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会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芳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年高考成绩已出,市里出了高考状元的学校、家庭彻夜烟花爆竹震耳欲聋,奔走相告成绩以后,学子们都纷纷填报了心向的一本、二本、专科大校,正在得意忘形地等待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一些高考分数高的学生家长,正密锣紧鼓筹备升学宴,为爱子佳女升上大学庆贺一翻,以张显一下世俗寒门也出了大学本科生,提升一下农家书香门户的名誉挡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可是,现在七八十岁的人都知道,解放初期,中国的基础教育刚刚起步,高小毕业,都很了不起。60年代,小学毕业能考上初中,少之又少,而初中毕业能考上高中,可谓是凤毛麟角。那个时候,小学毕业考初中,比现在考大学都难,初中毕业考高中,更难。所以,那时候能考上高中的学生,可以说是一个大队乃至整个公社最最优秀的学生,而能考入中专师范的也算是学习的峥嵘者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的高中很少,一个县只有一两所高中,好的县也不会超过五所。全乡的初中学校不过也是三五所,每一所初中每年的毕业生有一二百人,几千名学生报考一二所高中,可以想象一下能考上的几率有多少?从解放以后,到60年代,我们全大队,十三个自然村,1500多口人,只有三五个高中毕业生,都没人考上大学,附近村有二人考上了大学,你没说当时是宝贝啊。而现在的大学生遍地都是,我们村现在千五百多口人,大学毕业生就有近二百个,这样比较,我们就知道那时的高中生是现在什么水平了(当然除了现代网络数据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世纪60年代,是中国生活最困难的年代,吃不饱是普遍的现象。那时候的学生上学很苦,有许多学生搭不起学校的伙,中学国家供应15斤牌价大米(每市斤0.14元),怎么办,自带蕃薯木著干粮,放入学校厨房的蒸笼去蒸熟当饭吃,菜每餐都是自带的菜干或者淹酸菜。每周日上学校,家里都要准备六天的干粮。你们不要想象这些干粮都是白面馒头大米饭,那时吃不起米饭馒头,大多都是蕃薯饭粥,好一点的家庭能吃得起每天一顿米饭。如果是冬天还好一点,捎带的干粮不馊,尽管冰冷,最起码说不坏。可是到了夏天,捎带的干粮最多能吃上三天,就开始发馊。最后馊到什么程度?表面长毛黢黢的干粮,能扯出很长很长的丝。这些学生有办法,就把这个黑干粮,在水里边冼一冼继续吃。我们舍不得扔掉,扔掉了就要饿肚子,况且我们家里的人连这样的都舍不得吃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个年代艰苦的生活,让我们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百里挑一能考上高中,让我们骄傲,也让我们倍加珍惜。我就是在六三年在钱棑中学考入广东省重点中学湛江一中的。当邮递员送到入学通知书时,自已根本高兴不起来,因为早丧母失父,姐姐早年出嫁,哥哥也毕竟是个不出二十的人,虽然当时每学期学校收费是12元,但要去的路费,就连一件没补钉的衣服都没有,那高兴得起来。求学欲望强烈但束手无策,临近开学还有三几天,带上入学通知书步行十多公里去探舅舅,当他们看到入学通知书时,无不为我处境同情和担忧,当晚在啊南舅舅召集下,五个舅父和六姨都到来商量筹集我上学的费用,有些家境不太好的舅听着走开了,只有二舅给了8元,小舅给了2元,六姨给了3元,六姨修补好姨丈穿旧了的三件衣裤给我带上,千叮万嘱要我好好学习,不要辜负他们希望你。回到家,堂哥大彪又给了五元,加上大嫂给的总带上23元就邀上北南陈相业同学步行20多公里去钱排乘以前往湛江学校报到入学,高中四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停止高考,滞留了一年)都是靠每月10元钱助学金(领了红米簿)和星期天假期打短工(去砖厂挖泥,帮学校厨房运输柴草)及一些亲戚支持读完高中。在这个时代的高中生,我们学习特别刻苦,特别努力。 那个时代,国家处处要人才,我们想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为国家服务,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同时也为自己的父母争光。所以,我们这批人一个比一个优秀,一个比一个成绩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果说那时的高中毕业生相当于什么学历?我是这样想的,那时的高中毕业生就相当于高中生的学历,和现在的高中生拥有的知识差不多。但是有一点是现在高中生说不能比的,那就是那时的高中毕业生,个个多才多艺。不管语文数理化,体育,美术,音乐个个都是好样的。现在的高中生文化知识也很深,但是大家都很清楚,我们完全陷入到应试教育之中,忽略了体育,美术,音乐,劳动技能的学习。现在的高中毕业生有几个懂得音乐懂得美术,有几个是多才多艺的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取消了高考,六六年后的三届毕业生是最亏的一批。他们本来想考大学,结果停止了高校招生,他们的希望像肥皂泡一样一个个破灭了。农村的回到了农村劳动,极少回到了工厂就业,但绝大多数都成了下乡知青,支援了农村建设。文化大革命中,全国乡村形成了办学热潮,各公社也开始办高中每个大队都办起初中。六六年毕业的农村高中生,大多都充实到高中学校里教高初中。他们经过锻炼,业务能力很强,有的在没立全门主成人高考后也积极参加了每年二次的各学科成人高考,也有相当部份人取1得了单科成集足了相应学系的全部学科合格证书后,最后也取得了专科本科学历。后来都成了那个时代政坛的皎皎者,那个年代很好的老师,甚至成了各行业名师。在初中同班的同学后来就中学校长三人,中学老师五人,小学校长二人,小学教师8人,厂长三人公社镇干部七人。而高中同班的同学有厅级正职二人,地级市委市局干部五人,镇级领导干部六人。中学校长五人,教师8人,小学校长教师十人,成为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年代全信宜只有四间中学有高中。初中也为数不多,而学生水平也不一样。但是有一点绝然不同就是,不管那个学校,那个村寨,那个家庭有人考上大学、重点学校没有现在如此狂欢?炫耀、张扬。现在,中华盛世,国富民强,社会迅猛发展,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力拼搏,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而教育教学领域日臻完善,不断提升,突飞猛进地发展。我不多说了,那时候的高中毕业生,到底是什么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21年7月8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