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我为什么要写《故里人物》之二</b> 徐润群 <br>江北名刹水陆寺<br> 水陆寺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樊川水陆寺曾与扬州大明寺、泰州光孝寺齐名。历史上樊川的寺庙、道观、庵堂有十余座,当然规模不及江北名刹水陆寺。水陆寺有一块扬州府泰州樊川镇水陆寺碑。碑高1.32米,宽0.76米。立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碑文为扬州府儒学教授候选知县全椒金兆燕(《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表侄)撰:记述了水陆寺创建于唐高宗年代,清代康、乾重修之经过及庙产数量。我浏览着碑文,仿佛走进了盛唐时代的辉煌。<br> 唐代的樊汊已是小镇,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癸丑年春(653年),镇南三里许,山阳渎东岸有一座“水月庵”。后来,宝华山隆昌寺寂光法师云游至此,挂单水月庵,庵小禅房少,法师只好在庵前枝繁叶茂的老桑树上露宿。凄清的月色,料峭的倒春寒,使戒律精进、功力深厚的法师也难以入定。他脑中不由得浮现出祖庭洛阳“白马寺”的金碧辉煌;建康一带的名刹大寺推窗亮格的禅房,不要说一个比丘僧挂单投宿,就是十六罗汉降临,也不怕僧多房少,就连扬州“大明寺”、甘棠的“梵行寺”、也十分了得,巍然广秀!僧衣湿了,内力沉雄的寂光法师也不由得打了个寒噤。月华似水照缁衣,澄澈灵台证菩提。一番调息,仍难入定,始终被那纷繁的思绪侵袭、缠绕,法师顿觉脸红。数十年修为,今夜怎还似一个小沙弥的心态呢?他微开慧目,发现天际的启明星十分耀眼。此时,寂光法师似有所悟。他的大慈悲心当即默立誓愿:募化禅房百间。 翌日清晨,寂光法师离樊,沿山阳渎,往东陵而去,边走边化缘。经九龙沟,到达海陵。化缘之初并不顺利。遭白眼之余甚至有人讥曰:修庙,怕是修“五脏庙”吧?<br> 寂光法师泰然受之,从弗与之争。而以那慈悲为怀的胸襟和艰苦卓绝的德行感召世人。他过午不食,起初是寅时出、酉时归,还有四个时辰用于坐禅或小憩。化缘月余,法师发现所募钱财尚不足造一间房子。他愈起愈早,提前至丑时出、酉时归。不久,366又从子时下三刻提前至子初即出,手敲木鱼,口宣佛号。当时的海陵虽不及“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的扬州,但也是“相看醉舞娼楼月,不觉隋家陵树秋”的一番灯红酒绿的景象。子夜,寂静的大街上,又传来了舒缓的木鱼声和法师沉雄的男低音,口诵佛号,远近皆闻。木鱼声、佛号声、脚步声,声声入耳,摄人心神!<br> 数月后,法师路遇一中年书生,书生施礼道:请问大和尚仙山何处?<br> 法师还礼:贫僧寂光,小庙宝华山隆昌寺。施主有何见教?<br> 书生答:小生姓赵,近日来,见大和尚面色憔悴仍如此奔走呼号,化缘所为何事?<br> 法师将在樊汊水月庵老桑树下立誓修百间禅房的事,告诉了赵书生。<br> 赵书生顿生敬意,忙说:菩萨心肠。小生自当效力。<br> 这书生可不是一般的书生,他就是赵兵部明远公。在明远公的帮助下,海陵富绅巨贾纷纷解囊捐银。后来法师又到扬州、高邮化缘,风里来、雨里去,烈日下、冰雪中。经三百多个月落日出,寂光法师聚沙成塔,终于募捐到一笔可观的善款。他风尘仆仆赶到樊汊镇。<br> 大雄宝殿上梁时,明远公亲临樊汊,扬州、海陵、高邮、甘棠的诸方长老、居士及樊汊的富绅、名流、百姓数千人观瞻了上梁大典。其时,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禅房、斋堂数十间。<br> 天王殿前是莲花池,池中莲花朵朵,池畔老柳垂荫。神道两侧松柏苍翠,院中银杏参天、花木扶疏,景色宜人,清静生幽,真不愧是传戒、修行的绝佳去处。<br> 天王殿砖木结构建筑,檐高一丈零六,大七架,单层瓦顶,斗拱古拙。殿内四大天王神态各异:东方持国天王,面如重枣,手持倚天剑,貌威,他的职责是护持国土;西方广目天王,脸色朱红,手持金龙,相怒,能维护人间的安宁;南方增长天王,肌肤乳白,持琵琶,面露笑容,能令人善根增长;北方多闻天王,肤色乳黄,持宝幢、握神鸟,貌和悦,福德闻于四方,故而得名。还有大肚弥勒佛和护法韦驮。<br> 东西两面是禅房、斋堂、客堂。斋堂很大,一次可供百人同时用斋。 院中几近檐高的三层铁鼎,香烟袅袅,梵唱声声,凡人到此不由得不肃然起敬。大雄宝殿檐高一丈三尺六,十三架梁,七开间单层瓦顶,屋脊两侧有鸱尾,斗拱精美,十分壮观。殿内供奉三世佛,佛象高丈余,面容豁达,两颊丰满,胸部浑厚凝重,妙相庄严,气韵生动,呼之欲语!<br> 佛象后是彩塑观音菩萨,波涛汹涌的南海中有一尾硕大的鳌鱼,面貌狰狞,观音足踏鱼背,神态安祥而妩媚,唇角略带微笑,左手托瓶、右手拈枝,正含情默默地俯视着芸芸众生。<br> 后面是藏经楼,楼下是方丈室。香积厨北是东花园,园中紫竹,此物还是从杭州引来的。向北是小河,河通延寿闸。<br> 同是南山律宗的鉴真大和尚“为是法事,不惜身命”,历艰辛,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抵达日本太宰府(今福冈)。次年(754年),鉴真大师在日本“东大寺”佛殿前设戒坛,以“传灯大师”位向圣武太上皇、孝谦天皇等440名僧俗授菩萨戒,还有80余位日本高僧弃旧戒而重新受具足戒。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规传戒之始。5年后(759年),日本举世闻名的国宝唐律招提寺才创建(见《法音》1999.7期25页)。然而,此时藏在“淮南江北海西头”的樊汊水陆寺已建成百余年,“水龙起伏;陆象能仁”的春联也更换了百余次。寺因僧建,僧倚寺延,隆绍佛种,慧灯永照,看来的确绝非易事啊! “水龙起伏;陆象能仁” 行脚比丘僧 国昌寺兴,从古至今,大都如此。流光逝水,一千二百余年后(1980年),鉴真大师重归故里,在这“千载一时的盛举,一时千载的胜缘”之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挥毫写下千古绝唱的汉俳:<br> 看尽杜鹃花,不因隔海怨天涯,东西都是家。<br> 去往夏云闲,招提灯共大明龛,双照泪痕干。<br> 万绿正参天,好凭风月结来缘,象教住人间。<br> 我在延寿路上前行,问了许多善男信女:路名叫延寿是何义?竟无一人知晓。<br> 延寿是五代时的佛学巨匠,他的律学思想以大乘律为基础,引用《梵网经》、《璎珞经》、《菩萨戒本》乃至于《大涅经》及祖师之言,对菩萨戒作了新的诠释。炎庆师亦曾说:延寿亦指明万历二十二年甲午举人泰州州牧翁延寿。 <br> 水陆寺经唐代后的历代高僧大德的努力,又增建了东山门上的“文昌楼”和藏经楼后的中厅及后厅。建房多达128间,藏经5048卷,为江北一带律宗名刹。<br> 水陆寺东山门上的“文昌楼”,魁星是“奎星”的俗称。奎星是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奎宿”,后被人称为主宰文昌的神。最初,汉代纬书《孝经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说,后来人们就兴建起魁星阁以崇祀了。“辛亥革命”前的士子们对“魁星”像毕躬毕敬,每当秋闱开考之前,朝拜者络绎不绝。县城以上州府普遍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文昌楼或文昌阁。人们都希望魁星高照,保佑一方多出人才。即使没有出过什么大文人、大名人的地方,也要建一魁星楼、阁,以求文运昌盛。<br> 集镇建魁星楼、文昌阁的实属罕见。浙江奉化溪口镇于武岭门西南就建有文昌阁,后来出了指挥北伐统一中国、领导中国军民抗战胜利的蒋中正。邵伯船闸的字就是蒋中正的手迹。 三垛镇、樊汊镇本也是一个集镇,居然也能够建了一座能与扬州府文昌阁相媲美的魁星楼,十分不易,可称是异数。当然,也反映了我国有注重教育与兴修水利的优良传统。我曾听年逾九旬做过塾师、教师的舅父(汉留仲家厦人)谈他数次瞻仰过三垛的魁星塑像:赤发青肤,面目狰狞,周身不着衣服,只有兽皮缠腰,塑像法身虽小,仅一尺多高,形象非常逼真、传神。魁星腾身占居房梁的大挂榜,暴目怒睁,向南直视。上身前倾,一腿蜷曲,一腿作用力状,光着脚板,蹬着挂榜,有欲跃腾空之势。左臂齐眉用臂遮阳,右臂前伸,手执大毛笔,笔尖直指南方。据说:笔尖不偏不倚正与你们樊川潴水墩成一直线。 扬州文昌阁 溪口文昌阁 溪口武岭门 魁星 盐邵河与三阳河交汇的四汊港中央偏西南有一座土墩,其露出水面部分面积约有半亩地大,四周水位较深,名叫“潴水墩”,潴水墩何朝何代何人所建?已不可考。<br> 但是,直到1964年潴水墩还确实存在。潴水墩实际上应称为 “阻水墩”,这是古代河道治水人修建的一处小型水利建设工程,一为削减盐邵河河水向东水流直接冲击;二有分水三阳河(南北走向)的作用。哦!此潴水墩竟与举世闻名的都江堰鱼嘴分水几乎有着同样的功能。这本就够奇的了,更奇的是自古相传樊川的潴水墩却竟然由三垛的人前来整修。三垛镇在樊川镇北约三十华里,属高邮市。<br> 这支魁星笔为什么要指向潴水墩呢?据传,潴水墩形似一方巨砚,墩面是“砚面”,四周为“砚池”,常年不涸的深水是使不完的“墨汁”,这是块“文气充盈”的风水宝地,象征着文运昌隆。三垛镇的魁星之笔伸向这方砚台,仿佛就能饱蘸砚池中的墨汁点定考中者。三垛人前来整修潴水墩是为保护好这块文气充盈、文运昌隆的风水宝地!不让樊川人夺走文气吧!<br> 上面这则虽为趣闻,可是,三垛镇的人前来整修潴水墩一直到1964年扩宽盐邵河挖掉了潴水墩才作罢。不过,三垛镇的读书人确实比樊川多,秦少游就是高邮军武宁乡左厢里(今高邮市三垛镇秦家垛)人。妻徐文美。北宋婉约派词人,淮海居士,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还有名书法家“铁笔”陆亦奇,在上海做过江苏督军程德全的家庭教师,故居“二吾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陆亦奇与书画大家吴昌硕、王一亭等驰誉沪上。故宫博物馆藏有他的一幅六尺楹联“甘露醴泉是生芝草,梧桐竹实乃养凤凰”。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樊川的读书人虽是寥若晨星,但清朝末年的樊汊也出过好几位秀才。<br> 真是这块文气充盈、文运昌隆的风水宝地的作用吗?我认为:是"小小樊汊赛扬州"的空前商业繁荣,商业人口大幅度增长这一社会客观条件的影响,所以,樊川尽多大腹贾而少读书生。因此,樊川比三垛少出名家就不足为奇了。<br> 江北名刹水陆寺,如此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刹,一角毁于日寇的炮火之下。最后全部拆除是在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我伫立延寿闸址旁,注视着潺潺的千载流水,浮想联翩:故乡樊川的历史文化积淀虽不及出了百二举人、进士的江南同里深厚,但比周庄也未必逊色啊!当年的樊汊,碧水环绕,三里长街,一水中流,两边的河房鳞次栉比。夏日临轩,绿云如涌;冬夜围炉,红袖添香;别有一番情趣。<br> 现在,只要把楼、堂、馆、寺与水、路、桥、园巧妙而自然地串连起来,处处围绕水,做到因水成路,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园、成寺。游客行走在古朴弯曲的街市上,即使眼睛没有看到水,也能让他们感到水的滋润,就连空气中都能嗅到香甜的水气。这样,故乡的水不就活了吗?那悠悠白云下的碧水不就更加生机盎然了吗?<br> 板桥塘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