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7日,当孩子满怀信心的奔赴学校、奔赴考场,我知道,今天是一个奇妙的“分水岭”,是一年在校生活的结束,是暑假不知不觉的开始,是老师不得不撒开的手,是家长不得不敞开的怀抱。回顾这一年,点滴,点点滴滴,一切清清楚楚的发生着,一切明明白白的改变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问询 焦虑</b></p> <p class="ql-block"> 当孩子从“私人教育”毫无过渡的转成“公立教育”时,当从不参加任何培训的他,转而参加培训试听课时,当一堆热辣辣的眼神凝视着我们这对母子时,作为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妈妈,我开始产生了焦虑。在与班级老师的沟通中,她告诉我“成长是一个过程,不能跳跃不能回避。现在遇到的问题,可能其他家长早半年、早一年也经历过。“规则”问题迟早会解决,一起教育孩子,告诉他什么对,什么不对,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他会成长起来的”。这是一颗很有效的定心丸,在孩子日复一日的成长过程中,作为妈妈,我在一点一滴的缓解着自身的焦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涂画 乱涂乱画</b></p> <p class="ql-block"> 老师发了一张书法纸,让孩子们认真书写、准备展出,而孩子的思维里,这是多么奇妙的纸张,绘制,肆无顾忌的绘制成了他当时的想法。然后再给、再涂画。涂画自己的,也涂画别人的,有纸张,有书本,甚至最后衍生到了墙壁......</p><p class="ql-block"> 当我弓着身子在墙上喷涂时,感到了深深地沮丧。但这种情绪更适合隐藏在心里,我相信只要自己不放弃,终有一天,孩子会开始守规矩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家长会 羞愧会 觉醒会</b></p> <p class="ql-block"> 当我郑重其事的参加着孩子的家长会,当我拿着一个小本子坐在靠墙的一个角落里写写记记老师的建议、分享的心得时,丝毫没有意识到对面墙壁周围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声音,只是看到孩子时不时的站起来左顾右盼,只是看到孩子跑出来问询老师什么时候放学,只是能够听到周围的窃窃私语......当我们开完会下楼去看科技展出,当我还沉浸在家长会带来的羞愧和不安时,对方家长微笑却不失礼的捧着孩子肉嘟嘟的小脸,告诉他能不能不欺负“我家...”时,我却不知该如何回应。当一个孩子跑过来跟我要卷子,而我翻着孩子的书包却遍寻不见时,我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p><p class="ql-block"> 回班级找卷子,看着触目惊心的一条条一道道铅笔痕迹时,一边拿橡皮擦蹭着,一边忍不住眼泪的啪嗒啪嗒。为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班主任老师告诉孩子“你看你妈妈对你多好,你的本子都包上了本皮,这是班级孩子里最漂亮的本皮”。我没有屏蔽周围的声音,可是当我真的听进去时,眼泪更急更重了,眼眶更加兜不住这一滴滴的“教育失责”......夜晚,在事件沟通时,还是在班主任老师那里,听到了“教育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观点,感恩遇见、感谢体谅,这一次下定决心不回避,坦然面对,共同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反抗、顶撞</b></p> <p class="ql-block"> 孩子对于学校教育的不适应体现在对老师管理的反抗,对“苦口婆心”的顶撞,他总是无比执着的坚持着自己的“对”理论,然后假借各种理由“威胁”老师,听到批评不是马上改正,而是一段时间都在闹情绪......大概有半学期的时间,在校的教育教学可能都是围绕着习惯教育、纪律管理来的。当得知孩子当着班级所有同学的面跟老师大呼小叫时,作为妈妈,我总是能够品尝到“纵容、溺爱”的恶果。于是,想办法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起联接,培养孩子尊师重道的思想,而这一过程,融入了日复一日的劝说之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73,92</b></p> <p class="ql-block"> 当上学期的努力最终体现在四个简简单单、互不重合的阿拉伯数字上时,一种不置可否的感觉油然而生。凝望着厚厚的一本错题集,与每一道错题之间的故事,似乎就这么草草的宣告了别离。语数的排别,73里,有插曲,92里有努力,过程总是精彩的,而结局却总是那么仓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心之所向,命之所往</b></p> <p class="ql-block"> 乱涂乱画、打扰他人的故事,似乎定格在了上学期,这学期的伊始,在一切风调雨顺中拉开了帷幕。可还有耍熊、懒惰的坏习惯来“搅局”,这是一个思想上不太成熟的孩子,映射在童年里的“心智”,不习惯一点一滴从头做起,不习惯一板一眼做好自己。班主任老师借“秘密”之口告诉我们,“相信美好,遇见美好”,愿命格与美好之间得以构成足够的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橡皮“不好吃”</b></p> <p class="ql-block"> 在班级里,他吞了一块约摸指甲那么大的橡皮,然后放长声地哭着,老师给听听肚子,告诉他次日能随大便排出来。但吃过的橡皮,肚子里有记忆,只要再吃,再用嘴碰,就会中毒。他害怕极了,知道橡皮会便出来,就真的跑出去“便便”,回到家里,一提起橡皮事件,也会哭哭啼啼,自责再三。吃过的橡皮是教训,随代谢终有一天会排走,但教育的关切,却随着记忆留在了万物复苏的春天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溜达 溜溜达达</b></p> <p class="ql-block"> 莫名的,他总喜欢在教学楼中厅的大圆环附近溜达、溜溜达达,徘徊着看着窗外。窗外,可曾有一堆稚气的孩子欢声笑语的“演绎”着童年的快乐?窗外,可曾有一个可怜的孩子,被“禁锢”的对于自由的期盼?窗外,可曾是一个“集体生活”灵动活泼的样子?楼层,把一切的一切都阻隔开了;肌体,把一切的一切都注定好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潦草 潦潦草草</b></p> <p class="ql-block"> “字,装点了一个人的脸面,把字写好了,代表了整个人长得俊俏得体”,我总是在强调着这个观点,他记住了,但反反复复,一个字还好,一串字的时候,横就变成了斜,竖就写成了弯,一串字就成了七上八下、里出外进的“葡萄”,“葡萄”在结尾处总有个收口,可他的字总还是没有个标点,读起来累累的。常常是以“作家”的口气,一个男人怎样怎样,一个女人怎样怎样,我说你不要这样写,就写小兰、小红这样,起个正常一点的名字啊。然后,作文里,还是没有标点,男人、女人找不见了,又冒出来一个“小一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创 作</b></p> <p class="ql-block"> 会在一个暮春的早上看着窗外,情不自禁的随机作诗一首,把绿树和叶子的生长态势以儿童的口吻作简要的描述。也会在书店里,一口气创作四首小诗,每一首诗里都有“知识”生长的痕迹,他说我编辑,这个过程,他很快乐。还会在一个周末慵懒的下午,随机的整出一段关于豆腐和豆皮儿的绕口令,奇思妙想中不亦乐乎。懒惰的孩子,思维总还是活跃的,忍不住要妈妈代笔,把他对自然对万事万物的理解,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我得奖了”</b></p> <p class="ql-block"> 下学期开学伊始的一次投稿,很局促,一个半小时完成了两篇作品,于电脑里保存后就再也想不起来它曾经存在过。近四个月过去了,6月的尾声里,传出了它的消息,一个小小的奖状上,板板正正的书写着他的名字,搁几行还有一个“一”,我知道他有时候是与世无争的,甚至辨别不出“一”和“三”之间的差别。但他内心里却隐藏着小欢喜,这份欢喜,让他见人就开开心心的告诉“我作文得奖了”,嘴巴一时间成为了特别伶俐的“大喇叭”。</p><p class="ql-block"> 我总以为是“阅读使我快乐”那篇,还循着婆婆的意思,打印出来让他看看学学,你的故事,真实的写、连贯的写、清晰的表达,是最能够迫近你的希望的。然而,一纸校报移花接木了这一切,原来是那首《维护正义 怀抱英雄主义》,诚然,所有的梦想都是他的,包括诗歌里的那个小时候,也是他的,包括他的问题,包括我的回答,包括他的任性他的要强和他自我意识下的努力思想,统统都是他的。我给断上句子、编辑整理出来而已,但在他爸爸眼里,通篇还是存在着“妈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为什么?</b></p> <p class="ql-block"> “妈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每天要吃那么多药?,我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每天晚上都会梦见,直到死了以后”“为什么我不能上间操,不能上体育课,不能下楼到操场上快乐的玩耍?”这哪是一个问题?这一个又一个犀利的问题,我知道,是他的成长道路上必须要问的问题,也是我不能回避,必须老老实实回答的问题。回答的漂不漂亮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他知道,是什么“限制”了他。</p><p class="ql-block"> 这个年龄,即便知道实际为什么,可能都不会理解,所以我告诉他,“生活虽然给了你身体上的局限,但是思维没给你局限,你仍然可以很活跃的动脑思考”,甚至把我前段时间看的周国平的《妞妞》告诉他,你比妞妞要强很多,那个可怜的妞妞一岁半生命就戛然而止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外面的世界,她的生命里充满了无以计数的痛苦,可即便如此,她还是会在不那么痛苦的情况下快乐的欢笑,努力的学习新的词汇,聆听着动人的音乐。</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他转而哀伤起妞妞来,还庆幸着自己比之强了好多。霍金,史铁生,张海迪,这是我知道的战胜身体局限而成功的个例,不敢奢望你的人生像他们一样耀眼,只是希望你能够在无声又无息往前奔流的岁月里,在你一点一滴蔓延发展的肌肉病变中,能够确认自己的价值,能够靠意志战胜病痛,把苦难和命运拉开一段距离,增强自身的承受力。可能这一连串的“希望”也饱含了母爱的强迫式输出。那就请你做好你自己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老师,再见</b></p> <p class="ql-block"> 昨天,当我领着他都快要出校门了,他回过头看了一眼,也就这一眼,又折返回教学楼前不停地摆着手,一刻也不停,我抬眼看看,楼梯上,潘老师在认真的写着什么,丝毫没有注意到孩子有意为之的“再见”。孩子很执拗,不说话,仍旧不停地挥舞着手臂。妈妈快人快语,喊着“潘老师、潘老师......”潘老师抬起头,看到了台阶下的小家伙儿,她莞尔一笑也跟孩子摆摆手,孩子满足的转身离开了。师生之间常常有的“互动模式”就是这个样子,有时候老师走过去很远,他隔着背影不停地挥动着手臂。有时候和老师之间隔着好几排其他班级的学生,他会急急的三步并作两步,挥挥手,做个再见的样子。也有时候用目光殷切的循着老师,跟着她前行的步伐移动着......</p><p class="ql-block"> 他常常告诉我,“妈妈,将来我毕业之后,也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回学校看老师”,每一次我都含着泪水听着这一切。根据医学上的判断,他盼望的那个时刻,可能连走路都要靠轮椅“帮忙”,我常常想,如果真的有那么迫切的想念,背也是要背着孩子去相见的。</p><p class="ql-block"> 孩子何以对老师如此深情?在每一个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刻,时时刻刻,老师充当了妈妈的角色,孩子是班级里四十六分之一的个体,而“师德、师风、师责”让老师凝聚了百分之百的关爱。孩子感受得到,家长感受得到,岁月感受得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88,88</b></p> <p class="ql-block"> 没想到老师们一下午就把分数批出来了,一经询问,变成了同一个数字的四次复制。数字很吉利,数字背后,许是支撑了孩子的努力。当我把分数告诉孩子,他的泪水夺眶而出,之前信誓旦旦的要考双百来着。很“丧”的询问着,“12分扣哪儿了?24分一共扣哪儿了?” </p><p class="ql-block"> 上学期的遗憾,留给了下学期,下学期的遗憾,就留给以后的时光吧,在与自己的不断对比中,重拾信心,加油努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尾 声</b></p> <p class="ql-block"> 所有的故事,都有着尾声部分,这是不可回避的地方。上学期的经历围绕着客观存在的很多事实,下学期的经历有很多都是心路历程的变化。上下两学期,其实孩子自身的变化也很明显。“起色”是一个永远无法形容准确的程度。当我用文字串联起这一幕又一幕儿子成长道路上的画面,用他的成长、我的记忆还原这一段岁月的时候,感觉笔墨上仍然有未能尽到的心意。或许,他的感受力才是故事里最精彩的部分,只是孩子的“心事”都在心里了。未来,还有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三分之二,还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p>