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钟家坞一一小时候的故事

阮山虎

<p class="ql-block">在进化城山天域之南,青山环抱着一个古村:钟家坞。钟家坞村西有一古祠,钟氏宗祠。至于为何今天要去惦记这个古祠,于我来讲,有一个难忘的记忆,这记忆屈指算来,至今将近五十年。</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四年临近年关,母亲和我说,要过年了,黄豆家里种的,去尖山换油炸豆腐,换来煮肉过年。当年我十二岁,是四兄弟之老大,没有推卸的余地。于是领命而行。三弟才六岁,也要跟我去。我怕他弯来弯去近二十里路走不动,反复劝说,并答应尖山回来买好吃的给你。可三弟死活不依。于是母亲出了个折中的办法,先到父亲在教书的钟家坞五七学校,过个夜,第二天回来。那天正好是星期五,第二天父亲是能和我俩一起回家的。当天,我肩扛十多斤毛豆,沿着浦阳江堤走。母亲吩咐,到了泗化要问下钟家坞在哪!当然,父亲在平时也在教导我们:路在鼻子下面一一一嘴巴,有了目的地,天涯海角也不怕。三弟一路上蹦蹦跳跳,我怕他出危险,要拉住他。拉住不一会,他又在前面蹦蹦跳跳了。江边很干净,除了部分路段有一些芦竹,草也被割干净了。江上大多是摇撸的船,很少见机动船,偶尔来一艘,三弟就在前面大叫:兵舰来了。。。。。。</p><p class="ql-block">就这样经过半天的行程,终于在双脚微微发痛,天将黑的时候,到了钟家坞。当时祠堂周围很少住宅,很空旷。走进学校找父亲的时候,碰到我们认识韩梅生老师。韩老师说,来得不巧,你爸爸去临浦开会去了,要很迟才回来。不过,晚饭已烧好,你们吃饱肚子等吧。和谒的韩老师把我们安排好了。</p> <p class="ql-block">钟氏宗祠座西山向东,二进二厢一门堂,祠堂名为琴书堂。祠内有戏台一座,做工较讲究。</p> <p class="ql-block">那天我和三弟在等侯父亲的那点时间里,台上台下的玩,虽是冬日,但头上还是升腾起热气。天察黑的时候,父亲回来了。听父亲说是乘黄桐班(从临浦到黄桐的一班小轮船)轮船回来的。上岸又走了七八里路。晚上一张小板铺,虽挤了点,但很热乎。</p><p class="ql-block">父亲在这个小房间里,在教书之余,写了不少文章发表。让我记得最请晰的是一篇叫《捉火神的故事》,发表在《杭州日报》上,那个时侯杭报有个叫《初阳》的副刊(也许会记错),常刊登文艺作品。我看到的是一个整版。还有一篇小说叫《金竹池畔》,发表在《浙江文艺》这样一本省级刊物上,记得有个叫曹文驰的画家还画了插图,很漂亮的。父亲的文章很口语化,但想象力丰富,情节连环性很强,人物个性很鲜明,作为儿子的我,至今崇拜父亲的文章。虽然还有许多文艺作品,但题目都忘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归正传。第二天一早,父亲扛着黄豆,带了我和三弟去尖山(现在的浦阳镇)。当时尖山是我们周边的一大集镇。逢稍大一点的请客办席必去尖山集市购买菜蔬。很快在尖山吃了早餐,八分钱半两粮票一碗馄饨加五分钱两个一两粮票的小包子,换了油炸豆腐,也没有回钟家坞,直接回了家。半路上,总觉得奇异的香伴着我们。没到家的时候,父亲问我俩,肚子饿吗?我们异口同声:饿!父亲从口袋里拿了每人二个油豆腐让我们吃。我们还怀疑,这能吃吗?父亲笑笑,我们就开吃,虽然是淡淡的,但那满口的香味至今不忘!也许这就叫肚饥好吃食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