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荡玻利维亚(四):印加小道 恐龙脚印

碧空远影

<p class="ql-block">自从去了马丘比丘,对印加文明开始着迷。动身去苏克雷前,我们预定了Viator的一日游:印加小道和马拉瓜火山口。Viator是名列前茅的online旅游公司,在全球2000多个旅游地经营业务,被Tripadviser收购后,实力更强。</p> <p class="ql-block">但是,直到前一天晚上,也没收到Viator的出发通知。第二天一早,我们到了预定的集合地点,这是一个安静的居民区,地址所在门牌,大门紧闭,寂静无人。曾经想过,可能会像流浪汉一样盘坐街边,结果成真。早上8点,朝阳初升,寒气很重,回家的居民街边停车,奇怪地看我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了一个小时,早已过了出发时间。忽然,一个小伙子怯生生走过来,用磕磕绊绊的英语,带我们去到不远的酒店。酒店经理似乎了解我们的预定,说会负责解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终于,经理安排好了行程,我们见到导游Jorge和司机Jason,黑色的丰田SUV highlander,马力够大。Jorge英文流利,行事老到,不知中间发生了什么,总算能够成行。</p> <p class="ql-block">出苏克雷老城,进入新区,很多新的红砖楼房,街边有摊贩市场。房子看起来没完工,却住了人,问Jorge,他说房子盖好后要缴稅,为躲避缴税,房子永远不完工。这样的城市管理也是醉了。Jorge提出帮我们买古柯叶,用来祭拜自然母亲,我觉得他是忽悠我们买东西,没同意。后来,读到《纽约时报》Michael Benanav的游记,确实是在此处买古柯叶,上山祭神。印加人崇拜太阳,古柯叶被视为太阳神的礼物,在社交中必不可少。就像Jorge说的:没有古柯叶办不成的事。</p> <p class="ql-block">(South America Backpacker)</p> <p class="ql-block">来到郊外山区,进入了安第斯的怀抱,湛蓝天空,闪耀白云,是安第斯山区特有的风光。经过松树和桉树树林,因为雨水少,尘土很大。远处荒山上有一排排整齐的小树苗,像是在育苗造林。路边清晰地看到化石树根,很是奇妙。车子盘山上升,安第斯山脉层峦叠嶂,越来越清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去的德洛斯·弗赖莱斯山谷Cordillera de los Frailes,是印第安土著贾卡尔人Jal’qa的家乡。贾卡尔人仍然过着贫穷原始的生活,土坯房,帐篷屋,原始的耕种方式。贾卡尔妇女的编织出名,可以换回收入。</p> <p class="ql-block">(The New York Times)</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路边停下,四周寂静,只有鸟雀的鸣叫。一个石头小教堂,质朴粗旷,教堂边山坡上,有一个像佛祖的印第安人半身塑像。</p> <p class="ql-block">(Soy Sucre)</p> <p class="ql-block">这是叫做Chataquila的小村庄,教堂有50多年了,是当地的圣地。玻利维亚多数人信奉天主教,每年8月7日,人们涌来朝圣,以安第斯传统,用古柯叶、香料和酒,献贡帕恰妈妈Pachamama — mother earth,大地母亲。当地人说,你敬奉帕恰妈妈 ,她就会养育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堂向东50多米,就到了著名的印加小道Inca Trail的入口。没有大门,没有标示,没有停车场,只是土路边,一条石头小路的开口。印加小道有600多年了,宽阔平坦,边缘清晰,铺砌工艺高超。与传统的印加小道不同,这里路面很宽,没有阶梯。这条小道,主要用于玻利维亚高地与丛林地区的贸易,把高地的藜麦和丛林的古柯叶进行交换。当时仅有的运输工具,是南美的羊驼,宽的路面,方便羊驼运送货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加小路系统,是印加人修建的重要通讯贸易网络,这一系统,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据说,通过这个有组织的传递网络,300公里内发生的事情,人们当天就可以知道。最著名的印加小路,是通向马丘比丘的Royal Road to Machu Piccu,著名的4天3夜徒步,吸引着全世界的徒步人士。</p> <p class="ql-block">(Machu Travel)</p> <p class="ql-block">(Lonely Planet)</p> <p class="ql-block">印加小路的建造和地理位置,都很特殊,在玻利维亚,印加小路穿过热带雨林、山谷和沙漠,把安第斯山和太平洋海岸连在一起。我们走的这一段,有4.5公里长,从Chataquila 到Chaunaca,一路向下,坡度平缓。走在几百年的小路上,想象着印第安人的车马、信使、军队,恍惚中穿越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午阳光直射,石头反光,小路显得更白更亮。远处,群山波浪般延伸;近前,山谷深邃,山色多彩,红色土地,绿树农田。道路像小河一样在山底蜿蜒,远远能够看到,对面山中小路上的徒步者。我的徒步经历不多,此时,体验到徒步者追求的无敌自然风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路上,碰到4个以色列小伙,黝黑健壮。他们刚服完兵役,正在间隔年gap year,计划用半年时间走遍南美。有个小伙打算回大学读计算机专业,头发长、瘦长脸、年纪稍长的小伙,29岁,在军队是他们的commender,指挥官,在这里也是当然的group leader,话语坚定有权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束印加小道徒步,我们继续盘山。行至最高处,群山都在脚下,之字型的盘山道,飘逸地飞来飞去,通向山底。山谷的浓绿中栖息着一个小村庄,一条条蜿蜒而来的公路,将它环绕,印加小道也通向小村。远处,赫然可见马拉瓜Maragua火山口,山石拔地而起,造型奇特,像小孩子笔下的波浪,一波波推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沿着之字形盘山路,九曲十八拐,终于来到小村庄Chaunaca,村子有指示牌,像是个旅游点。村里只有几户人家,简陋的砖房,周围有些小块农田,像是自家菜地。导游Jorge要带我们看一个102岁的老奶奶。走进村子,路边几个人在地里干活,慢悠悠的,一颗大仙人掌树,结了不少仙人掌果,路边有许多巨大的芦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进老人的家,小小院落,土坯小房,茅草屋顶。老奶奶在一个大叔的搀扶下迎出来,她小小个子,身子硬朗,黑毡帽,灰毛衣,白底蓝格子围裙,干干净净,一定是来客人才换上的。老人的脸像核桃,眼睛小小,笑容灿烂。我们坐下聊天,大叔是他的重孙子,60多岁,也很精神。导游Jorge很尊敬地和老人说话,满眼关爱。老人很独立,自己干不少家务,喂鸡喂兔子,还开了一个小卖部。我们走进小卖部,有沙丁鱼罐头,香烟啤酒饮料灯泡,各种日用食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旅行归来查资料,发现很多游客都去过老人的家。老人名叫Augustina Lamagril,一辈子生活在Chaunaca村,用偏方草药给人治病。她的名气很大,全国各地的人,都来找她看病。她熟悉山里所有植物,用芦荟治嗓子痛,迷迭香治骨折,她说,“三滴蝙蝠血就能治心脏病”,听起来有点像巫医。进村看到的巨大芦荟,一定是她种的药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小村出来,一路行进在山谷中。土地是红色的,看起来非常肥沃,一块块农田,种的小麦、玉米,油绿发亮。进入火山口公园,离波浪石山越来越近,一片红色台地上,用西班牙文写着“马拉瓜欢迎你”。车子开进一个小村,有些石头房屋正建造中,在一家未开门的小卖部前,有树荫条凳,我们就在这里午餐。Jorge准备的午餐包,有三明治、饮料、饼干、香蕉,我们边吃边聊。第一次和Jorge深入交流,了解当地民生、疫情、政治,Jorge有自己的见解,不卑不亢,让人尊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坐的地方,是火山口的中心,石质土地的边缘地带,前面潮湿的红色沙土,雨水大时就成为河床。这里的沉积岩含铁很多,山谷看起来色彩斑斓。波浪石山很清楚,地球构造运动的滚动和旋转,留下了它们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仅地质构造奇特,这里还有恐龙脚印,刚听Jorge讲时,我将信将疑。和儿子一起经历了对恐龙的热爱,霸王龙、暴龙、速龙、三角龙、青岛龙、泰坦龙,如数家珍。在博物馆见过恐龙化石,但在这大山里,真实的自然界,要亲眼见证恐龙遗迹,令人难以置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恐龙脚印在波浪石的另一边,车在小路上起伏颠簸,路也从土路变为灰色砂石路,灰黑的巨石矗立路边。忽然,一条小溪横在眼前,V型山坡,坡陡水急。司机Jason有经验,看准后,一个大油门冲下去,溪水淹没了大半个轮子,车子成功冲上坡顶。接下去的黑色砂石路,左面是山,右面是悬崖,错车时要停车礼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子来到一个山口,平地上立了一块牌子,用英文写着:在这个观景点,你可以看到岩石构造、多彩土地和古生物遗迹。这里海拔3315米,极目四望,空无一人,下午3点,艳阳当头,我们开始徒步进山。寂静无人的大山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问Jorge要走多远,他指着远远的一个小房子说,就在那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岩石构造的确特别,大片的灰紫色岩石,中间加杂着一层层黄色岩石片,均匀统一,令人惊奇。走上一块红色的巨大岩石,像小山,不知是什么岩,但一定含有三氧化二铁。一路上很多黄黄的碎石,Jorge说,这里面有化石,比如三叶虫化石。走到山下,他指给我们看一片黄黄的石头,石面上有清晰的水波纹。沧海桑田,千百万年前,这里是大洋海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过山梁,走进山谷,进入一片绿色。谷中开出片片农田,种着大麦和玉米,油绿滋润。走了好久,才到了小房子的人家。经过一片石板山坡,山泉流下来,被石头凹槽接住,形成一个小水塘,水不算清澈,有些泡沫。转过山来,看到远处山坡上有一排新房子,接了水管。一个小姑娘看到我们,从房子那边向我们走来,我觉得恐龙脚印到了,小孩子是来收费的。果然,爬上一坐小山,眼前一片青色岩石山坡,上面赫然有三列大脚印。烈日炎炎,跋山涉水,终于见到你,久远的恐龙遗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地质结构变化,玻利维亚有大片的白垩纪遗迹,是世界上恐龙遗迹最多的国家。恐龙遗迹主要集中在苏克雷,有290多种恐龙脚印。我面前的这一大片石灰石,有三组脚印,左边最大一组是泰坦龙titanosaurus的脚印,脚印大得我可以坐进去,它和青岛龙是一类,属长脖子巨型食草恐龙;中间几个小脚印,是速龙raptor留下的;右边一列中型脚印,是一只年轻的霸王龙tyrex。一亿年前的动物,幻化眼前,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苏克雷城边上,还有一个大型的恐龙遗迹公园,在以70度角直立,1500米长的石墙上,有462条恐龙脚印,包括8种恐龙,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踪迹。脚印是在雨季留下的,在被冲掉之前,有沉积物堆积,慢慢被保留下来。地球板块运动,推高南美大陆,形成安第斯山,有脚印的地面成为石墙。玻利维亚正为它申请世界遗产,希望能更好地保护它。</p> <p class="ql-block">(Pinterest)</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板地被太阳晒得很热,坐在脚印中间,不想离开。又来了几个孩子,小姑娘果真是来收费的,每人25玻币,明显是自主随意收费,我们还是交了钱,希望能帮助他们。大点的男孩拿着一个小小的海螺化石,要卖20美元,明知被宰,我还是买下,就当捐献吧。Jorge在一旁帮着翻译,赞许地看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Jorge是苏克雷旅游业的受益者。他不仅是资深导游,也是摄影师,背着长焦单反,追寻自然风光,拍照比我们还积极。旅游是苏克雷的第一产业,导游收入不错,Jorge刚成家,在为一个7万美元的公寓奋斗。一路上,他明显表露出,希望我们为当地人多做贡献。</p> <p class="ql-block">回程到了庄稼地,迎面来了一大群羊,Jorge很紧张,招呼我们躲得老远,似乎害怕被袭击。走了一阵,又碰到一群羊,没地方躲了,我们迅速爬上路边巨石,牧羊犬一马当先,在石头下对我们狂叫。羊的主人在哪里?看来,Jorge的紧张是有缘由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终于,我们回到车上。车子上路,迎面又来了一群羊,这次是一群山羊,挤满车道,我们停车让路。山里养羊的人真不少,在这贫瘠的高原,饲养牲畜,也许是贾卡尔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主要方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子飞驰,夕阳下,群山身披红光。Jorge一直举着他的单反,捕捉光线。这里到苏克雷,只有一小时车程,但这一小时,却是现代城市和原始土著村庄的距离。印加小道,带印第安人走出深山;希望现代旅游业,能带给他们更多福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