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少春》

薛明,

<p class="ql-block">读《李少春》</p><p class="ql-block">薛&nbsp; 明</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李少春》是本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魏子晨。</p><p class="ql-block">李少春是个人,“表演艺术家”,是原文化部梅兰芳之后在戏曲界树的-杆旗帜。</p><p class="ql-block">《李少春》这本书写了李少春这个人,写他的成长、成熟、不断地开花结果,成了戏曲界梅兰芳之后的一座高峰。梅兰芳“移步不换形” ,李少春 “移步换形”。敢于向戏剧高峰挑战,了不得。</p><p class="ql-block">《李少春》这本书写得实在好。</p><p class="ql-block">书开头写了史,从京剧武生的源头写起。清朝末年,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成为“三鼎甲”,开创了京剧的“武生”行当。这第一代武生的美学特征是:“求真”。甚至敢用真刀上台武打。</p><p class="ql-block">京剧“武生”的第二代代表人物:杨小楼、尚和玉、盖叫天。他们的使命是“寻美”。“北杨、南盖” ,惺惺相惜。杨小楼、盖叫天义结金兰,艺术上相互钦佩、学习。杨小楼与梅兰芳演《霸王别姬》,杨小楼挂头牌,可见他的威武。蓋叫天称“活武松”,常在江浙沪演出,成了戏曲舞台上的“南霸天”。尚和玉也不弱,创造了舞台动作的“心板”,武打像唱一样,讲究节奏、韵味,可见其表演艺术的精深。</p><p class="ql-block">第三代把南北两派融会贯通的名角是李万春。代表人物却是:李少春、厉慧良、高盛麟三位。第三代武生的“寻美”奔向高潮,角儿们各展艺技之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p><p class="ql-block">武生的发展前史交代清楚,主人公李少春也引出来了。书的下边就写李少春的家史。李少春有个好爸爸:李桂春,艺名“小达子”。五短身材,说他像蒙古人。“小达子”人称“活包公”,红遍中华,在上海尤其叫座。能戏好多,不仅擅长“黑头”,《拾玉镯》还可饰刘媒婆。他是个“不按常规出牌”的艺人。黄金荣欺压他, “小达子”不愿受欺。突然,离沪北上,不在你黄金荣的上海地面唱戏了。干什么去?专门培养次子李少春。“书香门笫”出大师,将门出虎子。李少春受到的“家教”特棒。</p><p class="ql-block">接下来作者描述正题,这该让朋友们自己去看书。我省略了。</p><p class="ql-block">李少春拜师,拜的都是名师。</p><p class="ql-block">学画的老师是张伯驹;演唱学余叔岩、盖叫天、周信芳、……都是点香烛、红地毯上跪拜过的。一出、一出地学。</p><p class="ql-block">学成了,登台了。余叔岩现定,只许李少春演余派的戏,不许演猴戏。李少春有个“不按常规出牌”的爸爸李桂春,不让儿子听余叔岩的“师命”。如果李少春只演余派的戏,还要再拜盖叫天、周信芳为师干吗?只宗余派,李少春顶多到达孟小冬的艺术高度。李少春有“小达子”基因,不仅不宗“某派”,自已成名了,也不称自己“少派”。这是极其可贵的、目前戏曲名家极其缺乏的精神。</p><p class="ql-block">李少春与电影演员石挥是莫逆之交,他在艺术领域向各方面求教,拓展自己的表演手段。他在日本学习从我国传过去的《兰陵王》,画了图,做了详细的笔记。他在世界各地尽力学习各种优秀艺术,汲取营养,但他仍然坚持京剧特色,发展“移步换形”的表演形式。在戏曲界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李少春唱《满江红》,非常成功,人家称他“少派”,他不同意。他称《满江红》是“岳派”(岳飞派)。他的含意很明确,舞台艺术的最高目的:塑造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所有流派、技艺,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成功了,还是不能称“派”。因为新的艺术形象,需要更多新的艺术手段去创造。李少春在呼唤“人物派”。</p><p class="ql-block">这值得地方戏的各派新秀们学习,当你另辟蹊径,另成一派时,敢学李少春,把剧中主角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创造吗?学老师,不能“死”在老师创造的流派里,专演那么几个人物。从脸白唇红,唱到黃脸齿落。还拍着胸脯大声说:我是“正宗某派”。停步了,久而久之,地方戏就要“完”。</p><p class="ql-block">要不完,就得学“李少春精神” !</p><p class="ql-block">回顾-下:越剧的王文娟流派是怎么形成的?“王派”紧连着林黛玉、鲤鱼精、春香、晴雯、则天皇帝、杨八姐、……等艺术形象。离开了舞台人物形象,就不成其为“流派”。现在许多风华正茂的地方戏演员,像昔日京剧那样,不断演着老师的戏,称为“某派”花旦、“某派”小生。好似-生在“戏校”,永远学演老师的戏,成为“某派”花旦、“某派”小生成为他舞台艺术的奋斗目的。没有自己的戏,也不懂得创造新的舞台艺术形象。固然,唱像某派,能满足一部分观众的需求,这部分戏曲老观众,爱流派已到痴迷的程度,希望梅兰芳、王文娟重新站在舞台上。说实在,演员的条件、素质不同,学得近似梅兰芳、王文娟的,已不容易;能超越他们的,真的没有。照此传承,戏曲艺术如何发展?现今的文艺领导,已经缺少了再造戏曲大辉煌的能力,大搞“传承”。各地建立“传承人”制度。研究戏曲发展,它的辉煌不仅靠“传承”,更重要的是“传承”之后,必须发展!怎么“发展”?于是我想到李少春,想到裴艳玲!……</p><p class="ql-block">不能老在“戏校”呀!赶快走出校门,像李少春那样,不断学,不断“贴着”人物去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像李少春那样:不称“少派”,坚定地呼唤“人物派”。</p><p class="ql-block">李少春的《三叉口》、《大闹天宫》,演遍世界,他为国争了光。他还以大嗓出国去演《白蛇传》的许仙。他的《野猪林》、《大闹天宫》,拍成电影,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资料。他塑造的杨白劳、李玉和,和他亲自辅导的《平原作战》中赵永刚等人物,成为京剧现代戏舞台上光彩夺目的形象。他演过的《满江红》《响马传》、《将相和》、《文天祥》、《赤壁之战》、《灞陵桥》、《八大錘》、《战太平》,……演-出,就有一位铁铮铮的富有个性的古代英雄活跃在舞台上。</p><p class="ql-block">可见李少春音容笑貌的,现有电影《野猪林》、《大闹天宫》。他出国期间,留在国外的那些录像,希望有关方面设法去弄回来,这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p><p class="ql-block">最近,党中央又提出了“振兴戏剧,爱护艺术人才” 的号召。戏曲再次繁荣,必须要有数十个、上百个 “李少春”做开路先锋。光唱像余派,只能出“王佩瑜”,绝不会出李少春。</p><p class="ql-block">“钻进去、跳出来” ,让流派为塑造人物服务,这就是李少春的创造精神!这也是中国戏曲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野猪林》剧照,李少春、袁世海主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