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沿儿—儿时的记忆

秋实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家住在阜成门,城根下有个民康胡同,我住的26号院离胡同西口不足百米。出了胡同西口是南顺城街,与南顺城街一街之隔就是护城河,过去住在阜成门附近的人们,总习惯地把去护城河边,说成是去“河沿儿”。河沿儿是胡同里的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了。</p> <p class="ql-block">  60代末,阜成门的门楼还没拆,城门以南的城墙已经没有了,城门以北的城墙还在,顺着城墙一直往北走,可以到达西直门。城墙看上去,已经破败不堪了。那时的城门楼前,是我家附近最热闹的地方,进出城的必经之地。去京西门头沟的36路车总站,就设在那里。过去更夫用的矮房子,成了司售人员休息和办公的地方,小商小贩们也大都云聚于此。</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小伙伴们相约出去玩,这个问,上哪儿去啊”?那个答,上“河沿儿”逮老仔儿去。大人们也这么说,大人们总是对孩子们说,没事別上“河沿儿”那儿忒危险。可不管大人们怎么说,还是阻挡不了小孩们偷偷摸摸的去。在那个年代,在孩子们的心中“河沿儿”比鲁迅笔下的小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写的百草园还好玩,那里是孩子们心中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感觉护城河很宽很宽,河岸不像现在的河岸直上直下。那时的河岸是有缓坡的,夏日里坡上长满了绿茵茵的野草,有毛茸茸的狗尾巴草,有黄色的、红色的小野菊,还有蒲公英。蝴蝶、蜜蜂在花间飞来飞去,很是好看。河岸上的树说不上高大,可在炎炎夏日里,穿梭或小憩在幽静的小树林儿里,也是件十分惬意的事儿。</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护城河不下雨时,水是很少的,趟着水踩着石头可以过河。孩子们喜欢去河沿儿玩,那是因为河沿儿的树上有知了,有花牛。草中有蚂蚱、螳螂和磕头虫(也叫扣头虫)。河里有小鱼、蛤蟆咕嘟,偶尔还会有小虾,试想哪个小朋友会不喜欢如此美妙的花草虫鱼世界呢?</p> <p class="ql-block">  河沿儿是抓蜻蜓、逮螳螂、捉蟋蟀的好地方,在孩子们的心里,没有比这再开心的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儿时,见到的蜻蜓种类不多,常见的就是黄蜻蜓,“老干儿”和“老仔儿”。</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河边的蚊子很多,所以蜻蜓就多,蜻蜓喜欢有水的地方。“老干儿”和“老仔儿”大都是傍晚才出来,飞行速度极快,来无影,去无踪 。捉“老干儿”是个技术活儿,要提前做点准备,用很细的线栓一个棉花团,留50公分长的线攥在手里,捉“老干儿”河边最容易捉到。左手攥着线不停地抡棉花团,右手拿着抄网,随时准备扣。起初抡棉花团时,根本见不到“老干儿”,可不一会儿,你不知道“老干儿”会从哪里突然飞过来,不停地追着棉花团转,这时左右手配合好,瞅准机会,拿着抄网的右手迅速扣住棉花团,“老仔儿”和棉花团定会一起被扣住。</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为什么“老干儿“会追着棉花团转?原来夜色降临时,“老干儿”看不清那棉花团的是什么东西,误以为是一团蚊子在飞,所以就不停地追逐着棉花团。</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小时候知道蜻蜓吃蚊子,就把逮回来的蜻蜓放在家里的纱窗上,让它吃屋里的蚊子,其实那只是小孩子的天真的想法, 蜻蜓让你逮住了,气都快气死了,哪还有心情吃蚊子?</p> <p class="ql-block">  喜欢养鱼的小伙伴,隔三差五的要去河沿儿捞鱼虫,那会儿小孩子们养鱼是不讲究的,有养孔雀鱼的、有养神仙鱼的(燕鱼),但是多数小孩还是喜欢养金鱼,因为金鱼皮实,最容易养。</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养鱼是不会去买的,谁家的鱼下小鱼了,养不了那么多,就会分给左邻右舍或要好的同学,金鱼无需太多照料,水温高点低点都不怕,记得小时候我养的金鱼冬天里就放在屋外的缸里,缸里上面的水都冻磁实了,鱼还能在冰下边游。总感觉过去养鱼比现在好养,现在的鱼太娇气。不知怎的,现在买回来的鱼,又是循环泵,又是热力棒,好生侍候着,鱼还是动不动就over了,反正无论如何现在的鱼,注定我是养不活的。</p> <p class="ql-block">  到河里捞鱼虫,是个有趣的事儿,用粗铁丝揻个圆圈,上面套个透明的丝袜筒缝起来,再绑在竹竿上,一个抄网就做好了。鱼虫喜欢扎堆,浮在水面上,鱼虫多的时候,水面上可以看到成片的鱼虫,鱼虫反射着阳光一闪一闪的。抄网在有鱼虫的水中来回搅动,不一会儿,鱼虫就会在抄网下面聚成一个大疙瘩,然后把捞到的鱼虫倒在事先放好水的小桶里,水不能太少,鱼虫的密度也不能太大,不然还没等到家,鱼虫就全死掉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有时捞不到鱼虫,就抓些红线虫回来。线虫拿回来不是直接丢在鱼缸里,而是拿一个乒乓球上面开个小口,然后在乒乓球上 扎许多小眼儿,把红线虫 放进去,将乒乓球悬掉在鱼缸中,不会儿的功夫,红线虫就会顺扎了眼儿乒乓球中钻出来 ,鱼儿就会不断地啄食红线虫。红线虫的身子不断地摆动着,若是球上的眼儿扎的密 ,被红线虫包裹的乒乓球,会像个活着的绒球。</p> <p class="ql-block">  过去的孩子们没什么玩具可玩,抓些小虫玩玩或许是最大的乐趣,磕头虫便是喜欢玩的小虫之一,玩磕头虫一般都是“见虫起意”,成心去逮,没地儿逮去。玩磕头虫大致就有两个玩法,一个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磕头虫,使之面向自己,小孩嘴里叨咕“给我个磕头”,磕头虫会咔咔地弯向自己,像是在磕头。再一个玩法就是将磕头虫四脚朝天的放在平的东西上,问磕头虫麦子麦子长多高啦,只见磕头虫真的会砰地蹦起来,其实麦子长多高了,它真不知道,小孩也没真想知道,小孩们寻求的只是磕头虫跳起来那一瞬间的快感,磕头虫想利用它的技能尽快逃跑罢了。</p> <p class="ql-block">  河沿儿的冬天似乎有些萧条,两岸的树是光秃秃的,河岸上枯黄的秋草也早已不见了踪影。雪后的河沿儿则不同,雪后的护城河白茫茫一片,河岸上高高低低的矮的房子,梦幻般变成了卡通片里的雪房子,屋顶像是戴上了一个个厚厚的雪帽子,树似乎成了一个个硕大洁白的珊瑚。河里高出冰面的石头变成了大小不一的雪馒头,极目望去整个护城河显得是那样的洁白素雅。</p> <p class="ql-block">  河沿儿给我留下太多的儿时记忆,记得小时候河东(城里)和河西(城外)的小孩们经常打架,住在阜成门附近的小孩们基本都参与过。护城河嫣然成了楚河汉界,小孩们之间就像有世仇一样,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究竟为什么打架,起因是什么?反正见面就打。河东的小孩不敢去河西玩,河西的也不敢到河东来玩。有时候河东的小孩三五成群偷偷趟水过河,去偷袭河西的小孩。见到单个儿的小孩上去便问,你河东河西的?小孩身处河西当然会说我河西的,结果稀里糊涂地就挨一顿打,打完了一群孩子就迅速逃回河东,同样也会有河西的来河东偷袭的。这些恶作剧都发生在十来岁的孩子身上,有时谁也不敢过河,就隔岸互扔石子,记得有一次我的同学王玉良就把对岸的小孩砍伤了,脑袋砍了个大包还出了血,小孩的家长带着小孩从城门洞过来,找到了我同学家,非要讨个说法不可,最后我同学的家长带着受伤的孩子到医院打了破伤风针,这场风波才算过去。</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此事在我心中一直是个谜,若有曾经在阜成门附近住过的小伙伴们看到这篇文章,希望能给我个答案。虽然我不曾打过人,也没挨过打,但毕竟经历过那一切,在此想给当年受到过伤害河西的小伙伴们道个歉。</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初,为了建北京的第一条地铁,护城河成了暗河。儿时的快乐时光也同那护城河一起消失了,不同的是护城河被深深地埋在了地下,而我那美好的童年回忆,被永远的埋藏在了心里。</p> <p class="ql-block">作者 秋实</p><p class="ql-block">2021.07.0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