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沙湾老营房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次“重回军营之旅”包头聚会活动主要就是到曾经住过的二个团部看看,固阳沙湾团部遗址是重中之重,我和杨卫生开车从固阳县城方向过来,导航提示沙湾已经到了,可是找不到去团部的路,打电话给包头的战友询问,说了半天也没搞明白,无奈只好问路边的小店老板,碰巧有个年长的老乡告诉我们,往前走看到小桥左转弯,我们依照指示看到了道路找到了沙湾老团部,这里建了二个选矿厂,堆满了矿渣,团机关的房子已经残缺不全,政治处与团首长的那二拍房子还在,指挥所只剩了一半,唯独我们卫生队大院和汽车连的营房完整无缺,看到老营房后模糊的印象瞬间清晰起来,这间是谁住的,伙房休养灶,病房,门诊都能记得了,沙湾那个地方风沙出奇的大,双层窗细沙都能透进来,每天早上起床沙会把门堵上,要推开一个缝,人出去清理一下才能出门。气候环境条件是相当恶劣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从怀安城移防到沙湾我没有参与,我是从学校毕业回来直接来到驻地,当时看到这里的情况我也是心里凉了半截,怎么越搬家越差,连个老百姓也看不到,吃的挂面里也是沙,吃青菜成了奢侈品,虽然距离县城很近但是我从没去过一次,正好要安排实习就离开沙湾到291医院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沙湾给我的印象就是荒凉,大风,黄沙,但是有我们这些戊边的军人在这里才有了活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对在固阳沙湾子卫生队服役时的回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孟庆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前些天在我们的微信里看到了董公约队长所发的摄影照片,其中看到了固阳沙湾子卫生队的四合院,这就是我们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军营,是我们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当这些照片出现在我的眼前时,立刻勾起了我对那时的回忆,一晃45年已过,那是1976年我刚入伍不到半年的四月份,我们部队便从张家口的怀安城调防搬家来到这个四合院,当我们搬家的运物车辆来到我们卫生队门口时,刘树春队长立刻下车带我们进院察看卫生队的院落与房间,当走到大门口时,即见关着的大门前足有一米高的斜坡状沙土堆挡在大门前,大门左右两旁的墙下均如此状,这时我们几人用手扒开门前的沙土,用力向内将门推开,即见走廊里也有近二十厘米厚的沙土层,这时李泾福班长带我们几人上车取来铁锹、扫把和担架,我们用了几个小时的时间才将走廊及各房间的沙土打扫完。这之后的第一顿饭是朱铁锁战友去团部那边提来的水,煮的是挂面,吃面时还上了一碗咸味块状的红豆腐,队长嘱咐大家多吃点,吃饱了还要卸车搬运物品进房间,那天真的是很忙,直到夜间很晚了才将物品收拾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刚到这个四合院的驻地,除感到了环境不适应外,还感到了这个地方很荒凉,站在卫生队的院外四处眺望,除了光秃秃的黄土山丘,也没有任何其他建筑物,除了部队的营房,也不见一户人家,部队从怀安城来到这样一个地方,觉得像是两个世界似的,这里的条件已让我们感觉很艰苦。而首先让我们感到的最大难处就是没水用,由于冬季的寒冷把供水管冻结了,我们来到这里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是刘队长亲自上阵并指挥大家挖开供给卫生队的供水管,由于这个季节这个月份,在冬季给冻结的水管还没有化开,我们就顺供水管的走行方向挖开了数十米的深沟,将供水管暴露出来,然后我们四处寻找收来干草及一些可燃物将其点燃,这才好不容易把冻结的供水管给化开,当院中心的水龙头开始出水时,大家劳累的面孔顿时露出了灿烂的笑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来到驻地不几天,又一次经受了大风沙天气的考验(因为我们部队来到包头第一天,调防的行军车队在路过大青山的路段时就遇到了这样的坏天气),那真是浑天黄地,在晴天无云的情况下,数十米外均也看不清任何物体,白天行走的车辆还要开着大灯慢慢前行,由于风沙太大我和杨卫生那天的早晨就忍饥没敢到团部战士灶吃早餐,我们的宿舍是卫生队四合院的西侧房,我和杨卫生同屋,我们的窗户玻璃在风携沙的吹打下即可听到沙击玻璃的响声,我们从窗户向西面的沙沟望去,就向空中的流沙向我们袭来,窗户缝隙的细沙却在不停地向室内的窗台流淌着,这真是当地的一大风景,到了中午开饭的时间仍然不见风沙变小,我和杨卫生用毛巾围着脖子,双手挡在面前,前倾身体顶着风沙向西北方向的团部食堂走去,在不到五百米的路程中,大风把我们吹的停止了脚步甚至又向后退了好几次。这里的风沙非常友爱,小风沙不断,不几天就会有一次大的风沙向我们的四合院袭来,时间一久我们也习以为常了这里的大自然,这也是这个季节的特产吧;我们每天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就是起床后清扫走廊,往外抬沙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夏季到了,雨水来了,此地的黄土坡上也长出了青草,风沙便小了很多,四合院中间的空地花池也长出了新的花棵,在院外东侧有一块平整的土地,我们也开荒种上土豆和葵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76年入秋时,在刘队长的安排下,由李泾福班长带我们外出去采药,我们近十人上车后,一路向西越过南北方向去固阳的公路,在沙漠沙丘中行车几十里,来到一处沙漠很少、平地有草、旁边有土丘还有山沟的地方,下车察看时此地有不少甘草的枝藤生长,所以在此一天挖了不少甘草。回到卫生队后,在邹正渭军医的指导下,将甘草切成了饮片,为病号用药提供了方便,这也是我们卫生队在沙湾子的那一年组织的一次很有意义的活动,到现在还是清晰地记忆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秋天到了,我们在院东侧的菜地种下的土豆开始收获了,种在沙质土壤里的土豆生长的非常好,土豆个头很大,有黄颜色的还有紫皮颜色的,我们挖土豆时捡出几十个较大的,我和杨卫生用脸盆速速端到了我们的宿舍里,其他的数十盆土豆都送去了休养灶。我们几个新兵想吃蒸的新土豆,当天晚上我用手术室的手提式高压锅把哪些放在我们宿舍的土豆都给蒸熟了,可用高压锅蒸土豆还怕刘队长知道了,这样我们一定挨批评,可我管理的手术室就在队长宿舍旁边那间房,当锅的限压气阀开始排气时,就让队长听到了,之后不几秒钟我就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真的是队长,不是杨卫生,我当时的心立刻在打鼓,队长问:这么晚啦还消毒?我回答说,上个星期的器械包没有使用过期了,我再重新消消毒,队长说:好!这是我唯一一次蒙骗领导顺利过关的事,四十多年过去了,今天不说谁也不知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沙湾子的那个年代,我们十八九、二十岁的新兵就有十多名,那时我们活泼好动,顽皮的性格也不小,有一天我的战友哥郑占民在值班看电话,我和杨卫生等几人晚饭后散步回来去了值班室,一看占民战友这时睡着了,我们喊他两声不答应,我们想点小法决定叫醒他,我把摇把电话的一根铁夹线头取下来放在了占民战友的手臂下。我轻轻摇了一下电话小摇把,我们就迅速跑到门外去观察,占民战友立刻坐起来,左看看右望望,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我们这时进屋哈哈大笑,并说电话响了值班员咋不接电话啊,占民一看电话的线夹脱线了,立刻知道了我们在捣蛋,我们那时顽皮的年龄像孩子,现在已成老头了,回忆当年的一些往事,觉得还处在当年的沙湾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沙湾子驻地的一切条件相较在怀安城相差不少,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地域环境下,由于交通不便和伙食费的标准及外出采购上的困难,战士灶的食谱就显得很单调,从伙食品种上到现在还是记得很清楚,早饭主食多数是煮挂面,要不就是头天的剩饭蒸一蒸,中午晚上大多是二米饭,有时是黑又粘的全粉馒头,如果在冬春季节,早上的副食多是咸菜红豆腐,中午晚上的副食基本是三种,不是土豆的话,就是萝卜和白菜,这三种菜改变的花样就是条、片、块。在沙湾子的那一年,在我的记忆里,除了跟军医转诊病号去过东河一两次(记得还是在夜间),其他时间从没有离开过沙湾子。我们那时除在工作的岗位上,就是三餐吃饭去食堂,晚饭后没事几人一起就到周围的黄土山丘上走走步,那时部队文化娱乐活动很少,我们除了工作和值班外,我们热切盼望的就是团部礼堂能够多放几场电影看一看,《洪湖水浪打浪》就是那时看电影学唱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沙湾子卫生队这一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平房,它记录了卫生队那个年代的战友在此服役生活的一段好时光,也是我们一生中永不可忘记的地方;这里的环境条件虽然非常艰苦,但让我们的人生也得到了一个很好的锻炼,这里是我们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我们对这里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在刘队长的领导下,卫生队的所有战友在这样环境里都保持着满腔热忱的工作精神,我们这些新兵卫生员也没有一个在这样的环境下而叫苦,大家克服了一切影响工作的困难,我们能天天看到队长满意的笑容,说明我们大家的工作做得很不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77年我们的部队又搬家到了东河区的后营子,但每到一地都有着一地的特点,但在卫生队领导的正确带领下,卫生队的全体干部战士精诚团结合作,在大家齐心协力地努力下,均能出色地完成部队赋予卫生队的一切工作任务,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卫生队全体战友努力的结果,这也是我们每位战友的使命与光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今年的八一建军节,我们部分战友们就要在包头聚会了,这次聚会在卫生队董公约队长历时近半年的总体筹划安排下,在包头当地战友及聚会秘书处战友积极努力准备下,还有十多天我们就要来到期盼已久留有我们奋斗足迹的地方包头,我们非常盼望见到久别的老战友,也非常盼望到沙湾子看一看,因为包头是我们的第二故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挖水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76年春季部队从张家口怀安城调防到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沙湾子,当时由于绿化不好,风沙很严重,所以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冬天气温近零下30度,为了防止水管冻结,刘树春让班长李敬福带领大家在水管处盖了一个生火炉子的小房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寒冷的冬天防止水管冻结的问题解决了,大家非常高兴,可是由于气温极度寒冷埋入地下2米多深的水管仍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被冻结了,卫生队人员没有水可用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大家非常着急,刘队长问班长李敬福怎么办!班长说只有一个办法把埋入地下的引水管挖开找到冻结处才能解决问题,说干就干于是班长李敬福组织全体卫生员开始先测量了一下需要挖开的距离大约300米左右,画好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线后大家从库房里拿出来镐头和铁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挖水管工作开始了,外面天寒地冻镐头刨上去一个白点,许多人手被震裂了,大家仍然干劲十足,经过两天的艰难挖掘终于把深埋地下2~3米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水管挖出来了,班长李敬福让我们找来木柴点火把冻结的水管烧开,经过半个小时的火烧卫生队院内水管终于有水了,可是问题又来了怎样防止水管再次冻结呢?班长李敬福问我怎么办,我说只有用旧棉被把水管包裹后再埋干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管冻结的问题,班长李敬福把这个办法告诉刘树春队长后,刘队长认为这个办法可行,马上就给军需股彭增贵股长打电话,彭增贵股长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打开库房让我们拿回来约20条旧棉被,大家一起动手把水管包裹后又用铁丝梱绑好,大家一起用铁锹把挖出来的土填埋好,通过大家的努力卫生队院内水管房子里面的水管至到搬迁到包头市东河区后营子,再也没有发生过冻结。为此刘春树春专门开会表扬了李敬福班长和全体卫生员。转眼40多年过去了,想一想这次包头战友聚会就可以再回老营房我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心情非常激动,固阳沙湾子是我的福地,我就是从那里考入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的,非常感谢刘树春队长的栽培,大恩大德终生难忘,现在虽然原部队解散了,但高炮五师精神永存,老领导的优秀品德永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原十三团卫生队军医:王清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两张照片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文/姜云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位健硕、英武、俊逸的男士,伫立在砖瓦结构的四合院前,清澈般的眼睛里闪烁出凝思的眼神。眼前一片荒凉,瓦砾散乱,院落破损,杂草丛生,面对此景使人不由地陷入了沉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位男士就是董队。身穿白色T恤衫、腰挎随身包的男士,面目俊秀,潇洒自如,他就是原卫生队军医杨卫生同志。两位同志为了八月份战友包头聚会,安排相关事宜,专门来到了原卫生队住地固阳县沙湾一一四合院。面对此景,拍摄了这张珍贵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两张照片的瞬间英姿,永远定格在公元二O二一年七月六日。照片的寓意向人们叙述了当年十三团卫生队官兵们的激情岁月。同时,也展示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前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四十五年前,固阳县沙湾风大如飓,沙多如水,风沙蔽日,夜沙晨堆。环境如此恶劣,而卫生队的官兵们不畏艰难,与天奋斗,与地奋斗,忠于职守,敬岗爱业,医疗技术上精益求精。在老队长刘树春同志(已故)领导下,全队官兵团结一致,互敬互爱,刻苦学习,精练技术,为兵服务,为民服务,祥和的氛围始终充满在四合院中。虽然,沙湾的风大,但它遮掩不住四合院的生机勃勃和春意盎然。卫生队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更是一个战斗的集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面对眼前的景色,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里曾经是战斗的地方,也是学习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里的一砖一瓦描述着当年卫生队的官兵们,热心地服务于军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里的一草一木凝视着当年卫生队的官兵们,刻苦地学习医学知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里的百灵鸟高唱着当年卫生队的官兵们,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情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里的星星照亮着当年卫生队的官兵们,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乐于无私奉献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时光荏苒,一晃四十五年过去了。望着眼前的景色,故事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使人难以忘怀,人是物是,人神物颓,令人感慨。当年的主人来自于五湖四海,然后又归之于五湖四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固阳的风沙可以埋没人们的足迹,但是,它永远埋没不了曾经战斗在固阳的卫生队官兵们的青春岁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注:本人从新兵连到沙湾只呆了五、六天的时间,归队后就来到了包头。所以,卫生队的官兵们在沙湾的感人故事知道的非常少,甚是遗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O二一,七,八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移防包头固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看了大家回忆卫生队所发生的一些事情,我也想起了刚入伍到卫生队的一些事:记得1976年4月25日咱们卫生队从张家口怀安城调防到内蒙古包头时的情景:当天上午10点钟左右,满载十三团后勤处和卫生队物资的军列慢慢驶入东河车站,在李泾福班长的带领下,经过卫生队干部战士一个多小时的共同努力,终于把所有卫生队的物资全部从闷罐车箱搬运到了汽车上。随后刘树春队长做简单动员,他强调,每个带车干部和驾驶员都要保持高度警惕,现在去固阳驻地,第一道路状况不了解,山高路险,弯道多,车速一定不能快,要保持在四十公里/小时以下;第二,驾驶员要稳架安全行车,现在是刮风季节,天气变化莫测,大家一定要保持车距,不能掉队。第三,我带队第一辆车在前,李泾福在最后一台车负责收尾。当我们车队行军不到后营子时,突然大风四起,漫天黄沙扑天盖地而来,瞬间变得天灰地暗,驾驶员看不清道路,就打开夜视车灯继续前进,后面的车也都依次打开车灯,紧紧跟上,就这样不足50公里的路程,开了足足两个多小时才到固阳沙湾子驻地。卫生队住在东西各六间、南北各七间砖木结构新建的四合院里,分别有东西两个大门通向房内走廊,绕房内走廊一圈,大约需要三分钟左右,从走廊分别有西、南、北三个方向通院内的小门,院内有一个水龙头,供卫生队人员工作生活使用。打开水龙头没有水,休养灶水龙头也没有水,刘队长就号召大家找原因,并找来扳手,让我们拧开竖着的水管,才发现下面的水管里全结的是冰。就这样在李泾福班长的带领下,经过牛立平、郑占民、阎军、王清朝、孟庆贵、任干军、秦永见、刘佩东的共同努力,我们用了两三天的时间挖开了五十多米长,一米五深的沟曹把水管裸露出来,再用劈柴生火烤开水管里的冰,直到水管里喷出水。我们卫生住的四合院,距离团部有不差一公里多的距离,而且是住在上风口位置,每年的春夏季3至5月秋冬季9至11月,三天两头刮风,风带着沙、沙带着风,吹得我们每天灰头土脸的,有一天风沙吹的非常大,我和孟庆贵住在一个房间,我们用报纸糊住窗户,房间还是灰蒙蒙的,一股子沙土味,我们上下一磨牙,听到的都是沙沙的牙齿和沙子的摩擦声。那个时候,任干军比我们都表现的比较积极,也有心思,他常把扫把藏在床下,而且他一般都会比我们早起七八分钟,我们起床后,都会发现他一个人一只手捂着嘴和鼻子,一手拿着扫把在扫走廊里的沙土,而且已经扫了有三分之一(他怕洒水的声音影响到大家的休息)搞得走廊全是灰尘。我们就一起打水往走廊洒水,扫的扫,拿簸棋产沙土共同努力,把走廊打扫干净。四合院我们住的房间外面的窗户离地面有七八十公分高,不到一星期,就得清运一次沙土,不然风吹的沙土就会漫过窗台。这也可能就是我们住的地方叫沙湾子的原因吧。还记得,76年唐山大地震灾害过后,全国各地都在防地震,我们在固阳沙湾子也闹得非常厉害,我们卫生队在四合院外搭了个防震帐篷,由于修养灶买了过冬的白菜在外临时晾晒,有一天老乡的一头牛,不知怎么跑来吃了白菜,被炊事员朱铁锁发现,就大喊追赶,那头牛当时着急乱跑,一下子就钻进了帐篷,着急的牛用头角把帐篷顶了个大窟窿。当时团部约定,只要有地震发生,就以敲钟三声响起为准。有天晚上,王清朝,不知听到了谁的呼喊地震了还是怎么回事,光着膀子顺手披着被子就从窗户跳了出来,好在有惊无险。我和孟庆贵在我们住的房间,竖了一根一米五长的铁棍预防地震发生,只要铁棍一倒,我们约好一起往外跑。在我心目中刘树春队长:是一个非常讲卫生、爱干净的长者,他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爱洗手,我们卫生员都有一个感受,在洗衣服时,就经常能看到他来到我们跟前,伸手撩飘在水上的洗衣粉或肥皂沫子洗手。我们递给他肥皂,他老人家从来都不要,说这样就很好,有点洗洗就好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杨卫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原13团卫生队化验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看到董队发的固阳沙湾卫生队大院照片,回忆起在固阳的那段岁月,也是在部队最艰苦的地方。在四合院的外面有一口深深的水井还在吗,那个时候我是病房的卫生员,洗被子就是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对我印象深的就是冬天洗被子,把水拧干往晒被绳子上一搭,就成了牛皮壳,如果动作慢一点手就粘在一起了。但卫生的小四合还是很留念的。祝大家重返军营旅途愉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秦永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住在走廊尽头的那个房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外词一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王爱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换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从怀安到固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上级命令高老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立马转移内蒙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怀安出发整队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炮车轰鸣卷尘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摩托行军真辛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每天伙食四毛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路风沙满天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饥渴交加肚打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战胜困难不胜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固阳山路真添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崎岖弯道眺下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队伍好威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行军吓跑路边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千里拉练谷道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到达固阳军旗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空中看卫生队大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