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每每想起 篇篇精彩</p><p> ——新媒体软件技术在儿童观察评价中的运用——施冰烨</p><p> 在班本化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记录课程的实施进展、分享幼儿的表达表现、展现教师的教育智慧都是非常重要的,但要将这几件事同时落实好却要花费教师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在一次教研组的分享中,偶然发现了一个既便捷又高效的方法——“美篇”软件。利用软件中的背景画面与音乐等元素,让平凡的观察记录有了全新的创作之感,既能显现教师的智慧与用心,又能共享给幼儿、家长、同事,使更多群体共同参与课程的评价。</p><p> “美篇”新技术的运用,让教师乐于对孩子们进行观察与记录,和孩子们一起边“刷”美篇边回顾课程也成为班级幼儿参与课程评价的新形式。“美篇”不仅提升了教师观察记录的有效性,更促进了教师课程评价能力的发展。</p><p> 一、自由编辑,优于传统</p><p> 以往,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时,往往会先以照片、录像、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通过电脑再统整编辑在一起,成为一篇完整的观察记录。但是幼儿教师工作的琐碎使得其常常难以在工作时间内完成观察记录的工作,因为用心地编辑照片和组织文字是比较消耗时间的,所以很多来不及完成的内容就不得不带回家。</p><p> 但是,美篇自带的众多编辑模板,让教师爱上记录、爱上美篇的同时,也为教师节省了很多工作,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成为一个用心的记录者。</p><p> (一)个性模式,带动热情</p><p> 第一次使用“美篇”编辑的时候,我发现里面有不少图文排版、背景模板和音乐元素等,配合主题我就选用充满秋意的背景色和舒缓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作为载体,做完之后自己看了一遍又一遍,比从前的“照片+文字”式的观察记录生动许多,还能传递给大家美的感受……由此,它自由的编辑形式带动了我对孩子的行为观察记录的热情,成为了我日常对幼儿行为记录的好助手。</p><p> (二)优于图文,真实再现</p><p> 图文形式是教师最为常用的观察记录方式,其中,照片可以说明幼儿在何时、何地开展了什么游戏,让教师为记录的内容提供了说明,但用了“美篇”之后,教师可以用一系列的照片或者是完整的录像来配上文字,全面地反映出某个活动情境发展的过程,这样真实情境的再现不仅为教师评价幼儿的发展提供依据,更保证了观察记录的客观性。</p><p> 一般来说,以往的图文记录往往需要通过组织大量的文字来叙述事件的过程,很难做到不带一点主观性。因此,“美篇”这样一个集合图、影、声、文的理想的记录模式打破了以往记录的局限性,真实再现提升了教师的观察记录的质量。</p><p> (三)移动记录,提高效率</p><p> 幼儿在活动中常常会有令人惊喜的表现或值得记录的行为表现,教师需要立即记录,以前我会在小本子上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记录,再找时间在电脑上做梳理。使用美篇后,我可以在午餐后、午睡时等碎片时间去完成一篇小小的幼儿观察评价,有时,我在回家路上就能完成对个别儿童的观察记录,将“美篇链接分享给家长,展开家园交流,提高了工作效率。“美篇”移动记录的方式很好地体现了即时性和便利性的优点。</p><p> 二、回顾活动,反思架构</p><p> 教师客观的观察记录是评价幼儿发展的依据,这也意味着教师要经常回顾以前的活动,只有通过回顾、对比以往的观察记录才能够了解到幼儿的发展。</p><p> (一)便捷获取,频繁回顾</p><p> 只要“扫一扫”文章所生成的二维码就可以随时翻阅,“美篇”这一便捷获取信息的优势,提高了教师对活动的回顾频率。每一次班本化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我会经常点开我所做的记录,回顾幼儿在班本化活动中的点滴表达表现,每一次阅读总能“温故而知新”,时常有一些新的发现,带来新的思考,让教师对整个课程的领域平衡和教育意义想得更全面。</p><p> (二)案例生动,利于反思</p><p>在班本化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我一直都有撰写班本化活动案例的习惯,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是因为这些文章大多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文字内容为主,较为枯燥,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电脑中占据着内存,没有发挥出它们的价值。但“美篇”让我积累了不少生动案例,在这些案例的基础上,我有更为充裕的时间去反思回顾整个活动的架构,总结幼儿已经达到的水平,从而思考幼儿的发展需求,以跟进后续的活动。</p><p> 同一篇文字可以进行多次编辑的功能,让教师在活动后有所思考,评价时也可以继续跟进、补充,及时记录下教师的教育灵感,分享教育智慧,也促进了教师素养的提升 。</p><p> 三、多方共享,共同评价</p><p> 美篇”不同于一般的观察记录,它可以非常便捷地转发给同事、家长,生动的照片、视频甚至还可以和幼儿一起来回顾阅读,多方共享的特性对之后的课程评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p><p> (一)资源集合,教研探讨</p><p> 班本化课程中总是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案例,而幼儿园通过“美篇”为大家建立起的案例资源库成为了一个很好的互相学习评价的平台,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教师的可持续性学习。例如,同样主题下的活动,“美篇”资源库里有所有班级的案例故事,包含了教师创设的班级环境、投放的材料、师幼互动内容、教师评价信息、家长反馈等丰富信息,为教师开拓了视野。</p><p> 在教研活动时,教师只要点开其中的某一部分,大家一起“刷”手机就可以共同聚焦细节进行讨论,还能随时联系到上下文的内容,便于教师们深入互动探讨,从而对课程的价值、班级幼儿的发展进行有效评价。</p><p> (二)点“赞”回复,家园默契</p><p> “美篇”的文章下方有评价的功能,改变了教师单方面向家长发送内容的形式,提供了一个可以互动交流的平台。即时的、直观明了的发布内容,让家长对我们的课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透过视频或图片还能与幼儿谈论他们在学校的生活、游戏,参与到幼儿的幼儿园生活中去。这样的形式获得了家长们的纷纷点赞和回复,家长们对班级活动的支持度都显著提高了,不少家长会在文章结尾对我们的课程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主动分享幼儿在家时的表现与进步,成为我们后续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的有力依据。教师与家长以幼儿的发展为共同目标,相互配合 ,使我们的教育得到更大的成效。</p><p> (三)儿童视角,开拓思路 </p><p> 以和幼儿在共同回顾“美篇”时的谈话为依据,再根据所积累的资料来设计和调整课程计划网络图,可以使课程真正回归到“儿童视角”,在倾听中我们感受儿童内心世界,再以儿童的兴趣为主导继续探寻课程……孩子们的童言稚语总是带着大大的道理和我们成人所没有的智慧,他们的话语总能给我们开拓教育思路 。</p><p> 而幼儿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可以回顾反思,参与评价也可以体现我们对幼儿的尊重,这样的尊重会带给幼儿一份内心的力量,产生自信、坚毅的品格,这对他一生都是有益的 。</p><p> 类似“美篇”的软件,有很多,这里主要从新媒体软件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要终身学习,挖掘帮助自己记录课堂的有力工具。使用“美篇”已有两年,它让我养成了勤记录反思的习惯,这不但提升了我在幼儿观察评价方面的能力,更关注将课程从“成人视角”转换为“儿童视角”。利用“美篇”让同事、家长、幼儿共同参与讨论更让我们的课程得到了非常全面的评价,对后续班本化课程的开展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p><p> </p><p><br></p><p><br></p><p> </p><p><br></p><p><br></p><p> </p><p><br></p><p><br></p><p> </p><p><br></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