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记忆&静安我们的家园

寿慧敏

<p>南京西路静安寺,曾经是我们最熟悉的一条马路。它集商业饮食文化娱乐于一路,陪伴了我整个学生时代。特别是中学时期,几乎三日两头在放学后“用脚步丈量南京西路”,它的橱窗文化启蒙和熏陶了我德智美各方面的知识,令人难以忘却。几十年过去了,老房子于1994年动迁,几乎都在地铁中匆匆穿越它,很少再“用脚步去丈量”它。2018年12月5日,我们发小三闺蜜相约,再次“用脚步去丈量”它,同时感受老房子周围环境的变化,感慨万千,走进老房子周围,种种往事扑面而来,我们已从青涩少年步入花甲之年,往事不堪回首,当一幢幢老洋房、老公寓大楼出现在我们眼前,能异口同声突口而出,倍感亲切……</p><p><br></p><p>注:照片在2018年12月5日拍摄,当时用【小年糕】制作,小年糕因为文字有限,不能表达太多,所以今天重新整理一下,还是以美篇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同时也给自己对儿时生活的追忆……</p> <p>1994年动迁老房子,物是人非,</p><p>只有这棵老槐树依然巍然耸立在这里。</p> <p>倍感亲切的老槐树</p> <p>老房子马路对面是南阳小学原址</p> <p>这是老房子的原址:西康路125弄,</p><p>我们曾经童年及青年成长的故事。</p> <p>老弄堂没有了,</p><p>只好到隔壁弄堂去怀旧一下……</p> <p>忆往昔峥嵘岁月</p> <p>西康路255号是西康公园。清光绪32年(1906)前,此地称夏家桥,土地为王姓所有,清光绪32年租给英商胜利银行,后几经转手,敌伪时期成为日本正金银行产业。抗战胜利后被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管,建国后土地由市地政局接管,1951年辟建为西康公园,同年5月28日对外开放。</p><p><br></p><p>小时候经常去的的公园</p> <p>西康公园长廊</p> <p>南阳路聚会所,为现南阳路123-145号,是上海地方教会(又名上海基督徒聚会处)于1948年建造的一个大型教会聚会场所,占地4.71亩,建筑面积2207平方米,至少可容纳3000人,其容量超过上海任何一座教堂。</p><p>南阳路西南侧的静安体育馆,原是教堂后改室内球场文革时我们看球均会从西侧南阳公园或西康路口五四中学操场翻墙进去,七五年改建静安体育馆移至现西康路口,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许多文艺团体在该馆演出,如沈小岑代表作请到天涯海角来就在此唱响全国,最轰动的是沈阳歌舞团在该馆演出时一票难求,等退票的歌迷从南京西路口等开始,最主要是该团台柱沈晓梅当时在全国率先演唱邓丽君的歌,那还了得轰动全上海,歌迷们争先恐后前往欣赏邓丽君的歌,因那时邓丽君的歌还未完全开放。</p><p>静安体育馆经常举办比赛的赛馆</p> <p>南阳路70号南阳实验幼儿园民国时期的4号楼,张子美旧居。</p> <p>南阳路134号张兰坪旧居,是一幢安妮女王时期风格的建筑,建于20年代前,五开间,三层坡顶假四层老虎窗。</p><p><br></p><p>在我中学爱国中学旁边</p> <p>小时候经常会到这里买盐津枣、</p><p>弹子糖小零食吃。</p> <p>这是我们发小闺蜜乐平妈妈上班的地方</p> <p>这里是居民来领取各种票证的地方。</p> <p>爱文公寓(今联华公寓)南阳路门牌号为南阳路208-228号,位于北京西路铜仁路的东南角。北京西路当时名为爱文义路,故公寓取名爱文公寓(Avenue Apartments),大陆银行叶扶霄、沈籁清、谈公远等组建的联华房地产公司于1931年投资了这个公寓,因而又名联华公寓,他们聘请在上海滩已经红得发紫的邬达克(国际饭店设计师)来做设计,1932年,邬达克完成了这个作品。爱文公寓立面简洁,饰水平线条,楼梯间作竖向构图,在1932年,就已具备了现代主义的风格。</p><p><br></p><p>同仁路上联华公寓</p><p><br></p> <p>在爱文公寓名人还真不少,譬如当年政协副主席刘靖基、上海交响乐团指挥曹鹏、版画家杨可洋等,还有鼎鼎大名的贝勒铭钢笔厂的老板贝勒铭先生。</p><p>爱文公寓范围比较大,北靠北京西路,南临南阳路,西至铜仁路。有三个门牌号:北京西路1341-1383号、铜仁路304-330号、南阳路208-228号。</p> <p>上海第一豪宅,100年都不过时</p><p>绿屋屋主——吴同文</p><p>上海市静安区,铜仁路北京西路交叉口处,也就是铜仁路333号,有一幢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因其主人叫吴同文,人称吴宅。这座外墙贴绿色面砖、4层楼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建于1937年,建筑面积1732平方米,老上海人又习惯称其为“绿房子”。</p> <p>吴同文,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出生,是苏州颜料大王贝润生的女婿,也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九姑父。贝氏是苏州巨富,曾拥有苏州名园狮子林,吴宅的地皮为贝家所有。“乘龙快婿”吴同文也是上海滩上名门望族吴家的后裔,吴同文继承家业后,30年代中期,抗日烽火逼近,国民党因大规模扩张军队急需“军绿”色颜料。这位生来有福气的大少爷及时抓住机会,推出军绿颜料,很快在颜料市场坐上第一把交椅,一时发得“旺”,为家族生意锦上添花。从此,吴同文视绿色为他的幸运色,起造这座远东第一豪宅选绿色,连他的私家车也是绿色的“宝马”,在上海滩上被人称为“绿色老板”。还传他所以看中这块地,是因为铜仁路原名叫哈同路,北京西路原名叫爱文义路,前者有“同”字,后者有“文”字,联起来就成了吴同文的名字。</p><p><br></p><p>视频来自腾讯</p> <p><br></p><p>上海解放后,共产党对民族资本家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吴同文仍然在他的绿房子里逍遥自在,弹簧地板的大跳舞厅仍然是上海滩昔日大亨、遗老遗少喜欢聚集的地方。直至1966年“文革”来临,“造反有理”批斗抄家,8月的一天,吴同文晚饭后,在三楼卧室里用一杯咖啡送下了整整一瓶安眠药身亡,年仅58岁。</p> <p>绿房子之所以成为传奇,是因为邬达克在上海设计了大约一百多栋形形色色的建筑,这却是他在上海留下的最后的私宅作品,在完成这个作品后直到1947年他离开上海的十年间,邬达克再也没有设计过私宅,仅仅做了两三个不起眼的公共建筑项目,所以把绿房子视作邬达克在上海的收山之作毫无问题。邬达克在上海缔造了一个又一个“远东第一”的传奇:“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远东第一电影院”——大光明大戏院,而绿房子,则是“远东最豪华的别墅”。这座“远东最豪华的别墅”因整个房子的主色调是绿色,被老上海人亲切地称为“绿房子”。对于老上海人来说,传奇的绿房子并不因为它的设计师邬达克,更因为它的主人。</p><p>绿房子建于1937年,正式的名称应该是吴同文住宅。吴同文有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不过他大太太的娘家贝家大概知道,因为出了一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吴同文正是贝聿铭的姑父。贝家是曾经拥有狮子林的苏州豪门,绿房子是贝家的陪嫁,据说,这栋绿房子就是贝聿铭对于建筑最初的认识和启蒙。吴同文本人是民国时期上海滩著名的颜料大王,因为那个时候战火频繁,军绿色的染料奇缺,三十年代他看准了这一需求赚了大钱。有了这样的经历,吴同文自然把绿色视为他的幸运色,所以他的宝马车子、他的用品,连同他的房子都要是绿色的,在当时也成为了一道风景线。</p> <p>铜仁路上的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p> <p>铜仁路上老建筑</p> <p>静安区地段医院原址</p> <p>家门口的邮筒📮依然还在。</p> <p>西康路第三小学</p> <p>发小站在老同学的大门口依依不舍,</p><p>有太多的记忆……</p> <p>同仁路皮裘公寓</p> <p>常德路的老建筑</p> <p>【平安电影院】是我们学生经常光顾的影院</p> <p>美琪。中学时代我们没把它看得那么高大上,常去看电影。</p> <p>静安别墅。还住过名人孔祥熙,蔡元培,于右任,郑小秋等等。</p> <p>老字号【蓝堂皮鞋】</p> <p>许崇智故居</p> <p>巧遇许崇智的后代</p> <p>西摩别墅建在南阳路陕西北路上</p> <p>西摩别墅</p><p>陕西北路是一条被低估的马路,沿着陕西南路一路走下去,会看到各式老洋房以及漫天飞舞的梧桐絮走到路口处,可以看到宋家老宅,隔壁就是怀恩堂,看介绍,应该是方便宋家人作为基督徒的礼拜需要,所以才把宋家老宅建在一墙之隔的地方。马路对面就是西摩别墅了,可以看到著名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阳台,配上莎士比亚的诗,有说不出的浪漫。</p> <p>北京西路第五小学(我小学的母校)</p> <p>南阳路215号爱国女中旧址。</p><p>爱国女中旧址的这两栋校舍原本都是普通民居,为欧式洋房风格,砖木结构假三层。平顶,白色外墙,底层有回廊,二层有外挑式阳台,风格庄重而典雅。现作为静安区教育局的办公楼使用。</p><p>爱国女学是1901年由我国民主革命先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所创办。1927年改名为上海私立爱国女子中学,1937年迁至南阳路215号,1949年改为爱国中学。学校始终高举爱国、民主、团结的旗帜,站在革命运动的最前列。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学校成为联络各界团结抗日的重要据点之一,孕育出一批革命志士,著名的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烈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p><p><br></p><p>爱国中学(我高中的母校)</p> <p>在校门口留个影吧</p> <p>这里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故居,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法式公寓建筑,如今称常德公寓。张爱玲曾在这幢楼的601室生活了5年左右。她笔下妙趣横生的《公寓生活记趣》,说的便是这座大楼里的喜忧。</p> <p>常德公寓,原名爱丁顿公寓 (又名爱林登公寓)。始建于1933年,建成于1936年,出资制造者为意大利律师兼房地产商人拉乌尔.婓斯。公寓所在的常德路,当时叫赫德路。现代作家张爱玲女士曾在这座公寓里生活过六年多时间。1939年她与母亲、姑姑第一次住在这里(住在51室),后去香港读书,1942年返回上海后与姑姑第二次住在这里(搬进了605室,现在为601室),直到1947年9月。她笔下妙趣横生的《公寓生活记趣》,说的便是这座大楼里的喜忧了。这座楼现被市政府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得以留存。现在一般说的张爱玲上海故居,即指此处。张爱玲在这里完成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几部小说创作,因此,这座公寓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一页。</p><p><br></p><p>【常德公寓】张爱玲她在这里成名。</p> <p>南京西路和常德路的交汇口就是张爱玲故居的所在地--常德公寓,这两条路至今也是上海最为知名的道路。常德公寓楼下的千彩书房里早已不是当年凯司令时的火车座,里面的客人也从张爱玲、炎樱换成了附近写字楼里的高级白领。拿着相机走进咖啡厅,钟摆、电话、留声机、旧皮箱、贴花的墙纸、做旧的家具摆设,墙上的水墨画等,无不折射出老上海的迷离与优雅。千彩书坊肯定是打着张爱玲故居的名头,书坊里的书架上都摆满了张爱玲的作品,这里还隆重推出了爱玲特饮,叫做“沉香屑”,看来商家还是蛮用心了。如果这里不是张爱玲故居,我想不会吸引到如此多的小资来这里消费。</p> <p>一本本书籍安静躺于书架之上,书架边,张爱玲的照片还让人可待成追忆。</p> <p>浮华褪去魅力依旧</p><p>7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常德公寓已经褪去了当年的浮华,更显几分安静和淡定,虽然与高档住宅的概念渐行渐远,但因为有了张爱玲,就注定了它的不寻常。</p> <p>文艺青年认真拜读张爱玲小说</p> <p>三个发小相约,怀旧儿时的故事……</p> <p>宋庆龄故居坐落在北京西路陕西北路交叉口,我小学的马路对面。</p> <p>陕西北路369号南阳路口的宋家老宅,是一栋英国式的花园别墅,是宋庆龄的故居。</p> <p>陕西北路375号怀恩堂</p> <p>南阳路上有一座苏式花园,屋主是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父亲。</p><p>南阳路170号贝公馆旧址,现名上海贝轩大公馆,始建于1934年。时任中国银行行长、中央银行总裁的著名金融家贝祖诒先生曾居于此,贝公馆因此得名。</p><p>贝氏宗族声名显赫,贝祖诒之子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颜料大王"贝润生(贝聿铭叔父)、美国美中经贸促进会会长贝聿恺均为贝氏后人。此公馆后为贝润生次子贝聿奎住宅。</p> <p>贝祖诒的父亲贝理泰就是银行家,贝祖诒自1914年踏入金融界后,凭着自己出色的能力步步高升,最终在宋子文的推荐下,在1946年,坐上了中国银行总裁的宝座。虽曾身居要职,但贝祖诒公正廉洁,在他负责的银行中不用亲戚,众多兄弟,子侄从事金融工作,但没有一人是在贝祖诒的银行工作的。</p> <p>贝宅为中西合璧风格花园住宅,多处设计有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如铜钱、百寿、双龙戏珠等。花园为典型的苏州园林:山无天然山,可用土和石为铸;每一块嶙峋的青石、突起的孤峰,均由贝老先生亲自挑选,别有一番闲情逸致。亭子矗立于园林正中,三面临水,草木郁然,雕梁画栋,工艺绝湛。亭子五角凌空飞翘,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神。临亭可尽览曲径通幽、鱼戏莲叶间的花园全景,令人心旷神怡。</p><p><br></p><p>我们曾经的世外桃源【贝家花园】</p> <p>如今,我们在北京西路的贝公馆北立面,可以看到两排圆窗,圆形的窗洞和中间的正方形窗框,恰好形成铜钱的形状。而在东侧入口,那面由101个"寿"字图案烧制的装饰面砖照壁,都让人想起当时在外滩中行总行的设计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p> <p>重温一下儿时的味道</p> <p>荣宗敬故居,位于上海静安区陕西北路186号,靠近南京西路。原为荣氏老宅。陈椿江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18年建。折衷主义风格。形式丰富,主立面设两层列柱敞廊,具法国古典主义特征。平面复杂,内部地面、木作和彩色玻璃等处装饰精美。</p><p><br></p> <p>荣宅是上海滩为数不多的顶级豪宅之一,也是至今上海滩保存最完好的大花园洋房之一。洋房建于1918年,三层砖混结构,各种细节设计很别致,窗形各具特色,由彩色拼花玻璃组成,至今保存完好。宽敞的门廊和高大的廊柱,具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特征。</p><p>荣宗敬(1873-1938)为荣毅仁伯父,赢得“棉纱大王”和“面粉大王”的崇高声誉。是上海滩最富传奇的实业家之一</p> <p>荣宗敬故居号称是上海最高雅的洋房,而为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此次是对清末民初企业家荣宗敬府宅进行了长达六年的修缮,于2017年10月17日免费对外开放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陕西北路186号,1918年建,折衷主义风格,法国古典主义特征,独立式花园洋房。原房主德国人一战战败回国,由民国时期“棉纱大王”和“面粉大王”荣宗敬及荣德生购买,中国当时最大资本家。解放后花园建立民主大厦,改荣宅革开放后由久事集团经营。PRADA租期十年,修缮工作七年,还有三年使用权,可谓工匠精神。</p><p><br></p><p>本人曾经在2017年10月份免费对外开放来观摩参观。</p> <p>荣宅这座宅邸曾经的主人荣宗敬,其家族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此居位。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白手起家的著名企业家,荣宗敬以"面粉大王"之名享誉中国。荣宗敬故居,位于上海静安区陕西北路186号,靠近南京西路。原为荣氏老宅。陈椿江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1918年建。折衷主义风格。形式丰富,主立面设两层列柱敞廊,具法国古典主义特征。平面复杂,内部地面、木作和彩色玻璃等处装饰精美,是一座带花园的独立式三层西式住宅,系荣氏早期沪寓所在,人称荣氏老宅。该产业基地面积6.26亩,建筑面积2182平方米,花园面积2475平方米。是上海滩为数不多的顶级豪宅之一,也是上海滩保存最完好的大花园洋房之一。(荣宅外景)</p> <p>荣宗敬房子的主人荣宗敬是上海滩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1918年收购了这座宅子,原主人是德国人,因为一战战败离开了上海,在荣宗敬出资大肆修缮和扩建后,成为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扩建的部分包括门厅及其楼上的荣夫人卧室,以及南翼。</p><p>不重复样式的地砖、精美的壁炉、彩绘玻璃、木质雕花,还有三层卧室发现的秘密砖墙、三层会议室的影藏保险箱,以及壁炉镜子用作采光的智慧,都述说着荣家曾经富可敌国的辉煌过去。</p><p><br></p><p>一组荣宅内景</p> <p>高档石库门弄堂,</p><p>具有代表性建筑【愚谷邨】</p> <p>上海滩地标性建筑百乐门舞厅,夜上海的象征。</p><p><br></p><p>《静安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