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落的商店

I服了You

被冷落的商店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爸的商店在村子里正中,商店前面沿着乡道,后面有十几亩大的院子原为村小学,因为生源逐年减少,几年前小学就撤并到它村了,空置的两座大房在善男信女们的央求下一座变成了菩萨庙,另一座归活尚香客歇憩。很明显,商店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了,有时几天都见不到个人影。最担犹的还是老爸的年龄,都80多岁了一个人骑着电动摩拖车还要到县城订货取货来回跑,规劝也罢,责令也罢无济于事,照例每天6点开门,下午7点关门雷打不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和妻子在城里工作,老爸跟着小弟在乡下老家生活。十几年里,我和妻子每次回家费尽口舌企望把老人接到城里一起生活,以表孝心,没待说完便摇头摆手,只三个字:"不习惯!"我和妻子都心里清楚老爸的脾气,他也是放不下自己的商店。时下流行网络购物,京东、淘宝、唯品汇、天猫,把城里的商场购物店冲击得七零八落,何况地处偏远农村的小商店呢?老爸的商店其实店铺并不大,房子也很简陋,货架上除极便宜的烟酒茶外,便是食品小百货,祭祀用品倒是齐全,整个货架货物稀疏零散,生意肯定是每况愈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儿子在城里做官,孙子们都成家立业了,邻家们都羡慕咱丁旺业兴。你看他守着个不挣钱的破商店,养老金加上儿孙们的零花钱又不少你的,丢人现眼的给大伙儿脸上抹黑呢么!"弟媳妇见了我妻子的面妯娌之间便是一番唠叨。旁人也说老爸开商店好比"皇帝她娘拣麦穗一一散心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父亲似乎从来不介意别人的议论,依然我行我素地经营着自己的商店,近两年甚至吃住都搬进店里,近在咫尺的家里事彻底不闻不问了。他的心思为儿子的还是能猜透几分,父亲天生是个做生意的料,可一辈子终未成功。十多岁已能断文书信,精于算学,双手能在算盘珠上打"狮子滚绣球"(1~9位数除法再用乘法还原)。解放初人才奇缺,县上慕名特招至镇上供销社为年龄最小的营业员,账算清楚,毫无差错,加之脑子机灵,很快变成了主任身边的"红人儿"。谁料他又是爷爷奶奶的"独苗",很早订了娃娃亲,三番五次逼他回家结婚,加之一度流行的"黑热病",死者大多是20岁不到的年轻人(父亲的兄长洽染此疾夭亡),爷爷硬是与供销社主任反了脸把父亲拽回家。上世纪七十年代村上办起集体合作社(集体商店),父亲自认为非他没属,可最终确定的两人一个是抗美援朝伤残退伍军人,另外一个是村支书的小姨子,令他大失所望。到了70年代未,商品经济蔓延农村,老爸终于开始捣鼓了。贩猪贩羊贩木材,造蜡造墨造锣丝,修井修电修马达,七十二行啥都干……。可一天天年龄大了,上有老下有小,一堆农活脱不了身,完不成原始积累,生意对他而言做不下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眼下的商店虽则门前冷落鞍马稀,可也有过昔日的辉煌。商店里每天仍有三三两两进出的老年人,不是前来买东西的,而是找他喝茶聊天的,定期还有秦腔自乐班一帮人在商店里弹拉开唱,商店里的货物自然成了戏迷们的招待品。老爸的商店似乎很难挖掘出拜金主义灵魂,而确乎更象他生命的安息之处。据说神鬼依活人的祭祀而获得幸福感,父亲必定想以执着地自强不息来自慰心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