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随想

追追追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来旱涝任凭天</p><p class="ql-block">怜把祸福寄神仙</p><p class="ql-block">且向云天问岁月</p><p class="ql-block">神仙佑来几丰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幸逢盛世施贤政</p><p class="ql-block">降龙缚蛟泽陌阡</p><p class="ql-block">更织甘饮千户网</p><p class="ql-block">党心民心一水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快近退休年龄了,未来时越来越少,过去时越来越多,未来少可期,过往尚可忆,偶尔接触到一些能触动过往的新变化,亦如向远去的生命之水中扔进了一块小石片,难免泛起几个记忆小涟漪,生出一些感慨来。</p><p class="ql-block">&nbsp;&nbsp; 近期,参加了一次祁县作协组织的采风活动,采风主题是参观祁县水利建设新成就,本来领导按排我的工作就是拍拍照,做个活动图片记录,但随行中所见所闻触发了我的记忆库按钮,并自动检索到用水板块,虽受库存条件先天不足所限,所储藏内容已碎片化,但分享的欲望促使我斗胆用略显拙笨的文字啰嗦一番。</p><p class="ql-block">&nbsp;&nbsp; 我是生于贾令,长于贾令,十五六年的农村生活,留下了许多关于水的记忆,以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居多,这两种水的水源都是井中取水。那时水资源虽然相对比较丰沛,但生活用水取水方式比较原始,从我忆中的农村生活用水,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一称“打水”,双手把住拴在小桶上的绳子,从井口一把一把把绳子松开放到井下,桶接触到水面后通过上下提升或左右摇动,待桶里注满水后再一把一把提起来,出井口后倒入大桶,一大桶或两大桶水满后或抬或挑回家,倒入水瓮待用。“打水”也是个技术活,由于小桶较轻,触水后易漂浮,没一定技巧井水入桶过程会很费劲,没打水经验的人常会把水桶掉进井水里,需用专用工具“九连环”捞取。还有一种状况也有点圪碜,就是打水时捎带着打上蛇来的情况,大人们教育小孩不要到井边玩耍时经常会用此事吓唬小孩。但打水最大问题是安全性差,因为水井散落在村里,井口基本没有防护措施,寻短见的很容易采取跳井方式做个了结,同时,每年冬季,井口会结冰,冰层很厚很湿滑,由此造成小孩落井事故偶有发生,所以,这些散落村里的水井既是村民赖以生活的源泉,也可能成为部分家庭心中永远的痛。</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待后就是低水塔供水,这种供水方式是把井水抽入低水塔后,村民去水塔或抬或挑就可以了,这种取水方式被称为“担水”,这种供水方式最大的好处是省去了打水环节,消除了水井直接取水的安全隐患。</p><p class="ql-block">&nbsp;&nbsp; 第三种生活用水方式也是水塔供水,但水塔变高了,水的压力也变大了,而且家家户户都通了给水管,供水的时候,村内喇叭会通知村民“放水了”,村民按需接水就可以了,这种被称之为“自来水”的供水方式彻底终结了人力挑水的历史,是供水方式的一次质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上面是我儿时生活用水的一点回忆,也是被我曾经负重的稚嫩肩膀加深了的记忆。</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在农村,每年都参加学校组织的寒暑假劳动,改革开放后,分得自留地、责任田后农活也就随之增多了,也经常需要“浇地”,所以,对农业用水也有一定了解。我们地处平原地带,四五十年前的地下水较为丰富,农业用水相对不是太缺乏,但取水方式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我记事起,地下水位较高,田里打井是人工开挖,用砖砌井,然后用相对原始的设备抽水,这种设备我已记不起名称,只记得是在从出水口到伸入水面下的铁管中,通过动力带动隔一段装有一橡胶垫的、环环相扣的铁环链提水,这种提水方式出水量不是很大,但在当时应该已是灌溉取水方式的一次革命性结果了。再后的一种井就是井体由上下两段组成,下段是较窄的真正意义上的井,上段是地下水位达不到的、大概5米左右深度、直径4米左右用砖砌筑的圆形构筑物,抽水设备就安装在构筑物底部,可能是由于抽水设备的扬程不足问题而进行的这种设计吧,是否算作是二次提水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提起这种井,有个痛点我必须提及一下。我们村处在南北通衢节点位置,穿村而过的南北向主街道叫“官道”,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国道甚至高速路,官道上耸立着两座门楼,分别称“四楼门”和“北楼门”,很是状观。七十年代初,当时的村革委会为满足不断增加的打井用砖,以砖砌结构为主的北楼门惨遭拆除,小时候不懂事,拆除的时候去围观,感觉很高兴,因为每次经过楼门洞的时候总有点害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儿时高兴的事终成心中的痛点,以木结构为主的的四楼门幸运躲过一劫,并被改名为“镇河楼”得以保存至今,并享以国家级文物待遇。近年来,村里注重古建筑的修复保护,凑资复建了新的北楼门,但从建筑物外形、内涵,特别是心里接受度等方面,都不再是记忆中的样子和味道,空留一声叹息吧。</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随着时间的推移,打井方式也经历了从人工、半机械化到全机械化的过程,县里成立了专门的打井队,井周材料也从砖砌过度到砼管,我们当时叫水泥洞,抽水设备也用上了潜水泵,出水量变大了,叠加工业用水的井喷式增长,导致了地下水位的逐年下降,原有水井不得不一轮一轮被更深的井也就是“深井”替代,地下水资源匮乏日益严重,解决供用水矛盾迫在眉睫。</p><p class="ql-block">&nbsp;&nbsp; 提起水,有必要提及村南五里处的昌源河,河道里不是常年有水,有水流过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河里下来水了,由于当时没有桥,为满足人们通行需求,产生了专门背着人与物过河的职业,收费也不是很多,此职业称之为“背河的”。我记忆中的这条河,有着下来水时被“背河”的无奈,有昌源桥竣工后晚上上演庆贺电影“奇袭”时的喜悦,有过在昌源河耍水后被老师当众脱裤子的窘迫,也有过在河道水坑嬉水时河水突然暴涨时的惊恐,更有过七十年代昌源河发大水时的惊心动魄。</p><p class="ql-block">&nbsp;&nbsp; 传说中,昌源河河床与上面提到的西楼门最高处同平,修建西楼门的目的就是为了镇住昌源水患,所以西楼门又称之为镇河楼。但寄予了人们美好愿望的镇河楼似乎没能镇住七十年代的那场大水,大堤决堤后,村里的高音喇叭不断重复着集合劳力抗洪的通知,估计十里八村的壮劳力都被集中起来上河堵口子去了,我躲过大人们的看管,偷偷跑到村东南护村堰上看漫过田地的洪水向北流过,一眼望去,黄色的洪水泛着浊白色的泡沫,漫无边际,我心生恐慌,急忙跑回到村里。最终,好消息传来,在军民的共同搏击下,决堤的口子被堵上了,由于护村堰的作用,我们村内其本没有进水,但位于村东的学校围墙和校舍被部分冲毀,公社粮站进水后库存粮食损失惨重,田里过水后的庄稼几乎绝收,幸运的是没听说有人员伤亡。</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回忆这些关于水的四十多年前的曾经,有助于从历史的角度感受水利建设的变化发展,体会水利成就的来之不易,珍惜几代水利人为之奋斗而来的用水便利。</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喜欢骑行户外的我,近年来几乎骑遍走遍了祁县的山山水水,特别喜欢有水的地方,一泓清泉,一径小溪,一池碧绿,都是我的流连,特别对水色潋滟的水库情有独钟,兴趣所致,祁县境内大小水库我都已反复涉足过,但大多停留在视觉的感受上,对其使用功能也没有太深的了解,也仅局限于防洪和灌溉的基础认知。这次采风活动,对祁县水利建设的历史和现状,水患的治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对于民生的改善功能,水资管理的现代化智能化手段,水利人奉献精神的传承等,都有了一个直观、综合、形象、立体的了解,结合自身认识,从以下几个方面体会到水利建设的居大成就。</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一是解决了祸害百姓的水患问题</p><p class="ql-block">&nbsp;&nbsp; 水库布局的完善、建设标准的提升、河道的清理疏通、堤坝的加固以及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彻底解决了祸害百姓的水患问题,记忆中的洪水肆虐将永远成为历史。</p><p class="ql-block">&nbsp; 二是解决了城乡居民安全饮水问题。</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历史上饮用水大部分来自于地下水,受自然条件所限和工农业活动所造成的水源污染,居民用水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昌源河自来水厂的投入使用,通过对引入的昌源水一系列的净化过滤手段,水质达到或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的水源通过不断完善的城乡供水管网,送往城乡千家万户,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喝到“纯净水”,安全水。</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三是遏制了地下水过度开采的势头</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随着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的激增,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用水矛盾日益突出,解决地下水过度开采问题已刻不容缓。近年来,通过节流开源举措,水资源利用配置得以进入良性循环。节流就是通过价格调节、收取水资源费和关闭自备井等措施减少了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开源就是为确保工农业正常用水和经济社会发展,把开发和利用地上水资源作为主要供水手段。通过对祁县境内的水资源收集、外来水源的引入以及供水设施和管网的完善,逐步加大了工农业用水的地上水供水比例,形成科学合理完善的供水体系。</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四是优化了生态,改善了环境</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在力求节约用水的同时,注重水对气候的调节和环境的改善作用,几年来陆续新建的九沟风景区和昌源河湿地项目,正在实施中的、同时统筹推进昌源河、乌马河生态修复的汾河生态治理项目等,是水资源治理和利用的深度拓展,项目改善了生态环境,形成水体循环利用,提升了生活品质,形成水资利用综合效应。是水体利用生态化、精细化、惠民化,最大化的科学实践。</p><p class="ql-block">&nbsp; 五是节水理念得以普及,为工农业高效节水设施推广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水资源短缺问题是长久性的,在大力开发水源的同时,在节约用水理念基本普及的情况下,客观上也要为节约用水创造条件。近几来,防渗灌溉渠道已基本做到农田全覆盖,位于修善村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区,作为节约用水方面新的尝试和实践,对节水设施的推广和普及必将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节水技术的不断改进完善,使用成本的逐步降低,便利性的逐步提高,工农业节水设施一定会得以更好的普及。</p><p class="ql-block">&nbsp;&nbsp;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水利设施建设利在百姓,功在千秋,横纵比较,唯有共产党的领导,才有水利建设的新成就,永远跟党走,才能有人民生活的高“水”平。</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