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高龄女党员想对父辈说:多想再牵你手走过花开四季

湛蓝

<h3>那一年你教会我一首歌<br></br></h3></br><h3>那是你从莫斯科带回的歌</h3></br><h3>那时的我不懂得歌的意义</h3></br><h3>却深深记住了这一句歌词</h3></br><h3>叫做英特纳雄耐尔</h3></br><h3> <h3>十年后阴雨蒙蒙的夏日</h3></br><h3>你高唱着这支歌英勇就义</h3></br><h3>最后的姿式耸起不朽高地</h3></br><h3>我从此理解了你生命的价值</h3></br><h3>为了英特纳雄耐尔</h3></br><h3> <h3>你的歌声响彻大地</h3></br><h3>你的战友前赴后继</h3></br><h3>你的鲜血浇灌花开四季</h3></br><h3>你的信仰成了最动人的故事</h3></br><h3>你的信仰成了最动人的故事</h3></br><h3> <h3>今天的祖国变得美丽如诗</h3></br><h3>今天的祖国就是你想要的样子</h3></br><h3>多想牵你手走过花开四季</h3></br><h3>一起唱那段永恒的旋律</h3></br><h3>啊 英特纳雄耐尔</h3></br><h3> 你的歌声响彻大地</h3></br><h3>你的战友前赴后继</h3></br><h3>今天的祖国啊如此绚丽</h3></br><h3>多想牵你手走过花开四季</h3></br><h3>多想再牵你的手走过花开四季</h3></br><h3>多想再牵你的手走过花开四季</h3></br><h3> <h3> 你的歌声响彻大地</h3></br><h3>你的战友前赴后继</h3></br><h3>今天的祖国啊如此绚丽</h3></br><h3>多想牵你手走过花开四季</h3></br><h3> <h3>多想再牵你的手走过花开四季</h3></br><h3>多想再牵你的手走过花开四季</h3></br><h3> <p class="ql-block"><b>瞿独伊:父亲高唱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3年6月20日,党的三大闭幕,瞿秋白指挥与会代表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前,高唱《国际歌》。1935年6月18日,36岁瞿秋白唱着这首由他翻译成中文的《国际歌》英勇就义。他的女儿瞿独伊与党同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党百年前夕,瞿独伊获“七一勋章”提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白瑞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从报纸上看到父亲牺牲的消息,她哭得休克过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的一个夏日,正在乌克兰参加夏令营的瞿独伊,从国际儿童院同学的手中抢过了一张《真理报》,上面赫然登着父亲的一张半身照片,再一看,她惊呆了,那竟是一则父亲遇难的消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瞿独伊哭得休克过去。那一年,瞿独伊14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不懂得父亲为何没有随着长征的队伍一起出发,她只知道,她的“好爸爸”从此没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从女儿记事的那天起,母亲杨之华就让独伊在对爸爸的称呼前面加上个“好”字,虽然瞿秋白并不是女儿的生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将自己和爱人合誉为“秋之白华”的瞿秋白,像珍爱他们的爱情一样,将独伊视为己出,深爱着这个惟一的女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苏联召开前夕,瞿秋白一家来到了莫斯科。也就是那次会议上,码头工人出身的向忠发取代大学教授出身的瞿秋白,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的两年间,瞿秋白与杨之华在共产国际上班,女儿独伊则先后被送入孤儿院、森林学校和儿童院。在那里,有许多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子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父亲并不多的相聚,在瞿独伊的童年留下了清晰的印记:野花烂漫的季节,父亲带她到树林里采花,把花瓣夹在书里作书签;大雪中,父亲带着她去莫斯科郊外滑雪,还不时假装摔跤,逗得女儿咯咯地笑;每次来孤儿院探望女儿,父亲总要带来她最爱吃的牛奶渣,每次离开,独伊总是送出很远,直到父母的背影看不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瞿秋白夫妇秘密回国。临行前,他们对女儿说,爸爸妈妈有事要去南俄,很快就回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善意的谎言让匆忙的分别更加匆忙。独伊没能与父亲再见上一面,甚至在回国前一天,当母亲去医院看正在发烧的女儿时,胸前别着“十月革命者”红星的小独伊还责怪妈妈不遵守探视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谁料想,分别5年,父亲的面容再次出现在眼前,竟是绝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父亲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上刑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2月,中央苏区陷落前夕,瞿秋白在向闽西突围的途中被俘。起初,他自称只是医生,并寄信给上海的鲁迅希望设法保释,不料因叛徒出卖而暴露了真实身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的6月18日清晨,福建长汀罗汉岭下白露苍茫。36岁的瞿秋白走到一处绿草坪盘腿坐下,向刽子手微笑说“此地甚好”,尔后唱着自己于1923年翻译成中文的《国际歌》就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瞿秋白留在世间最后的影像,是就义前在中山公园中山亭前的留照。瞿独伊回忆,照片上身着黑衣白裤、神态安然的父亲,与记忆里身材消瘦、面色苍白的“好爸爸”形象,常常重叠在自己的梦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儿时的瞿独伊并不知道,父亲从20岁起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因为患病而无力奔跑,瞿秋白也许能够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如果不是因为患病而给了当时的“左”倾领导者以留下的借口,他也许能够同红色大军一起走上险难重重却又充满希望的长征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秋,中央红军在仓促中决定进行战略转移。被解除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已两年之久的瞿秋白奉命留在了江西苏区,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长。得知这一消息,毛泽东在长征前两次找到博古要求带瞿秋白走,却遭到拒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瞿秋白放下整理好的行装,举起一年前在上海与杨之华分别时妻子送给他的酒杯,同李富春、蔡畅夫妇等默默话别。中央红军出发那天,他把自己的良马交给了长征队伍中最年长的徐特立。第二天,当同样留在江西的陈毅派马要他去追长征队伍时,他凄然一笑:“我服从组织的命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瞿秋白一起被留在苏区的人,成了“死亡军团”。红军主力长征后,中央苏区正面临着继五次“围剿”之后更为猛烈的风雨,对于身体虚弱的瞿秋白而言,留下,几乎意味着死亡。但瞿秋白选择了服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半年后,当生的机会摆在面前,视人格自省重于生命的瞿秋白再次选择放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得知重赏通缉了11年的瞿秋白终于“落网”,国民党反动派欣喜若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囚禁他的国民党师长宋希濂前来劝降。面对这个自己昔日在上海大学教书时的学生,瞿秋白把与宋希濂的谈话变成了一次关于共产主义在中国是否行得通的辩论——而辩论最终以后者的无言以对收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行刑前5天,国民党还继续派员游说。他们的条件也似乎颇为照顾瞿秋白的“面子”:不必发表反共声明和自首书,只要答应到南京政府下属机构去担任翻译即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拒绝,拒绝,还是拒绝。瞿秋白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瞿独伊后来说:“枪声响时,共产党人和知识分子的骨气所扬之处,也正是父亲的内心所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痛失知己,鲁迅木然呆坐,低头不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瞿秋白被捕的消息登报后,与他引为知己的鲁迅先生木然呆坐,低头不语。几个月后,在白色恐怖的上海,鲁迅抱病将瞿秋白译著编纂成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爆发后,有人向毛泽东讲述了瞿秋白殉难的情形。毛泽东感慨:“如果秋白不牺牲,现在来领导延安的文艺工作多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儿瞿独伊,则用了长长的几十年来弥合失去爸爸的伤痛。1941年,瞿独伊随母亲杨之华随回国,在新疆被军阀盛世才囚禁,直到1946年才经营救获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28岁的瞿独伊在天安门城楼上用俄语向全世界播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第二年3月,瞿独伊与丈夫一起重回苏联,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而她父亲瞿秋白,也曾经在苏区做过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的领导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2年,瞿独伊从新华社离休。两年之后,俄文名意为“柏树”的她,在父亲就义的罗汉岭栽下了一棵柏树。如今,那棵柏树郁郁葱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