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国夏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地位、财富和国家的象征。中国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四川三星堆遗址及夏商周的各种繁复青铜器,说明古代中国掌握了高超的青铜冶炼和制造技术。《管子·地数篇》记载“上有丹沙下有黄金。上有慈石下有铜金。上有陵石,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相传这是轩辕黄帝和大臣伯高的一段对话。老祖宗的智慧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财富,让<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望尘莫及,</span>但很多技术和经验都失传了,十分遗憾。古人发现,铜矿富集的地方,往往都会出现一种花瓣颜色多为蓝色或紫红色的奇特植物,但凡此种植物生长密集的地方,地下定有富铜矿,最后古人发现,这样的规律屡试屡中,这种花草也被命名为铜草花。古人寻找铜矿时,就会走遍漫山遍野,到处寻找这种花草。</p><p class="ql-block"> 青铜古钱币在漫长的使用和演变过程中,犹如一个万花筒,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艺术的各个方面。我国最初的货币是"海贝",流通于夏、商之际。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币成为主要通货。早期布币空首,形体较大,战国以后,布币形制逐渐变小,首部变平,铲形无銎。用刀币的主要国家是齐、燕、赵和中山等,有尖首刀、明刀、圆首刀、齐刀之分。早期的圆钱为圆孔,方孔圆钱是战国晚期流通货币的一种,目前发现仅齐、燕、秦等国铸行。</p><p class="ql-block">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列国币制,以秦的方孔圆钱为统—的货币形式,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p><p class="ql-block"> 故城本地历史上战国称涅县,<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涅邑方足布可能与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有关,长平之战由韩国将上党十四城(含涅县)献给赵国引起秦国不满而引发。涅方足布应该为韩将此涅地交与赵接管后所铸。韩铸涅字方足布,秦行用圆钱,而赵国纪地名方足布面文多有称邑的习惯,赵接管涅3年中为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需要,在继续沿用韩铸涅方足布的同时,铸造和推行自己货币的可能性极大。“长平之战”后赵上党郡诸邑尽失,还割5城向秦求和,此涅邑布可能为韩涅归赵至秦占的3年时间内赵国试铸。此推断若成立,一些前辈认为涅方足布铸行国先韩后赵的观点正好得以印证。</span></p><p class="ql-block"> 岸北村历史上流传着大铜锅的故事,据说此铜锅很大,大的出奇,武成周老师调研文章称,五十多个人同时站在锅边舀饭,互不影响。按此说法,假设每个人一米活动空间互不影响,则铜锅周长大约为150米,直径大约为50米。如果真有,那我们可以保证上吉尼斯世界纪录了,因为目前五台山黛螺顶存放的铸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01年)的大铜锅,直径2米,高1.06米。按照传说岸北村的铜锅那可是比五台山的大铜锅大多了。只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而五台山的是有实物,可以见证,岸北村的铜锅就是个传说。1958年国家超英赶美大炼钢铁就想按图索骥找,没有找到。七十年代,我记得我还在村里上小学,当时村里组织力量在大门上赵万山家门口,挖掘了一个多月,掘地深度足有十几米,最后也没有找到大铜锅的影子,只是挖出一些瓦片石块,也没有啥价值,最后草草收场了。据说当年也是县里有些采矿部门的同志带着探矿仪器勘测到岸北村当年挖掘的位置周围有较大的响应,闲谈聊天中的事情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加上总想把历史上的传说搞清楚验证一下的想法,所以掘地十米不足为怪了。</p><p class="ql-block"> 但据传说五台山的菩萨顶有一口大铜锅,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铸造。过去每年腊月初八使用一次,施 舍粥食一天。每年六月会期间,由于僧人增多,要使用一个月。传说,这口铜锅很大。有一年的“腊八 ”眼看就要到了,要做好煮腊八粥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把大铜锅洗刷干净,因为这里腊月是滴水成冰的 天气,刷锅就变成了冻手冻脚的苦差事,谁也不想干。有一个刚出家不久的小和尚,他没有尝到过刷大 铜锅的苦头,就自报奋勇去干。于是,他就一声不吭地来到“后院”,下到锅里刷起来。锅洗刷完了, 小和尚也上不来了。因锅的表面冻上了一层溜滑的冰,怎么也爬不上来,最后不得不呼救。老僧听见小和尚的叫声,知道他上不来了,递给他一条绳子。可是小和尚早已冻得手麻脚疼,精疲力竭了,哪里还 有攀着绳子上来的力气呢!老僧见绳子不顶用,又找人抬来一架梯子,放进锅里,这才把小和尚拽上来。</p><p class="ql-block"> 要说起传说来,岸北大铜锅的故事真的是很有趣,很让人着迷,也很让人想探寻这一宝物,因为他确实在传说中寄托着善良勤劳聪明的岸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因为没找到,大家才一直想找,要是找见了,看见了,也许并没有那么大,也就了却了这一桩历史上悬而未决的疑点。听老人们讲岸北的大铜锅古时候吃完小米焖饭后的锅巴,由于锅太大,人根本无法处理,只能赶上牛进锅里用犁地的梨才是最好的清除锅巴的办法。这样的讲法和以上50人围锅舀饭的讲法基本一致。但是听起来似乎锅要更大,更搞笑。不论如何讲法,可能都是老百姓坐在一起聊天吹牛吹大了。但我们更愿意让这个故事一直流传下去,保持一份神秘的色彩、美好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最近在山西省博物馆看到故城涅方足布这一战国时期的古老的货币,涅方足布铸造地处于武乡故城境内,<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 25, 25);">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地处晋东南地区太行、太岳两山之间,东接襄垣县(方足布襄垣铸造地)、南邻屯留(方足布屯留铸造地),同是方足布(方足布铜鞮铸造地)、北与平遥县(方足布中都铸造地)接壤。这些铜币制造都和铜矿、铜锅、铜鼎有关,信义村又有古铜城的传说和故事,同时也有铜城古遗迹。岸北村的铜锅和这些事情都关联起来就更有可能了。至少可能性又大一些。也就是说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大铜锅的故事毋庸置疑,但有多大,是否是铜锅还是啥,毕竟没有见过,就只是个传说!我倒希望岸北大铜锅真能够和古涅县涅方足币、信义古铜城形成一个证据链,信义铜城以西的西山里埋藏铜矿,铜城负责挖掘采矿,岸北的铜锅负责铸造涅方足布原料,形成造币的原材料铜板,故城涅县城内专门有加工成型的手工作坊,负责加锻“全涅“”或“涅邑”字样,标明铸币产地,这个地方现在是否就是故城村的铜钱沟呢,说白了,就是当年存放制好的铜钱通货——涅方足币的仓库啊。这真是个一条龙的产业链,也是古老皋狼城演化到战国涅县时金融发展的证据。可这些地方、遗址和东西又在哪里呢?但这仅仅是我的猜想,岸北的大铜锅也就是个传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