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建筑、风华百年

安图僧

<p class="ql-block"> 鼓浪屿申遗成功已经四年了,对每一个曾经生活在这里的鼓浪屿人来说,申遗成功对保护鼓浪屿的文化遗产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一般人对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桂冠,并没有太多的兴奋感。</p><p class="ql-block"> 一部鼓浪屿的历史记忆是一窖浓烈而醇厚的老酒,“世界文化遗产”只不过就是它的某个属性而已。在大海和礁岩围抱之中,每条熟悉的街巷、每座老旧的楼房都有每个人自己独特的一段悠悠乡愁。乡愁是什么,就是你对你生活之地的一种参与和认同。海风吹来、琴声响起,让我们从鼓浪屿的老建筑开始,去寻找那悄然湮没的古老旋律,去发现大家一起拥有的那种认同。</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柱角、</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门楣、</p> <p class="ql-block">每一座大门</p> <p class="ql-block">每一扇窗户、</p> <p class="ql-block">每一条街道、</p> <p class="ql-block">每一个拥抱,</p> <p class="ql-block">都会让人记忆如青藤爬满</p> 思绪如枝干纵横。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海风吹来,吹来了大洋迷雾、也吹来了涓涓滴滴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   造物主只给了鼓浪屿两样礼物,一是大海、二是岩石。凭借大海不息奔腾的精神和岩石坚忍刚毅的勇气,这里的人把世界所有的美丽梦想都凝化进木石砖瓦的建筑里。了解鼓浪屿建筑的精妙与情怀,让我们从生存环境中会开花的岩石开始。</p> <p class="ql-block">鹿礁岩</p> <p class="ql-block">覆鼎岩</p> <p class="ql-block">印斗石</p> <p class="ql-block">光复台</p> 日光岩 <p class="ql-block">古避暑洞</p> <p class="ql-block">三和宫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  观海别墅看大海潮起、日升月落,过往的日子并没辜负人们的所有期待。</p> <p class="ql-block">  以前和一帮老同学约过,大家分别在自己曾经的家门口拍张照,来拼凑一组叫做“脸”的鼓浪屿摄影作品,因为大家忙,这个创念也就束之高阁了。不过还是有几张可以和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过去,我们归来已不再少年。</p> <p class="ql-block">曾经住这里,我是这里的寓客。</p> <p class="ql-block">陈同学和她的老家</p> <p class="ql-block">邵同学和他的老家</p> <p class="ql-block">叶同学和他的老家</p> <p class="ql-block">程同学和林同学的老家</p> 无数的人都有他们曾经的家和一段青春的回忆。有句谑语说,您之所以怀旧是因为当年很年轻。 <p class="ql-block">  百年前,除了上帝、在鼓浪屿高高在上的是外国人。百年后,他们是游客,我们是拍客。上帝俯视世界的角度没有变,但主宾关系变了。所谓怀旧就是就是人对变化带来的某种关联。</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沏开一壶海堤牌乌龙老茶,一起找寻鼓浪屿那些有年岁的建筑和它们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不是网红篇,可能很遥远,可能很乏味,当您品出滋味时,两鬓已经霜白。</p> 沿着鹿礁路,开启我们的行程吧。 <p class="ql-block">鹿礁路1号,原日本<b>博爱医院</b>。</p> 据说是日本为扩张侵华投建的。敏感问题让历史专家去详细挖掘吧,不去过多谈论。 拐个弯就可以见到自来水码头了,以前岛上饮用水全靠水船从这个码头驳送。 这个北欧风情的自来水泵站管理房,是用来泵送自来水到鼓浪屿全岛各地的。 鹿礁路岸边榕树下右转就是鼓浪屿复兴堂了。 复兴堂对面是复兴路3号,-栋别致的洋楼。 窗户造型很特别。这里左转直上就是李清泉的容谷别墅了。 容谷别墅大门 <p class="ql-block">  <b>容谷别墅</b>(鼓浪屿旗山路5-7号,1926-1928年建筑。)是饱览鹭江风光的绝佳位置 。</p> 正面颇为壮美的罗马式大圆柱,剁斧凹槽柱面,爱奥尼式柱头,通高巨柱魁梧挺拔,庄严稳重。 外墙系密缝清水红砖,门窗装百叶,双层玻璃,每层建筑均有套间, 大厅宽敞,厅外设宽廊,可纳凉观景。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的凉亭眺望,鼓浪屿的街市楼宇尽收眼底。福建路的许多知名建筑仿若就在脚下。我们步下容谷别墅,拐个弯就到了<b>林氏府</b>(鼓浪屿鹿礁路11-19号,1895年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主楼五层,平面形成多个八边形,故取名"八角楼"。</p> 每个面上开拱券欧式窗,窗楣灰塑,<br> 洁白高雅,具有巴洛克气韵。 对称式布局,中厅为会客室也是陈列室,两边为卧室。 江南园林趣味和欧式别墅风格、 中西合璧的典范。 <p class="ql-block">  与林氏府门门相对的是<b>许家园</b>(鼓浪屿鹿礁路36-38号,1935年建筑)。说起许家园的建筑风格也是可圈可点。</p> 四层对称性高楼、巨大的廊柱和宽阔的露台, 令人惊叹的细节 许家园背面图 <p class="ql-block">  许家园往前数十步便是潇洒大气的“<b>美园</b>”红楼。</p> 美园正面主体结构。 榕树的树影斑驳扶摇,午后的美园一片静谧。 <p class="ql-block">  美园往前不远便<b>是原日本领事馆旧址</b>(鼓浪屿鹿礁路24号,1897年建筑)。</p> 主体建筑为地上两层,半地下一层,采用殖民地外廊样式。 立面均为连续的半圆拱券。屋架为西洋双柱木桁架,主体为砖木结构. 外廊及室内局部楼板使用了早期钢筋混凝土技术,勒脚下为花岗岩石墙。 <p class="ql-block">  顺着日本领事馆的外围往绕行便可看到<b>协和礼拜堂</b>(鼓浪屿福建路60号,1863年建筑。)。</p> 西方古典复兴式建筑、 矩形平面,圣坛在西侧,入口正立面朝东。下部是四根罗马塔斯干式巨柱,上面支撑着大型三角形山花。 礼拜堂的柱子被拍婚纱的人蹭磨得闪闪发亮。 协和礼拜堂内景。 协和礼拜堂原已废弃多年,围隔在医院里面另作它用。申遗时才重见天日,与天主堂就隔一条马路。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协和礼拜堂门口,可以清楚的看到<b>天主堂</b>(鼓浪屿鹿礁路34号,1917年建筑。)的背面。</p> 天主教堂哥特式塔楼背面。 凤凰花开的时节,这塔楼简直就是一首诗! 采用砖石木结构,哥特式建筑风格。建筑平面为巴西利卡式,四个尖拱构成大厅空间。 入口处有一座哥特式钟塔,装饰着华丽的尖券门窗及玫瑰窗。 富有韵律的窗户 送归夕阳 过了鹿礁路,福建路上的几大建筑盛宴又美轮美奂地开场了。 <p class="ql-block"><b>李传别别墅</b>(福建路44号)</p> 黄荣远堂(鼓浪屿福建路32号,1920年建筑。) 受帕拉迪奥风格影响,正立面仿塔斯干式巨柱支撑半圆形“出龟”柱廊,顶层平面逐级后退,东南角设一攒尖凉亭,顶部造型极具变化。门、窗、柱细部装饰丰富精美,园林中西合璧。 正门大立柱 侧方廊柱 廊柱体仰望 黄荣远堂门楼。<br> 黄荣远堂对面就是海天堂构(鼓浪屿福建路34、36、38、40、42号,20世纪20年代建筑。)由5栋洋楼组成。 海天堂构门楼 海天堂构中楼 采用中国传统礼制空间意向,中轴对称。中楼矩形平面,前面及两侧设置外廊,当中作“出龟”处理。整体风格堪称鼓浪屿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筑。 岭南风格歇山屋顶 屋顶、飞檐、檐口下饰以传统题材的精美灰塑或木雕。 福建路40号侧方外观 福建路40号正面局部 福建路42号侧面外观 福建路42号主立面 海天堂构中庭 <p class="ql-block">福建路34号正立面</p> <p class="ql-block">福建路34号外廊</p> <p class="ql-block">福建路34号二楼中厅</p> 迎熏别墅(鼓浪屿福建路26、28、30号,1935年建筑。) 建筑造型独特,二层通高门廊巨柱采用爱奥尼克柱头,三层后退的檐廊柱采用了变异的科林斯柱头。 大量的弧线纹饰充满巴洛克风韵,檐墙、额枋、栏杆沿袭折衷主义手法,华丽而不俗、装饰多而不琐碎。 位置就在黄荣远堂左侧。 夜色中的原闽南圣教书局 原闽南圣教书局局部。 现在我们漫步向日光岩方向出发,途中我们将经过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四落大厝、李家庄、黄家花园、姑娘楼、林屋、安献楼、瞰青别墅、西林别墅、三一堂等遗产保护建筑。 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旧址(鼓浪屿中华路21号,20世纪上半叶建筑。) 两层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采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尖券拱窗,窗洞像双眼圆睁的猫头鹰,鼓浪屿人又称其为“猫头鹰楼”。 “猫头鹰楼”一侧。 二楼中廊 造型特异的窗户 四落大厝(鼓浪屿中华路25号, 19世纪上半叶建筑。) 鼓浪屿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闽南红砖厝建筑群,遵循中国传统风水理念,背靠日光岩山坡,面向鹭江。中轴对称、一正两厢。 砖作、石作、木作、彩绘等细部精美,体现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燕尾高翘 古色古香 李家庄(鼓浪屿漳州路40、42号,1930年建筑。) 李家庄门楼 整体为砖木结构,四坡屋顶。考究的清水红砖精心组砌,拱心石、柱顶石、柱基、勒脚廊沿采用花岗岩,与主体红砖搭配,立面富于变化,立体感、质感强烈。 主楼拱券式欧式风格,门楼典型闽南风格。 李家庄的双层红楼 李家庄双层红楼正立面。 富有特色的窗户。 李家庄俯瞰。 黄家花园(鼓浪屿晃岩路27、29、31 号,1920年建筑。)分为北、中、南三座住宅,呈中轴对称,中楼向西后退20余米,形成东侧中心花园。造型洗练,富于现代感。装饰细部仿西方古典主义,屋顶老虎窗设计带有巴洛克风格。 黄家花园门楼特写<br> 黄家花园门楼 黄家花园入口 黄家花园南楼 黄家花园中楼 黄家花园北楼 黄家花园北楼侧面图 黄家花园俯瞰 英国伦敦差会女传教士宅(鼓浪屿鸡山路1号,19世纪下半叶建筑。)又称“姑娘楼”。 大门 采用矩形平面,四周环绕宽阔的外廊空间,典型的单层殖民地外廊式建筑。 建筑基座部分是半层高、带券廊的防潮层, 上部为新文艺复兴风格的连续半圆拱券廊。 宽敞的回廊 林屋(鼓浪屿泉州路82号,1927年建筑。) 架构上,摒弃欧式别墅的大回廊、粗立柱,采用参差不齐的立面。 整栋建筑富有立体感,凸起、收进恰如其分,变化颇为协调; 屋顶坡折起伏,老弧窗、半墙窗,还有内敛式的弧窗, 外墙一排“笑脸”相连,令房屋更显活泼。 日光岩下的林屋 林文庆别墅(鼓浪屿笔山路5号,1921年建筑。) 依地形高低而建,周边环境优雅。花岗岩条石基础,地下设隔潮层,主房向阳,房外为前厅的屋顶观景平台,室内厅室拼木地板,右侧宽廊宽敞,附于主楼,外墙立面参差交替,窗形、窗棂各显风采,女儿墙颇具风格。<br> 林文庆别墅鸟瞰 安献楼(鼓浪屿鸡山路18号,1934年建筑。)花岗石建造,坐北朝南,平面为矩形,具有封闭式内廊。<br> 横竖三段的对称布局和立面划分, 中部的入口柱廊,均体现出古典复兴建筑风格。 殷承宗宅(鼓浪屿鸡山路16号,1924年建筑。)著名钢琴家殷承宗的家宅。建筑依地形设计为部分单层,部分有地下隔潮层,立面参差错落,屋顶平、坡相间,线条简洁流畅,窗式各异,颇具法国韵味。 取材花岗岩,外观粗犷稳重。内厅有五个拱券,三厅相连,四间卧室。 瞰青别墅(鼓浪屿永春路71号, 1916年建筑。) 砖木结构,“出龟”外廊, 外廊的花瓣尖券、栏杆及屋顶形式体现出浓郁的东南亚殖民建筑风格。 西林别墅(鼓浪屿永春路73号, 1927-1932年建筑。) 建筑坐南朝北,砖混结构。 外廊平面凹凸变化,石材、砖面、洗石子等搭配运用,20世纪初华侨洋楼的典型风格。<br> 亦足山庄(鼓浪屿笔山路9号,20世纪20年代建筑。) 亦足山庄鸟瞰 高大门楼由大小盾形浮雕、繁枝花卉、希腊柱式组成。 门楼与主楼之间设有雕塑照壁,以大石阶为过渡,石阶两侧花坛石凳,短墙均有缠枝浮雕。 四根大圆柱正面支撑,突起的双拱窗套。 凹槽的四角墙柱,线条流畅舒展,富有韵律之美。 黄赐敏别墅(鼓浪屿泉州路99号,1922年建筑。)三开间布局,延承中国传统理念,中为厅堂,两侧厢房。侧立面清水红砖墙,外廊、壁柱、过梁处以白色洗石子面层,以两个穹顶为突出特征的建筑正立面,柱头、栏杆、挂落、檐口及墙面都饰以精致的花卉、禽鸟灰塑,穹顶八棱造型生动。 门楼与主体建筑 门楼特写 莫兰蒂台风之后 建筑细部 三一堂(鼓浪屿安海路67号,1934年建筑。)。在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基础上做了适当简化, 采用希腊十字平面,大厅内部无立柱,上部是八边形的屋顶。 三一堂鸟瞰 阳光中的三一堂 三一堂门口的红砖立柱 三一堂山墙和屋顶 汇丰银行公馆旧址(鼓浪屿鼓新路57号,1873年建筑。)坐落在花岗岩基础上,单层砖木结构,前后设有外廊,廊柱用特制弧形红砖砌筑。建筑平面采用了较为特殊的三叶草形。 悬崖之上、白鸽飞翔! 与八卦楼比肩而立 暮色之中 特别的砖柱 宽阔的视野 汇丰银行职员公寓旧址(鼓浪屿鼓新路59号,1920年建筑。)砖混结构,采用坡屋顶,造型简洁,极少装饰,整体呈现现代建筑风格。主入口设置两根简洁的圆柱,上面是钢筋混凝土过梁。外墙清水红砖,英式砌法,顺砖浅色、丁砖深色,加上浅色灰缝,用精致的设计细节表现出优雅的艺术效果。) 简而至静 夕阳西照 树影婆娑 种徳宫(鼓浪屿内厝澳路373号,明末建筑。)三门二进,石墙基、烟炙清水砖墙,石梁柱,木构抬梁式屋架,硬山屋顶采用三川脊形式,屋面绿色琉璃筒瓦,屋脊为燕尾脊。中脊有龙、虎、凤、仙人、花卉等交趾陶装饰,浓郁的闽南建筑特点。 正殿 种徳宫 春草堂(鼓浪屿笔山路17号,1933年建筑。)正面设三开间柱廊,正立面外廊“出龟”及建筑转角部分设洗石子装饰仿花岗岩石块立柱,后面衬清水红砖立柱。整体造型端庄朴实,细部考究,强调材料质感的对比。 春草堂俯视图 春草堂正面 春草堂侧面 春草堂建筑局部 船屋(鼓浪屿鼓新路48号,1920年建筑。) 别墅建在长三角形宅基地上,造型如海轮甲板上的船舱,层层跌落,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展开,严谨对称。楼高四层,欧式风格为主,简洁明快,造型极富创意。 原美国领事馆(鼓浪屿三明路26号, 1930年建筑。)建筑平面呈“H”形,立面采用横竖三段式及三角形山花、科林斯柱式,严谨的荷兰式砌法,整体呈现出古典复兴建筑风格。 俯拍 正立面 番婆楼(鼓浪屿安海路36号,1920年代建筑。)厦门装饰风格,主楼附楼相连。四面为文艺复兴风格的外廊,清水红砖砌筑,砖拱券与建筑的转角红砖间隔嵌入石块,形成绚丽的色彩。浮雕装饰,间杂中西文化题材,庭院园林中西合璧。 番婆楼正立面 番婆楼的廊道拱券<br> 番婆楼大门 番婆楼假山 杨家园(鼓浪屿安海路4号、鼓新路27、29、31号,20世纪上半叶建筑。)四座洋楼均属厦门装饰风格,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梁结构,都在正面设置外廊。皆采用石墙基,柱、梁、门窗套以及院墙大门都采用洗石子(也有少量磨石子)仿石装饰,与烟炙红砖砌筑的清水砖墙搭配,凸显出质感和色彩对比。 杨家园门楼雕花<br> 杨家园主立面 宜园(鼓浪屿安海路55号,1930年建筑。)由门楼、院墙及洋楼组成。正立面中间略内凹,一二层均宽廊道,仿爱奥尼式水泥柱支撑,柱头横梁西洋花卉装饰,两端为棱状柱楼体。三楼内缩,楼冠有几何形装饰,窗楣及女儿墙均有西洋花草、垂花等浮雕,精美富丽,对称协调。 宜园门楼与主立面<br> 宜园门楼细节 宜园的窗户 宜园屋顶墙雕 站在日光岩上,毓德女校、三落姑娘楼、厦门海关副税务司公馆旧址包括自来水管理房可以一镜尽收。 厦门海关验货员公寓旧址(鼓浪屿中华路2号,1923年建筑。)每个住宅单元相对独立,上下两层,开间对应三间拱廊,东、西、南三侧设有外廊。建筑整体为殖民地外廊风格,采用清水红砖砌筑,英式砌法,廊柱为八角形截面,工艺十分讲究。 整体结构 拱廊 厦门海关副税务司公馆旧址(鼓浪屿漳州路9、11号,1924年建筑。)建筑造型简洁洗练,明显受到当时现代建筑风潮的影响,带有美国草原别墅风格。 公馆主体 公馆仰视 公馆侧面结构<br> 英国领事公馆(鼓浪屿漳州路5号,约于1867年前后建筑。)<br> 建筑平面为“L”形,砖石木结构,外侧设置外廊空间。 造型庄重典雅。 花岗岩基础,连续的砖拱外廊,砖拱和壁柱以简单线脚装饰,建筑转角处以隅石装饰,外墙整体施以白色抹灰。 万国俱乐部(鼓浪屿田尾路8号,19世纪末建筑。)砖混结构,造型简洁,具有一定现代建筑特征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平面按功能划分,“L”形外廊用于连接建筑内部不同功能分区的空间。 整体结构 侧视图 平视图 毓德女学校旧址(鼓浪屿田尾路14号,1880年建筑。)典型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正面与侧面均设置外廊。建筑正立面横向划分三段。中间入口部分顶部设三角形山墙,三种不同宽度的外廊开洞相间,形成节奏感;两侧部分则为文艺复兴风格的连续圆拱外廊。 绿树环抱中的毓德女学校 廊道拱券 宽阔的廊道 廊道木顶结构 结构相连的主体建筑 侧门 围院 透过阳光的教室 一切都那么的简朴 教育-提升生命品质的阶梯 观海别墅(鼓浪屿田尾路17号,1918年建筑。)仿法式单层平房,建在海角礁盘花岗岩石堤上,设有地下隔潮层,四周拱卷环廊,西面装有柳条百叶,南北两端有附房。三面环海,栈桥直伸大海。<br> 观海是一种无比巨大的境界。 夕阳中观海那丝暖意更能抚慰你的心胸。 玩得很近的好友,那年和我一起观海。 现在夕阳依旧,他却远在天边。 月升月落,能够完善我们内心的就是一种豁达和坚强。 八卦楼(鼓浪屿鼓新路43号,1907年建筑。)体量和高度都是鼓浪屿之最,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平面呈矩形,四面中间设有塔斯干巨柱支撑的柱廊。室内为中穿十字形廊道,各层中间以回廊围绕穹顶下的八角形大厅。最突出的是屋顶逐层凸起的八边形造型和八棱红色穹顶,八卦楼的名称因此而来。 八卦楼很显眼,在海上就看得清清楚楚。 透过三和宫摩崖石刻看过去,八卦楼像把小红伞。 三角梅凤凰花把八卦楼衬托得很出众。 这个建筑雄视鹭江的每一个角落。 它是鼓浪屿的地标性建筑。 每个立面都中规中矩 庄重而有气势 巨大的廊柱代表着力量 还有一种权威 这一圈下来,我们从鼓浪屿东部到西部,从鹿礁路、复兴路、福建路直到泉州路、永春路和日光岩脚、鸡母山、观海园,主要的建筑也稍微领略一下他们的风采。但鼓浪屿的建筑文化还远远不止于此,更多的精彩还有待大家去深入的发掘。下面这些建筑看个图,精彩由观众来点评。 爬满秋色的小楼 红色革命的据点 永春路低调的小楼 福建路24号,台湾诗人林鹤年的小桃源故居 钢琴家许斐星故居 观彩楼 蒙学堂-吴添丁阁 会审公堂 复兴路上的建筑 复兴路上别致的小洋楼 廊柱很特别,门牌号忘了记录。 鼓浪屿管风琴馆的键台。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鼓浪屿的建筑就是一部庞大的交响曲,谁能挥动魔棒来指挥这部旷世的巨作?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以大海的包容和岩石的坚忍在风雨之中从容拥抱世界、静待满城花开。</p><p class="ql-block"> </p> 本文建筑解说词和部分建筑航拍作品由蔡松荣先生提供,在此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