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请不要对我有过高期望——心理咨询师妈妈记录一个孩子的成长纠错笔记

宇生相伴

<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名业余心理咨询爱好者,刚刚考取心理咨询师证,目前正在考取家庭幸福导师证。平时会在网上或者是身边朋友那里接诊一些案例。最近随着身边接诊案例的增多,面对焦灼的父母和不同类问题孩子的痛苦折磨,我也由衷地心生怜悯。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多姊妹家庭的孩子也会不断增多。而作为父母的我们如何能够读懂孩子?如何均衡的分配父母的爱?面对孩子之间的矛盾,我们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父母如何的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打骂孩子?如何的让孩子之间能够重新接纳彼此?面对孩子的偏差行为,我们该如何纠错?接下来,我将我家两个宝贝为真实案例分析,与诸位父母共享。(同时也欢迎诸位父母进群互相学习探讨。)</p><p class="ql-block">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家两个宝贝儿子的具体情况。老大2010年3月出生,性格外向,活泼开朗,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沟通交流,自律性强,爱读书学习,善于思考,洞察能力超强,善于扑捉父母的肢体语言和心思。爱付出知奉献,有孝心有爱心。不足:爱有事没事的打弟弟,打完弟弟以后又去极力的讨好和迁就弟弟。老二,2014年10月出生。性格内向,不爱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哥哥的依赖性很强,高需求宝宝,遇事喜欢哭,尤其是被哥哥打的时候,不管碰到没碰到就狂轰烂炸的哭叫,以此引起父母的关注。不打架的时候,就爱趴在哥哥的身上玩耍,放飞自我。在父母训斥哥哥的时候,也会帮忙出面维护哥哥。被哥哥打了以后爱找父母撑腰告状。兄弟两个的共同点就是,不管彼此在外面看到啥好吃好玩的,都会将自己的那一份带回来与对方共享。从来不会只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及对方。总之,兄弟两个的关系大矛盾没有,但是小矛盾不断。可以说是相爱但又相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和先生都比较忙,平时孩子们由外婆负责接送上学和饮食起居。早些年,我和先生基本属于只负责给孩子们提供物质满足,很少的与孩子进行全身心的心灵沟通和交流。那些年,在外打拼事业虽苦,但也尽所能的将孩子们都带在身边。曾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从来没有全然的接纳,欣赏,信任和关注过自己的孩子。也没有给孩子们树立好榜样。成功的将我两个优秀可爱的儿子变成了“枕边留守儿童”。&nbsp;</p> <p class="ql-block">  曾有一段时间,哥哥总隔三差五的生病,带回家看了医生又啥病没有。老师反应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用牙齿咬指甲。且还总是用手或者是脚攻击弟弟的下体。每次弟弟受到委屈都会跑到我面前叫屈。我曾询问过一两次大儿子为何欺负弟弟?大儿子的解释是不小心碰到了。一次两次,每次弟弟受到欺负都会跑过来向我告状。我也曾因此告诫过哥哥不要再欺负弟弟。但都收效甚微。此时,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保持着对孩子行为的觉察,意识到这绝不是普通的无意碰到弟弟那么简单。大儿子的一连串反应,这是在用行动向父母发出警示信号。</p> <p class="ql-block">  又一次,哥俩又打架了。弟弟因为怀恨哥哥前一天攻击了他的下体,然后趁哥哥做作业时前去“报复”。哥哥这一次就直接拿了弟弟最爱吃的果冻,当着弟弟的面一口吞掉。然后弟弟就开始在院子里鬼哭狼嚎试图引起我的注意。通过我对哥弟俩一段时间的觉察,我决心这一次直接找到俩孩子之间的“冰山”,然后直接将其粉碎。听着弟弟的哭声,我在楼上将家里的音响开到最大,播放一首《男儿,哭吧哭吧不是泪》试图给楼下哭闹的弟弟伴奏。等弟弟哭闹完之后,我坦然的走下楼,将两个儿子叫到面前,对弟弟的哭声进行了一番大大的赞美。我夸孩子哭声响亮,哭的动情,哭的酣畅淋漓,哭的为之动容等等,总之我把我所有能够想到的赞美词语都用到了。一番夸奖和肯定过后,我还鼓励孩子站到椅子上发表“获奖感言”。所有一切完毕后,我问孩子说,还哭吗?如果还想哭的话妈妈陪着你,我们一起上楼妈妈继续给你开音乐伴奏。然后妈妈也可以陪着你一起哭。弟弟摇摇头说:“妈妈,哭出来我心里好受多了,这会我不哭了。”接下来,我仔细的询问了两个儿子的矛盾经过。弟弟很委屈的告诉我说哥哥吃了他的果冻,昨天还攻击了他的下体。所以他想要哥哥赔给他果冻,还想要报复一次哥哥。我说儿子,哥哥欺负你这是他的不对,今天你是受害者,你可以选择“报复”哥哥。但是我们需要经过哥哥的同意。如果哥哥同意,妈妈就在这里替你撑腰,哥哥如果要是再敢对你动手,妈妈和你一起欺负哥哥。但前提条件是,今天欺负完哥哥以后,从此后就不能再去无缘无故的打哥哥,挑战哥哥的底线好吗?弟弟点点头。在征得哥哥的同意后,弟弟走到门口拿了一个铁杆的扫把,狠狠的朝着哥哥的屁股上抽打。连抽了四下,最后还很不解气,又跑到院子里拿了一个锄头,试图用锄头柄抽打哥哥,足可以鉴得弟弟的内心深处藏了多深的怨气和愤怒。说真的作为母亲,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大儿子强忍着眼泪站在那里任由弟弟抽打。弟弟一边抽打哥哥,我一边站在旁边告诉弟弟,要他回忆一下哥哥曾经是如何的爱护他,关照他。要弟弟回忆一下,哥哥是如何的在他被人欺负的时候出面保护他?要弟弟再回忆下哥哥是如何的在大冬天用身体的温度,为弟弟从街上带回去了他最爱吃的热烘烘的汉堡包。我告诉弟弟,如果他今天将哥哥打伤了,那以后就不会再有哥哥去心疼你,爱护你了。渐渐的弟弟打哥哥的力度越来越小。后来索性丢掉锄头,搂住哥哥的脖子要抱抱。我问弟弟打完哥哥舒服吗?弟弟摇摇头。我又问弟弟,打完哥哥心痛吗?弟弟点点头。我问弟弟,以后还需要爸爸妈妈撑腰打哥哥吗?儿子摇摇头。我问为什么?弟弟说打哥哥的时候自己很心疼。看似乎打疼了哥哥,但是他自己心里也不舒服。我看目的基本达到,接下来就开始处理哥哥的问题了。</p> <p class="ql-block">  首先,我走上前安抚好大儿子,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疼,今天要儿子受委屈了。妈妈很爱你,你是妈妈最棒的孩子,我和爸爸妈妈都因你为傲,你对爸爸妈妈很重要,爸爸妈妈爱你,也能够理解孩子此时心里的苦。但为以后弟弟不再无辜触碰你的底线,所以今天让儿子受委屈了”。我搂着大儿子让孩子趴在我的肩膀上啜泣。</p><p class="ql-block"> 等孩子哭完之后,我对哥哥说:“妈妈知道刚才弟弟打痛了你,现在你也可以将你刚才的痛发泄到弟弟的身上,你怎么打弟弟都可以,当然你们两个也可以互打。妈妈就在这里给你们助威,绝不干涉你们的自由”。大儿子两次将弟弟高高抱起试图摔下,但又将之轻轻放下。两个孩子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你再打我一下,我又再打你一下,打着打着兄弟俩搂到了一起。哥哥将弟弟紧紧的搂在怀里。我觉察到哥哥在打弟弟的时候表情和行动充满了纠结,既有点怨意,又有点爱不释手。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我觉察到孩子这是对弟弟的又爱又恨纠结心理。我运用自己的专业所学,立马找到了孩子们的“冰山”。由此,我和哥哥开启了一段谈话。</p> <p class="ql-block">  我对大儿子说:“儿子,对不起。妈妈知道错了,我知道你之所以爱打弟弟,并不是你真的就不爱弟弟,而是你对弟弟有怨意。原因皆来自于爸爸妈妈对你寄予过高的期望。因为爸爸妈妈当着你们两兄弟的面说过,要弟弟以你为榜样。还说你是弟弟的表率和楷模。但其实是哥哥你并不想做这个楷模,因为哥哥很累,哥哥想做一个自由快乐的自己。但是每一次爸爸妈妈却重复的在你面前说这样的话。所以孩子不由自主的就会对弟弟产生恨意,由此才会对弟弟产生下体攻击对吗?”儿子瞬间痛哭流涕。孩子哭着对我说:“妈妈,每一次我们一犯错,你和爸爸都会教育我说没有给弟弟做好表率。因此我就越来越怨恨弟弟,认为是因为弟弟让我生活的不快乐。所以每次你们一吼我,我就感觉自己的怒气立马就忍不住上来了。我就想着如果我要是再大一点,我肯定会跟你和爸爸对抗。但是我还小,所以我只能对弟弟动手”。看着孩子痛哭起来,我也跟着掉下了眼泪。接着我又问孩子:“你之所以打完弟弟又去讨好弟弟,是不是因为你知道爸爸妈妈很爱你和弟弟,你害怕爸爸妈妈训斥你,所以你也不敢狠打弟弟,但是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试探父母对你的察觉,也以此在弟弟身上宣泄自己的情绪?”。大儿子哭的更甚。孩子差点痛哭失声,哭着对我说妈妈:“我也不想打弟弟,但是每次只要你一训斥我,只要你和爸爸一说我是弟弟的榜样和楷模,压力感就油然而生,对弟弟的恨也由此升起。我知道你和爸爸也爱弟弟,我害怕真的打伤了弟弟,又要挨你们的训斥。所以我就会忍不住的去攻击弟弟的下体,因为我知道这个部位是人最敏感和隐秘的部位。你和爸爸比较难以察觉。随着你和爸爸这几年对我重复唠叨的增多,我对弟弟的恨意也越来越重,因此下手也一次一次的加重。每次在打完弟弟我也会自责,后悔还有害怕。我自责不应该对我爱的弟弟动手。我害怕万一给弟弟打出毛病我内心会不安,你和爸爸肯定会训斥我,甚至要狠狠的打我。我也想克制自己打弟弟的欲望和冲动,但是在情绪上来的时候,我就会忍不住的去攻击弟弟。时常的内心会焦灼难安。所以我会忍不住的咬自己的手指甲。”儿子哭的稀里哗啦,我也跟着孩子痛哭流涕。</p> <p class="ql-block">  听着儿子的心声,身为母亲的自责感油然而生。我的孩子在旁人看来是一个多么阳光,自信开朗乐观的孩子呀!但因为我同先生曾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我们期望孩子学习好,做好弟弟的榜样。孩子就通过对父母的觉察拼命的努力学习,成为了那个我和先生眼中优秀的孩子。我和先生喜欢听话乖顺的孩子,孩子就通过对父母的觉察,掩藏起那个最本真的自我,变成了我和先生喜欢的那个听话乖顺的孩子。我和先生喜欢读书,孩子就变成了像我一样热爱读书的孩子。曾有一段时间,我家的书房里,楼上楼下客厅里,孩子的卧室床头柜里,床上到处都摆放着他的书籍。在家的时间,孩子吃饭的时候在看书,临睡前和醒来后都会看书。甚至于有几次孩子在厕所里都会抱着书本在看。目的就是想引起我和先生的赞美,肯定和重视。孩子看了很多书,有时候也会跟我和先生侃侃而谈,但让人意外的是孩子的成绩却起伏不定。这让我很是纳闷。但通过这次同孩子深度的交流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我向孩子道歉,我给孩子说:“儿子,妈妈知道错了。从此后,爸爸妈妈不要求你做弟弟的榜样。我们只想要一个自性阳光,快乐幸福的孩子。以后妈妈不再对你有任何过高的期望,你就做好你自己就好,爸爸妈妈爱你,你对我们很重要。你是爸爸妈妈独一无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们全家都很爱你。”孩子说:“妈妈,我好累。我已经丢失了那个曾经快乐的自己,再也找不回了,我感觉自己生活的好累。我长大了不会结婚,我会挣多点钱留给我弟弟。我也害怕你和爸爸突然有一天像球球那样将我和弟弟送人了。每一天我都在忐忑中挣扎,焦虑中生活。我努力了很久,却还是得不到爸爸的肯定和赞美。我不知道你和爸爸渴望我变成什么样子,才会得到你们的满意和肯定。所以我每一天强迫自己醒来一定要看会书,但是在读书的时候我又在思考爸爸妈妈你们到底爱什么样的孩子?我要怎样做,才能讨好你们的欢心。越想我就会越焦虑,越想我就会越没安全感。越想我就会越难受,越想我就会忍不住的撕咬自己的指甲,看着那鲜红的血液流出,才会惊醒我自己。</p> <p class="ql-block">  曾经那个活泼开朗的孩子,仿佛昨天还在我和先生身旁。曾几何时,因为我们缺少对孩子全身心的关注和信任以及接纳,让我的孩子变成为今天这个伤痕累累,心情异常沉重压抑的孩子。我也很难想象,如果我没有学习心理学,不能读懂孩子的“冰山”,不能与孩子产生共情。我的孩子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不敢想象。孩子会不会因此患上焦虑狂躁症?会不会因此患上精神分裂症?亦或者是提前进入青春叛逆期,早恋?打架斗殴?自残?亦或者是出去报复社会?我不敢再继续想象下去。</p> <p class="ql-block"> 幸运的是我接触了心理学,且具有较高的觉察性。幸运的是我读懂了孩子们的“冰山”,幸运的是所有的一切都还有弥补纠错的机会。我开始觉醒,开启了同孩子的疗愈纠错之路。而造成这一切问题的根源,不是因为我和先生陪伴孩子的时间多少有关。而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予孩子高效的陪伴和沟通。孩子缺乏父亲对自己的认同,肯定和赞美。总是语言否定孩子,由此孩子感觉自己不被重视和认可,不安全感也由此产生。而我虽然时常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但是却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和希望。父与母不对等的关爱和期望,由此让孩子的身心陷入纠结焦躁状态。(这也是精神分裂症儿童的起病之源)</p><p class="ql-block"> 先生不懂说话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每次在孩子们面前总会指责我这个做母亲的种种不对。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先生则在旁边拿着手机游戏打的不亦乐乎。嘴巴里还叨叨着孩子“写快点,写快点,你笨死了,又写错了。你看你的字写的跟蚯蚓一样,难看死了,丑死了”。每一次,先生陪孩子写作业家里就会鸡飞狗跳。孩子稍有的那点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被先生一次次的讥讽和嘲笑碾压。不管孩子做的再优秀,再努力,先生都不会委身对儿子说一句:“儿子你真棒,爸爸为有你这样的儿子而自豪”。每一次,不管儿子遭受多大的委屈,渴望父亲全身心陪伴,渴望父亲鼓励,认可和肯定的时候,先生都不会对孩子说一句:“儿子,你受委屈了,爸爸也替你难受。爸爸爱你,爸爸妈妈是你的坚强后盾!相反的还一直的在那里鼓吹儿子要孩子强大自我,勇往直前向前奔走”。却完全忽视了孩子脚下根本无力,他走不动呀。每一次,儿子明知道爸爸自己做错事了,但孩子却不敢对爸爸说。因为孩子知道,纵然是说了,爸爸也不会尊重他,更不会懂得和顾及孩子的真实感受。所以孩子在一次次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只能选择将心和倾诉的欲望对父亲闭合。独自在孤独与悲伤中煎熬,也因此孩子会一天天的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而先生曾当孩子的面否定和指责过我。所以,纵然是我对孩子再多的肯定和鼓励,孩子也感觉不到爱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  我懂孩子心中的苦,也懂孩子内心的挣扎。在经过与先生的深度沟通之后,我希望先生可以给孩子认错,纠错之前原有的不良行为和语言。要求先生抽空专注的陪孩子,与孩子进行高效的互动交流。尊重孩子的决定。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和标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这次与儿子的深度交流,我和先生真诚的给孩子道歉。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全然的接纳孩子的好与不好,尊重孩子的决定。不再拿孩子与别的孩子做对比。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只希望你做回曾经快乐的自己,不需要再做弟弟的标杆和榜样。我全然的信任和认同孩子,从认知上打破孩子的思维模式,带孩子走出思想的困惑。用自己的专业所学给孩子做冥想疗愈。对孩子有足够的重视和专注。先生也极力的改正错误和不足。慢慢的,孩子拥有了爱的滋养,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信任感和价值感,孩子的自信心又重新找回。学习的专注力和自觉性,坚定性又重新搭建。成绩也一次比一次优秀。孩子的内心获得了爱的肯定和滋养,身心灵健康的那个孩子又重新回家……</p> <p class="ql-block">(至于文章中所提到的,让孩子痛快的哭和两个孩子相互的情感发泄,目的是为了不淤堵孩子情感宣泄的出口。至于具体原因以后再具体发文详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