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扶风县人社局学党史 铭初心主题党日活动于2021年7月7日在扶风红旗渠瓦罐岭教育基地进行。边听取介绍、边参观瓦罐岭红旗渠纪念馆,边听边看、边走边谈,上引水渠云梯、走红旗渠、进引水洞,翻山越岭,追踪红旗渠全过程,感悟当年精气神,一致认为瓦罐岭精神是三牛精神的具体实践!</p> <p class="ql-block">饮水思源不忘本</p><p class="ql-block">红色教育瓦罐岭</p> <p class="ql-block">重温入党誓词</p> <p class="ql-block">周原瓦罐岭 扶风最高峰 海1579米</p> <h2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2><p class="ql-block">周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文化之本,谓之根本。古周原是周易的发祥地,境北有三个岭、三个山、三个洞、三个人。三个岭:箭括岭,七盘岭,瓦罐岭,是古周原之龙脉靠山,属六盘山余脉,古 圣 清 奇 美,冠绝古今,海拔1500~1700米。三个山:西观山中观山和东观山。三个洞:箭括岭的黑龙洞,七盘岭的没底洞,瓦罐岭的万神洞,当地人称三个神仙洞。洞中有溶洞、洞中有水洞、洞中有空洞、洞中有仙洞,洞中有地理、洞中有阴阳、洞中有传奇、洞中有文化是研究穴居尤其是穴洞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探索研究解密天道、地道、人道特别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自然之道的金钥匙!三个人:三个女人,琼霄云霄碧霄。三个男人,周文王、周公和姜子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扶风是旅游大县、教育大县、文化大县、人才大县、名人大县。扶风县城最古、扶风县城最圣、扶风新区最新。古、圣、新、奇、美,冠绝古今,真乃扶风豪士天下奇……更有辅助京师之美德。新时代、新平台、新作为!只要坚守“德文化”扭转“钱文化”;深入挖掘“周文化”、高歌唱响“唐文化”、全面振兴乡村旅游文化‘’的总思路不动摇,扶风美好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p> <p class="ql-block">周原瓦罐岭,扶风最高峰。海拔1579米,位于古周原黄堆北7公里处,山势连绵,层峦叠嶂,群山环抱,是周原的天然屏障,是周文王建都立业之靠山,是中华文化之根,考古之源。古、奇、清、秀、美,冠古绝今。户外休闲之圣地,书画摄影之仙境。比陕南油菜花更烂漫,比太白山更惹眼,比九寨沟更省钱,虽无海南岛遥远,却在佛祖法门寺的眼前前!这就是中华文化之根古周原。法门寺北10公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01, 30, 56);">问道子牙岭,书画访名人。休闲好去处,采摘有乐趣。相传姜子牙桃木剑就是用子牙岭上稀有名贵得天地之灵气的野山桃木制做而成,镇宅避邪,名副其实,妲姬闻见化为灰烬。欢迎您的光临,</span></p> <p class="ql-block">瓦罐岭引水洞 全长1107米</p> <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饮水思源,忆苦思甜。创建扶风红旗渠—瓦罐岭红色教育基地简介</p><p class="ql-block">周原瓦罐岭,扶风最高峰。昔日古战场,今朝新辉煌。海拔1580米,位于古周原黄堆北10公里处,山势连绵,层峦叠嶂,群山环抱,是周原的天然屏障,是周文王建都立业之靠山,是中华文化之根,考古之源。古、奇、清、秀、美,冠古绝今。休闲采摘之圣地,书画摄影之仙境。比陕南油菜花更烂漫,比太白山更惹眼,比九寨沟更省钱,虽无海南岛遥远,却在佛祖法门寺的眼前,这就是中华文化之根古周原!</p><p class="ql-block"> 曾经是姜子牙与闻太师大战的古战场。解放前是扶风北山游击队秘密活动基地,特别是向陕甘宁边区运送枪支弹药、棉花布匹、医疗用品的秘密通道。是50年代大炼钢铁的主战场,更是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扶风红旗渠—瓦罐岭穿山引水工程大会战之地。是由时任黄堆人民公社党委书记张志孝创作、副书记兼总指挥陈林导演、广大人民群众主演的经典杰作。从76年开始,举全公社之力,大动员、大上劳、大会战,采取人抗肩挑、连拉带抬,硬打硬挖硬钻的办法昼夜不停、加班加点,奋战4年半,穿山凿洞1157米,其中进口隧洞300米,出口隧洞807米,修渠6300米,架设高压线路7500米,修盘山路15公里,完成土方5万方,石方3.4万方,投工18.4万个,总投资47.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4万元,自筹3.6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沿山农林、杜城村“吃水难”问题,人人颂为“救命水”。时称“三大”工程,这就是决心大、干劲大、震动大:黄堆人民意志坚,瓦罐岭上钻眼眼,家喻户晓,号称瓦罐岭精神。特别值得纪念的是,相传西周时有一老道姓周,在北山最高峰捏泥瓦罐为生,谁家困难,遂送泥瓦罐周济,此山便叫瓦罐岭。周道人是扶贫鼻祖,瓦罐岭是扶贫救济之源。瓦罐岭精神是“德文化”的标本!值得“钱文化”学者及其追随者们的深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