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咬鹃(Trogonidae)目有1科(咬鹃科)9属39种鸟,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生活在热带雨林、丛林和东南亚的季风区的灌木丛中。咬鹃属中型鸟类,身体强壮,喙短且宽,眼睛大,颈短,尾长,脚短且柔弱,两趾向前,两趾向后,羽密且柔。</p><p class="ql-block">中国仅有3种: 红头咬鹃、红腹咬鹃和橙胸咬鹃,主要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海南岛和福建。在云南前两种常见于高黎贡山,橙胸咬鹃(云南亚种)见于西双版纳。</p><p class="ql-block">咬鹃全长23到37厘米,活跃在森林的中间层,主要以昆虫和水果为食,飞行能力不强,平时不爱鸣叫。为了躲避天敌,总是安静地呆在树枝上一动不动。它们看上去腿短脖子粗,模样憨厚,但周身羽毛华丽鲜艳、明亮且呈彩虹色,用色猛烈大胆,不讲究色彩搭配原理,经常大红配大绿,浓墨重彩,充满热带风情。雄鸟和雌鸟颜色各有不同。</p><p class="ql-block">咬鹃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鸟类,没有现存的近亲。它们是森林和林地最原始的鸟类。主要的食物是果实、昆虫和其他小型动物。非洲的咬鹃不食水果,亚洲和美洲的大部分咬鹃都喜食水果,并将其作为主要食物。</p><p class="ql-block">咬鹃一般在树上营巢,雄鸟和雌鸟共同孵卵、共同育雏。雏鸟成长很快,一个月后便可飞行。</p><p class="ql-block">咬鹃科39种鸟都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濒危物种。其中,濒危(EN)——1种;近危(NT)——10种;低危(LC)——28种。</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叫“咬鹃”?希腊语中的“咬鹃”,意为“啃咬”,指其擅于在树干或者白蚁巢里建造自己的巢穴】</p> <p class="ql-block">下面的咬鹃图片搜集自网络,集萃为一个个人收藏的专题图集,现分享出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p> <p class="ql-block">红头咬鹃 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左 雌 右 雄) </p><p class="ql-block">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主要栖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在中国云南高黎贡山可达2300米的中山地区。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p> <p class="ql-block">红头咬鹃 雄<br></p> <p class="ql-block">红腹咬鹃 Harpactes wardi </p><p class="ql-block">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和越南。在中国为罕见留鸟,生活于云南西北部的贡山和西部的高黎贡山及西藏东南部海拔1600-3000米地带。也见于云南东南部的金平地区。在中国为稀有种。列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p> <p class="ql-block">红腹咬鹃</p> <p class="ql-block">红腰咬鹃 Harpactes duvaucelii </p><p class="ql-block">分布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p> <p class="ql-block">红枕咬鹃 Harpactes kasumba </p><p class="ql-block">分布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p> <p class="ql-block">红枕咬鹃</p> <p class="ql-block">灰胸咬鹃 Harpactes whiteheadi </p><p class="ql-block">分布于婆罗洲和加里曼丹。</p> <p class="ql-block">橙胸咬鹃 Harpactes oreskios </p><p class="ql-block">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在中国为冬候鸟。每年8月末9月初离开繁殖地,迁往越冬地,通常到达中国的时间在9月末10月初。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p> 粉胸咬鹃 Harpactes ardens<div>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div> 黑头咬鹃 Harpactes fasciatus<div>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div> 橙腰咬鹃 Harpactes orrophaeus<div>分布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br></div> 角咬鹃 Euptilotis neoxenus<div>分布于墨西哥,美国。<br></div> <p class="ql-block">紫顶咬鹃 Harpactes diardii</p><p class="ql-block">分布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p> <p class="ql-block">蓝尾咬鹃 Harpactes reinwardtii </p><p class="ql-block">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p> <p class="ql-block">伊岛咬鹃 Priotelus roseigaster </p><p class="ql-block">分布于多米尼加共和国、海地、伊斯帕尼奥拉岛。</p> <p class="ql-block">古巴咬鹃 Priotelus temmurus </p><p class="ql-block">是古巴的特有物种,也是古巴的国鸟。(几乎所有咬鹃科的鸟类都不可囿于樊笼,否则不久就会烦躁忧郁致死,古巴咬鹃也不例外,据说这种不羁的性格反映了古巴人民热爱自由的精神,因此它被选定为该国的国鸟)</p> <div>凤尾绿咬鹃 Pharomachrus mocinno 雄</div><div>是南美洲丛林中最漂亮的鸟,有着极其华丽的外表,雄性绿咬鹃有平滑的长尾覆羽,如同凤凰一样的尾羽。濒危物种,属于《华盛顿公约》附录第一类保护动物。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等地。凤尾绿咬鹃是危地马拉的国鸟。</div> <div>凤尾绿咬鹃 雌</div><div>在古代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看来,凤尾绿咬鹃是羽蛇神的化身,象征着天国与灵魂,享有神圣的地位。他们严禁杀死绿咬鹃,违者将被处于极刑。<br></div> 白尾绿咬鹃 Pharomachrus fulgidus<div>主要分布于哥伦比亚,圣玛尔塔,内华达山脉和邻近地区,委内瑞拉。<br></div> 金头绿咬鹃 Pharomachrus auriceps<div>分布于哥伦比亚,安第斯山脉,秘鲁,N玻利维亚,委内瑞拉。<br></div> 辉绿咬鹃 Pharomachrus mocinno<div>分布于墨西哥(瓦哈卡和恰帕斯),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瓜纳卡斯特科迪勒拉除外)和巴拿马高地。<br></div> 五彩绿咬鹃 Pharomachrus pavoninus<div>分布于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亚马逊河谷,巴西,玻利维亚。<br></div> 冠名“美洲”的咬鹃,种类比较多,主要分布于拉丁美洲、南美洲热带森林中。 橙腹美洲咬鹃 Trogon aurantiiventris<div>分布于中美洲。<br></div> 拜氏美洲咬鹃 Trogon bairdii<div>分布于哥斯达黎加和邻近的巴拿马(奇里基)。<br></div> 黄纹美洲咬鹃 Trogon citreolus<div>分布于哥斯达黎加和邻近巴拿马。<br></div> 花尾美洲咬鹃 Trogon clathratus<div>分布于中美洲。<br></div> 白领美洲咬鹃 Trogon collaris<div>分布于墨西哥、巴拿马、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秘鲁西北部、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和巴西等地。<br></div> 白眼美洲咬鹃 Trogon comptus<div>分布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br></div> 蓝顶美洲咬鹃 Trogon curucui<div>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拉圭,秘鲁。<br></div> 铜尾美洲咬鹃 Trogon elegans<div>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br></div> 灰尾美洲咬鹃 Trogon massena<div>分布于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br></div> 黑头美洲咬鹃 Trogon melanocephalus<div>分布于伯利兹,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br></div> 黑尾美洲咬鹃 Trogon melanurus<div>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div> 高山美洲咬鹃 Trogon mexicanus<div>分布于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br></div> 伪装美洲咬鹃 Trogon personatus<div>分布于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秘鲁,委内瑞拉。<br></div> 黑喉美洲咬鹃 Trogon rufus<div>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苏里南,委内瑞拉。<br></div> 苏鲁美洲咬鹃 Trogon surrucura 紫头美洲咬鹃 Trogon violaceus<div>分布于巴西,法属圭亚那,圭亚那,苏里南,委内瑞拉。<br></div> 白尾美洲咬鹃 Trogon viridis<div>分布于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秘鲁,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br></div> 冠名“非洲”的咬鹃有三种:黄颊非洲咬鹃、绿颊非洲咬鹃和斑尾非洲咬鹃。 黄颊非洲咬鹃 Apaloderma aequatoriale<div>分布于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加蓬,尼日利亚。<br></div> <p class="ql-block">绿颊非洲咬鹃 Apaloderma narina </p><p class="ql-block">分布于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科特迪瓦民主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加纳等。</p> 斑尾非洲咬鹃 Apaloderma vittatum<div>分布于安哥拉,布隆迪,喀麦隆,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几内亚,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卢旺达,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乌干达,赞比亚。<br></div>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