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桥是一种历史,天桥是一种文化,天桥是老北京人永远不会忘却的心中记忆。天桥位于前门大街珠市口以南的中轴线上,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坛建成后,在中轴线与东西走向的小河(龙须沟)交汇处,建起颇为状观的汉白玉单孔高拱桥,以通“御路”。明清两朝的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先农坛祭祀,天桥是必经之路,是专供天子使用的,所以称之为“天桥”。</p><p class="ql-block"> 天桥经历了多次改建,明代建成的汉白玉单孔高拱桥,在清雍正年间正式得名“天桥”,清光绪1906年因修建马路把它改为低拱桥,1927年因铺设电车路轨又将其改为平桥,1934年因展宽马路拆除桥栏,至此结束了老天桥五百多年的历史,但天桥做为一个地名一直保留下来,出现了有名无桥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前门大街</p> <p class="ql-block">这是天桥地铁里的一幅壁画,表现的是天子祭天,皇上每年冬至率群臣赴天坛祭天是一项重要的国是活动,天子亲自祈求上苍:普天之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太平昌盛。</p><p class="ql-block"> 壁画最前面是六名礼部红顶子官员开道,皇上乘坐象辂,祭天仪仗行至“天桥”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过天桥向南走</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天坛西门</p> <p class="ql-block">天坛大道</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大门</p> <p class="ql-block">先农坛大殿</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随着商贸经济的发展,天桥一带出现了特有的经济和文化现象。清末民初,天桥因市场的兴起而繁荣发展。这种市场植根于平民百姓,又面向平民大众;集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为一体,文商结合互为促进,形成了独具京味儿特色的天桥文化。</p><p class="ql-block"> 天桥的杂耍是一大特色,如拉硬弓、练刀术、抖空竹、舞叉开路、爬竿、耍中幡、车技、硬气功,看的人们眼花缭乱心惊肉跳,无不拍手叫好。</p><p class="ql-block"> 天桥是北京民间文化艺术的摇篮,培育了一大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和著名的艺术家,侯宝林、郭启儒、郭全宝等常在天桥说相声。据统计仅在清末到解放初期半个多世纪,相继在天桥卖艺的各种民间艺人多达五百多位。</p><p class="ql-block"> 北京的老天桥儿名扬中外,五行八作无所不包,是广大平民活动和谋生的场所,在北京民众生活中具有很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当年天桥市场的主要场所是今天的天桥市场斜街。在天桥儿碰到一位当地的老人,他说听老人讲“当年天桥儿艺人就在这条斜街上,画白圈占场子摆摊卖艺,整个一条街全是天桥儿卖艺的人”。</p><p class="ql-block"> 那江湖艺人为什么会在天桥卖艺并形成规模?有两个客观原因:一是天桥处在交通要道上人流不断,天桥斜街离中轴线很近有百余米,距天桥桥址也就200米;二是皇帝每年都要去天坛、先农坛祭祀,在中轴线上往返两趟,不少人有借天子之浩气以纳其福的想法,启盼天子祭祀之后带来一年的好光景。</p> <p class="ql-block">天桥市场斜街</p> <p class="ql-block">一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1957年后,天桥的艺人不再去天桥聚集,有的改行,有的成为文艺骨干或运动员。</p><p class="ql-block"> 2004年国家文化部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天桥文化被列入其中,天桥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旧城改造和道路拓宽工程,现代的高层住宅楼和宽大的马路取代了传统的建筑,在天桥地区建起了天桥剧场,天桥广场,民俗文化博物馆,还有标志性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天桥广场和民俗文化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改造后的大街和高层住宅楼</p> <p class="ql-block">文化艺术中心</p> <p class="ql-block">这是2013年按照明代高拱石桥原样复建的汉白玉高拱石桥,(长8米宽5米)从而结束了近80年“有名无桥”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当人们看到这座新建起来的天桥时,往往会出现无尽的遐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