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生活在那段水深火热的灰色年代,混沌的国人还没有完全觉醒,两千年的封建思想仍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只在暴力革命中取得胜利是不够的,国人的奴性思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桎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改变不了人们根深蒂固的迂腐与懦弱,革命的意义将永远无法实现,中国的和平时代永远不会到来。鲁迅先生翘首以盼的是一个和平民主、自由平等、国人相亲相爱的和谐社会,他用自己的纸笔和顽固保守势力斗争,和国人的愚钝斗争,和想要奴役国人思想蒙蔽国人意志的封建势力斗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难以磨灭的枷锁</span></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以狂人的口吻,再现了动乱时期下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视角新颖,文笔细腻又不乏辛辣之味。那时候的中国,混乱成为了主旋律。以清廷与孔教为主的封建旧思想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在这个时候,以革命和新思潮为主的现代思想已经开始了对人们灵魂的洗涤与冲击。</p><p class="ql-block">不过能够接受新思潮的主要人群是学生和知识分子,这些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占了中国大半无知民众而言,似乎一切新的都是错的,因此革命面前,他们表现出了恐慌与畏惧。</p><p class="ql-block">上千年的封建社会体制,造就了中国人的奴性意识。君主要培养的是顺民,是百姓。让他们辛勤工作来供养所谓的血统高贵的人群。有主人,自然就会有仆人,而仆人不过是待遇好一点的奴隶。对于他们而言,思想是不能够有的,如果懂得了反思,变成了暴民,那怎么得了。所以,文化封锁,愚民教育在中国持续了上千年。</p><p class="ql-block">奴性意识早已根植到人民的心中,给予他们自由,反倒让他们感到恐慌。革命能否成功是不确定的,但若失败就是死路一条。乡土情结严重的中国人,小家情怀十分严重。谁会管国家怎么样,谁会有那么高的觉悟,照顾好自己就行了。</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就是一群麻木之徒。这一类人即使成为了自由人,本质上还是奴隶。而《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少数的革命者。他们悲天悯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声嘶力竭地向世人呐喊,试图唤醒麻木的同胞。但是能够听的进去了,太少了,连自己的亲哥哥也称自己是疯子了,还要怎么救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狂人的逼问</span></p><p class="ql-block">社会的动荡,搞得人们惶惶不安,就连狗都要多心,看到个稍微怪异的人,就要多看几眼,多叫几声。说不准就是一个搞革命的,不能离他太近,以免自己遭殃。</p><p class="ql-block">狂人走到哪里,都会被鄙视。那些怪异的眼神,交头接耳的议论,看着让人头皮发麻,从头冷到脚跟。不要说老人,就连孩子都是铁青着脸,眼里充满了厌恶,这是什么道理,是老子教的?</p> <p class="ql-block">狂人遇见了一个年轻人,问他:“吃人的事,对吗?”这个社会这么无道,难道对吗?难道不值得反抗吗?狂人认为其实这种道理,到了现在,他们也该早已懂得吧。尤其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应该能够有此觉悟吧。</p><p class="ql-block">但是年轻人的话,着实令人寒心,首先的态度是自我蒙蔽,逃避社会现实。黑暗吗?我看不见啊,没有的事吧。年轻人笑着说,“不是荒年,怎么会吃人。”狂人继续问:“对吗?”像苏格拉底问自己的学生,产婆式的教育问答,逼着你去思考。</p><p class="ql-block">此时,年轻人的状态是转移话题,“这等事问他什么。你真会……说笑话……今天天气真好。”狂人继续问:“对吗?”年轻人开始不安了,不以为然地,含含糊糊地答,“不……”。</p><p class="ql-block">“不对?他们何以竟吃?!”狂人怎么会放过他,他就是要让他去反思这个吃人的社会。“没有的事……”年轻人企图辩解。“没有的事?狼子村现吃:还有书上都写着,通红崭新!”事实摆在面前,人们却不会醒悟。</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国人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用疑心的眼光,面面相觑。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何等舒服。这是一个门槛。他们是各种各样的人,却结成了一伙,互相勉励,互相牵制,死也不迈出这一步。</p><p class="ql-block">而现在呢?外来文化的冲击,信息时代的爆炸,价值观的混乱,个人道路的迷失。要怎么办?</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b></p> <p class="ql-block">《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现了彻底的反抗。</p><p class="ql-block">《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p> <p class="ql-block">《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祈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p><p class="ql-block">《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p><p class="ql-block">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也会吃尽。”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确实远远超出了文学的领域。</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以前没有日记体小说,只有笔记体和章回体小说。笔记体是“采风式”的,章回体是“说书式”的,它们在都采用第三人称,而日记体则全部采用第一人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表白。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鲁迅在借鉴果戈理小说的同时,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得更为“忧愤深广”,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很好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识,而且在艺术手法方面,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抛弃本国的小说传统,在以自我表白为主要特征的日记体小说中,仍然能很好地运用白描手法,极简明地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p><p class="ql-block">此外,作者对白话的运用,也达到了非常娴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它兜肚连肠的吐出。”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动作、有细节,用的都是标准的白话,自然朴实,却又处处生动形象,充满意趣。作品中还有一些警句式的词句,如“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都绝不亚于文言文。鲁迅正是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在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同时,很成功地与传统小说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才创造出了“日记体”这样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