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至圣尼山习洙泗精髓,崇先师齐鲁求育人之道——面朝经典,次第花开(2)

<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9月上午8点40许,期待已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研修班的学习活动终于正式拉开了帷幕。学唱礼运大同篇,向大成至圣先师行礼,特殊的仪式让我们在浓厚文化氛围中渐入学习佳境。在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王新宏教授的主持下,国际儒联副会长、尼山圣源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张践教授代表主办方致开幕词,并作了精彩的主旨发言。</p> <p class="ql-block"> 端坐桌前,打开文件包,《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席卷而来,虽曾读过些章节,但大多都不求甚解,对这些经典的价值的理解与认知并不深刻。打开笔记本后,张践教授的报告便在掌声中精彩而至了。</p> <p class="ql-block"> 张践教授报告的主题是《儒家“孝悌之道”的当代价值》,他从孝道的起源谈起,并认为儒家孝、悌之道的理论建构是以己推人之心首先推及于父母,然后再推及于自己与儿女的。经过对儒家经典的系统总结和梳理分析,张教授提出了养亲敬亲、以礼事亲、承意守志、慎终追远、孝道教育、忠诚爱国等儒家孝道的基本行为规范,并结合现实生活的生动案例进行了深刻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中华孔子学会原副会长、著名教育史研究专家——北师大郭齐家教授为在场老师带了一场题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及现代意义》的讲座,郭教授主要讲述了五个问题:第一,讲一个人——孔子的教育思想;第二,讲一本书——《学记》的教学原则,《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概括了先秦时期中国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原则;第三,介绍一种学校——书院;第四,介绍传统师德;第五,介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及其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哪些借鉴和启发。郭教授虽八十三岁高龄,但声如洪钟,激情飞扬,其深邃的思想火花和着那拍案而起响声总是那么的让人振聋发聩,久久回味。</p> <p class="ql-block"> 因为座位在前排,两位教授的讲座听得格外的认真,虽仍有不解之处,但细细思来,不管是传统的孝悌文化还是传统教育思想,二者都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他们价值重大、意义深远,他们载于经典之中,却在现代社会中传承有限,社会难以之为信仰。胡适说:“外国人说我们中国没有宗教,我们中国是有宗教的,我们的宗教,就是儒教,儒教的宗教信仰,便是一个孝字。”对于“孝”的信仰就是一种绝对价值,封建社会中有科举考试为导向,乡村有宗族祠堂作为基层教化载体,儒学的世俗化让过去的中国人保持着这种绝对的信仰。岁月变迁,时代发展,宗社组织的瓦解,现代工业文明的极速前进……信仰在时代的裂变中动摇、受冲击,甚至渐渐被遗忘。我们现在要重拾信仰,从某种角度来讲就是来一次“文艺复兴”,西方通过回归古希腊罗马的典籍,借助文艺的力量重新肯定人的价值和信仰。面对当下,回归儒家经典,重拾我们的信仰,便是筑牢文化根基,提升文化自信。我们不去学习经典,怎么会知道我们传统文化的“好”,我们不去学习经典,焉能在对比外来文化中找到合乎自身实际的特色道路,我们不去学习经典,更何谈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我特别认同郭齐家教授强调的一个观点:“教师应该是为一定的社会理想从事教育工作的,测量教育效果的尺度,不只是受教育者知识能力的增进,最根本的乃是理想志向给予他们的影响的深度。” 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好经典,筑牢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于我们的“信仰”,我们才能更好地以此理想志向影响更多的学生,真正让传统之光迸发出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活动的最后,师资研修班学员们参观了栅栏之隔的尼山博雅学校,这是一所践行儒家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验学校,孔子像,六艺广场,随处可见的儒家经典语句……行走在学生们亲身耕种的菜园中,微风拂背,面朝经典,次第花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