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探访员】资中走马场文物考察记/观音阁、孙宏轼墓—介绍抗倭名将孙宏轼

沱江愚公

<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27日,资中文物保护服务队与船城志愿者团队共24人乘坐五辆车,冒雨考察明代左参政、抗倭名臣孙宏轼故里资中走马场。全程由走马镇初中教师、文史专家罗成先生讲解、《资中微生活》记者李静采访。走马镇众多的珍贵文物,是文旅结合、振兴乡村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我们将作系列报道,敬请关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压在墙下的抗倭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浙江的抗倭史志上和明朝的实录中,有一位资中籍抗倭英雄名字经常出现,他的抗倭故事同戚继光、卢镗、许东望、俞大猷等一样精彩。这位民族英雄的名字叫孙宏轼,他的墓至今压在家乡走马场的墙下。</p> <p class="ql-block">  县人为颂扬他,在县城西街建有“世恩坊”;县城北门外状元街的文庙(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乡贤祠内,至今竖着祀“明左参政孙宏轼之位”牌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走马文史专家罗成、刘兴俊、王学考证,走马场观音阁至今保存有十块古碑,其中房屋里有七块,屋后面墙壁上有三块,关于孙宏轼的石碑有若干,其中大清康熙五十一年的《重修槐溪古桥道观音阁序》写道:“孙宏轼老先生翰墨流香弘文璀璨”,大清嘉庆十五年庚午的《重修观音阁香炉亭序》中写道:“隆庆年间,有孙公讳宏轼老先生者,湖广布政使”。孙宏轼致仕后回到故乡走马,在槐溪边观音阁建香炉亭。根据</span>《资州直隶州志》记载,明隆庆三年(1569),他还在家乡县城西60里建“香炉双桥”一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可惜的是孙宏轼题写的一块碑文被破坏出售了。此碑长4米多,宽2米多,碑文在观音阁一户人家建房时发现,主人嫌石板太长不易搬动就打断扔弃在竹林里,一块被人偷走,余下一块后来被人用1200元买走。</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家冒雨参观孙宏轼居住过的观音阁,这里有他曾经建的香炉亭遗址和记录他生平的数块石碑。</p> <p class="ql-block">  接着来到孙宏轼归葬的地方走马镇中心学校。</p><p class="ql-block"> 首先聆听罗成老师介绍从古至今从走马走出去的明代监察御史李芳,左参政、抗倭名将孙宏轼,明大臣左文明,清代武德将军李正艾,清代唯一川籍状元骆成骧的启蒙恩师李兴泰,民国电气专家李兴湘、巴蜀武僧九和尚、抗日勇士易佑周、地下党员刘代贞、建筑名师罗元一……等等名人的简介。</p> <p class="ql-block">  大家参观走马场古今《名人堂》后,接着来到了校园附近的孙宏轼墓地。</p><p class="ql-block"> 孙宏轼世后葬于走马场槐溪旁(今走马学校附近),走马至今还流传孙家的后代清明上坟时,从观音阁后边的山梁就开始祭拜,一直到走马下场口大田处,并挑清油上油灯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  据居住小操场附近的刘德邦介绍,1948年,10岁的他就居住在孙宏轼墓地旁边,孙宏轼墓地碑石一共三块,中间一块有三米左右,两边的碑石稍微小一点,他还常爬到墓碑上玩耍,后来其母亲过世后就葬在孙宏轼墓地拜台下边。</p><p class="ql-block">大家与热心村民刘德邦(右五)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走马文史专家罗成了解到,在文革破四旧时期,孙的墓碑被损坏,被张家嘴村一组的村民用来做水田缺口的石板。据参与走马学校女生公寓修建的曾先金、刘辉茂等师傅回忆,在修建女生公寓挖地基时候,附近一座坟墓呈轿子型,上边土灰颜色异常清新,当时没有再下挖就进行了回填,具体位置和刘德邦所指位置一致,由此可见孙宏轼的墓地在女生公寓的墙下。</span></p> <p class="ql-block">  笔者曾发表《明代抗倭名臣孙宏轼》,现根据罗成、刘兴俊、王学先生的《走马场考证记》,对孙宏轼的抗倭事迹作更详细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孙宏轼生平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宏轼,字以瞻,号槐溪,明四川成都府资县大有乡(今资中县走马场)人,1507年四月初三生于走马场秦泰山下。<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嘉靖十年(1531年),孙宏轼在四川辛卯科乡试中以第28名中举;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会试中以320名进入贡生名列,在戊戌科殿试中以三甲第44名及第,中进士。</span></p> <h1>摘自嘉靖十七年(1538年)戊戌科殿试金榜进士题名碑录:</h1> <p class="ql-block">  孙宏轼历任新河县知县、刑部郎中、刑部主事、明州府知府(今宁波)、湖广副使、湖广按察副使、浙江海道副使、浙江布政司右参政、湖广布政司左参政、湖广布政使、监察御史,正二品官员。颇有才猷,为政务持大体,不事小苟。《明州简史》记载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他任宁波知府时,于府治南镇明岭(今镇明路)建正学祠,祀宋淳熙四先生(杨简、袁燮、沈焕、舒璘),悬匾曰“象山正脉”(师宗陆象山)。他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诗人、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明弘治年间,居住在大有场边龙登山下的孙大魁为自己儿子孙琴的婚事忧虑。经过媒约,介绍了李家之女,因为李家为大有场乃至全州的望族,孙大魁担心李家看不起自己的家底。还好自己儿子孙琴勤学上进,做事踏实,仪表出众,是当地一青年俊秀,李家也打心底喜欢孙琴这孩子。这样一段美好的姻缘在孙大魁的操持下结成了良缘。明正德二年(1507年)四月初三日,孙琴李氏夫妇的儿子诞生,为让孩子有宏达的前程,孙大魁父亲孙林为曾孙取名宏轼,宏轼从小聪明懂事,被送到外公家的鸣凤书院就学,走马场至今还流传着10岁小宏轼书写香炉山题字的故事。但在孙宏轼幼年,其母去世,其父娶后母凌氏,凌氏待宏轼如己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记载,槐溪河在州西七十里,明参政孙宏轼故里。孙宏轼用槐溪为号,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孙宏轼抗倭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抵御外敌入侵,孙宏轼支持筑城墙抵御倭寇。自元朝末年以来,倭寇便经常侵掠中国沿海一带。明朝建立后,倭患一直未断。《屹立在嘉靖年间的城墙》记载:为抵御倭寇,自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正月初五始,时任浙江海道副使的孙宏轼同意奉化县今萧万斛的建议,历时十一个月,民众修筑奉化县城的城墙达七里长。从而,使进犯倭寇的阴谋未能得逞。</p><p class="ql-block"> 他作战勇猛顽强,不惧牺牲,<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擒倭寇首领林碧川。</span>《明代舟山抗倭二十年》记载:当年(1555年),日本轻视中国,纵容、主使顽民侵扰,衅边入掠。正月,倭寇入翁山,犯乍浦、海宁,陷崇德,掠塘栖、新市、双林。德清裨将梁镐战亡,杭州数十里外,血流成川。巡抚李天宠束手无策,募人缒城逃脱,又纵兵自烧附廓民居而走。张经被围嘉兴,力御乃脱。4月,倭酋(倭寇首领、酋长)沈南山、林碧川、陈东、徐海率万余人,各出据点,图嘉兴、嘉善、苏州。7月,倭寇占据沿海,深入内地。一股入杭州北新关西剽淳安,突徽州、旌德、泾县、陷南陵,劫芜湖、烧南岸、奔太平(当涂)、犯江宁、侵南京,又趋秣陵,溧水,流劫溧阳,越武进、无锡,进至浒墅(吴县西北),一路所向无阻。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闻寇至,吓得不敢出。应天巡抚都御史曹邦辅率兵击灭乃退。8月,孙宏轼率部破倭于阵山(嵊山)岙,生擒倭酋林碧川。</p><p class="ql-block"> 《明代抗倭战绩》一文亦载道:“1555年9月,副使孙宏轼等督舟师追击海盗林碧川众,擒贼17人,斩首9级。倭寇弃舟走匿,参将卢镗以大兵会剿,生擒真倭头目及林碧川等84人,斩首8级。”</p><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间抗倭作战》文记载:11月,淞浦倭寇一部,自温州取海路经奉化,进掠余姚。但惧余姚兵强不能敌,遂南下进入四明山区,焚烧抢劫。参将卢镗、副使孙宏轼等,率部尾随追击。首战于苦竹岭,再战于析开岭、翁家村,均未能胜。后在500义勇乡兵配合下,两战于斤岭,杀寇数十人,致使倭寇大败而逃。</p><p class="ql-block"> 根据中南大学学报2011年5月第31卷第3期记载《归乡于治国:张居正嘉万时期回乡为中心》记载:“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闻知俺答南犯宣府、大同,京师告急,好友湖广按察副使孙宏轼率湖广军队到江南抗倭,张居正为其出谋划策,认为有五虑,望其重视。”张居正(1525年-1582年),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孙宏轼改任浙江海道副使,当时沿海形势异常紧张。这年夏天,柘林倭寇首领林碧川带领部众乘船出海,为飓风所阻,便率倭船三只到泊台州外海之螺门。台州知府宋治、备倭都指挥王沛得到消息,指挥战船出海巡视,与敌战于大陈岛附近,擒获17人,斩首9级,余倭数百人溃逃到大陈岛上的山中,负隅顽抗。台州兵马便烧毁他们的船只,把他们盘踞的山岭团团围住。数日后,海道副使孙宏轼、兵备副使许东望、参将卢镗等来援对盘踞山中的倭寇发起进攻,“生擒真倭乌鲁美他郎、酋首林碧川等八十四人,斩首三十八级。由是三舟之倭尽殄”。</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十月倭寇自乐清岐头登岸,十一月中流劫黄岩仙居奉化余姚上虞等,贼不满二百顾深入三府历五十余日始平被杀虏者。参将卢镗,副使孙宏轼许东望被弹劾戴罪立功。孙等同倭寇在杭坞山屡战,倭寇饥疲乃退遁至宋家,孙等同溇典史吴成器引兵遮击之擒斩三十余人,十二月十四日官军合力攻余贼于嵊县地方,歼灭倭寇。</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五年(1556)十月间,大批倭寇又在浙江慈溪龙山所登陆,企图进犯慈溪。龙山所隶属观海卫,临山卫的门户和杭州的外围屏障。浙江巡抚阮鹗亲督总兵俞大猷、副使孙宏轼等赶到龙山所,坚决抗击,双方展开激战。明军倚仗兵力上的优势,勇猛冲杀,三战三捷,给这批倭寇以重大杀伤。倭寇在遭受痛击后,见明军势大,只得且战且退。明军各路人马乘胜追击,追到缙云,又获胜利。接着,明军又追到桐岭,倭寇返身再战,再一次被打得大败,升任参政。</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十五年十一月,参政孙宏轼,参议王询,佥事李如桂,中书舍人罗龙文,把总汪浩、田有年,守备朱荫夏守,参将左灏娄宇,指挥王文澄,镇抚刘经各升一级,孙宏轼任湖广布政使。</p><p class="ql-block"> 在《领导科学》2007年25期中介绍抗倭名臣胡宗宪为官得失之鉴提到:“东南沿海地区饱受倭寇侵扰,倭患严重,海防遂成为国家防务重点。历史上也因此而涌现了一大批抗倭名臣,如戚继光、俞大猷、邢玢、孙宏轼、聂豹等”。后升监察御史,正二品官员。</p><p class="ql-block"> 据罗成老师查证,《侗乡县志》、《新河县志》、《宁波府志》、《明代嘉靖实录》、《明抗倭史志》、《浙江史志》、《湖广史志》等有大量对抗倭英雄的介绍,其中都提到过孙宏轼。现一部网络小说也以孙宏轼、戚继光为中心人物写抗倭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孙宏轼抗倭的故事至今还在宁波、台州、象山等地流传,今天在石浦渔港古城导游词中介绍:“抗倭名将谭纶、俞大猷、戚继光、孙宏轼、卢膛等多次来象山抗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孙宏轼也是一名出色的诗人书法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宏轼不但是一位抗倭名将,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诗人。他喜欢呤咏,工于书法,资中县境内不少的名胜古迹都留下了他的题字、碑记。</p><p class="ql-block"> 他凡到一处资州的风景名胜,都留下了华丽的诗篇,或珍贵的墨迹。在故里山崖壁上题有“秦泰山”,县内还留下有他题写的县城东门外“盘龙山”、西门外“香炉山”、甘露寺(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第一禅林”石刻,县西二里圣水寺(明万历间建)题联云:“恒沙界何幻尘难除这里为见了我相众相;须弥山岂莹火可燎静中便悟得人空法空。”另在他故里走马场槐溪、县西九十里石景山三泉寺(明天启二年建,在球溪镇一里许,寺后即飞云洞,又叫三泉洞)及飞云洞、银山镇金紫桥、县西七十里清凉寺(明万历时建)等地,也有他的题字、碑记。资中重龙山永庆寺来鹤亭的《重建来鹤亭记》由孙宏轼篆额。</p><p class="ql-block"> 他<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万历乙酉中秋日</span>游资中双龙镇兴禅寺(&nbsp;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留下两首七律诗(碑记)。</p><p class="ql-block"> 其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游兴禅寺》:“闲乘秋兴寻幽事,偶入珠江坐道场。烟惹毫光笼殿阁,风从树杪奏笙簧。参禅始悟乾坤合,纵酒那知日月长。八十年来常自得,兰舆到处野花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其二《游兴禅寺次韵》“昔曾浪迹留僧榻,词翰还余竹素场。山静老禅空识月,夜深香梵杂笙簧。十年溪壑风流在,四望烟霞意绪长。早晚须弥开觉路,青莲步步带天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孙宏轼在诗中用“十年溪壑风流在,四望烟霞意绪长”来表达他游历时的心情。</span></p> <p class="ql-block">孙宏轼《游兴禅寺次韵二律碑》(石刻诗):</p> <p class="ql-block">  他写的《招宝山前题》诗,反映了军旅生活:“清晓按行营,凌虚浩气横。旌旄翻曙影,金鼓杂潮声。投笔班何壮,标铜马竟成。对溟天浩渺,东望一毛轻。”诗句优美,磅礴大气,传诵至今。(招宝山距宁波市区15公里,是镇海关隘、甬江咽喉、海防要塞)</p> <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年间,孙宏轼游白龙洞《重游白龙洞题》:“骊龙卧稳洞门深,飞沫犹成万壑吟。影倒长江沉绣柱,波翻落日鼓瑶琴。三游未尽庄生兴,一曲聊兴孺子心。为语风云常拱护,明时还起汝为霖。”<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白龙洞位于浙江常山县西门外,风景旖旎)</span></p><p class="ql-block"> 浙江常山西高峰,也称西峰山,山下有西峰寺,山尖秀耸,卓冠群峰。孙宏轼在此写下《西高峰》,描述其别样风光:“徙倚西原对五峰,白云高捧玉芙蓉。初疑碧海开元圃,旋觉青山隐赤松。缥渺九霄风送鹤,清泠双洞水蟠龙。此中便是真如境,那复曹溪谩比踪。” </p><p class="ql-block"> 在《资州直隶州志》中,孙宏轼著《重修雁塔引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重修雁塔引二》。《重修雁塔引一》:</span>宋人登进士者,已列姓名于塔,兹复有新塔,提名者云何?盖岁久石疏,字多剥落,匪是将无传也。宋明作养之盛,文学遭际之奇,岂可以无传?而诸生尚论之,馀宦业之崇卑,学业之纯驳,皆吾磨砺之地,又岂容于不传耶?是役也,三川陶公倡之,中峨吴公成之,南湖赵公与庵罗公芸赞之,皆一时之良也,职名详。其下云:嘉靖甲子春吉旦。《重修雁塔引二》:圣朝奄有寰宇,首重学校以储人才,其业成而才者,特设科目以拔之。故士之荐于乡与策于公廷者,既得录名以文献矣。而题名碑勒石槩(概)备于乡学。尉杨鼎者,始仿有宋塔制,凡中试乡会者俱刊之,仍虚左以俟后进,故自洪武甲子迄于嘉靖丁未,盖灿然在目矣。顾字多讹误,石复粗卓,学博陶公振铎之暇,惧无以乘久远也,乃偕同侪赵公、罗公、谋诸邑侯吴公更为一塔,大加禧正,题格视前为妥,诸生即此而求之,某也,以学术称;某也,以功业著,宁不有所盛发?倘求此而未有得,或随时以取荣宠而已。宁不 思所以自待而如此乎?三人必有我师,而况先达多可称述也。轼不敏,敢以告诸同志。嘉靖甲子春吉旦。</p><p class="ql-block"> 一位抗倭的名臣,同戚继光、俞大猷、卢膛齐名;一位资中的先贤,同内阁首辅张居正如手足;一位书法家、诗人,其作品遍及各地。他的故事在流传,他的事迹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挖掘。</p> <p class="ql-block">易佑良、罗成主编的《我的故乡走马场》(近400页):</p> <p class="ql-block">  盛夏的天气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早上大家出门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考察时一下又是大太阳,一下突然又下大雨,队员们全身一会儿被雨水淋湿,一会儿被汗水浸透。同时爬山涉水,一会儿穿越树林、一会儿穿越竹林,大家还被蚊虫叮咬,脸上、手脚<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起了不少疙瘩,</span>红肿发痒发痛,可是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没有一个人退却。尽管大家非常的辛苦,但是收获满满的。正如女队员李俊洪参观考察后感慨的说:我大中华的瑰宝!工匠们的智慧!但愿后来者来考察之时,你们仍然安在。大家虽然很累,但也十分的快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感谢走马镇初中教师、文史专家罗成全程作向导并为大家解说,让大家了解到资中县走马镇确实历史悠久、文物众多,人杰地灵、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史料引用:罗成、刘兴俊、王学《走马场考证记》</p><p class="ql-block">摄影/录像:沱江愚公、李世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