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老猫》新浪博文,2019年9月6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和孙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母结婚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母在玉渊潭公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6年外公外婆来京与全家人合影</h3><div><br></div><div> 我的母亲桂挹芬,1920年2月24日(农历二月二十三辰时),出生于湖南省祁阳县。1998年4月19日卒于北京,终年78岁。明年,就是母亲诞辰100周年,写就此文,以表达对母亲的深切的怀念。<br> 1941年,母亲于湖南省立第三师范高师毕业后,先后在湖南祁东归阳曹氏族校,湖南文明市小学和广西平桂矿务局子弟小学教书。 1953年1月,父亲由广西平桂矿务局调到北京有色设计总院工作。1955年举家迁到北京。自1958年起,母亲先后在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编汇科,托儿所和北京海淀区中国人民银行有色院储蓄所工作。在家搞了一年多家务后,于1970年5月始在北京有色院五星公社中药加工厂(后改为有色服装厂)工作,先后任出纳和会计,1979年退休。<br> 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外公桂秋芳是湖南祁阳著名教师,据湖南祁阳县志和祁阳教育县志记载:<br> “ 桂秋芳(1896--1974),以字行,生于祁阳县文明铺一个寒士家,家住祁阳文明铺。幼聪颖。8岁启蒙入私塾,13岁入官立文明初等实业学堂,18岁入永州中学(萍州中学)。家寒,因学习成绩优异,得免费读完中小学。<br> 20岁在萍州中学毕业,无力升学。21岁任县立西区文明高等小学教员。民国8年,县里派他为祁北鼎新小学校长,因当地有派系斗争,不就。民国10年,县立高等小学聘为教员。<br> 民国12年,被选为县议员,因议长萧翠楼有贿选行为,且为恶霸,愤而辞职。<br> 民国12年秋,任武昌祁阳旅鄂会馆附喁小学教员。民国15年,北伐军节节胜利,前锋已达武昌,由友人介绍他去罗田县任科长。其年冬,加入国民党,并入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任文书股长。民国16年“四·一二"事变,武汉方面的革命军东下反蒋。他随“总政”进抵九江,以军事失利,折回武汉。<br> 民国17年春回长沙,任湖南省民政厅秘书摩科员。秋,被派代理华容县长。“马日事变"后,湖南政治环境险恶,他到职不及一月,毅然借病辞职。<br> 民国18年秋,衡阳船山中学聘请他担任国文教员,并兼任成章中学国文教员。嗣后历任衡阳、祁阳、东安各中等学校教员,至68岁退休。他任教40余年,为祖国培育了大批人材。<br> 1949年祁阳解放,解放军一到文明铺,他即发动群众举行庆祝大会,并登台演说,欢迎解放。解放军嘱他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写信给旧乡镇人员,晓以大义,携械投诚维持社会秩序,二是发动知识青年参军。他有子侄2人,带头报名,随即入伍。<br> 1967年元旦,“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造反派"对他进行了残酷斗争,他一向患咳疾,病因之加剧,终于不治,1974年8月8日与世长辞。<br> 桂秋芳为人正直豪爽,是非分明。他曾对人说: “教书虽清苦,比做官、当议员却清高多了。"他出身贫寒,而终生以助人为乐,不置私产。当任省民政厅科员时,兼任省党部训练部干事,兼职兼薪,每月收入140元,只寄一小部分养家,大半资助别人解决困难。教书时对家境清寒的同学,未有不加帮助的。船山中学英语教师张心梨死后,其子张声溢即由他送读,一直至华中工学院毕业。”<br> 外公教书四十三载,桃李满天下。母亲说,外公对学生非常好,尤其关照穷学生。那时外公的薪水是300块大洋,但每月所剩无几,大多资助了一些穷困的学生,有些学生吃住都是在外公家,分文不取;外公还要送些衣物给其中最贫困的学生,其师生感情如同父子一般。<br> 1966年,外公外婆来京住在我家,不时有学生来家看望外公。印象中有一位学生拿着几本山东大学的《文史哲》杂志给外公看,并在家小宿几日。还有一位来看望的学生于1978年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同年我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教师进修班,一次在食堂吃饭,我们不期而遇。三弟图南回忆,那年外公在北京,他陪外公到医院看病,有一个人跟在他们身后很久,然后走到外公面前仔细打量后连叫老师,原来是他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学生,几十年未见,居然认了出来。以后这个学生就经常来看望外公。<br> 外公一个最著名的学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1951年4月,陶铸回老家祁阳省亲,到祁阳一中看望师生。陶铸说, 我这次回来主要是来看我的老师桂秋芳的。其实外公只是在陶铸考黄埔军校时辅导过他一年, 而陶铸却念念不忘, 由此可见陶铸的为人。自打陶铸回祁阳省亲后,经常给外公寄一些马列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书,三弟下乡时,外公还将一些书寄给他,嘱咐他好好学习。大妹敏琪记得外婆说过,在三年困难时期,陶铸还给外公寄来腊肉和香烟。<br> 外公思想开明,对其四个子女,不论男女,一视同仁,均供其读书。外婆是贤妻良母,家务事一人包揽,不让子女插手,以便子女专心读书。故母亲不擅长家务活,但学习出类拔萃,且能歌善舞。作为女子,能读到高师毕业,这在当年祁阳县城怕是屈指可数。母亲文笔不错,写着一笔狂放不羁的草书,父亲与母亲不同,遵规循矩,一笔眉清目秀的楷书。由于外公在祁阳县城德高望重,他的两个女儿倍受瞩目,加之二女有文化,颜值高,人称金宝、银宝。<br> 关于父母的婚姻,父亲从未跟我们谈及,母亲也只是只言片语。前年回老家,从堂弟那里得知一二。大约在1945年前后,由爷爷奶奶包办,我父亲与当地一位拥田千亩的大地主之外甥女陈氏开庚联姻(封建时期的联姻方式)。由于包办婚姻,婚前双方不谋面,二叔就陪父亲去当地暗访,了解到陈氏没有读什么书,相貌平平,且患有哮喘病,所以父亲不同意此桩婚事,二叔也支持父亲退婚。但爷爷奶奶坚决不答应。其原因想是有二,一是怕得罪这位大户人家;二是在那个时代毁约不仅被谴责而且受重罚,要罚六十担谷,当时那可是全家人两年的生活呀。父亲毕竟是大学生,受到新文化思想之影响,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他对爷爷奶奶摊牌:“如果要儿子,就退了这门婚事,否则您们就要媳妇算了”。无奈,爷爷奶奶只好同意退婚。<br> 后来,经一位大学同学的介绍,父亲认识了母亲,父母第一次相亲,是在母亲家里,二叔陪同去的,据二叔讲,那时母亲的奶奶还健在,视力差,但听力好。听了父亲与外公外婆的交谈后,坐在旁边就表态了:“我虽然看不见,但从这后生(指父亲)的言谈话语来看,我认为这后生不错,有文化,懂礼貌。”老人家点头认可,父母得以喜结良缘。<br> 母亲累计教过五年书,1955年到京后,曾参加了有色院的扫盲工作,故设计院的职工、家属一般都尊称母亲桂老师。母亲心地善良,待人和气,教育子女要与人为善,懂得分享,常对我们说:“大家吃了满口香,一人吃了烂肚肠。”<br> 文革前父亲虽然工资一百多元,但养活六个孩子,还要每月往老家寄10元以赡养和接济在农村的祖母和两位叔叔,一家八口人生活也十分拮据。记得母亲月底经常要向好友借钱,然后下月发工资后偿还。堂弟远华讲,六、七十年代,老家生活极端困苦,多亏伯父每月十元如期而至,得以维持生计。只要收到15或者20元的汇款单,就知道伯父一定在外出差,因为伯母总会多寄一点给奶奶。远华初中毕业的最后一学期,家里无力支付学费,无奈之下修书一封向我父母求助,很快母亲就给远华汇去二十元钱。<br> 母亲去世后,父亲曾对我说:“你母亲是个事业心极强的人!” 记得母亲在有色服装厂当出纳和会计时,工作一丝不苟。严格按出纳和会计的工作规章办事,不能入账的坚决不入账,不能报销的坚决不报销,为此可能得罪了领导。<br> 1979年从有色服装厂退休后不久,母亲就在有色院西区家委会工作。印象中,家委会的文字工作,例如年终工作总结或向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汇报,往往是母亲执笔,常常写到半夜。母亲的文笔定是受到外祖父的影响,据母亲讲,当年祁阳县城曾有“某某某的嘴皮子,桂秋芳的笔杆子”之说。由于工作勤恳,母亲多次受到有色院或街道办事处的表彰。<br> 我们这辈人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养一个孩子已觉不易,想想父辈养四、五个,七、八个孩子实属不易,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记得三年困难时期,为了不让孩子挨饿,父母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两腿浮肿,一按一个坑。文革时期,孩子一个接一个地下乡、支边,父母承受着一次又一次骨肉离别的精神折磨。记得我插队后,虽远离父母,从未掉过泪,但有一次接到还在北京的二弟的来信,信中写到,有一天母亲哭了,说是梦见我得病了,看到此处,我再也抑制不止自己,躲到僻静处,大哭了一场。<br> 我们小时候,父亲经常到外地出差,一年差不多有半年不在家,孩子基本上是母亲在管教。我记得小时候做错了一件事,母亲训斥我,我就跑,母亲就在后面追,结果把脚歪了,小脚趾落下了残疾。二弟屏南记得小时候淘气,一次在院子里打嘎,不小心打在旁边的一位阿姨的头上,阿姨晕倒在地。为了赔不是,近一个月的时间,母亲差不多天天到这位阿姨的家里伺候。<br> 父母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吃苦受累,没有享受过多少福,下馆子吃顿饭都是奢望,更不用出国旅游了。眼瞅着儿孙满堂,日子好过了,但此时已疾病缠身,无力远足。我们这辈人,虽经受了上山下乡的苦痛,但比之父母还是幸运的。珍惜当下的生活,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br> 祝父母在天之灵安详!<br><br>----------------------------------------------------<br>网友留言:<br><br>石焕南对你的母亲印象很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人[.<br>李开仪<br><br>焕南母亲大人小我家母10岁,我们两家虽经历各异,但安身立命的为人雷同。我父亲大饥荒年代死于饥饿,母亲1993年病故。因家贫,父母二老没读过一天书。我父母膝下,子孙后代近百,在世的尚有八十余人。为让我们后人继承祖辈的做人良知,我们在世的兄弟姐妹五人重修二老墓地,于七月十八号对二老进行了家族祭祖,以宣示后人一定要把先祖的人品世代相传。<br>段平生<br><br>石焕南,上篇文章拜读。谢谢谢,让我能从一文章中了解你父母辈那个年代的概况,所以有你至今都执笔勤耕的动力来源。家庭给我们的烙印终身携带,难以忘怀。<br>高晓明<br><br>已拜读。母贵子荣,福祉后世。<br>谷溪<br><br>一位慈祥可爱的母亲。她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想当年,每次去家里都是对我们热情接待,问寒问暖,关心备至。[流泪]<br>一位慈祥可敬的母亲。她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我们这些同学及其家长联系的比较多。每次去家里,她都是热情的接待我们,问寒问暖,关怀备至。<br>赵连生<br><br>桂阿姨在天之灵安详!<br>李丁卯<br><br>石焕南,老石,拜读了,写得真挚感人。母爱伟大,父亲和外公等人也很了不起。<br>沈云付<br><br>石焕南,真是应该为父母写些东西.写了对自己也是个安慰.真佩服你.我总是觉得力不从心,想写总是写不好。<br>冠季冬<br><br>石焕南:很感动!<br>刘天亮<br><br>石焕南:我记得你妈妈好像只见过一二次面但印象很深!典型旳南方人说话声音洪亮待人热情,一位很值得尊敬旳长輩!也记得你弟弟好像叫石屛南吧?<br>董则坡<br><br>深情的回忆。<br>王凤云<br><br>孺慕之情溢盈於全文,甚是感人!<br>杜威仕<br><br>石焕南:看了你写的回忆母亲一文,很感亲切。<br><br>我们老家是江西的。我外公于上世纪三几年从江西到湖南,也曾在湖南衡阳船山中学当国文老师。看来咱们还挺有缘啊!<br>他们经历的那段历史离我们渐行渐远了。但愿他们的后代能记住这些。<br>黄成七<br><br>石焕南:写的真好!教育意义很大,那个时代的老人实在是不容易。永远怀念!<br>冯和平<br><br>石焕南:用文章纪念父母是极大的善举,文字尚且不论,百善孝为先,石老师乃大孝之人也,可敬!<br>吴熹<br><br>再读石焕南老师纪念令堂大人之作,仍文字质朴令人动容。上善若水利于人,是众多慈母爱的缩影,谢谢您的分享!<br>冯燕庆<br><br>石焕南老师,拜读了您纪念令尊令堂的两篇文章,很受感动,也很受教育。父母吃苦耐劳把子女养育成人,做儿女的绝不能忘记父母的恩德与教导!<br><br>向您的父母致敬!向天下所有的善良父母致敬!<br>马尔华<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