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至圣尼山习洙泗精髓,崇先师齐鲁求育人之道——初至尼山圣源书院(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期末临近,事忙乱杂,躁动的七月似乎注定让人心意难平。烦絮不安之际,王虎老师和小宝校长转来了国际儒联关于举办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研修班的研修邀请,经工作室推荐和学校审批同意,我和卓银化老师有幸获得了此次赴山东济宁尼山圣源书院的学习机会。说实话,我对于此次研修活动是非常充满期待的,一是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非常的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在日常历史教学中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和智慧;二是作为一名学校中层干部和班主任,如何借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强化立德树人效果,涵养学生身心素质,提升文化自信,形成办学特色……这些都是我希望能够从中有所思悟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7月7日上午,G276动车似乎来得格外的早,踏上北上的列车,思绪又飘回到了11年前的那个盛夏。那年18岁,青春懵懂,满怀憧憬。同样也是带着丝丝的求学欲来到这片孔孟之乡、齐鲁大地,依旧还是会痴痴地望着车窗外那“新奇”的一切。不同的是,如今已为人师,朝圣般的心境愈发地翻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曲阜东站下车后,书院的工作人员温德京老师早早地在就在西出口等候,坐上了他的车,一路绿色长廊,视野开阔,过泗水桥后,很快就到达了尼山圣源书院。安顿好住宿后,王新宏院长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邀我们和同期到的达几位湖北籍的老师共进了晚餐。席间,王院长跟我们介绍尼山与孔子的历史渊源以及书院的办学概况,加之几位学识渊博的湖北籍老师侃侃而谈,颇有一番“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颜母山,孔子母亲颜徴在娘家就在山下</p><p class="ql-block">下图为书院西侧的孔子博雅学校及背后的尼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尼山的海拔只有340多米,只能算是一坐小山丘,因而最早也称尼丘山。在历史教材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的关于孔子的介绍,“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便诞生在尼山东麓的一个山洞里(后称夫子洞)。尼山之下,有洙水和泗水两条河流,孔子便是在洙泗二水之间聚徒讲学,开创了儒家学派,后来“洙泗”便成了孔子和儒家的代称。相比于大名鼎鼎的基督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默罕默德的诞生地和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麦加,尼山这座小山丘,作为孔子诞生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的显得并不是那么的有名气,甚至还不如后人祭拜孔子的“三孔”,真的,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责任是真的任重道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书院距离尼山夫子洞东侧数百米处(山东省泗水县圣水峪镇东野村西),因位处圣人诞生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而取名为“圣源书院”,2008年,这处在绿树掩映着一片黛瓦粉墙的清雅院舍——尼山圣源书院揭牌成立,随之荟聚起一个阵容强大的高端学者团队,成为大陆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地,海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迷信地来说,能有幸在此沾得一周灵气,也不枉此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傍晚一行人漫步在百米外北东野村的乡路上,追溯圣人足迹,感受圣地遗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是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开宗立派,传道受业解惑,成为万世师表的,谈笑纵论之余,同行的老师们正迈着矫健的步伐探索着未知的前方,不知尽头,但心向往之。我亦如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