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莫把豫旺、豫海二县混为一谈</p><p class="ql-block"> 张树彬</p><p class="ql-block"> 宁夏同心县是一个革命老区,1936年红军西征时在这里建立了豫旺县苏维埃政府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是一块光荣的革命根据地。然而当今有人由于对历史了解不够深入,误以为豫旺县苏维埃政府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是同一县级政权的不同称谓,将二者混为一谈。如在网上查“同心县历史沿革”条下的简述中就说:“中国工农红军西征解放了豫旺县,先后在豫旺县境内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驻下马关。后改建为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驻王家团庄。”这显然就是把豫旺县误作豫海县了。以至于在今天讲到同心县的革命历史时,总是大讲豫海县而很少提及豫旺县。为了更深入地挖掘红色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这里有必要做一番澄清,莫让谬传以误视听。</p><p class="ql-block">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隶属今吴忠市管辖。地理东与盐池县、甘肃庆阳市环县接壤,南与固原市原州区毗连,西与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为邻,北与吴忠市红寺堡区交界,地处鄂尔多斯台地与黄土高原北部衔接地带,地势呈南高北低之势,属丘陵沟壑区,地形复杂,山川纵横交错分布。境内有罗山、米钵山、马大山、老爷山、青龙山、窑山等。</p><p class="ql-block"> 今同心县地古代为羌戎氏族居住之地,属雍州。战国时属义渠国,秦属北地郡。汉置三水县,属安定郡。隋时境内分属他楼县及鸣沙县。唐时在他楼县置缘州,县境西南地区属缘州,韦州仍属灵武郡鸣沙县。咸亨三年(672年)在韦州地置安乐州,安置吐谷浑部族,朝廷还将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王。大中三年(849年)改安乐州为威州。宋属西夏国,在今韦州设监军司,后改为静塞军。元时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在豫旺城(今下马关)设平虏守御千户所。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下马关设平远县,隶属甘肃省固原直隶州。1914年改平远县为镇戎县,划归宁夏道(朔方道)。1928年3月改镇戎县为豫旺县。1929年,宁夏道自甘肃省分出,建立宁夏省,豫旺县属宁夏省。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解放了豫旺县,先在豫旺县境内建立豫旺县工农(苏维埃)政权,驻下马关。后以豫海县境内建立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驻王家团庄。豫海县辖地是豫旺和海原东部的回民聚居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府。时过不久红军转移,马鸿逵部恢复了国民党豫旺县。1938年,国民党豫旺县政府由下马关迁至迁至同心老城“半角(个)城”,县名改为同心县。1954年3月,宁夏省建立了河东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归其管辖。同年,撤销宁夏省并入甘肃省,河东回族自治区属甘肃省管辖。1955年5月,河东回族自治区改称吴忠回族自治州。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同心县直属自治区。1972年,组建银南地区,同心县归属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1998年改为地级吴忠市)。</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个极易混淆的问题,就是“豫旺堡”和“豫旺城”。上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在豫旺城(今豫旺堡)设平虏守御千户所”,此处的豫旺城即指今同心县豫旺堡,在同心县东南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下马关设平远县,隶属甘肃省固原直隶州。1914年改平远县为镇戎县,划归宁夏道(朔方道)。1928年3月改镇戎县为豫旺县”,这里的豫旺县城称豫旺城,即指今同心县中北部的下马关古城。本文在如下的陈述中,凡“豫旺堡”即指前者,凡“豫旺城”即指后者。</p><p class="ql-block"> 1936年5月14日,东征回师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延川太相寺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决定为扩大革命根据地,迎接二、四方面军北上,打通与苏联的国际通道三大任务,将红一方面军组成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西北野战军,发动西征。5月18日毛泽东主席正式颁发了西征的命令。5月19日至23日,西征部队相继从延长、延川地区出发展开了西征的画卷。红一方面军由红一军团为左路,向甘肃曲子、环县、豫旺一线进攻;红十五军团为右路,随军跟进的还有红二十八军、红八十一师等部,向陕北靖边、安边、定边、盐池一线(称“三边地区”)进军。左右两路军像张开的两臂,挥师扑向甘肃、宁夏。这样的分布是有其道理的:红十五军团是陕北红军的班底,对三边地理熟悉,所以北线为右路;而红一军团是长征红军班底,长征是从南线到达陕北,所以还以南线作为左路进军。西征开始时的彭德怀司令员及西征总部,随跟进红十五军团的八十一师行动。</p><p class="ql-block"> 红十五军团辖七十三、七十五、七十八三个师,从延川县贾家坪一带出发,经永坪、贺家渠、蟠龙、安塞一线,挺进到“三边”高原。5月27日首战新城堡(今靖边),5月28日七十三师直取宁条梁(今梁镇)。接着七十三师又包围了小桥畔洋教堂,经谈判双方和平解决。八十一师随野战军总部到柠条梁驻扎。七十五师、七十八师先后围攻安边县城,由于城池易守难攻,顽敌拼命抵抗而未克。</p> <p class="ql-block"> 在此之下,将攻打安边的任务交七十八师由驻柠条梁的彭总直接指挥,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率七十三师、七十五师分两路经定边县中南部红柳沟一带通过,于6月初进入宁夏盐池县地界。其中七十五师经由盐池县中部红井子、大水坑、圈弯子一带,七十三师经由盐池县南部麻黄山一带。因未遇敌军阻拦,所以七十三、七十五两师沿途一般只是打土豪分浮财,所以进展很快。将已占领地区留给后继部队(随后跟进的红二十八军等)划归定边县接管,而部队则继续向西南挺进。</p><p class="ql-block"> 据《三边党史资料》记载,约6月上旬后期,红军在到达盐池、豫旺边境交界处的王家庄窠村(今属盐池县惠安堡镇林记口子行政村)时,就帮助地方成立了豫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李会保、副主席陆月喜、粮食部长苏明升(盐池县狼步掌人)、保卫部长董海峰。同时组建成立了豫旺县甜水堡区游击队,队长丁显荣(盐池县狼步掌人)。甜水堡区游击队是豫旺县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除了保卫政府机关,看管在押犯人外,还和县政府干部一起开展地方工作。6月10日左右,红七十三师进占豫旺堡,红七十五师抵达豫旺县城下马关。5月11日,红七十五师攻打下马关城的战斗打响,直到6月27日,下马关城(即豫旺县城)攻下,红十五军团总部和红色豫旺县才转进入下马关城。</p><p class="ql-block"> 而在此时期内,红七十八师久攻安边不下,迟滞了向西进军的时间。6月14日,彭德怀总司令命七十八师将攻打安边之任务交红二十八军,七十八师速跟进归红十五军团建制。红七十八师从围攻安边撤出后,顺手牵羊于6月16日打下了定边。这时彭总复电“你们机动灵活攻占定边,庆祝胜利,防务交由宋宋(二十八军军长宋时轮、政委宋任穷),继续向盐池侦察前进。”遂之,西征总部由柠条梁移驻豫旺堡,豫旺堡由此成为西征总部所在地。在这样的情况下,红七十八师又于6月21日攻克了盐池县城。之后,七十八师进入豫旺县境内红城水一带开展斗争。</p> <p class="ql-block"> 豫旺县全境(除了韦州)解放后,在划分乡村范围时,将盐池县西南部一些地方划入了豫旺县境内。其范围包括:2003年前原萌城乡全境、惠安堡乡东部、大水坑镇西南部、麻黄山乡西部等地区,面积约500余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5%。被分别划为豫旺县甜水堡区的东北乡(乡政府驻陈家洼子,乡苏维埃主席陈满富,副主席张忠);正北乡(乡政府始驻李渠子,后移狼儿沟,乡苏维埃主席张杰、副主席王德英);西北乡(乡政府驻李家大庄子,乡苏维埃主席李维汉,外号李瞎子,副主席宋岐)。以上地区均分别在定边、环县、豫旺县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乡、村苏维埃政权。原惠安堡乡西半部及马儿庄乡大部共约1000余平方公里地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4%,成为豫旺、盐池两县的游击区。</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历史事实说明,早在6月21日宁夏盐池县城解放之前,红色豫旺县(苏维埃政府)已于6月上旬在盐池县境内的王家庄窠村成立,并且于6月11日红军打响了解放豫旺县城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豫海县全境解放之后,根据中央“民族自决”的政策,陕甘宁省委决定要在豫县回民集居地区和海原县已为红军占领的兴隆、高崖、李旺、关桥一带地区,建立一个县级回民政权。经过一番筹备后,于1936年10月20日至22日,在同心城清真大寺举行为期三天的成立大会,宣告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政府主席马和福、副主席李存德、保卫部长杨奇清、军事部长马青年、青工部长贺崇华。陕甘宁省委(驻甘肃环县河连湾)派贺恩宽(贺旭东)为中共豫海县委书记,韩民栋为少共书记。马和福兼任县游击大队大队长。</p><p class="ql-block">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所辖地区,是由豫旺县苏维埃政府属地划出半个城(同心城)区、王家团庄区、马家河湾区、窑山区,以及海原县的李旺堡区、高崖区(包括兴隆镇在内)等共6个巩固区构成,并将喊叫水区、关桥区作为两个游击区。县委、政府驻地设在距同心城15公里的王家团庄北堡(王家团庄有南、北二堡)。</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说,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比豫旺县苏维埃人民政府成立晩4个多月,是两个独立的县级人民政权。</p><p class="ql-block">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后的1936年11月中旬,因敌情发生变化,红军挥师东移。11月12日以后红军开始从撤离,彭德怀司令员下令所有地方党政机关也要随之撤到边区去。成立5个多月(1936年6月上旬至11月中旬)的豫旺县党政机关和游击队,撤退到预旺县甜水区(今盐池大水坑镇西南部山区及甘肃环县甜水堡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成立才20多天(1936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的豫海县党政机关,则随军转移至陕甘宁省所在地环县河连湾,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主席马和福,坚持要留下来打游击,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p><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后,陕甘宁省委指示豫旺县委、政府机关向豫旺方向转移,以期逐步恢复豫旺县工作。12月中旬,预旺县委、政府机关抵达王家寺儿(今属盐池县大水坑镇摆宴井行政村,当时是划归豫旺县的)驻扎,准备在该村过春节。农历腊月二十六七(1937年2月7日或8日),县游击队与甜水区游击队到王家庄窠堵击从萌城方面来偷袭的马鸿逵部队,王家寺儿防务空虚。当地某土豪与环县土匪李林武、李林斌部串通,裹挟沿途群众二三百人,趁夜袭击了豫旺县级机构。县财政部长等3人在战斗中牺牲。土匪抢光了牲畜与财物,并抓去共产党干部20多人,有三四人在途中被枪杀。第二天凌晨,游击队闻讯赶回王家寺儿,追击到下高窑子(今属盐池县麻黄山乡)附近,将土匪打跑,解救下被土匪抓去的干部,但被土匪抢劫去的二三百只羊和几十头大牲畜,均被土匪裹挟而来的一些农民赶走了。</p><p class="ql-block"> 这次袭击,使中共豫旺县政权遭受重大损失。1937年4月,中共豫旺县建制被迫撤销,部分尚未被国民党军占领的地区划回盐池县和环县,干部充实到新成立的定环县。由此,红军西征在宁夏境内所建立起来的豫旺县、豫海县、固北县等均失去,仅存盐池县,成为陕甘宁边区唯一属于宁夏的县,也使“陕甘宁边区”中有一个“宁”字,直到全国革命的胜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