宿舍的南面是连队大礼堂,建造于1969年,礼堂能够容纳全连职工和家属,还有空余,真够大的;礼堂的西头是知青食堂,东头是小卖部和卫生所。</font><br> <font color="#ed2308">当年连队和邻居朝鲜村(四合屯)关系非常融洽,连队小学校承担着朝鲜村小孩高年级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强化汉语学习),朝鲜村学生从四队小学毕业后,分场中学继续接纳朝鲜村学生上初中高中学习。四队小学成立中期,在校学生已达近一百人,其中五分之二的学生是朝鲜族,他们均来自与连队相邻的四合屯。那时兵团连队都有大型机械作业,而农村还是牛耕人种作业方式,连队经常派机务排支援朝鲜村翻地收割。</font><br> <font color="#ed2308"> 2013年8月我们京津沪杭哈五地知青在四合屯聚会,朝鲜村当年的老村长老郑特地赶来看望知青们,一一认出当年支援过朝鲜村的知青和教过朝鲜族孩子的老师,他回忆起当年四队对朝鲜村的支援,十分感谢。不少朝鲜族学生听说当年的老师回来了,纷纷从外地赶来要见见老师,感谢老师们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给当年的老师哈市知青吴纪乾和杭州知青庄铭忙个不停,庄铭几次下炕与鲜族学生拍照留念,哈哈,酒也没有喝好啊。吴纪乾和庄铭离开二分场后,还有鲜族学生赶回来想见见当年老师,我问过后来赶来想见老师的鲜族学生,她说,在她们鲜族人心中,除父母外,老师是最值得尊敬的,这种尊师举动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font> <font color="#ed2308">当年连队每逢端午节总要和朝鲜村一起搞联欢、开运动会,朝鲜族好酒善舞,酒后朝鲜族同胞总要上台跳舞唱歌,好热闹啊,记得1970年端午节运动会,我参加了长跑,结果朝鲜村小伙子得了第一,我得了第二。那时朝鲜村以种水稻为主,而兵团主要种小麦、大豆、玉米,为了让南方知青吃上大米饭,作为司务长的我经常拿白面到朝鲜村换大米。这些往事从一个侧面说明四队与其他连队有着不同的特色,四队与朝鲜村和睦相处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连队曾获得黑龙江省民族团结先进单位。</font><br> <font color="#ed2308">四队耕地少,机械也少,而且土地主要是白浆土,据《八五二农场志(1985~2000)》记载,自1985年以后,职工们守着白浆岗地没有挣钱,1997年,新一届党政班子抓结构调整,68户中有50户种植小粒豆,家家盈利,1997年到2000年四年里完成分场下达的利费上缴任务。</font><br> <font color="#ed2308">四队不像六队那样荣誉满身(当年六队在我们眼里是个政治连队,很赶时髦),但也出过劳模、有过荣誉,如四队的第一代垦荒人老铁道兵刘学顺的夫人卜兴芝、王会春的大女儿王桂英是农垦总局劳模。四队1998年被红兴隆分局评为安全文明队、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评为农场先进党支部,2000年荣获农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三、杭州知青在二十团的历练经历</b></font></h1> <font color="#ed2308">270名杭州知青到达二十团后,分布在六个营的25个农业连队,从农工活计干起,春天大田播种,初夏大田除草,夏季收割小麦、晒场抢场,深秋收割大豆,雪地收折帮运玉米;冬天上排水工地,参与水利灌溉建设工程。</font><br> <font color="#ed2308">知青到二十团早期是分散居住(柳条编织的土坯茅草房、睡大炕),1969年下半年开始,以知青为主力军参与连队建房基建,脱坯烧窑、建造营房和礼堂,修建运动场、篮球场和足球场,打水井、种菜、养猪养鸡,居住生活条件大为改观。</font><br> <font color="#ed2308">有了最初的磨练,随着时间推移,杭州知青分布在20团的各行各业,有上机务的、有干畜牧的、有当卫生员、炊事员、小学老师的,也有抽调到20团宣传队参加《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京剧样板戏演出,从菜组班、酿酒班、木工班到会计、统计、农技员、上士及班排连干部都有杭州知青的身影。</font> <b><font color="#ed2308">  1、屯垦戍边、战备值班</font></b><br><font color="#ed2308"> 1969年下半年各营组建武装值班连,部分杭州知青调到值班连,承担战备值班。据不完全统计,杭州知青到武装值班连有26人,其中女生6人。1969年下半年和1970年上半年,各营武装值班连奉命多次奔赴珍宝岛区域,支援前线。<br> 1971年和1972年奉上级调令,各营武装值班连分别参加三师钢厂建设和大兴安岭伐木,为三师钢厂建设作出贡献。</font> <font color="#ed2308">五营值班连战士尉国英回忆道:1970年冬天,在蛤蟆通半夜站岗,不许打手电,半夜山上什么动物叫声都有,说还有苏修特务,真的站岗心里别提有多吓人,也不敢吱声,那年才18岁,可害怕啊!</font> <font color="#ed2308">1970年1月,由于战备的需要,按照部队现役军人的标准,经过组织严格挑选和审查,杭州知青黄济成、崔惠明、孙文君、王钢成4人征集到兵团直属的武装战备步兵团26团炮营,参加军事集训、承担战备值班任务。<br>  黄济成回忆起在26团炮营生活时说:我们到炮营就参加军事集训,虽然没有领章帽徽,队列操练、武装集训等都按部队现役军人要求进行。集训后,我被分到炮三连,1972年2月在炮三连入党,1973年我调到炮营营部任书记员,1975年调回炮三连任副连长,一直到1979年3月才调回杭州。这中间的青春付出难以诉说,真的,青春热血都流洒在那片土地上。所以现在我对当时的同甘共苦、艰苦岁月的战友们特别牵挂,都有共同的向往感触。</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回忆在武装值班连的日子</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一营六连 石炯明</font></div> <font color="#ed2308"> 这几天,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些老照片还有旧书信,让我回忆起了在武装值班连的生活。<br> 我是老三届66届初中生。1969年6月18日,我们延安中学(原浙江杭二初现凤起中学)的9位同学,响应毛主席号召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十团屯垦戍边,被安排在一营六连。三个月后,因中苏边界局势趋紧,上级决定各营组建武装值班连,我又被抽调到蛤蟆通水库畔的一营武装值班连。<br> 在值班连那个时候,我们每天出操训练,站岗放哨,拉练行军,就跟部队生活一模一样的,我们都是不戴领章帽徽的军人。期间,我又被领导指名参加连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这对于我一个没有文艺细胞的人来说,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锻炼和考验。<br> 冬天来了,冰天雪地江河封冻严寒刺骨。记得有一天,连队接到任务,前往珍宝岛区域,参加埋反坦克地雷。我们到达目的地,参加运雷任务,当时很紧张,一刻也不能停,因为一定要在天亮之前完成任务。每箱装有三颗反坦克地雷,搬运时很危险,为了安全起见,必须扛着翻过一个山坡,山下的乌苏里江已经封冻,江面是厚厚的积雪。我们搬运的反坦克地雷就埋于乌苏里江畔,我们来回的搬运着,一直干到天亮。肚子饿时,就在路边设置的临时伙房供应点随手拿上一个热馒头充饥,边吃边运。当时,紧张、疲劳和困顿,都被我们甩到脑后。以至于到半夜,部队首长有重要的讲话而集合时,我站着站着简直就要睡着了。记得到天亮时更紧张,突然一声口令,大家全趴在雪地里一动不动,直到警报解除。后来才知道这是因为发现乌苏里江对面的苏方瞭望塔有情况。这次执行危险而艰巨的埋反坦克地雷的任务,我们圆满完成,这是一次真正的实战训练!</font><br> <font color="#ed2308">1971年,在三师师部执行基建任务时,我被批准加入了共青团。在师部,一次我加班锯木头,工作时我站在大带锯旁,电锯时发出吱吱的刺耳声,整整一夜。下班后,我发现自己的两只耳朵都听不到了!这使我很着急,心想睡一觉能恢复正常的,可是很不幸,经师部医院检查,其中一只耳朵已不能恢复正常听力,至今也没有痊愈。</font><br> <font color="#ed2308">在值班连期间,除了军事训练以及执行各项战备任务外,还参加团部电联网架设高压线路等的任务,同时也经常支援其他生产队的各种农活,锄草、晒麦子、扛麻袋上囤等的农活,武装值班连真正肩负起了屯垦戍边的光荣职责。</font><br> <font color="#ed2308"> 后来我调到一营八连,担任排长的工作,由于有了值班连磨练的经历,我带领全排人员搭建帐篷、上山伐木,圆满完成了连队交给的伐木任务。</font> <font color="#ed2308"><b>  2、参加蛤蟆通水库大会战</b><br> 1970年11月初~1971年1月底,杭州知青参加了20团组织的万名知青蛤蟆通水库水利大会战,住窝棚、战严寒、打眼放炮、背冻土抬土筐,冰天雪地整整干了一个冬天,为重建蛤蟆通水库和灌溉渠道做出了贡献。</font> <font color="#ed2308">二营郑文龙回忆道:记得1970年冬季,全连知青(除小学老师外)都上蛤蟆通水库排水工地,知青食堂也搬到了工地。有一天,我回连队给家属卖粮,晚上9点多了,挑着工地食堂急需物资,从南山三号地穿过原始森林回排水工地,一路为了壮胆,踏着积雪敲着铁桶哼着小调,野兽叫声和脚步声就在眼前,只有硬着头皮往前走。11点到工地伙房,夜班的老铁道兵林彭基听说我是从三号地穿过原始森林过来的,他说,你不要命了,碰到黑瞎子怎么办?下次不准走这条路,多危险啊!</font> <font color="#ed2308"><b>  3、二十团文体活动中的杭州知青</b><br> 1970年8月徐国瑛(女)、顾敏涛(女)、张志谷、周松灿被抽调到团文艺宣传队(样板戏学习班),随后林介水也调到样板戏学习班,排练京剧样板戏,参加在兵团、三师、二十团及宝清等地演出《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京剧样板戏一百多场。</font> <font color="#ed2308">除团样板戏学习班外,杭州知青近10人参加各级文艺宣传队,为活跃连队的文化生活做出一定贡献。</font> <font color="#ed2308" style=""><b>  </b>三营十七连的陈芝敏,1973年代表三师运动队参加兵团运动会,获得女子组铅球第二名、标枪第四名、铁饼第五名的好成绩。</font> <font color="#ed2308">  1970年二营十三连胡晓泉调团部宣传股从事美工摄影,1973年,他的部分摄影作品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知识青年在北大荒——黑龙江生产建设部队业余摄影作品选》。</font> <font color="#ed2308"><b>  4、杭州知青在二十团农业生产发挥的作用</b><br> 当年三营有个特点,每个农业连队都有科研班,杭州知青马国玲(16连)、孙慧(20连)就在科研班。</font> <font color="#ed2308">马国玲在科研班回忆录里写道:“1973年,连队派我到营部去学制作烧酒用的酒曲方法,还向兄弟连队学了人工温室孵化技术。学习回来后,连队就让我帮着畜牧排一起张罗,按要求改造了人工温室(孵化室),从此开始了我在黑土地上最有成就感的一份工作。”</font> <font color="#ed2308">孙慧是1969年7月1日出发奔赴北大荒,分在三营20连。孙慧当年在20连科研班工作,她回忆道:“我翻出了当年的照片,因为我是在科研班,当时我们20连的科研班上级比较重视,我们连的连长和指导员抓得都比较紧,所以上面开现场会经常会在我们连,就留下了这些珍贵的照片。这些都是我们那时的真实生活的写照!”</font> <font color="#ed2308"><b>  5、杭州知青在二十团从事教育卫生工作情况</b><br> 据不完全统计,杭州知青在二十团担任小学、中学老师有12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6人),他们为传播城市文化、培养北大荒的二代人做出了贡献。<br> 杭州知青在连队卫生室、营部卫生所、团部医院从事医务工作有7人,<b>其中五营孙文珍从事助产护士工作的10多年间,共做人流手术700多例、取环和上环手术600多例,接生婴儿410多个,从没发生过一次医疗事故,连年被评为八五二农场、红兴隆管理局优秀党员、三八红旗手。</b></font> <font color="#ed2308"><b>  6、杭州知青在二十团入党入团入伍上学情况(不完全统计)</b><br> ⑴、入党14人(男生12人,女生2人),最早入党时间1970年1月。<br> ⑵、入团61人(男生32人,女生29人),最早入团时间1969年11月。<br> ⑶、入伍2人,最早入伍时间1970年底。<br> ⑷、上学7人(男生4人,女生3人),其中推荐入学4人、高考入学3人。最早读书时间1973年9月。</font> <font color="#ed2308"><b>  7、杭州知青获团级以上“五好战士”、嘉奖、先进工作(生产)情况</b>(不完全统计)<br> 获20团先进(五好战士、嘉奖、先进工作者)有14人次。</font> <font color="#ed2308">石炯明,1973年在兵团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中被评为二十团团级先进生产工作者。</font> <font color="#ed2308">郑文龙,1971年、1972年被团党委评为“优秀党员”。</font> <font color="#ed2308">张志谷,1977年被红兴隆管局政治部评为管理局优秀教师。</font> <font color="#ed2308">  <b>8、担任技术骨干(会计、统计、农技员)情况</b><br> 据不完全统计,杭州知青在20团担任连队会计、统计、农技员有4人。</font> <font color="#ed2308"><b>  9、担任连级以上领导情况</b><br> 担任连以上干部有8人:杨建(副连长)、黄济成(副连长)、邵金森(蛤蟆通水库管理处副主任)、宋礽华(指导员)、金锡强(新建连连长、支部书记)、费元辅(连长)、戴一晖(指导员)、张瑛(副连长)</font> <font color="#ed2308">杨建,1953年生,杭州第九中学69届初中生,1969年6月18日离开家乡奔赴二十团,分在六营四十九连,干过农工、上过机务,当过副连长。在八五二奋斗了十个年头,1976年3月入党,1977年恢复高考入学,现为杭州市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图为杨建1976年参加秋收的劳动照片。</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四、在生产劳动中工伤事故情况</font></b></h1> <font color="#ed2308">  1、二营十连陈家珍,在1969年不幸被扬晒机砸伤头部,生命垂危,有幸得到给珍宝岛战斗中受伤战士医治的军医专家的及时治疗,愈后效果非常好。(没有追认工伤)<br>  2、五营基建连孙文君,1970年7月6日在26团炮营因公出差,车翻摔伤,右下肢股骨骨折。(没有追认工伤)<br>  3、二营十一连郑文龙,1970年4月在连队伙房干活时被大梁砸伤腰部,造成第五节腰椎盘开裂、腰椎滑脱一公分。(没有追认工伤)<br>  4、在70年代初期二营十一连老铁道兵梁开信的儿子梁勇,因盲肠炎引起的肠穿孔在团部医院动手术,需要A型血液,杭州知青潘卫平、郑文龙先后无偿献血各200毫升。<br>  5、70年代中期,八五二农场出现出血热,三营17连金锡强为救治病员无偿献血200毫升。</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五、返城情况</font></b></h1> <font color="#ed2308">  杭州知青从1970年底开始少数人通过参军、招工方式离开二十团,从1975年起较多人通过转插、抵职、病退、商调方式返回杭州。<b><br>  </b></font> <b><font color="#ed2308">  三营17连金锡强与当地女青年结婚,大返城时没有回杭,仍在三营新建连耕耘,在新建连入党、当连长,直到1993年通过商调回杭州瓶窑原种农场任场长,在八五二奋斗了24年。</font></b> <b><font color="#ed2308">  六营55连方树松与当地女青年结婚,在黑土地奋斗一辈子,直到退休后户口才回杭州定居,但养老金和医保关系仍在八五二农场,令人敬佩。</font></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六、后知青时代</b></font></h1> <font color="#ed2308">上世纪70年代后期,大批知青离开第二故乡——北大荒,返回城市。大多数知青返城后,经历了待业、就业、下岗……,默默承受了共和国因经济改革带来的阵痛,也有不少知青自己创业为共和国分愁解忧。</font> <font color="#ed2308">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三营17连的杭州知青会同北京天津知青一起出资为第二故乡——20团3营17连的父老乡亲,安装电视接收转换台。</font> <font color="#ed2308"><b>一营6连张炳荣</b>,1951年生,延安中学67届初中生,1969年6月18日奔赴北大荒,1972年在连队入团,1985年3月在一分场中学入党,一分场中学司务长。1987抵职返城,在黑土地整整奋斗18年。回杭州后,先后在梅东高桥环卫处、杭州市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天子岭填埋场)工作。</font><b><font color="#ed2308">1994年4月</font></b><font color="#ed2308"><b>张炳荣被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杭州市一九九三年度劳动模范”称号,1994年10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和中国建设建材工会授予“建设部劳动模范”,1998年7月被中共杭州市委授予“一九九七年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b></font>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营11连郑文龙</b><font color="#ed2308">,1950年1月生,杭州十二中66届初中毕业,1968年12月去临安藻溪公社九里大队插队落户,1969年6月到黑龙江兵团三师二十团二营,1970年1月在连队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9月到长沙工学院上学,毕业留校任教。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技术5级、文职2级,曾获三等功一次、解放军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国防科工委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四总部颁发的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编著《材料力学实验教程》(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年11月第1版 字数24.9万)、学术论文二十余篇。</font><br> <font color="#ed2308">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方法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委员(1995年~2013年)、全国试验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03年~2013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试验机分会第五届理事(2007年~2012年)、《工程与试验》杂志编委会委员(2006年~2011年)。参加过多项国家标准和计量标准的制定,为GB/T 7314-2005《金属材料 室温压缩试验方法》、GB/T 22066-2008《静力单轴试验机用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的评定》、JJF 1103-2003《万能试验机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评定》和JJG 762-2007《引伸计》主要起草人。<br> 1989年4月入选《中国工程师名人大全》(2041页);1993年12月入选《全军院校名师大典》(814页)。</font> <div><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b>六营49连潘伟业</b>,1951年10月生,杭九中68届初中生,1969年6月到二十团六营一连,在连队上过机务,干过司务长。1975年8月推荐到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上学,毕业后分配到杭州公安局安康医院,精神卫生专业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临床与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工作,浙江省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专家组成员,发表过多篇论文及学术报告。<b>2015年被八五二农场收录到《八五二名人录》。</b></font><br></div>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七、典型事例</font></b></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北大荒的好女儿——孙文珍</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1952-1989)</font></b></div><font color="#ed2308"> 1969年6月,年仅17岁的杭州知青孙文珍,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从美丽的西子湖畔来到北大荒。孙文珍先在二十团五营基建队、值班连工作,后到五营十二连、一连任卫生员,1979年调到分场卫生院工作,任妇产科助产护士。孙文珍从事连队卫生员、分场医院妇产科医生20多年如一日,在十分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她真诚地为职工群众看病治病、搞好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项工作,深受父老乡亲的赞誉。</font><br> <font color="#ed2308"> 1971年1月,孙文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分场领导派孙文珍去杭州红十字会医院进修助产技术,一年后她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回到工作岗位。在她从事助产护士工作的10多年间,共做人流手术700多例、取环和上环手术600多例,接生婴儿410多个,从没发生过一次医疗事故,连年被评为八五二农场、红兴隆管理局优秀党员、三八红旗手等。</font><br> <font color="#ed2308"> 由于多年积劳成疾孙文珍患了癌症,但是她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后来病情严重实在无法工作回杭州医院治疗,在临终前她留下遗言:“要身献黑土地,魂归北大荒,死后,遗骨要安葬在北大荒当年工作和生活的这片黑土地上。”1989年3月,北大荒冰凌花盛开的时候,北大荒的好女儿、年仅37岁的助产师孙文珍那颗火热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按照孙文珍的遗愿,在农场领导和孙文珍家人的护送下,她的骨灰从杭州市运回北大荒,安葬在八五二农场五分场孙文珍最初工作单位,十二连南山的松林下,这里从此成为八五二农场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font><br> <font color="#ed2308"> 1991年5月,八五二农场党委作出决定:开展向优秀共产党员孙文珍学习的活动。各大媒体新闻记者也慕名前来采访,孙文珍事迹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感动了无数个听众。</font>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八、史 料</font></b></h1> <font color="#ed2308">在二十团支边时的日记、信件,发表的文章,保存和收藏的文件资料的影印件。</font>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张老照片引发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六营49连 杨建(副连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人老了,开始怀旧了。一天,我拿出伴我三十七年的旧影集,看到一张我和宣素兰、杭苏芳合影的老照片,那是我们刚到兵团不久,在团部照相馆拍摄的。照片背面还写下了当时的流行语:西子湖畔的学友,反修前线的战友。</span></p> <font color="#ed2308">  我和宣素兰、杭苏芳同年出生,月份依次递减三个月。从小就在同一个小学上学,中学又是同校同届的同学。那时,我们三个人的父母是同一单位的,我们又都住在单位的家属楼区里,关系自然密切。1969年6月,刚满和没到十六周岁的我们,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的感染,放弃了刚开始的初中学业,我拉着宣素兰,她又拽着杭苏芳,与学校一些同学一起离开杭州,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兵团战士,我们三人在同一连队。</font><br> <font color="#ed2308">刚去那阵,连队的知青大哥哥大姐姐们,送给我们这批十五六岁的小知青一个昵称:“杭州小孩”,当时听了还不服气呢。现在想起来,那时确实是天真幼稚的小孩。在那“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龄,我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玩就玩,我们曾经在锄地累时倒在垄沟里就睡;我们曾经一起钻进茂密的青纱帐,寻一叶小草,模仿小鸟动听的欢叫;我们曾经爬上场院的粮囤顶放声高歌;我们曾经一同去团部、营部游玩,尽管没搭上回连队的车,可我们仍然笑着……</font><br> <font color="#ed2308">那时连队只有一个小小的小卖部,商品紧缺,团部营部商店的货还算多些,但没有公交车外出非常不便。记得我们在刚到连队不久的大礼拜休息天,北京知青石良珠带我们几位杭州知青,在连队路边搭营部送粮的卡车一同去了团部。我们除了到商店买些东西外,还想着去照相馆拍张照片寄给家里,我们三人就合拍了这张照片。下午想回连队时找不到石良珠,截了几辆车又不停,只好走回连队。那是三十多里的路啊,开始还有说有笑的走了一阵,后来天色渐渐地暗了,又渴又饿慢慢的走不动了,听说路边树林里有狼还有熊,又不敢停下来,咬牙坚持往前走。走到与一营二连分界的山坡上,看见不远处有两点微弱的亮光朝我们移来,走近才知道原来是炊事班的北京知青大姐徐建和庄淑兰,得知我们这么晚还没回来,猜想一定是没搭上车往回走呢,就提着煤油灯挑着水和干粮来迎我们了。当时,我们那个激动啊,来了救星了,欢呼着忘记了疲劳。这件事虽说已过去三十多年了,每当想起还是记忆犹新。</font><br><font color="#ed2308"> 在那段日子里,虽然离家万里,劳动是那么艰辛,生活又十分清苦,但我们在连队里,有老职工们的关心帮助,有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知青大哥哥大姐姐们的真情呵护,冲淡了许多孤独、迷惘和委屈,直到返城很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仍是那么亲切,那么温馨,为之动容。<br> 我们三个人到连队后,一起在农工排没多久就分开了,我到机务排,宣素兰当上了卫生员,杭苏芳成为连队学校的教师,我们在连队共同生活了六年。先是宣素兰在1975年,被推荐去了牡丹江卫生学校上学。1977年恢复高考,杭苏芳考上了哈尔滨师范学院中文系,我考上了黑龙江粮食学校会计专业,我们俩在1978年3月离开了连队。<br> 1979年底,宣素兰回到了杭州,在街道办事处工作至今,现已是公务员了。杭苏芳于1982年初也回到杭州,在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教育科工作,现在浙江省电力局从事宣传工作。我毕业后分配到黑龙江粮食系统工作,在哈尔滨生活了二十多年,2000年回到杭州,在黑龙江粮油集团驻外机构工作。辗转多年,我们三个人终于又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了。<br> 去年八月份,我们三个人都五十三周岁了,比我们下乡那年三个人的年龄总和还多出五岁。我们三个人又结伴而行,随连队二十多名知青重返北大荒,回到了当年曾经献出宝贵青春年华的连队,慰藉了多年来对第二故乡的离别思乡情。那几天,我们都沉浸在兴奋之中,只顾着和久别重逢的老知青、农场老同志合影,忘记我们三个人应该再合个影。直到返回途经哈尔滨游览太阳岛时,才想起合影之事。时隔三十七年,我们三个人又站在黑龙江的土地上,拍摄下这幅照片:</font><br> <font color="#ed2308">看着老照片上我们三个人傻傻的幼稚的脸,再看看现在年过半百历经沧桑的我们,感慨万分……今生今世,是命运,是缘分,已在我们的生命里烙下了共同的印记。我们相约在三个人都退休的明年,再拍摄一张珍贵的合影。“奔6”的我们想借用小时候写信时常说的一句话:愿我们之间的情谊长青!以此作为送给我们,也作为献给曾经在北大荒黑土地上生活过的荒友们共同的祝愿!</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写于 2007年1月)</font></div>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难以忘怀的“科研班”</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三营16连 马国玲</font></div><font color="#ed2308"> 我是1969年7月1日去北大荒的杭州知青,到1979年7月顶职回杭,在北疆那块黑土地上整整度过了十个春夏秋冬。这10年的人生经历,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10年的青春岁月,留下难以忘怀的思绪和辛酸,收获的是成长的甜蜜和人生的历练。回想起尖山脚下连队小路旁的一草一木和那里的父老乡亲,如今依然历历在目,就似在昨日……<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培育良种</b></div> 我刚到北大荒时,在农工排工作。1970年的上半年,连领导因大田农作物创高产的需要,从农工排里抽调出10名男女知青,由一位副连长党员干部的家属当班长,成立了科研班,我成了其中的一员。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和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优良高产品种,同时再搞些其他的农作物科研试验和创新。从此,我从心底里喜爱上了这个科研班,认真细致并尽最大努力地完成好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工作,下决心一定要做出点成绩来,以对得起领导的信任。<br> 大田的农作物收割全是靠机械操作,人工只是做些辅助而已,而科研班种的试验田从播种、施肥、锄草到收割全部要靠人工。尤其收割、保管阶段,每个品种的小麦要计量出每千粒的重量,大豆和玉米要有百粒的数据,然后通过分类、编号、编册、入档和保管等5个环节,依照所得到的数据资料,推算出农作物品种的特性和优良程度,确定能否高产和适应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每个环节都不能有半点的含糊和粗心。为了淘劣速优,我们一次就要试种20多个小麦品种。收获季节,每天要顶着烈日去收割,分类堆放,运回来后再人工脱粒(因品种来之不易)。带着手套用搓衣板揉搓脱粒,一天下来,两手心又红又肿、又痛又胀。那种酷热难熬又累人的劳动,是现代城市青年难以想象的!而小麦、大豆、玉米三大农作物的优良品种都要经过两三年的种植观察和繁育,每年要为大田提供好几种精选的种子,我们工作的重要性和艰苦性就可想而知了。<br> 在做好自己份内工作的同时,我们还要去支援大田的收割。说来也怪,我们班的知青们,虽然一个个累得腰酸背痛,但没有一个当众抱怨的,还真有股兵团战士不怕苦的革命精神!在参加大豆收割时,戴着手套也不管用,左手五指不时会被豆角尖扎得像针扎一样刺痛。我腰酸痛得不行了,就换成跪地前进的姿势继续干,口渴了,无奈之下寻找垄沟里的脏水捧起来喝,现在回想起来都有点后怕!也许是因为年轻,休息—晚就缓过劲来了,也许是进科研班的知青心里都有较高的目标和信心,反正那时大家的思想都很单纯,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出色地干好工作,根本没有其他杂念。<br> 在西北风直吹的初冬,我们穿上高帮雨鞋,背着箩筐、戴着手套,在二三十公分深的雪地里收掰苞米。北疆的风格外冷,刮在脸上就像是刀割一样疼痛。有个天津女知青连续几天被风吹刮,脸上变得又红又肿还起了泡。那又如何呢?咬着牙继续干。记得有一次掰苞米,我背着满筐的苞米,从地里走向苞米堆去倒苞米,一不小心,左脚陷入了很深的雪坑里,怎么也拔不出来。咬牙一使劲没出来,把脚拔出来了,又顺力一屁股坐在了雪地上,整筐的苞米全压在了我的背上,再加上坐下的姿势刚好紧靠着苞米筐,手脚难以动弹、更是无法站起来。幸好同班的一位天津男知青及时发现,走过来把我扶了起来。当时我还真尴尬,说完“谢”字后,脸变得通红。一个年轻姑娘的狼狈相被男知青看到,多丢人!过后与同班女生聊起,大家哈哈大笑,原来她们也都有我这般故事。只是爬起来快、走开得快而已。当时我只有怪罪爹妈,为何给了我这么娇小身体……<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排水与孵鸡</b></div> 寒冬腊月的北疆,修筑、开阔沟渠是一项困难艰辛的活。大家都得戴着棉帽、棉手套,女知青们多数还戴上口罩,然后大家冒着刺骨的寒风在野外作业。要把冻得像石块一样的泥土沟,开成像样的大沟渠,是项艰巨的工作。我们班也不例外,照样得参加包地段开沟任务。<br> 抡起那沉甸甸的镐头,落在地上见到的只是个小白点,几回抡下来,我的脸就憋得通红了,手臂软得无力,气喘吁吁地上气不接下气,不一会儿就全身出汗,只得解开外衣扣,直想脱掉棉衣,但片刻工夫就冻坏了,浑身直打颤。内衣早已汗湿贴身,歇下来寒风便往里猛钻,冻得瑟瑟发抖。我不由得马上又抡起镐头使劲地干活,把挥镐当作取暖和热身运动,这正应了“北大荒冻懒人”这句话,不一会身上总算又热了起来。<br> 我们是男女混合班,开沟排水的活自然男生多受累。别说,这开排水沟工作还真有诀窍,我也很佩服男同胞们的力气,几回抡下来就见到大小不均的土块堆了起来。用铁锹把松动的土块往沟上堆,那自然就是我们女生的工作了。中午食堂炊事员送来了热乎乎的饭菜,大家得抓紧时间赶快吃,不然只能啃冻得像冰棍一样的馒头。吃饭时摘下来的口罩已冻得硬邦邦不能再戴了,女知青们的帽檐下,头发刘海都结满了冰花,男同胞个个像白胡子老爷爷,看上去真逗人。俗话说得好:“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苦。”那代的我们,真是啥样苦没吃过?!但在我们连里却没有一个知青因为苦累当逃兵的!知青们都很求上进,不少人还写入团和入党申请书。我也是在那个年月入的团,那种坚强的毅力和不怕苦累的精神,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仍然让我难以忘怀!<br> 1973年,连队派我到营部去学制作烧酒用的酒曲方法,还向兄弟连队学了人工温室孵化技术。回来后就让我帮着畜牧排一起张罗,按要求改造了人工温室(孵鸡的房舍),从此开始了我在黑土地上最有成就感的一份工作。<br> 每批小鸡的孵化都需要半个多月时间。我们4个人负责,两班倒,相互调换。我们先在聚光灯下挑出受过精的鸡蛋,集中放进孵化室,然后每天在室温38一40摄氏度的孵鸡房里连续工作12小时。人整天呆在孵化室里,就像在烘箱里烤似的,被闷得头昏眼花,汗水湿透了全身,犹如窒息一般。在保持一定湿度的前提下,为了受热均衡,每隔2小时还得把蛋格里的孵蛋全部上下翻个个儿。一天工作下来精疲力竭,回到宿舍连饭都不想吃,话也不爱多说,倒下就睡。但当看到那黄色的小鸡,一只接一只,湿乎乎的从蛋壳里出来时,看着那一大批小鸡昂头叽叽叫时,我们那个兴奋激动的心情就没得说啦,早把苦累抛到九霄云外。大家轻轻地把每只小鸡转移到大筐里,等它们羽毛干后,个个都像金黄色的绒球似的围着你欢蹦乱叫,那才叫可爱呢!这种辛勤劳动付出后的成功收获和欢乐感受,真是无与伦比!就从这年开始,每年畜牧排孵鸡工作开张,就一定有我在其中忙碌。<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留念与感慨</b></div> 在北疆的10年中,我在科研班整整工作了八年半。我们成功地试制出植物生长催激素“九二〇”和”“四〇六”,引进繁殖了防止植物生长虫害的“赤眼蜂”,为连队的酒房制作出烧酒用的发酵酒曲,还为连队的养蜂房和育栽果树作出了贡献,连年受到了营、连部的表扬和鼓励。<br> 1974年秋,连队派我和五营的一位上海知青同去哈尔滨市,参加了兵团主办的“微生物展览和研讨会”。这次出差,让我享受到了在知青人生岁月里的第一次高级待遇。舒舒服服地住宾馆、吃大餐,在那个年月这可是连做梦都不敢想的美差!可能是连领导认为我的工作比较出色吧,开会回来后,营部组织了多次科学实验座谈和经验交流会,让我上台汇报心得体会。几年来科研班里的老职工和知青们调换了好几个,可只有我没被调离过,直到我结婚生子,才照顾我暂时调到晒场干轻便些的工作。1978年的下半年,我的爱人调往营部中学当老师,年底我随他调到了营部邮局做汇款和译电报工作,直到返城回杭为止。<br> 40年过去了,我真忘不了那里的父老乡亲们对我在工作上的指导和鞭策,忘不了他们在生活中犹如爹妈似的对我精心照料,忘不了我病痛躺在炕上时有人端来热汤蛋面,忘不了我从团部医院生完孩子回家,有人早已为我烧好了暖炕……北大荒呀,你是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我一定会再次登上北去的列车去看望你的!<br> 40年后的今天,回顾往日的岁月,我们可以无愧地说, 知青们创造了一段不平凡的史诗,它将在今天佳木斯知青广场上耸立的纪念碑上永存!在知青们心中永存!如今当知青群体迈入人生的金秋,多少人依然在发挥着自己的余热,他们以与时俱进、好学上进的求知愿望,以乐观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走进了网络世界的平台,倾吐着岁月的过去,享受着安定和谐的今天,畅想和感悟着美好的明天!<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 2008年)</div></font><br></div> <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北大荒精神激励我一生</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六营49连 宣素兰(连队卫生员)</font></div> <font color="#ed2308">弹指一挥间,转眼四十年。每当从新闻媒体上看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任何讯息,总会勾起我对北大荒“荒友”们的无限思念,仿佛又身临其境闻到了黑土地的芳香,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当年众多“荒友”们的音容笑貌,往事一件件历历在目展现在面前……</font><br> <font color="#ed2308">1969年6月18日,刚满16岁的我,怀着“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广阔天地炼红心”的决心,告别美丽的杭州,坐了四天三夜的火车,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支边,分配在三师二十团六营一连农工排,当时的排长是梅建中,班长是计红。记得那年冬天修水利挖水渠,排长看我人小干不了重活,就让我去烧开水。烧开水这活听起来简单,但对我这个黄毛丫头来讲却是件难事。炉灶是在露天用土块搭的,用水坑里刨的冰块烧水,柴火放少了一会儿就被大风吹灭,柴火放多了不但不旺反而烟大,忙乎了半天打开锅一看连冰块还没化掉,眼看同志们来喝开水了,可锅里还没冒热气,急得我直抹泪,虽然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我还是急出一身汗,脸上弄成大花猫似的,排长过来边安慰边帮忙,手把手的教我,一会儿就把水烧开了,看到同志喝着热气腾腾的开水,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font><br> <font color="#ed2308">1972年秋天炊事班人手不够,领导决定让我去帮几天忙,一干就是8个月。那时我最害怕的就是值夜班往地里送钣。一天轮到我值班,晚上9点多当我挑着饭菜走到一望无际的旷野,周围黑咕隆咚静得可怕,边走边左顾右盼,生怕有狼或野猪什么的跑出来,头发吱吱直竖,心扑通扑通直跳,越蹭越怕,真想撂下挑子算了,可想到这是我的工作,不去咋对得起地里干活的同志?于是硬着头皮加快脚步把饭送到了工地。</font><br><font color="#ed2308"> 1974年5月,组织上分配我当连队卫生员。开始我连基本的打针也不会,虽然勤学苦练了一阵子,但仍出过洋相。记得第一针是给老职工大老宋打的,那天她发烧,需要打退烧针。当时孙医生不在,我让她等一会,大老宋鼓励我说:“做什么事都要有第一次,我不怕痛。小宣同志,你就大胆给我打吧”。听了老宋这番话我非常感动,于是我把针打进了老宋的臀部,由于针管针头没接好,药水边推边往外流,我赶紧把针往下拔,谁知针头却没出来,费了好大劲才把针头拔掉。我连连道歉,很过意不去,大老宋却乐呵呵安慰我:“没关系,多练练就熟能生巧了”。</font><br><font color="#ed2308"> 1975年8月,我离开了生活、学习、战斗过的连队,告别了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的“荒友”及老职工,被录取到牡丹江卫生学校上学。中专毕业分配到公社卫生院工作。1979年12月顶职回到了杭州。在兵团整整十年,是北大荒肥沃的黑土地哺育我成长,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和为人民服务的内涵,锻炼了我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了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回杭后在凯旋街道办事处工作30年,先后做过统计、财务、司法、党务、人事、内勤等工作,不仅入了党,还多次被评为区级先进工作者,连年被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公务员。<br> 回忆四十年,最值得我记忆的是在北大荒的十年,她是我人生的起点,北大荒精神是鞭策和激励我前进的动力<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 2009年10月1日)</div></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苦乐年华</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追忆北大荒十年青春岁月</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六营49连 张慧英(连队小学教师)</font></div><font color="#ed2308"> 1969年,我们受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的影响,积极报名要求到黑龙江支边。当时因为我们刚上初一,工宣队不批准,我和张瑛就坐在工宣队办公室门外哭着请求,最后总算被批准支边,我们又激动又高兴。<br> 6月18日,我含泪告别了亲人,离开了家乡,北京知青凌小红作为知青代表,把我们一路护送到黑龙江的连队。我们坐了4天3夜的火车,于6月22日早上到达迎春火车站。上午连队派出了尤特斯(一种胶轮拖拉机)来迎春火车站接我们。快到连队时,老职工和先期到达的京、沪、哈知青,敲锣打鼓欢迎我们的到来。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知青李洋披着一件黑乎乎的大棉袄,站在人群中冲我们乐,当时我还想,都6月份了,怎么还有人穿着棉袄?!后来才体会到,北大荒6、7月份早晚还是很凉的。<br> 从这一天起,在那里开始了我10年的知青生涯。我们休整了一天后,第二天我被分配在农工二班开始干农活:施肥、锄地、挖排水沟……虽然累,但是很开心。</font><br> <font color="#ed2308"> 记得有一天,副连长老庄(庄奇南)带我们到树林边的种植100号地里施肥,劳动工具是一只脸盆。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我边哼歌边干活,突然间乌云密布,一场大暴雨就要来临,老庄赶紧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往连队跑,我和王玉贤等杭州知青刚刚狂奔到地头,暴雨就劈头盖脸倾泻下来了,我们把带去的脸盆顶在头上猛冲,一逃进宿舍就累得瘫坐在地上,大家相互看看那副狼狈相,个个笑得气都喘不过来。<br> 我在农工班干了半年,1969年底调到畜牧排。畜牧排的工作又脏又苦又累,喂猪放羊剪羊毛,这些都还能承受,最怕的是去羊圈值夜班,一怕晚上生小羊,二怕狼来叼羊。羊圈独处树林边,又矮又破,晚上呼啸的北风中夹杂几声狼嚎,真是很瘆人。但是那个年代知青都积极上进,我也硬着头皮给自己壮胆鼓劲,虽然感到恐惧但是从来没有退缩过。</font><br><font color="#ed2308"> 在畜牧排干了一年后,我被调到学校当老师。我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除了上课,我喜欢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一起干活,一起到树林里采蘑菇。<br> 我们六分场一队学校,在北京知青杜式文校长的带领下,老师之间很团结,所以我们学校当时在营里是数一数二的。尤其学校每年去营里参加体育运动会或者文艺汇演,每次都是抱着大奖回来。在学校我整整工作了八年。<br> 1979年2月,我顶职回到了杭州。北大荒10年青春岁月,10度苦乐年华,永远值得我珍惜。<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 2009年11月19日)</div></font>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摘花的美好回忆</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六营49连 张瑛(机务、后调52连任副连长)</font></div><font color="#ed2308"> 在北大荒的十年光阴中,有着很多美好的回忆,常常浮现在眼前,回想往事心中十分激动,我想念北大荒的老同志,想念来自各地的知青,想念广阔无边的黑土地,想念那朴实无华、勤勤恳恳的每一天生活,短短的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她足以结出一些美妙而难以忘怀的故事。摘花就是许多故事中的一个片段。<br> 我是一个出生在杭州的姑娘,从小就有着对美的特殊爱好,爱好西湖的一山一水,爱好湖边的一桃一柳,爱好华家池畔的美丽风景,爱好植物园中的各种植物花卉。生活在如诗如画的美丽家乡,在我的生活中美是不可替代或缺少的。来到北大荒,发现北大荒虽然有大片的黑土地,大片的绿色原野,但很少见到美丽的鲜花和如诗如画的风景,有的只是黑色和绿色,心中十分遗憾。</font><br> <font color="#ed2308">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们几个杭州知青散步来到田间,忽然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心止不住的狂跳起来,仿佛来到了天堂,来到了仙女生活的地方,鲜花!鲜花!我们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鲜花。粉色、红色、白色,娇艳欲滴,在夕阳的辉映下散发出沁人的芳香,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我们如痴如醉,这是人间吗?这是北大荒吗?打一下自己感觉到痛,知道这不是做梦,这是真的,世上怎么会有如此美丽的鲜花呀?是为我们而开放,难道老天爷知道我们爱鲜花,专为我们绽放这些花朵吗?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睁大眼睛看看再看看是真的。</font><br> <font color="#ed2308"> 这会儿我们几个忘记了一切,三步并作两步,跳进了花的海洋,摘一朵戴在头上美一美,摘一朵放在鼻子边闻一闻,尽情享受这美妙的时刻。太阳下山,天色已晚,已是回家吃饭的时候了。可我们忘记了一切,不想回家,不想吃饭,好像怕这眼前的美景会突然消失,要小心看护才是呀。不行,我要把这美景留在身边,让我能时时看见她,时时触摸她,美太难得了,这时我的两手开始痒痒了,心中完全没有了以往的道德教育,管它是不是一个好青年了,管住眼前的美丽吧,我们几个人就开始摘起花来了,这边一等美,那边一等艳,一人摘了好几把,想着回到宿舍用瓶把花养起来,让这美多多地留在自己身边。<br> 我们完全沉浸在这美的当中,走一路美一路。忽然背后严厉的叫声把我们叫醒 “你们为什么摘花”,猛回头发现老李(传令)连长用严肃的眼光正看着我们,我笑眯眯地对老李连长说“你看这花多美啊,我太喜欢了,摘几朵养起来。”老李连长生气地吼道“你们知不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破坏了生产,你们几个月工资也买不了这花。”我们呆呆站在原处,不知如何是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被这么严厉的批评过,我是伴着鲜花和表扬、赞美长大的,心里真受不了,不就是爱美,摘几朵花嘛,干嘛这么对待我们,心里十分委屈。<br> 老李连长看出了我们心中的不满,并且也知道我们真的是不知道手中的花是什么东西,就放缓了语气说:“你们犯错误了,这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不是随便好乱采乱摘的,这是大烟花,你们摘了这些花,浪费了好多钱呢,你们是赔不起的。”我们一听可吓坏了,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们不知道,我们以后坚决不犯了,请连长原谅我们。”连长最后也没办法,只好原谅了我们,我们几个好像做了一场梦,做了一次花仙子,刚来到北大荒就犯了一个这么低级的错误,后来想想真是无知,太幼稚了,但就这一次低级错误却很深很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至今回想起来好像就发生在昨天。<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 2009年12月20日)</div></font></div>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抢场记</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三营16连 马国玲</font></div><font color="#ed2308"> “抢场”这个词语对去过东北兵团和农场的知青来说是个很熟悉的词汇,顾名思义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在暴雨来临之前把粮食和农作物收藏和保管好,免得受损和浪费。<br> 1969年夏的一天,那是我到兵团的第一个麦收期间的第一个休息天,经过了紧张且劳累的麦收中期阶段,知青们终于盼来了一个能喘口气的日子。<br> 那天,睛空万里,烈日高照,天气十分的闷热。我们大宿舍的女生们都舒舒服服地睡了个大懒觉,起床后都各自彻底地打扫了个人和宿舍的卫生,还洗了好多堆积的衣服。一切都整理完后等下午看男知青二班与三班的篮球赛呢。我们连是二十团创四好的试点连,知青人数最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有150多号人,占连队的半数以上。<br> 因为是难得的一个放假日,大伙房为知青们改善了伙食,吃大白菜肉包子外加一头蒜,还有甩袖汤(有稍许土豆粉丝和蛋花的)。大伙在食堂里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有的还在比谁吃得多呢。突然,耳边响起了紧急的抢场钟声,钟声就是命令,救场如救火。大家顿时做的是同一个动作,那就是把饭碗推到一边,以最快的速度跑出食堂,此时只见四面八方,大家都以雷厉风行的速度冲向一个目标——晒场。<br> 说时迟,那时快,黑压压的乌云从晒场的东南方向铺天盖地的压来,晒场上的人们三个一组、两个一对地紧张地干起堆集麦子的工作,我因是第一次遇上那么惊险的抢场场面,也是因累而又是紧张,落得个满脸通红,还直觉得喘不过气来似的,满头的汗顺着脸庞流了下来。空气中还时不时的夹着班排骨干们的命今声和木铣与麦粒的碰撞声,有隆隆的雷鸣翻滚声震撼了整个大地。现在想来还真象一曲生动的交响乐篇章呢。<br> 乌云压在头顶上,天空显得格外的低,黑压压的似乎天要塌下来一般(天已昏暗成好似黄昏的时候了),暴雨前的狂风刮得让人站不稳,都难以控制自己的方向了。每个人的衣服都紧紧粘贴在身上,尽管是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但大家都顽强地拼搏着,以与天斗其乐无穷的豪迈气概和精神来与老天争分夺秒。在全连上下齐心合力的奋战中,在暴雨到来的前两分钟顺利圆满地完成了抢场工作。豆大的雨点夹着狂风打在了我们的身上,但每个人的脸上却露出了胜利的喜悦和欢笑。等跑回到宿舍时,大家都成了名副其实的“落汤鸡”,大家一面收拾淋湿的衣服,一面还兴奋地回味着抢场时的那一幅幅动人的场面……<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 2008年)</div></font></div>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忆连队学校二、三事</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六营49连 王玉贤</font></div><font color="#ed2308"> 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翻天覆地的闹着,工厂停工,学校停课。闹到后来,我无心闹革命,在家当起了逍遥派,再后来奉老师偷偷递书暗示,开始在家看书学习,准备迎接高考。<br> 可惜,这只是一场黄粱美梦,高考始终没有恢复。<br> 1969年6月我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来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团六营一连,成了一名屯垦戍边的兵团战士。<br> 在农工班干了半年多,被贫下中农推举到连队小学当老师。接到连队领导通知时,心里很是犹豫和害怕。那时文化大革命还闹着呢,你知道哪一天我会象我的老师那样被当作牛鬼蛇神,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br> 我壮着胆子找到连队指导员贾修林,坦露了心扉,表达了我不想当老师的心声。指导员耐心地做着我的思想工作,见我还是想不通,突然一拍桌子说:“这是命令,不服从命令,我处分你。”我吓得连忙说:“我去,我去”。</font><br> <font color="#ed2308"> 一开始我担任一、三年级复式教学班的教学任务,一上手,我认真备课,想出好多办法,让教学轻松、愉快,防止学生厌学。<br> 慢慢地我发现我错了,这里的孩子比城里孩子更爱学习。<br> 通常情况下,上课一开始,我先让三年级预习新课或互批家庭作业等,再抓紧时间教一年级功课。教完后,让一年级学生写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再教三年级学生功课。<br> 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个别一年级学生掌握了一些三年级的知识,尤其是学认字。而遇到一年级比较有深度的老师提问,三年级同学往往也争着回答,三年级学生回答问题,往往会让一年级同学豁然开朗,使他们很快掌握了一些新知识点。学习气氛非常浓烈,进步很快。<br> 作为老师,我教会了他们一些文化知识,但是那几年我也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也受到了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行的再教育,他们也是我的小老师。讲几件至今仍难以忘却的小事:<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拾麦穗</b></div> 麦收时节到了,大麦田一片金黄,沉甸甸的麦穗弯弯的垂着,千亩良田,一眼望不到边。<br> 红色的康拜因收割机欢快地跑着,收割着,绿色的解放牌大卡车紧跟在收割机后头,接收收割机吐出的麦子。没几天,场院就堆满了一垛垛的粮食。<br> 我带着低年级学生背着书包,喊着:“备战备荒,颗粒归仓”的口号,下到已收割过的麦田,捡拾麦穗,几十个孩子一字排开,往前走着,低头寻找着,认真的捡着,往书包里装着,大约两堂课的功夫,我起身吹响哨子,让孩子们休息。<br> 学生往我身边聚拢,听我讲故事(这是事先讲好的),清点人数,发现高同学不见了,赶紧追问:“高同学哪里去了?”回答:“挖田鼠洞去了”,我惊叫:“危险,快去给我找回来!”还没等我指派哪位同学去执行任务,高同学脖子上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小书包回来了,脸上还贴着一张四爪伸张的滴血的田鼠皮,笑嘻嘻地跑到我面前,吓得我连忙大喊:“拿下来、拿下来!”高同学才笑嘻嘻的把田鼠皮从脸上揭下来。脸上留着一片干涸的血。<br> 同学们拿下他的书包,里面装满了麦粒,足足有两三斤。“为什么去挖田鼠洞?”高同学讲:“鼠洞里粮食多,挖了一个就能完成任务”。我暗自佩服这个有胆有谋的机灵鬼。但嘴上还是说:“多危险,下次不准去了。”</font><br> <font color="#ed2308">后来同学们告诉我,田鼠可聪明了,挖它的洞不容易,它有好几个洞口。洞里的粮食,麦粒是麦粒、苞米是苞米、大豆是大豆、一堆一堆的分的可清楚了,狡兔三窟,狡鼠三洞,想逮住它也得有本事,我为高同学的聪明能干暗自叫好。<br> 这次捡麦穗活动,我从同学们那里学到了一些有关田鼠的知识,很有收获。<br> 现在想来,高同学就是一个头脑灵活,做事善于思考,另辟蹊径,既有创新精神,又有个性的好孩子。<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烧炉子</b></div></font> <font color="#ed2308">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吹着,教室的窗户都被吹得嗡嗡作响,教室里的大炉子烧得越旺,才越暖和,孩子们才有好心情认真上课。可是由于头一年,我没有烧炉子的经验,炉子总烧不好,等孩子们都来了,炉膛里的火还是不死不活的。早来的孩子会拿着炉钩子,钩下炉圈盖。看看里面说:“王老师,你和的煤土太少了,煤散花了火苗旺不起来。”说着几个才三年级的男孩子拿着铁锹、拉着爬犁到操场边铲了一筐土拉回来,重新调配土,煤比例和起煤来。别说,他们和的煤放进炉膛,不多会,炉火旺了起来。慢慢地教室里暖和了起来。每到这时,我心生惭愧,一个大活人连孩子都不如,怎么办?虚心向孩子们学习,慢慢地我学会了和煤烧炉子。<br> 和煤、烧炉子是技术活,封炉子同样是一项不容易掌握的技术活。虽然我每天在教室里备课,批改作业。读书看报,写书信,总要忙到很晚,就是实在无事可做,我也要磨蹭到十点来钟才离开。因为炉子封得越晚,第二天灭的概率越低,炉子封得好,第二天早晨打开炉盖,在封的煤饼上扎几个眼,火苗慢慢烧上来,等旺了后,再加点和好的新煤,用不了多长时间,火苗就会呼呼的蹿上来,烟筒热了、红了。等看到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渐渐融化了,教室里就会象春天般的温暖。<br> 但是封得再晚,如果技术欠佳,第二天火还是会灭。几个早来的孩子看到我那副沮丧的样子,他们会把书包往桌子上一放,连忙跑回家。每人抱一大抱劈柴回来,七手八脚帮我把炉火重新点燃。为了防止灭火没柴禾生炉子,同学们经常往教室后头放一堆劈柴。有了这些柴禾,即使炉子灭了,我也不怕了,用柴禾再生呗。<br> 多么纯朴、憨厚、善良,心里装着公家的好孩子,他们的行为,不断的净化着我的灵魂,我永远感激他们,热爱他们。<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盖酱缸</b></div> 七月份正是夏天多雷阵雨的时节,不知何时,飘来一片云,就会下一场雨,也正是学校期末复习迎考阶段。<br> 有一天,我教的一年级正在上语文复习课,突然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一看是聪明美丽的赵长英小姑娘,我自以为是的问:“上厕所?”小姑娘站起来焦急地说:“老师,要下大雨了,我要回家盖酱缸盖。”我扭头朝窗外看去,啊!天上乌云翻滚,天色也暗了下来,我知道一场大雨马上要来了,赶紧说:“快回去。”她嗖的一下跑出了教室。<br> 这时又有许多小手举了起来:“我要回家收衣服”,“我要把刚孵出来的小鸡赶回窝”……我赶紧说:“都赶快回去吧,干完活再回来。”话音刚落,又跑走了好几个同学。班里剩下的几乎全是男同学。<br> 天性啊!真是天性,这么小的女孩子就知道顾家,为家里操心,替父母分忧(父母都在田里干活,赶不回来)。这些孩子放学回家后,都会替父母烧火洗菜,带弟弟妹妹……。<br> 再细想想,只有这里的女孩子,才会这么懂事,城里七八岁的孩子,哪会这么勤劳、能干、懂事啊!<br>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村的娃儿早当家。我为她们的善良、勤劳,早早学会持家而折服。<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端午节</b></div> 有一天早上,我走进教室视察早自习情况,突然看到讲台上放了许多熟鸡蛋,大惑不解地问:“哪来的这么多鸡蛋?”有同学嘻嘻地笑着,有同学则大声说:“今天端午节,这些鸡蛋送给王老师。”我当时真是感动极了。<br> 我是一个“假回回”,从不吃肉,只吃鱼虾、鸡蛋,我最爱吃鸡蛋了。记得探亲回杭州,吃糖水蛋,一口气吃了十个,吃得母亲直哭说:“熬苦成什么样子了,哪有这么吃的!”兵团生活艰苦,食堂也没有鸡蛋,我已经很久很久没吃到鸡蛋了。看着这堆鸡蛋,馋得直流口水,真想马上吃它几个。可转念一想,学生家养个鸡,攒几个鸡蛋不容易(那时每家养鸡有数量规定,不能多养,多养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就马上笑嘻嘻地说:“谢谢同学们对老师的关心,把蛋拿回去,你们自己吃,增加营养,好长大个。”<br> 可是同学们一个劲地说:“王老师,你吃吧,你吃吧,我们家还有。”直到中午放学,同学们都一溜烟地跑了。我只好找个脸盆,装了一脸盆的鸡蛋回到宿舍,知青大伙美美地吃了一顿。<br> 这样的记忆有好多次,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你爱他们,他们就非常地爱你,非常懂得感恩,用自己的方式真诚地感恩。<br> 离开北大荒,快二十四年了,但是北大荒的记忆,就像刀刻斧凿一般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又像用烙铁烙过一样,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记。<br> 尤其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你们是我心中的歌,眼中的花,你们给了我多少欢乐和幸福,多少自豪和满足。<br> 忘不了啊,忘不了那充满朝气而又艰苦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北大荒的岁月,是我人生中最荡气回肠的一段难忘的记忆,也是最值得珍藏一生的美好回忆!<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 2010年11月13日)</div></font></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难忘的七个月</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六营49连 王钢成</font></div><font color="#ed2308"> 四十年前,在那个红色的年代,在伟大领袖的最高指示下,我们奔赴了祖国的最北边——北大荒。从此步入了自我主张的人生旅途,演绎了一场从孩子到大人的蜕变,面对万象纷呈的经历,于是也就有了很多的故事。<br> 记得四十年前六月的一天,我们杭州九中的各届16名同学,共同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十团49连,开始了我们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在我的记忆中,一切都很新鲜,但又怀揣着很多的不安。当时十七岁的我,从未离开自己的父母,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心里充满了恐惧。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就很容易想家,想念父母。但是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多久,很快被连队的热情融化,在知青大姐大王玉贤的带领下,我得到了大家很好的呵护和照顾。当我第一次拿到工资时,我很高兴,我骄傲的向自己的父母报告,我也能挣钱了。在那个可爱的连队,我认识了很多宝贵的朋友。北京的大哥大曾苏东、梅建中……,大姐大徐慧、徐建,哈尔滨的刘力、张淑清……</font><br> <font color="#ed2308">在连队里,老铁道兵和老职工,手把手地教我农活,在农工一班,在计红班长的带领下,使我懂得做任何事都要认真,都要做好,都要不服软,这对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石,学到了很多知识。<br> 记得刚到连队的一天,急促的钟声敲响,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见人们从四面八方奔向晒场。啊,天空乌云翻滚,狂风大作,暴风雨就要来了,场院上晒满了小麦,必须抢在暴雨之前把它们收好盖好。连队里不分男女老少,都在晒场上,有的用拖板推,有的用木锹铲,有的拿大扫帚扫,有的抱来竹席草帘子抢盖粮食,所有的人都拼尽全力,争分夺秒地与暴风雨赛跑。这就是抢场,每年麦收季节都会有若干次,直至小麦全部入囤或上交国库。那个壮观的场面,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翻腾,我第一次意识到连队的团队精神,它使我懂得了,团队精神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在人生旅途中的其它站点,我很重视团队精神,人心齐,泰山移,要想工作有起色,要依靠大家共同进步。不管我在任何岗位上,我都模仿着我们49连的工作精神,模仿着大哥大、大姐大的工作方法,开展自己的工作,收到很好的效果。<br>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到了1969年的年底,1970年的招兵工作开始,我被连队推荐到了步兵团(26团)工作。在短短的7个月中,我已融入了49连这个大家庭,在这个家里,有很多我熟悉的成员。有值得我敬佩的小豆、小能、吴莉,有我南方的上海知青、新认识的哈尔滨知青、新来的北京知青,他们留给我很多故事,也留下了很多的感动,从心里讲,我一百个不愿意离开连队,哪怕是再好的地方。第二次不安和恐惧,充满了整个心间,我是流着眼泪离开连队的。那个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梅建中排长在马车上抱着我,把我送到营里,王玉贤大姐天天和战友到团里看望我,使我感到家中的温暖。我爱49连,这块哺育过我的黑土地,我爱连队的每一个战友,由于在连队待的时间太短,有很多同志的名字都没记全,但在我的心里,永远留有他们的位置。</font><br> <font color="#ed2308">在2009年的四月,我们很多战友再一次在杭州相聚。望着战友们花白的头发,我的内心再一次被震撼,往年的年轻战友转眼间都老去,面对大哥大、大姐大们,我不知该讲点什么,我只能为聚会多做一点事情,来表达我对大家的感激之情,因为北大荒教会我如何做人、做事。<br> 和大家分别时,我再也忍不住激动的眼泪,在这个团队中,我永远是一个小兵,想到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心里就一次次发酸。有的战友已离开我们,但在我的记忆本中,永远都有他们的名字。<br> 2009年的9月,我重新又回到了49连,看望那片使我难以忘怀的土地,我又闻到那熟悉的乡土气息。连队变化很大,过去的荒地、水泡子都已不见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排整齐的地块,连队的老人已不多了。我见到了张文海、老郭(占业)、老高(尚志),在他们的记忆中,我们很多的知青他们都没有忘记,激动地谈论着当年的情景,北大荒是我工作的起源地,我永远难以忘怀。<br> 北大荒,一个共和国领袖关注的地方,一个人民解放军复转官兵建立功勋的地方,一个广大知青洒下青春热血的地方。经历四十多年的风雪,当年的青年已过中年,但岁月的磨练,使我们不断成长、不断成熟。当我们见马克思的时候,带去的或是留下的,都只有纯情的回忆,让我们在不同的位置上,慢慢的品尝,慢慢的回忆,无论如何,我们心中永远保留着那片阳光,因为我们曾经相遇过、曾经留下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br> 祝:49连的战友永远年轻、永远健康、永远幸福!<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 2009年12月29日)</div></font>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探亲途中的驿站</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六营49连 杭苏芳(连队小学教师)</font></div><font color="#ed2308"> 从1969年6月到1978年3月,我在黑龙江连队将近9年,此间,因探亲而在杭州与黑龙江连队之间往返,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了,但是,对于旅途中的知青驿站的记忆,永远不会被岁月消蚀。<br> 当年,交通不便,杭州到连队,首先要乘火车到上海或者北京中转,然后再乘火车到哈尔滨,再转乘火车到迎春。到达迎春之后,乘汽车到团部,在团部换乘前往六营的汽车,在一连下车。即便旅途顺利,也要历经四、五天的艰辛旅程,如果不顺利,旅程就更漫长了。而且,当年每一次探亲,购车票之艰难,乘车之拥挤,都不亚于当今的春运。在如此漫长而又艰辛的旅途中,我们常常在途经换乘地时到连队知青的家里歇息休整,那里,可以说是我旅途中的驿站。</font><br> <font color="#ed2308"> 那时,食品非常匮乏,粮、油、豆制品等都是按人凭票定量供应,家家都过得紧巴巴的。而我们往往是结队而至,又正值能吃的年龄,再加上乘车时吃不好喝不好,下了车就急于补充给养了,这给驿站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我们所到之处,各位家长都竭尽全力,悉心关照我们,给我们噩梦般的旅程增添了暖色。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驿站有:<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杨扬家——最具梦幻色彩的驿站</b></div> 大约是1971年吧,具体时间地点记不清了,我们若干人探亲途经北京时,去北京景点游玩,住宿被北京知青分别安排在各家。记得周宪住在陶韵兰家,我住在杨扬家。<br> 迈进杨扬家那一瞬间,我仿佛迈入了“未来世界”——那么宽敞,那么明亮,那么洁净!现在想来,那房子面积得在150平方以上吧,因为我是被安排在单独一个房间的。<br> 杨扬的父亲儒雅,母亲文秀,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走路静静的,说话轻轻的,待人十分客气。我觉得杨扬的气质修养秉承了父母的气韵。<br> 次日的早餐,有糕点佐餐。这是我们连过年都见不到的非常精致的糕点!我为受到杨扬父母如此厚待深深感动。</font><br><font color="#ed2308"> 当时,我家住在母亲单位大院的筒子楼里,一家人吃住都在十六平方的单间,家家在楼道里烧饭,十来户人家共用卫生间。因为空间的狭小拥挤,常常听到争吵声。<br> 杨扬的家与我的家,以及家里生活着的人,都好像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觉得杨扬的家应该是梦幻中的家,令人心境宁和,令人向往,但是我永远不可能拥有!<br> 后来,我搬过4次家,也看过许多同事的新居,但是再也没有感受到那种震撼!因为即便房子空间宽敞了,但是室内的人的学识气度还是达不到杨扬父母的境界。<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宝妹家——驻留时间最长的驿站</b></div> 有一年探亲后踏上返程,因为买不到火车联票,我们决定先到达上海再说。在上海中转,入住在周宝妹家。周宝妹家似乎曾经经商,家境比较殷实,因为在以住房紧张闻名的大上海,周家拥有一幢二层小楼!所以,我们同行的几个杭州知青一起住在她家。</font><br><font color="#ed2308"> 这下把周妈妈忙坏了!她每天要为我们准备一日三餐,还要帮我们买上海到哈尔滨的车票。当年,这两件事都是非常困难的事。备饭难是因为我们人多,又不是只吃一餐两餐,那时食品样样要凭票,有钱也买不到。但是周妈妈总是精心准备饭菜,总是让我们多吃点。<br> 买票难是因为当时黑龙江知青多,到哈尔滨的车票一向紧张。而且我们人又多,买票也不是一两张。周妈妈在忙饭之余,就出门为我们的车票奔波,四处托人。<br> 周宝妹则领着我们出去玩——一大会址、外滩、虹口公园等等。<br> 傍晚,我们逛回宝妹家,周妈妈一脸愁苦:买不到座位票!旅途遥远,周妈妈又不放心让我们站着乘车走。<br> 于是,第二天,周宝妹又陪我们逛上海,而周妈妈再次出门为我们拚车票。<br> 就这样住了两三天,我们也着急了,坚决要求周妈妈帮我们买无座票。就这样,我们终于重新踏上旅途,继续前行。当时只买到少量座位票,大家轮流坐。记得我大部分时间都是站在车厢过道里被人流挤来挤去,站了一天一夜,车到天津,才终于找到座位。</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张淑清家——最频繁往返的驿站</font></b></div> <font color="#ed2308"> 哈尔滨是我们探亲旅途的必经之地,探亲往返途中,我们常常去张淑清家叨扰,以致于后来,远远看到张淑清家附近冒着水汽的水塔,轻轻推开张淑清家院子的栅栏门时,心里有一种到家的感觉。<br> 张妈妈长得端庄美丽,气质娴淑,很有大户人家女主人的风采。但是她的性格热情豪爽,又有点大丈夫的气概。</font><br><font color="#ed2308"> 每次我们到张家,张妈妈总像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热乎乎地把我们迎进家,一边乐呵呵地跟我们唠嗑,一边急火火地给我们张罗好吃的。<br> 有时,张淑清并没有回家探亲,但是我们路过哈尔滨时,一样会到张家去歇脚。有一次,当我们吃饱了,歇好了,准备赶往车站继续乘火车时,张妈妈一直把我们送出家门,又送出院门,她的手里还举着一个土黄色的大纸包,递给我们。我问,是带给张淑清吗?她说:不是。这是给你们路上吃的点心。<br> 那时,点心就是商店买的糕饼类的东西,很珍贵的,一般人家里也没有存货。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准备的,也许是张淑清写信告诉她我们要去她家特意准备的?但是,我们实在不好意思连吃带拿,于是坚辞不受,而张妈妈也很固执,再三再四往我们手里塞,一个人不肯接又塞到另一个人手里去。最后,我们推辞着跑远了,然而,张妈妈举着那包点心的形象就此定格在了我的记忆中。<br> 1978年,我和张淑清同时考上哈尔滨师范大学,成为校友,我去她家的次数也就比别的荒友更多了。但是,当我82年毕业回到杭州后,就再也没有见到张妈妈。</font><br><font color="#ed2308"> 2009年4月,张淑清参加连队知青活动来到杭州,我向她问起她妈妈近况,她说妈妈已过世多年了,那时,我的心痛了。今天,当我写到张妈妈时,心又一次痛,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br> 此文即将结束之际,我突然发现,在写到每一个驿站时,我无一例外地写到了吃,而当年长辈跟我们聊天的内容,以及对我们的叮咛,我都想不起来了,甚至到达驿站的确切时间也记不清了。但是,积淀在记忆深处的片段,于我都是十分珍贵的。知青驿站给我们艰辛的旅途提供了歇息的港湾,驿站主人用慈爱抚慰了我们疲惫的心。这些珍贵的记忆也温暖了我的人生,引导着我永远做一个善良热情的人,一个慷慨大度的人。<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 2010年4月)</div></font></div> <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户口准迁证怎么丢了</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六营49连 王玉贤(连队小学教师)</font></div> <font color="#ed2308">1969年6月18日我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从杭州奔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战天斗地去了。<br> 北国黑龙江的冬天特别漫长,从头一年“中秋”开始一直冷到来年的“五·一”节前后都脱不了棉袄。冬天的光阴,足足有半年多啊!<br> 从小在南方长大的我,实在享受不了那种天寒地冻,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br> 不会和煤烧炉子,宿舍的火墙烧不热,土炕也冰冰凉。冷屋凉炕,睡一宿觉,第二天起来,眉毛凝结着一层白霜。头天晚上打来准备早上洗脸的水也都结成了冰渣,毛巾冻得像条晒干了的硬邦邦的鱼干,只好顶着凛冽的寒风跑到伙房弄点锅底水来兑着,才能解决洗脸刷牙之事。<br> 几年之后,我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及闭塞性脉管炎。<br> 1975年初我回杭办病退,经杭州市知青办指定医院一次又一次的突击检查复核后,确诊我患有上述疾病,并确认此二种病不适合在寒冷地区生活,同意我病退回杭。1976年11月27日杭州市公安局开出户口准迁证,市知青办于11月29日将批准回杭户口准迁证函发兵团三师军务处。<br> 历经二年的诊治申报,反复检查确认、奔波等待,终于有了结果,那份高兴劲无与伦比、无以复加。<br> 由于是冬天,身体又不好,赶紧写信给还在兵团的男朋友宝昆,将好消息告诉他并请他代为办理各项有关手续,一切办妥后,我美滋滋地静候佳音。<br> 宝昆接到圣旨,赶紧师、团、营,上蹿下跳的各方查找,却被告知查无此函。<br> 当头棒喝,我急得寝食不安,转眼三个月过去了。<br> 没法子,1977年春节过后,2月27日我硬着头皮去市知青办查询,知青办的同志说,1976年11月29日1729号挂号信寄出的函件中共3个人的户口准迁证,我,王斌和戴金根。<br> 我的准迁证号是(76)463号,三师20团。<br> 王斌:三师30团;<br> 戴金根:三师58团。<br> 王斌和戴金根二人早已回杭。知青办同志又讲:另外二人已回杭,说明函件没有丢失,也说明师部已经处理转发下去了。<br> 这么说,我的函件也一定转到20团团部了,可能压在团部。再写信给宝昆,叮咛再到团部好好查一下。宝昆动用关系,仔细查过,但仍然没有。<br> 当接到查无此信后,我的眼泪顿时就像开闸放水一样奔涌而出。天旋地转,呐喊着,苍天啊,怎么会这样?我为什么会这么不幸!我以后怎么办啊?<br> 我轰然被击倒,卧床不起,不思茶饭,整日以泪洗面,无奈而又无助。<br> 父亲见我如此这般,动用关系,托人请知青办再补发一个准迁证。而知青办回复说:“市公安局答复,户口准迁证不能补发。”<br> 天真的塌了,我彻底崩溃,被送进医院挂点滴。<br> 父亲再三奔波求助,市知青办答应发一个催问函,函发过去,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讯。<br> 1977年4月23日市知青办告知,知青办先后发过n次催问函,黑方均不回复。建议我抱病回黑龙江查找。<br> 至此函件已经丢失5个月,真是愁白了头。<br> 我因治病,用钱太多,家中欠债,父亲每月10日发工资,一近月底家中捉襟见肘,左邻右舍的大爷、大娘、大叔大婶们纷纷凑钱让我回黑龙江。<br> 父亲说:“玉賢啊,自己回去找命根子吧,愿老天保佑你。”于是我于4月28日启程回黑,直奔兵团三师师部。经过四天三夜舟车劳顿,终于在5月2日赶到兵团师部。<br> 我摇晃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拖着浮肿沉重的双腿,扬着蜡黄的苦脸,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眼来到了师部军务处门口,自报山门:“我是杭州知青王玉賢”。满屋子的人立马站了起来,不知所措地看着我。<br> 我报完山门,就瘫软下去,一长者一把扶住我说:“快坐下,喝口水”。<br> 我泪如雨下,有气无力地说:“我来查找我的户口准迁证”。<br> 整个办公室的人骚动起来,七嘴八舌地说:“你的函我们反复查过,没有啊”“真的没收到过你的准迁证”“杭州发来好几封催问函,我们都无法回”<br> 一位领导模样的人说,我们收到的函都有记录,你不信自己查吧。说着抱来二摞子信函收发登记本,摆在了我的面前。我强忍着饥渴,舔着干裂的嘴唇,随手从眼前二摞子登记本中抽出一本,眯着布满血丝的双眼翻查着,大概5分钟后,我哆嗦着大声疾呼:“我在这,我在这,少了二只脚,少二只脚啊!”一边喊,我一边用手指敲打着登记本。<br> 工作人员齐刷刷的围聚过来,不解的看着我说:“姑娘你怎么了?你怎么了?”<br> 我还是语无伦次地喊着:“快看。我在这里,在这里!少二只脚啊。你们少画了二只脚!”<br> 大家愕然,他们觉得我可能疯了。<br> 有人按我坐下。我坐下,还是无比激动的用手敲打着本子大声的喊着:“你们把王玉賢写成了王玉腎!少了二个点啊!”<br> 领导抢过本子看了一下,下令摇电话,电话摇柄咔咔的响着,很快接通了。<br> “喂,你们团收到一个叫王玉賢的杭州知青的病退函了么?”<br> “有哇。我们这里没有叫王玉賢的人。”<br> “混蛋!没有这个人为什么不退回来!压了这么长时间,叫通信员马上送过来!”<br> “现在刮着大烟炮。怎么送啊。明天行不?”<br> “不行!今天必须送来!送不到,我撤了你!”<br> 打完电话。领导长出一口气。“好了。查到了。你先到师部招待所住下,吃口饭吧。”<br> “不!我就坐在这里等!”我执拗地说。<br> 大概深夜11点左右,通讯员顶风冒雨的送来了。展开一看,就是我朝思暮想的户口准迁证啊!顿时热泪盈眶,浑身那个轻松舒坦,像电流一样通透全身。<br> 感谢上苍,保佑了我!<br> 师部军务处的同志为什么会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呢?我分析后告诉他们,杭州来的三个函,他们叠排着抄写登记。我的放在第一份,上面压着王斌,王斌上面压着戴金根,这样就把賢字的下面二个点压住了,写出了王玉腎。同时又犯了另一个致命的错误。把二十团写成了二十一团。<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由于工作人员的粗心大意,才犯下如此低级错误,使我备受煎熬和折磨。可见认真是避免发生工作差错的天敌。真是颠覆不灭的真理啊!</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写于 2009年12月8日)</div></font></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千里寻梦,重返北大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六营49连 杨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006年8月22日,借八五二农场(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团)建场50周年场庆之机,在六分场一队生活劳作过的老知青,从广州、杭州、天津汇集到北京出发,乘火车途经佳木斯中转,一行27人,回到了当年曾经献出宝贵青春年华的八五二农场,慰藉了多年的对第二故乡的离别思乡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车站内知青相聚激动万分,列车里荒友叙旧彻夜难眠,一路上乘车颠簸不知疲惫。23日下午,抵达佳木斯后,由等候接待我们的六分场一队队长刘金华陪同,乘汽车前往八五二农场。也许是受我们激情的感染,或许出于对知青们的敬意,同车的几位当地农场员工,也与我们侃侃而谈,兴致勃勃地介绍农场现况。红兴隆管局、宝清县城、万金山烈士陵园……沿途走来,拾起点点回忆。夜幕降临时,进入六分场地界,车内一片沸腾,大家凭借难忘的印象和微弱的灯光寻觅着:分场礼堂――六分场2队――左转再右转――50米桥,到了!六分场一队!“北大荒,我们回来了”!这里是我们战天斗地、屯垦戍边、奉献青春的地方,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有我们的眷恋有我们的思念。汽车很快就驶出一队地界,经二分场一队、猛虎桥直抵八五二农场场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我们下榻的八五二农场电力招待所,八五二农场副场长张玉德、六分场秘书陆建饶、六分场一队队长刘金华、书记鲁金强代表农场欢迎并宴请我们,还有几位闻讯赶来的六分场一队老职工,大家欢聚一堂共叙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4日上午,我们游览了总场的场容场貌,商店、礼堂还在当年的旧址上,公路已不似原先那般狭窄斑驳,变成了宽阔的水泥大道,但车马稀少。多了不少幢6、7层高的楼房,有几幢红砖红瓦的小平房依然保留了三十年前的风格。记忆中的灯光篮球场不见了,沙石小广场被宽敞平整像模像样的水泥地面大广场取代,几位年轻人在忙碌着布置50周年场庆会场,一些老年人在悠闲地舞剑打拳。只是路边的白桦林小了,建成了所谓的公园……。变了,变大了,变好了,变美了,但在我们心里还是抹不去记忆中三十年前的南横林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们还参观了现代农机具展,够气派,比起当年我们操作的农机具来,真是“鸟枪换炮”了。这时,接到连队来的电话,说一连的父老乡亲们已在路边等候我们多时了。于是,我们急忙结束参观,乘车直奔连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越向前行,路边的地块越大,一片片大豆、玉米地在蓝天的映衬下泛着绿波,让我们回忆起当年春耕、夏锄、秋收、冬作的情景,粮食的清香、躯体的汗臭、凛冽的寒风、瑟缩的农工……刹那间从早被淹灭的脑海深处涌了出来。离连队越近,回忆就越像压抑不住的泉水。不知道当年所在的连队现在怎样?当年朝夕相处的老职工如今还有谁留在那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看见了!我们的一连!远远望去,原来的场院还在路边,规模好像大些,还有了两幢新盖的红顶白墙的房屋和一些新的设施。路口立了块蓝底白字牌子“六管理区一作业站”清晰可见,是继“六营49连”、“六营一连”、“六分场一队”后的又一新名称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们走在六营一连的大路上,路还是那样的路,房子还是那样的房子,三十多年过去了,一切还是那么的熟悉,还是那么的亲切。我们急匆匆融入前来迎接的人群中,与阔别多年的老职工们紧紧相拥,思念之情化作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在路口到队部短短的一段路上,大家簇拥着、谈笑着,久久不愿离去,队长、书记好不容易才把大家集中到队部会议室(当年的大食堂)。此情此景,正如当年杭州知青张惠英演唱的歌曲中一句歌词:“紧紧拉住亲人的手,亲人的手,多少往事涌上心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队部会议室,依旧是人声鼎沸笑声不断情绪激昂。先是老知青回访团团长曾苏东,代表一连全体知青讲话,表达了大家的思乡之情和感激之意。接着回访团每位老知青作自我介绍,然后由队书记向老知青们一一介绍在场的老职工们。值得一提的是,有好几位已搬到总场分场居住的老职工,也早早地赶来与我们相聚。老知青们把带来的礼物集中起来,赠送给了队里的学生和每位仍留在北大荒的一连老职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见面会结束后,六分场书记张志新等几位领导,在分场设午宴欢迎我们。而后是分散自由活动到第二天的下午。我们有的留在了分场,有的去了总场,多数回到了连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回访的两天时间里,我们先后去了我们曾经生活劳作过的地方:田间、场院、农具场、水库……,触景生情,激活了沉睡在脑海里多年的记忆,寻觅着三十多年前的足迹。岁月无情,不见了营房、伙房、水井、礼堂、马号、篮球足球场,认不出眼前的棒小伙俏姑娘是当年谁家的孩子。见到的是,翻盖后的房屋平整的路,花卉点缀绿树成行,还有老职工苍老的身躯和面庞,不变的是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老知青们满身的疲惫仍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座谈、走访、彻夜无眠,说不尽的故事,话不完的思念,让久别的眷恋飞向无边的天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5日傍晚,我们要离队返程了。大家依依不舍,离别的泪水又一次涌出,汽车徐徐驶出一连,送行的人们还久久地伫立挥手告别。山山水水隔不断知青的深切思念,日日夜夜叙不完对第二故乡的魂牵梦萦。再见了,我们的一连!再见了,一连淳朴的人们!别了,我们的黑土地!别了,我们的第二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写于 2006年9月)</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回 家</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献给北大荒的二十团二营十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营10连 胡小禄</span></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b4e4380100q8e8.html"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回家——献给北大荒的二十团二营十连</a></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h3><h3 style=""></h3><h3 style=""></h3><h3 style=""></h3><h3 style=""></h3><h3 style=""></h3><h3 style=""></h3><h3 style=""></h3><h3 style=""></h3><h3 style=""></h3><h3 style=";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四十年前我们来到这里,</font></h3><font color="#ed2308"><div style="; ">兵团战士你、我、他;</div><div style="; ">为屯垦戍边,</div><div style="; ">知识青年京、津、沪、杭、哈。</div><div style=";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div><div style="; ">如今我们都已两鬓白发;</div><div style="; ">放眼金色的原野,</div><div style="; ">这里曾记载着我们的青春韶华。</div></font><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春播、夏锄、秋收,</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还有冬天的选种、制肥、检修、伐木、烧砖瓦;</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汗摔八瓣是我们的付出,</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粮豆满囤是大荒对我们的报答。</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我们曾经年青、纯真,还难免稚嫩,</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生活教给我们品尝酸甜苦辣;</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我们亦有困惑、迷惘,甚至委曲,</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领导的关心、老职工的爱护情满天涯。</font></div><div style=";"><br></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我们来自最远的杭州,</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未到前上海人说我们“最操蛋”竟敢踩磆糟蹋;<br></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连里居然信以为真一反惯例没有欢迎,<br></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一周的场院劳作老袁将我们挨个夸。<br></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当迟来的欢迎终于拉开序幕,<br></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我们和连宣传队的对手演出不相上下;<br></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但杭州知青的“铁道兵之歌”压轴赢得那满堂的喝彩,<br></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高潮中,连长、指导员告诉我们“十连,你们的家”。</font><br></div><font color="#ed2308"><div style="; ">我们有幸来到二营十连,</div><div style="; ">抓生产的典型生活条件当然不差;</div><div style="; ">在动荡的年代里这里呈现安详,</div><div style="; ">有多少人为挤进我们连而削尖脑袋瓜。</div><div style="; ">曾记得,“老梆子”登科们的“我要你”的戏言,</div><div style="; ">将和泥的女生们逗得俏脸羞红如花;</div><div style="; ">有的“老娘们”愤愤不平说要看我究竟找个什么对象,</div><div style="; ">怎么样,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啦!</div><div style="; "><br></div><div style="; ">当一夜春风吹绿树芽,</div></font><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冬天的虱子、秋日的小咬、夏季的蚊子、春夜的跳蚤我已不怕;</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打扮生活采来芍药、金针、百合的红嫣紫姹,</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漫长的冬季里,也有那晶莹剔透的冰凌花。</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你们教会我们直面人生与社会,</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挺直腰板,坚定步伐;</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前面的路哪怕有曲折、有困难,</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我们已经学会刚毅、顽强,坚韧不拔。</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我们热爱学习,</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人手一本的《红旗》曾将邮递员累得咧嘴呲牙;</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我们勤于探索,</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哲学的人生命题将未来图画。</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献血,你们会表扬、慰问,</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排水工地拉回的粪肥启示凡事要动心计、有谋划;</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扑火,最危险的战斗你们关照“别蛮干、要想办法”,</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那拳拳之心比天大。</font></div><div style=";"><br></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返城后我们比别人能吃苦,</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工作中我们敢挑重担、半步不拉;</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北大荒人、老铁道兵的精神,</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已在我们的血脉中潜移默化。</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我们结婚成家、生儿育女,<br></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又培养他们考学、就业,忙得自顾不暇;</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每年的聚会总会唸叨“回连队看看”,</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可事业的压力、家庭的责任又让我们难推承上启下。</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但我们已不会再抱怨生活,</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哪怕杭州那全国首屈的高企房价;</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我们也不会跺脚后悔,</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因为知晓机遇总是公平地对待大家。</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曾多少次梦回连队,</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清晰的场景惊醒泪洒的梦</font><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梦中那一次次坐火车来到连队、开到营部、直上排水工地,</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而挥手的相别却难掩分离的害怕。</font></div><div style=";"><br></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一别四十年,长相思、两相望,</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情浓浓如绵长的寒冬、难熬的苦夏;</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我知道,你们最想我们杭州知青,</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那曲《铁道兵之歌》已将我们心灵的桥梁构筑建搭。</font></div><div style=";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因为杭州知青团结,虽然人数最少,</span><br></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因为杭州知青有才,虽然年纪不大;</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能吃苦、会干活、心灵手巧、实诚自在活得潇洒,</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当然,有时会调皮、时尔会捣蛋、偶尔会耍滑。</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水煮凤爪、清炒鸡肠,</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伙房中再也难找丢弃的鸡杂;</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脸盆下水饺别有风味,</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最得意的是敢请指导员、连长品尝我们偷来的香瓜。</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我知道你们最想的是我小禄,</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谁都没想到指导员、连长会忍痛割爱将我送回家;</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父母的来信让他们如此珍重,</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这是爱到心底的流淌令东风化雨润心华。</font></div><div style=";"><br></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但我们的心始终在这里维系,</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为改制承包、水稻推广、农机补贴、小城镇建设的改革举措一茬茬;</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我们知道852团场的学校是农垦系统最棒的,</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甚至为今春的寒潮、今夏的酷热而牵挂。</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当北上的列车在夜幕中启动,</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我心绪起伏、心潮澎湃、心灵参杂;</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临行前夜不能寐书写出滴滴感悟,</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似诗却浅、如话又文、但总是咱胡某人的大作白话。</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相见时难别亦难,</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但终是回连了却魂牵梦绕的夙愿,我们开拔!</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四十年的时光流逝与等待,</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火车轮轨的撞击声也演绎成“出发、出发、我们出发”。</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当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回忆,</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无悔的青春轨迹在心中深扎;</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北大荒的852,我的第二故乡,</font></div><div style="; "><font color="#ed2308">二营十连、三队,我的、我们的家。</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 "><font color="#ed2308">(2010年8月18日,回连队聚会上朗诵)</font></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影像资料</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青春的足迹——杭州知青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团的青春岁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www.meipian.cn/2821z3ke?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text-align: left;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青春的足迹——杭州知青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团的青春岁月</a></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当年我们从白塔岭出发——纪念杭州知青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团50周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www.meipian.cn/274khxt5?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font-size: 18px;"><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当年我们从白塔岭出发——纪念杭州知青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二十团50周年</a></p><p class="ql-block"><br></p> <font color="#ed2308">四营29连吴荣兰,至今还保留着当年去黑龙江支边的分配通知书和喜报,由杭州求是中学革命委员会1969年6月5日签发。</font>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  宋礽华是1969年7月1日在白塔岭登上支边专列,到兵团连队时他还不满16岁,在连队放过牛马,干过农工,做过代课老师、粮食检验员、仓库保管员。在连队入党,当过副连长、指导员,直至1982年返回杭州,作为知青,他在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3师20团(八五二农场)工作生活过13年。</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MTEwNjA0Nw==&mid=400553569&idx=1&sn=8784112b1d21ce79c30f7515b0554f8e&scene=0&key=e7d10568c579192d68c468943f466f306167f2f8bbb272e556abf10d5a34938014accfb9dc4e6cf05e5b163e2886b2a451a47d0038961b73c57ff8b4f45d77b5e421c2fdf48a2844efe25d34519c81dd&ascene=1&uin=MjE1NDM1MTgwOA%3D%3D&devicetype=s-QQBrowser&version=6103000b&lang=zh_CN&pass_ticket=C1lAhYiqExYkLPTvEZFyEMMqGgsOdpYjtcQdrSFDRFabePoLPrPuQ446ONxx%2FBN7"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40, 135, 240); 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北大荒……一段难忘的记忆</a></p>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十、结束语</font></b></h1>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ed2308">人生,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一个特别的时代,给了我们这代人一段特别的经历,黑土地、白桦林,无处不印有我们青春的足迹,无处不渗透着战友们的汗水和泪水,沉淀在记忆深处、刻骨铭心。我们这一代人是与新中国同时成长,受的苦遭的罪也不少,但我们为祖国建设做过贡献、承担过义务,应该说我们是问心无愧的一代人。<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font color="#ed2308"> 在建党100周年前夕,一营石炯明写道:<b>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的历史征程,经过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流血牺牲,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克服了重重困难,为了全民族抗战胜利,为了全国劳苦大众的彻底解放,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解放了全中国。在毛主席创建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从一穷二白逐步走到现如今的繁荣昌盛,这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知青一代是继承了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承担了国家最困难时期的历史责任,艰苦创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参加农村建设,参加边疆建设。担负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默默无私贡献青春!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这一代的光荣。让历史永远记住有过知青岁月经历的人吧!</b></font>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附 录</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杭州知青赴二十团名单</font></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部分杭州知青当年的个人头像</font></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营</font></b></div> <font color="#ed2308"> 杭州知青到一营有50人(6.18出发31人,7.1出发19人),由艮山中学、要武中学、延安中学等学校组织派送,分在三连、五连、六连、七连。</font> <font color="#ed2308"><b>三连(16人):</b><br>沈钰林、庞又华(团员)、束学兰(女)、徐恒前、张建民、厉国珍(女)、胡剑英(女)、朱雅萍(女)、袁丽敏(女)、顾敏涛(女)、宓秀清(女)、徐国瑛(女)、邵金森、杜玲玲(女)、程红疆(女)、阮文珠(女)<br><b>五连(10人):</b><br>朱晓潮、汪 翊(女)、刘俊英(女)、李宪玲(女)、丁 淼、徐玉珍(女)、车晓红(女)、张 荻(女)、章孝慈、施渭生<br><b>六连(16人):</b><br>华庆美(女)、陈舜娜(女)、康国泰、金 明(女)、谢生军、张炳荣、魏桂兰(女)、夏桂珍(女)、石炯明、马现堂、胡耀宗、魏守国、杨旗开、宋 瑛(女)、宋加生、陈林根<br><b>七连(8人):</b><br>陈 华、陈佩芬(女)、毛荣庆、陈杭援(女)、杨晓丽(女)、胡大杭(女)、孙照利(女)、王建新</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营</font></b></div> <font color="#ed2308">杭州知青到二营有52人(6.18出发有35人,7.1出发有17人),由十二中、杭女中组织派送,分在八连、十连、十一连、十二连、十三连、十五连。</font> <font color="#ed2308"><b>八连(5人,1969年7月1日出发,杭女中派送):</b><br>韩东岚(女)、胡运兰(女)、邹建飞、张建初、朱小江<br><b>十连(13人,1969年6月18日出发,杭十二中派送):</b><br>沈炳山(团员)、王光英(女)、胡小禄、陈琍明(女)、陆柏欣、陈家珍(女)、李培源、黄章明、黄章顺、马银钊、戴云龙、徐菲菲(女)、周谷青(女)</font><br><font color="#ed2308"><b>十一连(11人,1969年6月18日出发,杭十二中派送):</b><br>蔡建新、潘伟平(女)、寿泉淼、汤洞诚、周小龙(女)、沈 俭(女)、郑月梅(女)、郑文龙(团员)、周沛然(团员)、庄 铭、李 英</font><br><font color="#ed2308"><b>十二连(5人,1969年7月1日出发,杭女中派送):</b><br>黄 田(女)、沈晓莉(女)、郭嘉强、李玉生、何建东<br><b>十三连(12人,1969年6月18日出发,杭十二中派送):</b><br>胡晓泉、钮卫中、苗腾云(女,团员)、苗 建(女)、张 健(女)、俞和珍(女)、罗新华、董文华(女)、俞常青、周松灿、张志谷、苗勃鲁<br><b>十五连(6人,1969月7月1日出发,杭女中派送):</b><br>顾家华(女)、林小曙(女)、宋礽华、吴文允、董光福、宋 宏</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营</font></b></div> <font color="#ed2308"> 杭州知青到三营有39人(6.18出发有21人,7.1出发18人),由十一中、杭女中组织派送,分在十六连、十七连、二十连。</font>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十六连(9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马国玲(女)、季传明、黄增火、孟凤珍(女)、丁小明(女)、郁文建(女)、刘小梅(女)、施重玲(女)、余学功</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十七连(21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崔惠明、黄济成、金大颂、徐文伟、金锡强(团员)、周振辉、夏培文(团员)、华恒诚、丁 珊(女)、毛丽芬(女)、史 晖(女)、李国翠(女)、李 新(女)、许台临(女)、杨胜利(女)、沈小玲(女)、崔慧青(女)、张晓卫(女)、陈芝敏(女,团员)、钱 虎、阮 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十连(9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俞志明、田士龙、段惠耀、孙晓宪、孙 慧(女)、董 静(女)、陆依莉(女)、曲燕玲(女,团员)、梁孟裕</span></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四营</font></b></div><font color="#ed2308"> 杭州知青到四营有40人(6.18出发有22人,7.1出发18人),由杭二中、求是中学、瑞金中学组织派送,分在二十九连、三十连、三十一连、三十二连。</font>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十九连(9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余 成、吴一恕、赵庭华(女)、吴元庆、曹百清、韩玉凤(女)、林加强、金育胜、朱克勤</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十连(9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鲍肖华(女)、冯若月(女)、陈英梅(女)、王青莲(女)、俞珊珊(女)、戴桂凤(女)、毛雨才、陈 忠、顾利东</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十一连(9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程丽华(女)、姚远亮(女)、章月美(女)、丁秀月(女)、许学军(女)、唐丽娟(女)、李丽琴(女)、吴荣兰、冯志南</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十二连(13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戴一晖、高东风、文惠欣(团员)、刘光华(团员)、邢小良、蒋小杭(女)、王瑞香(女)、张春玲(女)、费元辅(团员)、刘璟波(女,团员)、沙卫红(女)、罗秀珠(女,团员)、祁鲁海(女,团员)</span></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五营</b></font></div><font color="#ed2308"> 杭州知青到五营有42人(6.18出发有24人,7.1出发18人),由要武中学、人民中学、瑞金中学等学校组织派送,分在四十四连、四十六连、基建连。</font> <font color="#ed2308"><b>四十四连(14人):</b><br>冯 安、戚海鹰、沈杭生、赵观生、胡旭彪、林 俊、倪海根、黄民胜、张爱萍(女)、谭玲萍(女)、沈筱玲(女)、蔡连英(女)、揭静英(女)、王来法<br><b>四十六连(10人):</b><br>付小莉(女)、卢文豹、叶宝明、周 鹰(女)、吕锦萍(女)、高美娟(女)、李明石、方 勇、林介水、陈惠民<br><b>基建连(18人):</b><br>尉国英(女)、马建凤(女)、徐招娣(女)、李 鹰(女)、王谢燕(女)、史小芳(女)、杨建芳(女)、沈小宝(女)、陈玲娣(女)、孙文珍(女)、蒋利顺、蒋志炎、李洪吉、郭和建、孙文君、任敏军、葛旭东、金京虎</font>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六营</b></font></div><font color="#ed2308"> 杭州知青到六营有47人(6.18出发有31人,7.1出发16人),由杭九中、杭三中、东方红中学、拱宸中学等学校组织派送,分在四十九连、五十三连、五十四连、五十五连、五十七连。</font> <font color="#ed2308"><b>四十九连(16人):</b><br>王玉贤(女,团员)、潘伟业、王立为、沈志炎、杨 建(女)、张 瑛(女)、张慧英(女)、宣素兰(女)、杭苏芳(女)、许梅英(女)、周 宪(女)、董表建、王钢成、杨来民、任保全、高墨蓉(女)<br><b>五十三连(7人):</b><br>沈学军(女)、李 早、宋伟民、吕丽华(女)、陈慧娟(女)、黄 坚、宋荣海<br><b>五十四连(6人):</b><br>朱小青(女)、杨莉青(女)、姚新民、冯玉堂、严 翔、王友兴<br><b>五十五连(8人):</b><br>朱云雅(女)、汤红根、杨慧民、方树松、魏雅琴(女)、邹荣鑫、刘小龙、胡素红(女)<br><b>五十七连(10人):</b><br>王重岩(女)、金勇伟、王守娟(女)、郑菊风(女)、王重宏(女)、余莉菁(女,团员)、夏建明、金吉祥、杨耀发(团员)、崔 焰</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