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9日,上午六点多就出门,在凤凰新村地铁站乘坐八号线到昌岗地铁站下,C1出口上来,到石榴岗路乘坐252路公交车到小洲站下,就可以到曾经被称为“瀛洲”的小洲村。</p><p class="ql-block"> 小洲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广州城区内发现的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小洲”,已被列为广州市首批16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并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村。</p><p class="ql-block"> 根据传说,小州村启村的祖先是从北方迁来的六个姓氏,邱,黄,梁,饶,林和钟。虽然六个姓氏来得早,但小州村的八千余名村民中有95%以上为简姓。这是怎么回事?在明朝洪武政府的第一年(1368年),一个名叫邱氏家族的家族在小州村聘请了一位名叫简东源的先生来小州村任教。这个大家庭的发展,简家真正扎根,开辟的分支是明朝老师简东源的侄孙-简西溪。</p><p class="ql-block"> 简西溪有七个儿子,长子、三子在西约;次子和四子在中约;五子和六子在北约;第七子则在南约居住。可以说,简姓人家的足迹遍布小洲。所以现在村里的大街,如东源大街、东道大街、东庆大街等地名均有简东源的印记,而像西园大街、西浦大街、西约大街、西成大街等,则是为了纪念简西溪而命名。</p><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小洲地区扩大,海珠与古渭河之间只有一条河流。据说“瀛洲”这个名字是由这条河而来。南汉以后,刘钛在政治时期统治。看到小洲扒手出色,他们带领龙舟赛,直到龙颜大悦,并亲笔赐小州“瀛洲”。现在村中著名的红边黄旗“瀛洲飞龙”,据说是夺标后刘铁亲笔题字赏赐的。</p><p class="ql-block"> 小洲村,又称瀛洲,是“广东最美丽乡村”之一,在这里,有“瀛洲八景”。但随着岁月变迁,如今提起“瀛洲八景”,已经很少人了解了,而“八景”本身,也发生了变化:“西溪垂钓”一景中垂钓的人已经老去,“崩川烟雨”一景中的茅舍已经消失,“华台奇石”上人们已经不能一览小洲全貌……</p> <p class="ql-block"> 小洲村,古称“瀛洲”,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道下辖自然村,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海珠区东南面,四面环水,形似小岛,村域面积为4.3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小洲村从元朝开村,明初简姓从河南新乡迁到小洲村聚居至今。小洲村保留了完整水乡格局,享有“北有周庄,南有瀛洲”之誉。村内有众多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其中天后宫、玉虚宫、古桥、登灜古码头和岭南水网地带特有的“蚝壳屋”都体现了古时珠江入海口村落因水取材的历史遗证。传说小洲的龙舟在南汉年间曾被封为“瀛洲飞龙”,因此只有小洲村的龙舟是撑黄底红边的旗帜。小洲村是具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寨,也是艺术家钟爱的栖居地,有小洲艺术村之称。大批文艺人士在小洲村聚集,一时兴起“北有798,南有小洲村”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2013年8月26日,小洲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 进了牌坊,过了桥,迎面而来的就是小洲人民礼堂。建于1959年,当时正是“大跃进”时期,全村男女老少总动员,一砖一瓦把礼堂建设起来,是海珠区为数不多的苏式礼堂,见证小洲村工业发展历史。</p><p class="ql-block"> 2011年10月,被公布为海珠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p> <p class="ql-block"> 小洲村历史悠久,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共24处,包括古村墙、庙宇、祠堂、书院、门楼、民宅、古桥梁、码头等等。</p><p class="ql-block"> 村中保留的古码头与古城墙,体现了小洲村的村寨特色,村中布局的古庙、古祠堂以及司马府第、蚝壳屋等古民居,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小洲村作为瀛洲古寨的重要标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同时可作为珠江三角洲的人类聚居形态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人类学研究价值。村内还保留有岭南地区少有的“蚝壳屋”,已有100多年历史。小洲村河网纵横,桥梁众多。其古码头、古商业街、古桥、古树,展现着悠久的历史;青砖花岗石脚墙,灰雕、石雕、砖雕,花岗石柱、石枋、木雕梁架等体现了岭南建筑风格。这些众多的古建筑与河道,构成了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布局与“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风貌。</p> <p class="ql-block"> 玉虚宫又称北帝庙,位于小洲拱北大街上,本是供奉北斗真君的道宫而现在供奉着北方真武大帝广东沿海的人们靠海为生,北帝属水神,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小洲的主神,即“村主”,于是供奉北帝的玉虚宫当之无愧地成为小洲的“大庙”。每年农万三月初三北帝诞,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要来叩拜北帝,祈求平安如意。从三月初一开始,村民还要抬北公出游,举行持续五日的通宵达旦的庆典。</p> <p class="ql-block">《在小洲村发现秦简大历史线索》</p><p class="ql-block"> 作者:丁丁哥 2016/05/30</p><p class="ql-block"> 广州的小洲村是我计划中一直想去的地方,不是因为其有名,也不是因为那里几乎都被广州的美术界所占据,我想去的理由是我在广州的卫星地图上发现,小洲村跟广州起义路和广州许多小型古城聚落(黄村、西村、沙步村、龙归镇等等)一样,其中轴线基本都是“南胜里”,而我一方面还没找齐已知的所有“南胜里”,另一方面还没有找到为什么都叫“南胜”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不过,其实这还不是全部理由,在这方面其实我还有一点贪心,因为小洲村所在的岛屿是叫“瀛洲岛”,这个“嬴”字明显是跟秦朝的秦皇以及秦朝南下的五十万秦军的“嬴姓”有关,我很想顺便也能找到一些相关的线索。</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去过小洲村之后,其实是非常失望,因为广州美术界铺天盖地的存在,实际上把一切都给搅和了,到处都是招美术生和考试的广告,到处都是大幅画作的列阵展示,到处都是美术培训机构的招牌,另外还有一些洋味的酒吧等等,完全是爱拼而没有“嬴”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小洲村的历史价值何在?去过之后我感觉非常迷茫。</p><p class="ql-block"> 幸好,在迷茫之余我偶然间看到了网上关于“嬴姓、赵姓”与“简姓”的关联介绍,“简氏宗祠(瀛山简公祠、简氏公祠、慕南简公祠、穗桥简公祠、简佛祖庙等)”的存在就是小洲村最大的历史价值之所在,其不仅是小洲村属于秦朝王室血脉的证明,而且,“简氏宗祠”还能为中国历史的认识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p><p class="ql-block"> 一般的人都知道,秦朝王室应该是“嬴姓”,小洲村立碑“瀛洲”应该也是承认这一点,我到小洲村之前,就曾设想有可能找到“嬴氏宗祠”或类似的元素,但没想到这里只有“简氏宗祠”,这似乎应该可以说,虽然到广州的秦朝大军是源于“嬴姓”的,但他们来到岭南之前已经有一些是“简姓”。</p><p class="ql-block"> 首先,“嬴姓”的秦军、“赵姓”的副帅(赵佗)、加上“简姓”的小洲村,这三者的相关,既证实了“嬴姓”与“赵姓”原是一家,也证实了“简姓”是经源于“嬴姓”的“赵姓”的“赵简子”而获姓的,所以,“简姓”的一部分流落到了“小洲村”就立名为“瀛洲”,自古以来,广州称四面环水的陆地为“洲”,“瀛洲”是一个极偏僻的小岛,这三者的关联有幸得以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 其二,“简”字的出现远早于“竹简”的出现(商代有简师父、宋大夫简叔),所以,“简”不是为“竹简”立的字,如果“简”与“嬴”是一体的,“竹简”的发明就是与秦朝的“嬴姓”有关的,“竹简”一词很可能原是“简的竹书”之词义,“竹简”主要是秦代时的用品,小洲村不仅解答了“竹简”之由来,而且连甘肃存有最多“竹简”的原因也有了答案,甘肃发现早期“竹简”的地方应该是先秦的故地,甘南有一些带“简”字的原始地名分布,比如:庆阳市的简家岭、平凉市的简之固湾、天水市的简子、大简子、简平沟、陇南市的简子平、烟简沟、简家大地坪、定西市的简家沟等。</p><p class="ql-block"> 其三,虽然现在还不知为什么“嬴”会有些改为“简姓”,但“简姓”的“简”字很值得仔细端详,“简”字是“竹”字头的,这可能跟西南、西北竹王崇拜的某些部族有关,这使得对秦朝的祖源和祖源地认识有了新的线索,四川成都市就有“简阳县”,如果在小洲村进行DNA检测并进行适当的比对,相信会有所发现。</p><p class="ql-block"> 另外,除了与“简”有关的发现外,在小洲村还有一些其它有益的发现:</p><p class="ql-block"> 其一,小洲村确实也有“南胜”之地名,而且数量不少,因为是以数字进行排列的,记得是“南胜大街、南胜十巷”等等。</p><p class="ql-block"> 其二,小洲村也有“拱北”的地名,这跟广州开发区的“暹岗村”既有“南胜里”又有“拱北”是一致的,此两“拱北”应该在珠海“拱北”之先。</p><p class="ql-block"> 其三,小洲村有“泗海公祠”,“暹岗村”有“泗水巷”,这两个“泗”的地名也是相同的,以历史研究的敏感,最北的“泗”是长春榆树市的泗河川、泗河屯、泗河村、泗河镇等;最著名的是山东济宁市的泗水县;最南是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城市的泗水市。</p><p class="ql-block"> 其四,小洲村存在着“天后宫”,由于小洲村的非常偏僻及历史的起点可能远早于宋代,所以,这可能是“天后”远早于宋代的“林墨(现在错认的妈祖)”的又一证据,“天后”极其古老,其应该是约4500年前盘古的嫡妻“常羲”,这可能是秦的遥远先祖,小洲村还有“娘妈桥”,“林墨”在传说中是未婚之人,没有“妈”及“娘”的资格。</p><p class="ql-block"> 其五,小洲村一休闲广场上摆着几个直径约1米的圆柱形旧石墩,其中心是一个对边约15厘米的六方孔凹,好像是插旗杆用的,不知原本是作何用处的。</p> <p class="ql-block"> 补记一:2016/06/04</p><p class="ql-block"> 在卫星地图上,广州还有“简、简村、简下塘、石仔简、简沥、简屋、简洞、大简村、简罗洞、姓简庄、简鱼嘴、简堂村、简贝岭、简沥桥、简村桥、简沥涌、简沥头、简新村、简山、”等原始地名,给人分布广泛散落的感觉,其中“简山”最值得关注,其在黄村立交以东附近由“大灵山路”一直往北即可通达,这里应有简姓及相关墓葬,“大灵山路”的“灵山”可能也是秦的地名,秦在广西的“灵渠”附近有“灵山县、灵川县”,而且“灵渠”近旁还有“赵家堰”,西周早期秦公墓出土石磬刻有“高阳有灵,四方以鼐”。</p><p class="ql-block"> 2016/10/12我去“简山”实地查看,发现现在卫星地图上的“简山”其实不是“简山”,“简山”已经被圈进“潮汕学院”并被平掉了,这个“简山”可能是车陂的“简姓”所有,而现在卫星地图上的“简山”,其实是被当地人叫做“黄瓜窜(long1)”的小山,这座小山也快要被平掉了。</p><p class="ql-block"> 补记二:2016/06/05</p><p class="ql-block"> 看《汉语多功能字库》,“简”的原字是“竹+门+月”,只是在隶变时“月”訛为“日”,而“月”是由“外”而来,“简”的原字是口和“竹”</p><p class="ql-block"> 补记三:2016/09/18</p><p class="ql-block"> 秦国的简姓可能由秦简公而来,秦简公(?─前400年),名悼子,战国时期秦国君主,秦怀公之子,秦昭子之弟、秦灵公叔父,公元前414年—前400年在位,在位15年。</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宫,古时的人们要出海谋生,在出海前就会来天后宫虔诚地跪拜,以求平安,当这些建筑被赋予了历史的使命,一切参观都变得有意义了。</p> <p class="ql-block"> “泗海公祠”,它建于明代,原是祖先故居,后来渐渐演变成为公祠。</p> <p class="ql-block"> 这颗大榕树树根露出,状似麒麟,已有240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大榕树以其宽广的胸怀拥抱着大地,奇特的是,树状在空中张开,扎入地下,如同巨龙爪子抓地,意欲腾空而起。榕树中心张开,常见游人爬上而卧,可容数十人。旁边的树根上,也多见游人流连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里正在进行大口径管道的铺设,河水已经排干。</p> <p class="ql-block"> 简氏宗祠是村中最大的宗祠,也称嘉告堂,是小洲简姓始迁祖的合建宗祠。据记载,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西溪派十五世创建祖祠,匾曰嘉告堂。宗祠设99道门,取长长久久之意。而嘉告堂门前左侧的那棵参天古榕,因为一直底佐小洲免受水灾,被尊称为“麒麟献瑞”。</p> <p class="ql-block"> 蚝壳屋是岭南建筑的特色之一。广州的小洲村曾多达百余间,位于西园三巷9号的蚝壳屋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栋。据考证,蚝壳筑墙的做法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村民介绍,蚝壳屋不仅防盗防虫蛀,且冬暖夏凉很适合岭南气候。</p> <p class="ql-block"> 以蚝壳筑墙的做法最早应源于南北朝。广东地区流行吃蚝,蚝壳作为一种建筑材料,经济实用,曾是岭南先人们视为“宝贝”的建筑用材。凹凸不平的墙 体上,一块块蚝壳整齐而有序地排列着,三面完整的蚝壳墙和一面普通的砖墙组成一间蚝壳屋。每堵墙都挑选大蚝壳两两并排,堆积成列组建成,墙的厚度达50厘 米。巨大的蚝壳全部凸现,整堵建筑外墙呈现出非常独特的纹理效果。</p><p class="ql-block"> 当时富人才有钱建这种屋,主要还是为了防贼,蚝墙没有明显的窗户,只有很高处一个炮眼大小的孔,盗贼不易凿墙进屋,非常坚固,而且冬暖夏凉,不怕南方较多雨水的冲刷,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岭南民间建筑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村中西约中间,两条静淌的小溪便浮上眼前,村民习惯称这两条小溪为“孑涌” (子:粤语“双生"的意思)。小溪旁有三片郁郁葱葱的果园,河涌把果园养为沃土,长满茂大的荔枝树,使人们在果实成熟季节得以一览香满树,三品嘴回甘。</p> <p class="ql-block"> 小洲村为果林所包围,村的西南面和东面有大片的果林,种植有石硖龙眼、荔枝、杨桃等水果。村中绿树苍翠,主要沿河涌及水巷分布,树种以榕树柳树及秋枫树为主,古树名木集中在开敞的公共空间,如码头宗祠庙宇前的空地等,树龄在100—200年左右,树胸周长在1—2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 翰墨桥位于瀛洲路小洲村西浦大街至西园大街的石岗涌上。相传为小洲村人司马思乡念祖时兴建,始建于明代,东西走向,为单孔石梁桥,总长9.75米,总阔2.15米。石桥两边分别以花岗岩和红砂岩交错横铺叠砌桥座基,在座基面各以6块2.22米×0.61米×0.2米花岗石横铺成6级台阶。桥面由5根5.56米×0.6米×0.4米花岗岩石梁铺砌而成,桥身两侧有石栏板,中部阴刻“翰墨桥”,篆书,题字字迹已难辨。瀛洲八景之一“翰桥夜月”得名于此。翰墨桥是海珠区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明代古石桥,至今该桥仍为村中主要街巷桥梁。</p> <p class="ql-block"> 在沙文钟所著的《小洲村史》中记载:“石桥的两旁可以同时坐20多人,晚上,村里的老人家都喜欢到翰墨桥上闲坐乘凉,谈天说地。月色撩人的时候,桥下清澈的小溪水面,有红葡桃树和老人们的倒影,相映成趣,故名‘翰墨夜月’。”</p> <p class="ql-block"> 翰墨桥位于海珠区华洲街小洲社区瀛洲路小洲村西浦大街至西园大街的石岗涌上,始建于明代,曾于清代重修。翰墨桥所用花岗岩石座基坚实稳固,石桥栏可同坐20多人。2011年10月,翰墨桥被公布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p><p class="ql-block"> 现在,还经常能看见村民三三两两闲坐于翰墨桥上,而在它的附近也开了许多特色店铺,咖啡厅、音乐清吧,宫崎骏周边特色咖啡厅……</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广州小洲村的明代古井,我找这口古井,问到了这两个老婆婆,她们说拿开坛子,下面就是古井,里面的水很干净,可以喝。</p> <p class="ql-block"> 前面这一位九十六岁了,她与还没有出嫁的小女儿一起生活,小女儿五十多,她的老伴前几年走了,九十多岁走的。</p><p class="ql-block"> 他们生了九个孩子,都是她一手带大的。她的身体很好,满头黑头发。她很勤劳,开过茶楼和小食店,卖过元宝蜡烛香,她说除了没有当过大厨,什么都干过。她说心态好什么都好,所以身体很好,没有病痛。我说等到她一百岁再来探望她,她很高兴,她说要经常来。</p> <p class="ql-block"> 登瀛码头位于小洲村登瀛外街。据说该码头存在500年以上,始建何年待考。坐南朝北。整座码头总长186.8米,宽27米,占地而积约5000平方米。码头用花岗岩条石构筑,分为4个埠头,最东为街艇码头,过去由该处乘渡船前往市区。中间两个埠头为凹形,分别宽3米和2.7米。西边埠头为凸形,宽4.09米,共有13级台阶。原码头种有6棵排列整齐的榕树。现已划入广州市古树保护之列,其中编号为650的古榕树,树围4.01米,据有关部门鉴定,该树龄超过350年,为广东省内榕树树龄最高者之一。在码头的古榕树下,排列花岗条石,为小洲村八景的“古市榕荫”。现登瀛码头保存完整,构筑码头的花岗条石至今完整稳固,是广州市保存完整的古码头之一。</p> <p class="ql-block"> 小洲牌坊码头遗址位于小洲村东部珠江后航道边,牌坊码头历史悠久,过去码头堤岸曾立有牌坊,现牌坊已不存,只剩下码头,一直沿用牌坊码头名称。其始建年代无资料记载。牌坊码头为凸形,坐西向东,从堤岸伸向河中。码头台阶用原古码头拆下的花岗岩条石铺砌,台阶宽4米,深15米,共18级。从堤岸到江心砌出9级台阶,设一平台,再砌出9级台阶向河滩伸出。码头用材厚实,花岗岩石整块长4米,宽0.35米,厚0.19米,历史久远,一直无损。</p><p class="ql-block"> 2003年重修码头时,在搬移过程中断了几块,其余完好无损。构筑码头的花岗岩条石完整稳固,是广州市保存完整的古码头之一。</p> <p class="ql-block"> 古渡归航</p><p class="ql-block"> 小洲村被河涌环绕,要来小洲村就得乘舟渡河。过去,小洲村民就从登瀛码头乘船前往番禺,即现在的生物岛。“古渡归航”说的就是数条船只趁着黄昏时候缓缓驶入的场景。现在,登瀛码头已经成为保护文物,小舟在小洲村已经渐渐不见踪影,但码头仍是小洲村孩子们童年回忆中重要的一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 小洲村因水而生,因水而发展。水在小洲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小洲村岭南水乡环境的母体。小洲村沿西江涌建设,周边分布着密如蛛网蜿蜒弯曲的潮汐水道,先民们充分利用水网,使其成为村落空间系统的骨架及人们组织生活和交通的主要脉络。河道水巷既是村民与周边农村及城市联系的纽带,也是货物运输的主要通道,还是居民日常生活洗衣洗物聚集交流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古市榕荫</p><p class="ql-block"> 小洲村栽有多棵百年老榕树,其中,“麒麟树”最为闻名。麒麟树位于简氏大宗祠附近,瀛水桥旁。而登瀛码头一带,也有许多老榕树,据村民回忆,从娘妈桥至登瀛码头这一带原是市集,又因为多榕树,绿树成荫,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现在,为了安全起见,在河道边加装了护栏,又增设了石桌石椅,夏天时,这里吸引了很多村民与游客歇凉。</p> <p class="ql-block"> “岭南水乡、瀛洲古寨”是小洲村落格局的最大特色。</p> <p class="ql-block"> 小洲村东北方向通往珠江后航道,古村区域四面环水且内部也水网密布,河涌是小洲村落组团的自然分界,水乡村落建筑群天然地被水网系统划分成北部、西部和南部三大组团。</p><p class="ql-block"> 小洲村的整体格局可概括为——水、林、村三位一体,相融相生,互为脉络。周围的果基河涌大环境和整体格局仍存。但古村区域内已较为城市化,对新建建筑的控制未能严格落实,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存已遭受相当程度的废弃和破坏。</p><p class="ql-block"> 北部组团建筑群以中部的红砂岩小石岗(当地称为“华台”)为中心,依地势向四周大致呈放射状分布,分成南向、西南向、西向、北向、东向五大块,类似八卦图。以红砂岩石岗为起点的街道,一直向外顺势延伸,与四周的河涌大致垂直。</p><p class="ql-block"> 南部组团的东南部一片建筑群和街巷呈明显地西北东南走向,与南北的河涌垂直;西部组团的北半部的建筑和街巷呈东西走向,垂直河涌;南半部建筑则呈东西走向垂直河涌。</p> <p class="ql-block"> 村内道路由青石纵铺而成,主要街道沿河涌布置,此外东西及南北各有一条街道贯穿,沿河街道宽度在5--10米左右,内街宽度稍窄,宽度在4-6米左右。主要街道有:登瀛大街、新路大街、西约大s街、细桥大街、西浦直街、南胜大街等。巷道沿河涌及街道垂直向内发散形成内部巷道网络,巷道宽度在3米左右,间距在20~30米左右。代表性的巷道有:中华一~六巷、南胜六~八巷、细桥三~五巷等。</p> <p class="ql-block"> 松径观鱼</p><p class="ql-block"> 小洲村北约及其河堤两岸均栽种了水松树,过去,河中常年有鱼儿嬉戏,因此称之为为“松径观鱼”,现在已经较难找到此景。如今,小洲村的小河涌鱼类减少了,个头也不大,特别留意才会看到鱼儿在河中嬉戏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西江涌是流经小洲村的最大河涌,从村西边自南北向绕村而过,到村北约1000米处拐入东南,又自东南而东北,在村的东北角汇入牌坊河(珠江后航道中的一段),此河段称为“大涌”;村西的西江涌分别在西北角和西南角处各分成两条小河汊,西北河汊向南流经村中心与从南面过来的另一支小涌汇合后,迂回东折,最后汇入细涌,这一“Y”字形水系当地通称“石岗滘”,一支北流在村中心汇入石岗滘,一支绕过村落南缘汇入村东的细涌。西江涌宽30米至100米不等,水面宽阔,水深2—3米。</p><p class="ql-block"> 小洲村东侧为西江涌支流所包围,水面宽20—50米,水深1—2米,涌东岸基本为果林。村内有水巷三条,将古村划分为四个地块,水面宽3—5米,水深1—2米,水巷总长约600米。</p><p class="ql-block"> 细涌是流经小洲村的第二大河涌,它接纳村中的三只小涌后,呈S形自南向北在村东北角流入大涌。而在村中心水网外围,还存在着与之相通的果园中细长的小河沟,整个小洲村水乡聚落的河网,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网系统,这个河网水位随潮汐而涨落</p> <p class="ql-block"> 接新龙舟是小洲村里的一件大事,要结合水文潮汐的规律选好良辰吉日,农历四、五月份珠江涨水,是接龙舟的最好时机。根据传统,新船下水之前,必须要举行仪式。先给龙头披上红布、放鞭炮,以示吉祥;随后,敲锣鼓,送龙舟下水,直到龙舟全身都浮在水里;接着,为龙舟插上分别写着一帆风顺、龙马精神、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及风调雨顺的罗伞。新龙舟还被安装了四个锣、一个鼓以及用来祈祷神灵保佑的装饰物“门宫”。龙头和龙尾插上彩色的旗帜,上书“瀛洲飞龙”。新龙舟离别产地的时候,需在原地往返三次,象征龙舟在向它的“出生地”叩拜道别。</p> <p class="ql-block"> 孖涌赏荔</p><p class="ql-block"> 在小洲村中西约之间,三块果基地附近有两条溪流,村民们称之为“孖涌”,但由于无确实的文字资料记载地址,也未能找到知晓此景的村民,小e还没找到“孖涌赏荔”一景的具体位置。</p><p class="ql-block"> 不过,在《小洲村志》中,沙文钟提到:“那三块果基地也因‘孖涌’的灌溉而成为沃土,并因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荔枝树而成名。每年荔枝红了的时候,硕果累累,吸引许多人划船到此赏荔;在两条清溪水面上,小船来往如梭,人声沸沸扬扬,呈现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崩川烟雨</p><p class="ql-block"> “崩川烟雨”所描写的场景极有诗意。小洲村过去以捕鱼、果园种植为生,在小洲村外围田里的围壆上,除了果树和芭蕉,还有10多间茅舍,夕阳西下之际,袅袅炊烟升起,和着毛毛细雨,如水墨画一般的场景让人陶醉不已。</p><p class="ql-block">可如今的小洲村已经难觅此景,小洲村大部分种植果园的地方已经纳入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及瀛洲生态公园,茅舍也逐渐被平房代替。</p> <p class="ql-block"> 村落里最令人着迷的,仍是那些祠堂和古庙。一是世俗祖先的祭拜处,一是仙界的神仙的供奉地。这些保护完好的建筑都是村里人们精神的寄托。相比于大岭村或沙湾的祠堂,小洲村的祠堂是失色的,也并非原装。但不管怎样,规模和该有的岭南建筑元素还是齐备的,建筑的肃穆氛围萦绕,令观者不敢造次。</p> <p class="ql-block"> 村人的信仰多元。这里是水乡村落。昔日,人们出入必经水,因此水神是必须供奉的。村中的水神有二:妈祖(天后宫)、真武帝(玉虚宫)。另外还有简佛祖庙、三帝庙等庙宇和社公崇拜。后者无庙,树下立坛。</p><p class="ql-block"> 最重要的是,庙宇之立,是有讲究的,一般立于村落的水口处。比如天后宫位于村中的第二重水口处,它与泗海公祠、娘妈桥、庙前广场及两个过街楼(或称“门坊”)组成的建筑群,用意是封住水口,以期留住财源,强村富户,确保村落生生不息。三帝庙、简佛祖庙及青云桥组成的设置,也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 这是村落人家的小心思。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地实践。看懂了,传统也就有了光泽。</p> <p class="ql-block"> 华台奇石</p><p class="ql-block"> 华台山位于小洲村的中心地带,在以前,只要登上华台山就能一览小洲村全景,可惜如今楼房加盖,已经遮挡了视线。现在华台山修筑了两道阶梯,方便游客登山。</p> <p class="ql-block"> 称华台山为山,实在是夸张了。它只是突起于珠江冲积平上的一座红砂岩小石岗。尽管面积小,但在清同治十年《番禺县志》中的“菱塘司”述及的“五洲”,小洲即是其中之一,其他的还有官洲、琶洲、新洲、长洲。据说,当时站在黄埔中学西北山冈“华山”上,可望见这五座珠江流域的水中岛。</p><p class="ql-block"> 小洲的地势,较周边的土华、官洲等要低。但高出水面的华台山,仍是人们青睐的落脚地。而且,因珠江的冲积作用,华台山周边不断有泥沙积,形成冲积平原,面积不断扩大,至今仍保留着珠江河口沙洲地发育形貌。</p><p class="ql-block"> 定居于此的村民,遂以华台山为中心,先于岗地周边站稳了脚跟,然后再追逐着平原而前进,不断向南、西南、西、北、东五个方向开发建筑,最终形成今日所见的以华台山为中心的村落肌理——聚落形式延续了广府地区传统的梳式结构,呈放射状向河涌延伸的里巷。虽然小洲村总面积达4.17km2,但其中的果园占地达4km2。小小的村落就这样被大片的果园包围其中,四季里有花香、果香,更有阔大且不停更的盎然绿意,以及远优于广州城的空气。在村落中,那些已有年头的龙眼树、榕树,也已葱茏如盖。</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小洲村的史前文明,至今仍是渺渺。它的人居历史的起点,有“南汉说”和“元朝说”。前者认为,小洲别称“瀛洲”的由来,是南汉(五代十国)后主刘鋹因小洲获龙舟赛冠军后亲笔下旨,但此说至今仍找不到相关依据。后者的说法则是主流,人们多认为,1271-1368年,陆续有丘、梁、黄、姚、林、钟等六姓从中原南迁而来,成为小洲村的开村者。那时,广州越秀山上的五层楼(镇海楼)还没有踪影。此说有村中曾存有的各姓氏祠堂为证,又如村中的林坑大街,则是当初林姓人家的聚居地。但小洲有史为记,始于清代(见前述清同治十年《番禺县志》),那时,它为菱塘司所辖。</p><p class="ql-block"> 只是,当两支简姓在明代相继迁入后,六姓渐弱,简姓最终成为村中的大姓。这其中的原因,或许与六姓多为疍民有关,简氏发展起来后,曾对他们有驱逐行动。</p> <p class="ql-block"> 据传,简氏先人叫简东源,明初自河南新村(今海珠区江海街道的新村)受聘至小洲当教师,居于今东源大街附近;此后,其侄子简西溪又于明成化年间迁入,居于今西江涌东岸的西约大街,生有七子。他们是如何从零星迁入而成为村中大姓的,没人知道。那个促成简姓人口大爆发的爆点,后人猜测有二:一是东源与西源两支简姓通过合祠(在华台山外围合建简氏大宗祠“嘉告堂”),以共祭一祖(克成祖)的方式重塑了社会关系,凝聚了力量;二是简老师的子孙们确实有读书天赋,他们因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在清代中叶业已成为学风蔚然的望族,并涌现出不少有作为的乡绅,主导了小洲的社会。比如光绪年间的进士玮卿公,主导解决了小洲与土华村民取泥的冲突;在官府因捕捉巨盗而欲围剿小洲村时,玮卿公又挺身而出,献计拿盗而保得一村的安宁。</p><p class="ql-block">但无论如何,依着华台山,简氏终得瓜瓞绵绵,独显一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